•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从活字本古籍看活字印刷未能在中国古代推广的原因】活字印刷和金属活字

    【从活字本古籍看活字印刷未能在中国古代推广的原因】活字印刷和金属活字

    时间:2019-02-03 05:42: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活字印刷术早在北宋就已发明,但长期没有改变雕版印刷的主导地位。其未能在中国古代推广,既有社会背景上的外在原因,又存在技术本身的内在原因。透过现存的活字本古籍,我们试图对活字印刷未能在中国古代推广的原因进行一番分析整理。
      关键词:活字印刷;推广;原因
      
      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工匠毕�以泥活字进行印刷实验并取得成功,使印刷技术有了划时代的改变。毕�的发明虽然早于德国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四百多年,但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一直没有广泛应用,直到清末西方的铅字排印技术返传回中国,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雕版,成为我国出版的主要方法”。①据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统计,明末“木活字书有100多种,铜活字书有数十种,两种合起来,约占出版物总量的百分之一”。②究竟是何种原因使活字印刷未能在中国古代推广开来,我们试图从现存活字本古籍中搜寻答案。
      
      一、现存活字本古籍举隅
      
      程千帆先生的《校雠广义・版本编》和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学概论》分别对活字本古籍有所论述,下面综合两书所举书目对现存活字本古籍做一举例式描绘。
      泥活字最早应用于活字印刷,现存古籍较早的右南宋周必大所印《玉堂杂记》等。至清代,泥活字本古籍已有一定规模,如李瑶所印《南疆绎史勘本》《校补金石例四种》,翟金生所印《仙屏书屋初集》《修业堂集》《水东翟氏宗谱》等。现存泥活字泥活字本古籍多为私人排印,其内容以个人诗文集为最多。
      
      二、活字印刷未能推广的外在原因
      
      (一)从活字本的印书方看活字印刷不足的社会动力
      古代印书部门分官方、私人和书坊三类。官方印书是公益性的,由各级政府出资,印造的对象往往是卷帙浩繁的经书、正史、集注、类书、政书等,规模庞大,需要的时间长。官方印书注重内容精准,考究行款字样和版式风格,把标准规范与保存价值放在第一位。相对于私人和书坊来说,官方起着典范、主导和示范的作用。私人印书属士大夫或乡绅所为,费用自理,主要出版本人、先人、敬重者及亲朋好友的著作,印书类型依据个人的爱好,没有功利目的,属非营利性质。书坊印书属营利性经营,如果只印单一类型的书势必影响收益,所以大多数书坊印书品种繁多。
      1.官方的不重视
      在行业的三元格局中,官方本应处于主导地位,而我们看到的活字本古籍,除了两套用来显示国家文化实力的大书外,更多的是私人所印。官方在活字印刷领域的退隐,足以说明其对新技术的不重视。清皇宫为排印《古今图书集成》曾耗费巨资铸造了25万枚铜活字,但可惜的是书成后竟将这批铜活字销毁,用来铸了钱。清高宗《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曰:“毁铜昔悔彼,刊木此�予。”自注云:
      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排印蒇功,贮之武英殿。历年既久,铜字或被窃缺少,司事者惧干咎,适值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请毁铜字供铸。从之。所得有限而所耗甚多,已为非计,且使铜字尚存,则今之印书不更事半功倍乎?深为惜之。
      虽然乾隆帝事后对此懊悔万分,但先前的毁铜事件正折射出官方对活字印刷的不重视,排印《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是想炫耀一下国家的文化实力。同传统的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始终未能得到官方的青睐。
      2.私人的尊雅
      同官方的不重视相对,私人成为活字印刷的主要社会动力。但是私人印书受个人爱好的影响,士大夫们更多地去追求文化品位,排印一些儒家经典和诗文集,这就使得明清时期盛行的戏文、小说等俗文学不能进入排印之列。活字印刷中俗文学的缺位,势必造成其印刷范围狭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的全面推广。
      3.书坊的无力
      如果说官方更多地代表着正统价值观,士大夫代表着精英阶层高雅的文化价值取向,那么,作为反映民众意识形态的书坊能否强有力地推动活字印刷的发展呢?事实上,书坊虽有独立的经营行为、市场取向,却很难说有完全独立的经营理念,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前两者的左右,摇摆于经济效益和主流价值观念之间。
      (二)从人们对活字本书籍的需求看活字印刷狭小的受众市场
      官方和私人的印书一般不存在受众市场,因为官方所印大规模的政书、类书等只供皇家阅览,不作为商品出售;而私人士大夫的印书多以自己喜爱的文集为对象,所印之书经常作为友人之间互赠的礼品,拿出去卖的为数很少。
      这样,活字印刷的受众市场实际上只剩下书坊这唯一的印书部门了。书坊是按照经济规律、市场原则进行经营的,与书籍的受众市场直接相关。但受众市场的大小不是书坊一厢情愿所能决定的,它必然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三)从雕版印刷的精湛技艺看活字印刷受排挤的地位
      雕版印刷从唐代产生以来不断发展,它代表着印刷业的正统,而新兴的活字印刷只能处于受排挤的地位。雕版印刷在北宋十分昌盛,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写道: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世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可见北宋的雕版印刷已经发展成熟。当时的刻书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刻印也十分精工。版式基本定型又不拘泥于程式,字体学习欧、柳、颜、褚多体,以取悦不同喜好的读者,墨色香淡,纸质莹洁,牌记花栏,造型各异,真称得上是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雕版印刷如此纯熟的技艺面前,新兴的活字印刷很难提升自己的地位,在行业竞争中遭受排挤也就无需惊奇了。
      三、活字印刷未能推广的内在原因
      (一)从活字本的常见问题看活字印刷技术的不成熟
      活字印刷术不受重视的地位直接影响了它在技术上的革新,致使其在技术层面长期存在难题,不成熟的技艺又反方向影响了活字印刷的声誉,使它更加不被重视,造成恶性循环,阻碍了这一技术的推广。活字本常见的技术问题具体表现为:
      1.排字不齐、倒置、卧排现象时有发生。
      因为一版书页由许多活字排印而成,多则易乱,所以经常出现同一行字上下对应不齐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发生字体倒置或卧排。
      2.边栏、行线、鱼尾的衔接处存在间隔。
      活字排版时,一版字排好后,四周需要加围彼此不相联结的边框,然后在松弛处楔入小板片加以固定。这样在边栏的四角衔接处、行线与上下边栏的衔接处、鱼尾与行线的衔接处都会出现缝隙,于是印出的书页就会在缝隙处出现空白,造成了上述衔接处的墨迹间隔。
      3.字体大小不一,笔画粗细不匀。
      活字是一字一刻,很难照顾版面的整体效果,因此会出现字体大小不一、笔画粗细不匀的现象。
      4.墨色有轻有重,行线时有时无。
      因为排出的字有时会凹凸不平,所以印出后墨色就会有轻有重。活字有时高于行格,致使行格不能着墨,就会出现行线时有时无的情况。
      活字印刷长期不能解决上述技术层面的难题,是造成其推广不利的一条重要内在原因。
      (二)从活字本的版面效果看活字印刷的审美缺陷
      传统雕版印刷品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而且能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人们在诵读内容的同时,还能欣赏其书法艺术,如果配有插图,还能品位版画带来的独特美感。活字本的这些审美缺陷,也是造成活字印刷未能推广的一条内在原因。
      (三)从汉字的固有形态看活字印刷的巨大投入
      汉字数量庞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有的甚至要十几万个,而清代排印《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和后来武英殿聚珍版的木活字,都在25万枚左右。这样多的数量,制作工程是很大的,一般资本较小的书坊,往往投资不起。对于只印少数书的私人士大夫来说,更不愿用活字印刷。这样看来,活字印刷的巨大投资使得许多书坊、士大夫望而却步,于是阻碍了活字印刷术的广泛传播。
      以上就是我们透过活字本古籍分析得出的结论,当然,活字印刷术未能推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条列仍有未及之处,以待日后发现更多原因加以补充,从而全面揭示其未能在中国古代推广的原因。■
      
      注释
      ①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8年 第443页
      ② 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41页
      
      参考文献
      [1]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2]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王欣夫.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相关热词搜索:活字印刷活字中国古代古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