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立足学生需要,提高练笔实效

    立足学生需要,提高练笔实效

    时间:2020-05-07 05:19: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因为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同,练笔设计大相径庭,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课前的备课和教学后的研讨,大家围绕练笔的实效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关注文本内容,也要关注学生需要

    王荣生教授说: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以下两份设计就是该师备课时集他人优秀课例的精华而生成的设计,看似都不错。因此,第一次研讨就两份设计的优劣展开了讨论。

    (一)教学设计比较

    【教学设计】1

    1.理清脉络

    “我”的舞台在哪里?圈出相应的地点,并用小标题列出。(娘胎唱戏、小床演戏、侧学戏台……)

    2.概括内容

    划出文章的第1段和第10段,说说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总分总、前后照应)

    3.对比阅读

    出示《同步阅读》中《齐白石画虾》,引导发现两者在篇章结构上的异同点。(相同点:在结构上都是总分总;文章中心则是表现艺术家为艺术执着的追求。不同点:《我的舞台》写作顺序体现地点的转换;《齐白石画虾》主要是时间变化。)

    4.练笔设计

    回忆学习某项艺术的过程,参考两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列一份写作提纲。

    【教学设计】2

    1.品析表达特色

    教师出示课文第6-8段,引导学生围绕导读提示展开讨论:“从哪儿看出舞台对我有神奇的吸引力”?(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2.出示练笔设计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伟大艺术家成才的必经之路。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交流阅读感受:此情此景,吴霜的奶奶目不忍视,假设你也在场,会想起什么、做什么或说什么?

    出示练笔题:奶奶目不忍视,她躲在里屋,______地说:“____________。”我站在边上,____________ 。

    (二)教学案例分析

    1.剑走偏锋,练笔设计何去何从

    两份设计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设计:“教学设计1”着眼把握文章结构,旨在引导学生把一件事说清楚,“教学设计2” 意在挖掘文本意蕴,引导学生品悟文字后面的内涵。各有千秋,孰是孰非?

    “教学设计1”有效地帮助学生把一件事写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但这对于高段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点应该是“写具体、写出自己的感受”,其中最难的又属“写具体”。学生通常不懂得抓住细节展开描写,难以把学艺过程中做的、说的、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可惜老师没有关注到。

    “教学设计2”以写促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但语文不仅要学习文字后面的意蕴,更要学习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情感和表达方式。高段学生不应只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感悟,而是要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推敲语言表达的形式,领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再说作为略读课文,与单元整体目标的关系如何,这一点估计老师也忽略了。

    2.立足文本,也要立足学生需要

    显然,两份设计主要从老师的“教”出发,为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或教学特色服务,忽视了学生需求和学生差异。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备课时就应该把学情分析放在重要的位置。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知道多少,能把握到什么程度,从而进行教学设计和构思。假如做过学情分析,那么,班级学生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或文章意蕴尚缺火候,需要进一步强化的,“教学设计2”不失为一份好设计,它是最适合这个班学生的。同理,个别学生难以层次清晰地把一件事说清楚,“教学设计1”对于这些学生无异于雪中送炭。

    第一次的研讨,老师似乎明白了:紧扣文本表达特色的设计固然不错,但脱离学生需要的,实效性无从谈起。教学要依据学生需要才能抓住方向和把握重点,选择什么样的练笔设计,基于文本,基于单元目标,更要基于学生,为学生量身定做练笔题目,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二、关注学段目标,也要关注学生需要

    带着这样的认识,这位老师再次走进文本,寻找更为恰切的训练点和设计方案。首先,老师重新定位了高段学生的阅读目标,主要是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默读思考能力和语言欣赏能力。再读文本,老师发现《我的舞台》不失为高段学生习作的优秀范文,理由是:(1)清晰地行文线索。全文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按不同时段展示在不同“舞台”上的经历。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写作顺序,层次分明。(2)详略得当的场景描写。小院学艺部分写得最具体,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酷爱艺术的小女孩。其他场景相对略写,详略得当。(3)幽默诙谐的笔触。学艺的过程,浸泡在汗水和泪水里,全文却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息,诙谐的语言也是本文一大特色。因此,紧扣年段目标又关注学生需要,成为新的练笔设计的主要思路。

    (一)教学设计例示

    【教学设计】3

    1.整体把握脉络

    2. 研读表达特色

    ①研读“院子学艺”部分,圈画出描写学艺动作的词,想象她学艺的情景。(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②写到奶奶的感受,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侧面烘托、笔触幽默)

    3 出示练笔设计

    仿写学艺经历:学习细节描写,写自己学艺过程中一段经历。(多数学生参考“院子學艺”部分的表现形式,抓住细节,侧重从动作、语言或心理活动体现自己学艺的过程、倾吐学艺的酸甜苦辣。)

    (二)教学案例分析

    1.忽略学生认知,练笔设计美中不足

    “教学设计3”把练笔的训练点锁定在单元习作要求:你可能也学过某一门艺术,如,吹、拉、弹、唱……请写出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可见教师充分观照了“单元目标”的要求,这的确是学生需要完学习任务,但老师的设计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虽然这份设计帮助学生找到了语言的生发点,链接起原有生活的积累,有效学习了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范式。但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个别学生难以落笔。因为这份设计,不但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选材,还要学习课文的表现形式,对于没有学过艺术的孩子,的确无从下手。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份练笔设计亟待改进。

    2、关注学段目标,也要关注学生需要,

    “教学设计3” 符合了高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但实践显示它对某些学生是不合适的,因为有些孩子的确没有学过某项技艺。于是,老师再次修改了设计,在练笔前创设一个情境:出示一位同学的练笔片段——自从开始吹笛子,我便迷恋上它了。我早上练,晚上也练,练得可用心了。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把“用心”吹笛子刻画具体,写出自己的感受,即扩写性的练笔。随后的练笔活动中,学生可以从以上两题中自主选择。这样,教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差异化的作业,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在练笔中理解文本,又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和技能。

    随着研讨的深入,老师们渐渐明白了:练笔设计,要紧扣文本、关注学段目标,但更要关注学生需要。因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相关热词搜索:练笔实效立足提高学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