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从《他们眼望上苍》看郝斯顿眼中的上帝形象

    从《他们眼望上苍》看郝斯顿眼中的上帝形象

    时间:2020-04-21 05:22: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郝斯顿是美国20世纪哈雷姆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本文试从神学的角度,把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作者眼中的上帝形象。结果发现她的信仰具有黑人基督教神学的特点——既属于基督教,又有别于白人基督教新教的思想,也就是说它是代表被压迫阶级的宗教。郝斯顿眼中的上帝是公义的、公平的、赐自由、拯救和永恒的。正是由于上帝的这些特质,使得人们相信上帝能够把黑人和女性从被压迫中解救出来。同时也发现,这部小说在很多方面也预示着女性神学的启蒙。

    关键词:《他们眼望上苍》 佐拉·尼尔·郝斯顿 黑人神学 上帝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佐拉·尼尔·郝斯顿(Zora Nearl Hurston)是20世纪美国哈雷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对于她的作品,人们毁誉不一。如她在世的时候就遭到了以泰勒为首的抗议派作家的非议(马爱华,2009),但是她死后却受到很多人的重新关注,艾丽丝·沃克更是把她奉为“黑人文学之母”。她评价《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是一本“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为重要的书了”(王家湘,1998)。郝斯顿的作品成为研究女性主义和黑人文学不可或缺的题材。人们纷纷从社会学、民俗学、文学、语言学甚至心理学等方面对她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国内也涌现了一批学者及著作,如程锡麟教授就撰写了《郝斯顿传》。郝斯顿的代表作是1937年写的小说《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阅读此书后,读者不禁要问,作者眼中的God到底是怎样的?他真的是中国人眼中“上苍”的对应词吗?抑或是非洲宗教中的神或是白人基督教中的上帝?作者又为什么要将她的小说取名为《他们眼望上苍》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世界历史和宗教文化的角度,通过对原文文本的追寻,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作者虽是单独的个体,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但她必定也带有一定的群体和时代特征。所以只有将郝斯顿及其作品置身于其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才能透视出“上帝”这个词所隐含的意义。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美国黑人的历史:美国白人从欧洲到美洲是为了摆脱宗教的桎梏,想要得到信仰的自由;而美国的黑人却是从非洲带着锁链被卖到美国当奴隶的。因而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从白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得到平等和自由,这是他们最首要的关注。长期以来他们也面临着身份上的挣扎。他们一方面不想把美国非洲化,另一方面也不想漂白他们的灵魂把自己变成白人(Du Bois,1968:17)。所以,在面临着残酷的种族压迫时,非裔美国人找到了一个新的民族观来挑战白人试图同化他们的观念,同时争取文化上的整合和权利上的平等(Bethel,1997:53)。

    18世纪晚期,基督教开始在黑人中传播,并逐渐被黑人接受。非裔美国人基本接受了基督教中关于上帝、基督、三位一体等教义。基督教之所以能被黑人接受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基督教关于对弱小民族和被压迫者的救赎方面的教义正好符合黑人当时的命运。他们从《圣经·旧约》中看到异象,觉得他们被带到美国,是上帝要将“这地赐给他们”(《圣经·申命记》,1:21)。Jupiter Hammon曾写道:“希望上帝打开他的眼睛,看到我们这些可怜的黑人的命运,怜悯我们”。他认为灵魂的救赎和心灵的自由应该是基督教主要关心的问题(Bethel,1997:59)。上帝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饱受灵魂的折磨和痛苦,在美国被当作陌生人和外邦人,跟当年犹太人在埃及所遭遇的是一样(Brotz,1966:115)的境况。他们相信上帝必然要兴起“摩西们”,带领他们“出埃及”,进入那“应许之地”。

    但是,美国黑人对于基督教的接受并不是全盘照搬,黑人基督教与白人基督教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陈志杰,2004)。Cone从社会学和神学两个方面比较了黑人神学和白人神学的不同:他认为白人的新教代表的是统治阶级文化,而黑人神学却代表着被压迫阶级;白人神学主要建立逻辑体系,而黑人则更喜欢讲故事、背诵《圣经》故事;白人神学讲科学条件下的神学,黑人则更加关注美国社会中黑人的地位和《圣经》中的耶稣怎样说要让被捆绑的得释放等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白人觉得基督徒的拯救主要在灵性上,而黑人认为上帝就是绝对的存在;白人把耶稣看成是灵魂的救赎者,他把世人从罪和愧疚中解放出来。但黑人认为耶稣道成了肉身,让所有被捆绑的得释放。他既然能够把摩西从法老的辖制中解救出来,既然能够把但以理从狮子口里救出来,他必然也要把美国黑人从压迫中解救出来!(Cone,1975:53-54)

    到了19世纪,基督教已经在美国奴隶中广泛地传播。20世纪初,基督教已经基本成为了南方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下层的宗教,主要以福音派为主(马爱华,2009)。《他们眼望上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创作出来的。

    从原文的文本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透视出黑人眼中的上帝形象。首先,上帝是绝对的存在,是一切万物的创造者。从阳光到树木到骡子到人,都是他的被造:“上帝所造物中最大的东西是地平线”;“天性是上帝创造的最强有力的东西”;“甜点心是上帝的宠儿”等等。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是如此美好。珍妮说,“上帝造人的时候用的都是不停的歌唱,到处闪光的材料”。上帝不仅创造了日月星辰,还创造了人和智慧等,他的创造也时常更新:“她知道上帝每晚都把旧的世界摧毁,在天亮时建起一个新的世界!”人类要做的事情就是领略、欣赏和仰望上帝的创造:“看着这个新的世界随着太阳的升起形成,从它灰色的尘雾脱颖而出,实在是太美妙了。”

    大自然仿佛也被赋予了灵性。珍妮感觉“自己的生命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有痛苦的事,欢乐的事,做了的事和未做的事。黎明与末日都在枝叶之中”。她感叹道:“啊!能做一棵开花的梨树——或随便什么开花的树多好啊!有亲吻它的蜜蜂歌唱着世界的开始”。据《圣经》记载,在人出现之前,上帝说他所造的天地、自然界都是好的;在人类出现了之后,上帝说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造物也都是好的。《圣经》并没有强调人类而把人类与其他造物分离出来。相反,人类对其他造物所做的一切事情也是对上帝所做的一切事情,上帝与世界是一种不可分离的内在关系(黄铭,2009)。哲学家怀海特曾经说:“上帝的力量使人激起了崇拜”(转引自黄铭,2009)。上帝的这个属性是作者为什么把她的小说取名为《他们眼望上苍》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上帝是站在被统治阶级一边的,而不是站在白人一边的。在上帝的眼中,黑人、白人,男人、女人都是人,而且都是平等的人。作者通过批评和讽刺了两种人来凸显上帝的这个属性:一种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把自己当成上帝的代言人的人。代表人物就是珍妮的第二任丈夫乔。他刚来到城里的时候,说:“oh,god,Where is the Mayor”?只有在英文原文里才可以看出上帝用的是小写“god”,而市长用的则是大写“Mayor”。这绝不是作者出于疏忽,而是有意为之。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窥见乔心中的上帝形象。在乔眼中,市长比上帝还大呢!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上帝呀、上帝呀,其实他对上帝并没有存着当有的敬畏和尊重。你听乔说:“乡亲们,太阳正在下山……如果我们在太阳落山以后或升起以前想要点亮光的话,我们只能自己制造……让它发光,让它发光,让它发光。”后面几个重复的“让它发光,让它发光”,颇有点《创世纪》中上帝在创造光明和黑暗中“说立就立”的味道!

    另一种人的代表人物就是特纳太太。先请看作者的描述:

    “在她的标准里,任何人只要比她自己看上去更像白人,就比她要好,因此如果他们有时对她无情也是应该的,就像她在对待比自己更黑人气息更重的人时,按他们身上黑人成分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无情到什么程度一样……她一旦树立起了自己的偶像并为它们建造了圣坛,那么她必然会在那里朝拜。”

    特纳太太朝拜的不是上帝,而是上帝的被造——白人!这是典型的偶像崇拜!不是理性的信仰。上帝是公平、公义、公正的代名词(董小川,2001)。所以,人不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人,乃要用上帝的眼睛看人。或许这也是作者将她的小说命名为《他们眼望上苍》的又一个原因。

    小说作者也强烈挑战了男性在神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千百年来,神学一直都是男性的天下,他们借助神圣权威的力量,不但主宰这世界,也主宰着神学。女性只能在宗教中充当默默无闻的信众,她们只有静静地坐在教堂中聆听教导的份。她们的角色是被动的,是沉默的(高静,2009)。在上帝的眼中,男性和女性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像小说中珍妮的第二任丈夫乔一样,要求他的妻子完全地顺服他!甚至还不许她在公开场合说话,也不许她把头发放下来。他们甚至利用《圣经》的权威来压制和凌辱女性,在赫斯顿的眼中,上帝应该是站在女人这边,主持公义和公正的。这或许也是她们要把眼睛盯着上帝的原因,因为唯有上帝是不带有任何性别歧视的,在上帝的眼中,每个被造都是平等的。

    合了非洲传统后的黑人神学也相信上帝会亲自给人以启示。如珍妮就感觉到“她是被召唤来观看一种启示的”。上帝也启示女人:“有的时候上帝也会和我们女人们亲近起来,把秘密告诉我们。”当她在黑暗中摸索,而上帝打开了一扇门。但是“上帝不会把心里想做的事全做完的”;“这正是神秘之处,而神秘事物是神的作为”。当茶点死后,珍妮“久久地凝望着天空”,因为她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是上帝”。她相信“上帝看到已经走到够远了的时候会给她一个暗示的”。小说最后,当珍妮回顾自己的一生,她跟费奥比总结性地说:“有两件事情是每个人必须亲身去做的,他们得亲身去到上帝面前,也得自己去发现如何生活。”或许这也是小说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的另一个用意。

    通过上面的探析不难发现,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所指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但是也并不完全与白人新教相同,它是代表着被压迫阶级的宗教。同时,它也融合了非洲传统并符合他们的民族现实。在黑人眼中,上帝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他是救人脱离压迫和辖制的上帝;他是公平的上帝、拯救的上帝,亲自给人启示和带领、并赐人永恒生命的上帝!这个上帝没有种族歧视,也没有性别歧视!所以,作为备受压迫和辖制的美国黑人女性代表,她们特别渴望上帝能够主持公义、公正和公平!从宗教意义上来讲,小说不仅反映了它所在时代的黑人神学思想,同时也标志着后来的女性神学的启蒙。难怪程锡麟教授说,郝斯顿具有超前的女性主义意识,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完全不相适宜的。

    参考文献:

    [1] E.R.Bethel.The roots of African-American Identity:Memory and History in Free Antebellum Communities(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

    [2] H. Brotz.African-American Social & Political Thought(1850-1920)(M).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6.

    [3] J.H.Cone.God of the oppressed(M). San Francisco:M.Harper& Row Publishers, 1975.

    [4] W.Du Bois.Souls of Black Folk(M).Fawcett Publications,1968.

    [5] Z.N.Hurson.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M).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1965.

    [6] 陈志杰:《美国内战前黑人宗教文化刍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 程锡麟:《历史空白的虚构——评〈道路上的尘迹〉》,《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8] 董小川:《上帝——体悟美国文化的钥匙》,《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9] 黄铭:《基督教的自然神学与人类中心主义——从过程神学的视角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10] 马爱华:《内战前后美国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变化问题探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1] 佐拉·尼尔·郝斯顿,王家湘译:《他们眼望上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周远梅,女,1969—,江西萍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工作单位:广东药学院外语部。

    相关热词搜索:上苍斯顿眼中上帝形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