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对于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关系的描述【揭穿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谎言】

    对于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关系的描述【揭穿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谎言】

    时间:2019-02-02 05:38:3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全球变暖已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关于全球变暖的报道到处可见。气候在变暖,且是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的变暖,早已被奉为真理。一个看起来逻辑完美又浅显易懂的推理被重复强调: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增加,物种大量地灭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被淹没,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遭受致命破坏→人类灭绝,地球毁灭;为了避免灾难,人类必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强制进行碳减排和碳交易……
      但是,似乎很少有人对这个逻辑链条提出疑问。全球变暖真的有这么可怕吗?真的是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吗?
      
      全球变暖真的可怕吗
      
      科学家们声称,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增多。他们将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归咎于全球变暖,深入人心。
      但事实上呢?8000-4000多年前的全新世温暖期,是近万年来的最暖时期,全球各地的温度比现在高2-5摄氏度。那个时期的地球远比现在暖湿,人类生存条件奇佳,人类的发展出现飞跃,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文明相继诞生,人类从此进入文明社会。这段时期也被古气候学家称为“人类最适宜气候期”。
      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时期确实存在。不过那并不是气候温暖期,而是气候寒冷期。在距今4000-3700年和距今3100-2900年,及17世纪附近,有过三次千年尺度的寒冷期,出现了严重的低温冷害、洪涝、干旱、沙漠化灾害,造成印度河文明在3900年前突然湮灭、环地中海文明在3000年前衰落等悲剧的出现。
      
      海平面是否上升
      
      从理论和人类历史之前的地质时期情况来看,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但现在气候的变化其实远没有普通人被告知的那样严重,属于正常的变化。海平面的变化非常缓慢,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小。
      近1万年来的四次暖期,温度分别比现在高1-5摄氏度,甚至比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所渲染的导致全球大灾难的温度警戒线也高得多,但海平面最高的时期也只比现在高2-3米。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问题,远没有IPCC渲染的那样严重,人类完全有能力应对。
      
      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IPCC声称,如果全球温度与1980-1999年相比上升1.5摄氏度到2.5摄氏度,全球20%-3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风险,如果上升3.5度,则会导致40%-70%的物种灭绝。实际上,现代几乎所有的物种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100万年的历史。在这100万年里的暖期,全球气温要远高于IPCC所预言的阚值温度,却没有哪个物种因此灭绝。它们在之前更高的温度暖化中没有灭绝,怎么会在这次的“暖化”中灭绝呢?现在造成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捕杀、对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作物,而与气温变化无关。
      
      全球变暖是否会使南极冰盖融化冰川减小
      
      法国的卫星观测表明,南极地区每年降水超过1.81厘米,这意味着南极大陆每年的冰雪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加了450亿吨。从南极中山、长城站的观测数据看,目前南极西部地区的冰雪在融化,而东部地区的冰雪在增加。
      再说冰川融化。普通民众误以为没有人类的影响,冰川面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即使IPCC的“冰川门”丑闻曝光,但“人类活动造成冰川融化”的观点依然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上。竺可桢先生在1973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所引用的“1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变化图”说明,仅仅是这一万年来,雪线高度的变化就非常大,也就是说冰川面积的变化非常大。按照自然变化规律,雪线高度存在向上变化的趋势,冰川面积将继续减小,这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无关。同时,这种变化波动在正常变化范围之内,属正常变化。
      从以上四点来看,气候变暖是好事,气候变冷才是坏事。1万年来,地球经历了4次暖期和4次冷期。所谓的“极端天气”、“气候灾难”,在冷期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暖期。现在民众感觉“极端天气”增多,更多是因为在信息时代,相关的传播频率被有意或无意增加的缘故。
      
      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太阳的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的吸收很弱。地表在吸收了直接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后,能以长波辐射形式,把这种太阳能量重新释放出来。温室气体指的就是大气中能与长波辐射产生共振,使其本身的分子温度上升从而使大气保持温暖的气体。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因而被称为“温室效应”(准确的说法是“大气保温效应”或“大气效应”)。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以下几种:水汽、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决定只能和15微米带、10微米带、5.2微米带等波段的长波辐射产生共振。而水汽的共振区间几乎覆盖了所有波段。除了15微米的二氧化碳共振能力最主要的波段外,几乎在4微米以上的所有波段,水汽的共振能力,即长波辐射吸收能力,都远远大于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在同等浓度下,水汽的温室效应远远强于二氧化碳。
      那么,二氧化碳和水汽在大气中的浓度又分别是多少呢?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体积浓度是385ppm(1ppm表示体积浓度为百万分之一),不到大气的万分之四。大气中的水汽浓度则平均高达10,000ppm(1%),其在近地面大气层中占4%以上。也就是说,水汽在空气中的浓度平均是二氧化碳的26倍,在近地面层大气中更是二氧化碳的100倍以上。
      通过比较二氧化碳和水汽的长波辐射吸收能力与浓度,可得到一个结论――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非常小。
      此外,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经基本饱和。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最强的波段为15微米光带中心波段,这个波段吸收的地球辐射占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强度的90%左右,而二氧化碳这个波段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早已饱和,即使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8倍也不会增强。5.2微米光带和10微米光带虽未饱和,但吸收能力极弱,可以忽略不计。只有15微米光带两翼没有饱和且有较大的吸收能力,但是即使在这个波段,其吸收能力也远低于水汽。(参见刘玉芝、肖稳安、石广玉:《论大气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饱和度》,《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10月第17卷第5期,P653-657)
      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非常小,并且其温室效应也已经基本饱和。很明显,二氧化碳在气候变化中作用非常有限。其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微小,完全应该忽略不计。即使我们现在不排放任何二氧化碳,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一样,气候变化 都不会有明显的改变。现在的气候变暖是自然因素引起的正常变化。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事实矛盾
      自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比例逐年升高。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真的会增强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在这200多年里,全球气温应该持续上升,并随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升温幅度应该越来越大。但实际却相反,从186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看,在1940年之前全球气温上升明显,但那时的二氧化碳排放却很低。另一方面,从1935年到197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而全球气温却出现持续40年的下降。1968年冬,冰岛与格陵兰岛居然被冰盖连接起来,以至于与现在相反的全球变冷观点,成为那个时期的主流观点。1974年《时代》杂志甚至预测另一个“冰川期”将到来。
      与全球变暖理论惊人地相同,当时的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排放了大量的烟雾,造成部分太阳光无法进入地表,所以,为了“拯救全人类”,应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竺可桢在1973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驳斥了当时盛行的“全球变冷”观点。研究证明,目前正处在17世纪小冰期盛期已过的增暖期,全球气温存在变暖的趋势,其将会在波动中上升,这个上升的趋势早在1700年就已开始了,它比工业革命还早了100多年。竺可桢明确指出“地球上气候大的变动是受太阳辐射所控制,气候上小的变动,如年温1-2℃的变动,则受大气环流所左右”。这个事实反驳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变暖的谬论。
      可见,所谓“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从而造成全球灾难性地变暖”理论纯属无稽之谈。那么许多人大肆宣扬这种谬论的居心安在?且让我们从他们所设计的碳交易讲起。
      
      碳交易骗局
      
      IPCC为代表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派”对遏制“全球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开出的药方是“碳交易”。所谓碳交易就是指工厂和企业通过技术节能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联合国CDM(清洁发展机制)核准后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进行买卖交易。简单而言,碳交易就是碳排放额超出国际会议分配配额的国家或地区向碳排放额没有超出配额的国家或地区购买碳排放额。
      或许有人说,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指标小,现在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买碳税,并且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好处的。――但是那只是表象,只是陷阱。
      IPCC在哥本哈根规定了一个450ppm的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目标。按照这个浓度目标,全世界到2050年只能排放8000亿吨二氧化碳。在这个总量中,发达国家确定“率先减排”的比例而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似乎他们很“负责”、很“仗义”。8000亿吨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额,扣除了发达国家自己规定的碳排放额,余下的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以IPCC方案为例,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自己确定的碳排放额为他们抢先占了总份额40%以上,而给占全球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只有50%多。发达国家被实质上规定拥有发展中国家2-3倍的人均碳排放权。而发展中国家对这样的一个陷阱似乎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而只是强调发达国家到2020年,只比1990年减排25%是不够的,应该减排40%。接受发达国家自己提出按照现在各国实际的排放量进行减排的计划减排,发展中国家就进入了陷阱,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就被规定必须接受发达国家剥削。并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还是发达国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并已把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总人口15%的27个发达国家1900-2005年期间的人均累计排放为251.17吨碳,而发展中国家仅为33.33吨碳,相差7.54倍。这27个国家在1900-2005年期间排放了全球60%以上的二氧化碳。
      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将要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的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早已完善,现在的碳排放以消费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公路、铁路、房屋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现在的碳排放以投资为主。这个时候来进行没有违反基本科学精神、法律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碳减排”,就是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以中国为例。IPCC分配给中国的碳排放额只够中国使用到2020年左右,此后中国每年需要花费一万亿人民币来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人均需向发达国家缴纳700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以后中国每年将花费1万亿美元以上购买碳排放权,人均需缴纳5000元!
      如果说“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是真实的,并且这个后果是灾难性的,而造成这一后果的发达国家不但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通过限制自身发展来承担原本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继续排放远比发展中国家人们多得多的二氧化碳。发达国家不但不会偿还他们历史上过度享受而对全人类造成的威胁旧账,而且还理所当然地继续享受这种待遇,并规定发展中国家不得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不得享受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或者花巨资购买所谓的“碳排放额”之后再发展)。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谎言是怎么产生的:
      第一步,将全球气温的正常波动宣传为“全球变暖”;
      第二步,将“全球变暖”的原因归结为“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第三步,将百利一害的“全球变暖”宣传为百害一利;
      第四步,要求将全球的增温控制在2~C以内;
      第五步,计算出不超过2℃增温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450ppm;
      第六步,提出发达国家率先减排,抢先占有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的人均碳排放额;
      第六步,确定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减排中的任务。
      结果就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开着汽车坐着飞机,每天住在开满空调的大房子里吃肉喝酒,却要求只能骑自行车挤火车、刚刚解决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发展中国家向他们进贡来换取允许发展交通、建筑、电力、农业的权利。这是赤裸裸的掠夺,发生在今天,并且在持续。
      更可怕的是,现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了。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这一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税种,将起到两大作用:第一,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强力打压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发达国家不需耗费一枪一弹,不需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并且还是在包括发展中国家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一片叫好声中攫取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财富。
      揭露碳减排阴谋并非是反对节能环保,恰恰相反,只有揭露了碳减里排阴谋,才能更好地做节能环保事业。我们的世界存在着大量环境的问题,垃圾围城、化学污染、资源消耗殆尽、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等,它们无处不在。但是,当我们都去为了“二氧化碳引发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毁灭”这样的一个伪问题而忽略了其他问题的时候,“气候危机”所掩盖了的真正的问题和危机却会正因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不断恶化。

    相关热词搜索:揭穿变暖谎言导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