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扇书茶]茶书

    [扇书茶]茶书

    时间:2019-02-23 05:46: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杨焕彪自幼聪明好学,可谓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只因为朝廷考官舞弊,几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最后心灰意冷。在父亲的劝说下,他在济南城北开了个茗缘茶社,做起了茶楼生意。   这天,茗缘茶社忽然来了一位商人打扮的人,带着伙计来到楼上,选了一张临窗的茶桌坐下来。
      跑堂的一看来了茶客,赶忙跑过来招待,他如数家珍一般介绍了茶楼的名茶,问商人想喝什么茶。商人微微一笑,要了一壶大红袍。跑堂的拉着长音:“好嘞――大红袍一壶!”提着茶壶下楼去了。
      跑堂的刚下楼,一位白须飘然的老员外在众人簇拥下,款款走上楼来。老员外打量了商人一眼,在他右手的一张茶桌坐下来。这时跑堂的提着茶壶来到商人面前,手脚麻利地给主仆二人各斟上一碗茶,笑笑说:“大爷,让您久等了,请用茶。”茶水一入碗,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商人摆摆手让跑堂的尽管去忙。
      跑堂的很快又返身回来,手里却多了一把长嘴铜壶,这把长嘴铜壶锃明瓦亮,那细长的壶嘴,看上去大约六尺有余,粗不过一管大狼毫笔杆,越往前越细,远远一看,就像鸟儿的尖嘴。商人瞪着眼看着这把壶。
      只见跑堂的倒退五六步,左手背在身后,右手将铜壶高高举起,手腕一抖,一股冒着热气的清流,白练般在空中划出一道弯弯的弧线,淙淙有声地注入老员外的茶碗中。原来茶碗中事先放有茶叶,茶水在碗中翻滚如沸,却无半点外溢。转眼之间,桌上所有客人的茶碗都斟好了茶,小二精湛的茶艺博得了满堂喝彩。
      商人身边的伙计发现主人一脸不悦,赶紧把跑堂的叫来,说:“你这势利小人,怎好这样对待客人,为何不用这长嘴壶给我家老爷斟茶?难道怕我们给不起茶钱吗!”
      跑堂的赔着笑脸,说:“这位爷,您有所不知,小的只是个端茶送水的下人,给谁斟茶还不是一样,怎敢有贵贱之分。只是掌柜的让我给哪位客人用这长嘴壶斟茶,我遵命便是,万望大爷海涵宽恕才是。”
      伙计还想再说什么,商人一摆手,说:“这位小哥,麻烦你把掌柜的请来,就说在下有件事要请教他。”说着,向身边的伙计使了个眼色。伙计会意,马上拿出一锭银子给了跑堂的,说这是赏给他的传话钱。跑堂的收起银子,乐颠颠地下楼去了。
      工夫不大,跑堂的引着杨焕彪来到商人面前。他打量了商人一眼,一抱拳,说:“在下杨焕彪。请问先生有何吩咐?”
      商人见杨焕彪这么客气,也抱拳还了一礼,笑道:“在下有一事不明,还请老板赐教。为何不让跑堂的伙计用那长嘴壶给所有的茶客斟茶?难道这茗缘茶社把茶客分成三六九等不成?”
      杨焕彪说:“请先生恕罪,我们开茶社的,讲究的是,喝茶、品茶、论茶。有道是,不懂茶道莫问茶,却从不小看每一位茶客。”
      商人听茶楼老板如此说,一下子来了兴趣。他请老板解释一下,何谓喝茶、品茶、论茶。杨焕彪说,所谓喝茶,即口渴之人饮茶止渴;品茶,乃闲情逸致,或风雅之士所为,这类茶客,喝茶是假,谈古论今,彰显才情是真,茶只是个因由,以茶消遣罢了;论茶,定然是识茶之士所为,识茶者明志,茶碗虽小纳乾坤,所以,能识茶者,也以长嘴铜壶相待。
      商人听罢,越发显得兴奋不已,说:“习与善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鲁不能言鲁言也,喜茶者亦然。”他见杨焕彪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聆听,指了指旁边的一把椅子让他坐下,接着说,“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茶不必味,要之止渴。老板以为如何?”
      杨焕彪没想到这位看似很普通的中年人,居然说出这么一番话来,颇有感慨。自己总以为满腹经纶,相比之下,却自愧不如,惭言道:“先生有所不知,在下也是个读书人,原以为自己识茶,别出心裁,用长嘴壶给识茶者斟茶。没想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喜的是,在下一句粗俗之言,竟引出先生如此高见。看来万事俱无止境,这开茶社也可造就一方净土!”
      商人听罢开怀大笑,说:“就是嘛,笑看方寸地,竟把世人迷呀!人不要小看了自己,更不能小看别人,只要用心来喝茶,谁都可以品出茶的本源之香!”
       商人的一番话,勾起了杨焕彪几次进京赶考不中的烦愁。他站起身来,给商人深鞠一躬,让跑堂的马上把茶碗撤下去,给主仆二人拿出收藏的青花茶碗重新泡茶。
      跑堂的很快提着长嘴壶回来,摆好了三只青花茶碗,用银匙把茶叶盛在碗里,然后倒退七步有余,忽然又转过身去,背对茶桌站定,摆好了架势准备斟茶。跑堂的这举动,不但让商人感到吃惊,邻桌的众茶客也感到奇怪,背对茶桌怎么斟茶?大家噤声屏气,一齐站起来看热闹。
      但见跑堂的,左手背于身后,右手将长嘴壶高高举起,手腕轻轻一抖,一股弯弯的水流直奔商人的茶碗,水至七分戛然而止,然后再给杨焕彪和商人的伙计各斟了一碗。斟茶已毕,再看茶桌上,居然没有一滴水珠。跑堂的说:“自古斟茶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说罢,鞠躬退步而去。杨焕彪端起茶碗,对商人说:“晚辈以茶代酒敬先生了,这种烹茶法是我茶社独门绝技,敬请先生品评赐教。”
      商人遂端起茶碗,微微呷了一口,果然不同凡响。此茶沾唇满口生香,且回味无穷。商人欲开口要说什么,杨焕彪却面带歉意地开口道:“请先生原谅在下失陪,因生意繁杂,实在是身不由己,还请见谅。今日先生光临,令小小茶社蓬荜生辉,在下不胜感激,茶钱就免了,还请日后多多光临。”
      商人本想再跟杨焕彪聊一会儿,见杨焕彪急着要走,只好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杨焕彪走后,商人觉得杨焕彪免了他的茶钱,有点过意不去,品完了茶,临走前,他用一根指头蘸着残茶,在折扇上题了几个字,让跑堂的转送给杨焕彪留作纪念,随之下楼离去。
      杨焕彪喜欢舞文弄墨,平时也常收到茶客赠送的小礼物。他听说那位与自己论茶道的茶客临别送给他一把折扇,接过来随意看了一眼,发现这是一把极为普通的扇子,扇面上用淡淡的茶水写着“永安茶社”四个字,不禁恍然大悟,怪不得呢,原来他也是个开茶馆的,是永安茶社的老板!想到这儿,对跑堂的说:“这把扇子你拿去用吧。”随手给了跑堂的伙计。跑堂的因为打杂很忙,出了汗随手用毛巾一擦了事,不习惯用扇子,于是就把扇子转送给了杨焕彪的妹妹婉莹小姐。
      一晃半年过去了。这天,跑堂的匆匆跑到杨焕彪房里,兴奋不已地告诉他,说半年前乾隆爷来喝过茶!杨焕彪大吃一惊,说:“你这是听谁说的?真有这等事?难道我们茶社真的来过大清的皇帝!”
      跑堂的说:“掌柜的,小的可不敢撒谎,我有个朋友在衙门里当差,他今天来茶楼喝茶,无意中说出来的。他说乾隆爷微服私访,身边只带着一个大内高手,他到咱茗缘茶社喝过茶。我一想,可不是嘛!送咱扇子的那个人,搭眼一看就非同一般,这就赶忙来禀告。掌柜的,这么说,皇上给您的那把扇子,那可是无价之宝啊!以后就是县太爷也要敬您三分!”
      杨焕彪听跑堂的这么说,赶紧让他下去取扇子,跑堂的说他早就把扇子给了婉莹小姐。
      婉莹小姐得知那把扇子是乾隆皇帝所赐,一下子就慌了,她说半月前,家里来了一个老叫花子,当时她懒得去灶房取干粮,就把那把扇子拿出来给了他,让他拿去换几个铜钱用,根本不知道那么珍贵。杨焕彪一听,妹妹把扇子给了叫花子,当时就傻眼了。
      这天晚上,一家人都为丢了宝扇痛惜,下人突然来报,说门口来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口口声声要见府上的婉莹小姐。婉莹让把小姑娘叫进来,问她有什么事。小姑娘说:“小姐,三日前,我来讨饭的时候,无意中把一只玉兔丢在了府上,那只玉兔看似平常,那可是个宝物,它的两只眼睛是由两颗红宝石镶嵌而成,价值连城,请小姐务必还给我。”
      大家一听是这么回事,当时就笑了。杨焕彪说:“你这小女子,怎么敢信口开河?哪有手里攥着万贯家财出来讨饭的道理!再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会随便带在身上?如果你缺钱,我们给你便是,你可不要讹人。”
      小姑娘听杨焕彪这么说,“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说那东西是他干爹的遗物,干爹曾是皇宫里的太监,已经过世了。她也不知道玉兔那么珍贵,丢了才知道。如果找不回来,她就不活了。杨家人听她如此说,一下子都惊叹不已。杨焕彪见小姑娘哭得可怜,又问了妹妹婉莹一遍,说不管玉兔值多少钱,那毕竟是人家的财宝,让妹妹把玉兔还给人家。
      婉莹说:“我以为那就是一个小玩物,差一点扔了,我还给你就是。”说着就回房里取回了那只玉兔。小姑娘接过玉兔看了一眼就笑了,说刚才她是与小姐开玩笑,这只玉兔根本不值多少钱,是只普通的玉兔,她就是要证明一下杨府的人是不是心善之人。如果她拿不回玉兔,杨家就别想拿回皇上御赐的扇子,这是她父亲让她这么做的。
      小姑娘说着,从包袱里拿出一把扇子递给了婉莹。杨焕彪从妹妹手中接过扇子一看,果然是那位商人所赠之物,赶紧向小姑娘道谢。
      小姑娘说,父亲是个开书画斋的,他为人耿直,不畏强势,不知得罪了什么人,家里被地痞纵火烧了个一贫如洗,只好流落街头讨饭。半月前父亲得了小姐给的一把扇子,后来发现这竟是一把当今皇上御赐的扇子。父亲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扇子送回来,所以三日前她以讨饭为名,故意把那个普通的玉兔丢在了府上。
      听小姑娘说完,杨焕彪感动不已,马上请藏宝斋的蔺老板鉴定。蔺老板看过扇面上清晰可见的字迹,惊得目瞪口呆,倒头便拜。蔺老板说这扇面上的字,的确出自乾隆皇帝之手,要小心收藏,万万不可遗失。
      为了感激这父女二人,杨焕彪出资为他们重新修建了住房和书画斋,随后花重金刻了“永安茶社”的匾额,选了黄道吉日,把茗缘茶社,更名为“永安茶社”。
      这永安茶社的生意从此更加红火,声名远扬。后来,各地茶馆纷纷效仿永安茶社,不惜重金制造长嘴壶给客人斟茶,不到三年时间所有茶馆都用上了长嘴壶,而且给客人斟茶的方式也五花八门,只有永安茶社斟茶技艺无人能敌。

    相关热词搜索:扇书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