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从鲁布鲁克出使蒙古看马可·波罗来华的可行性

    从鲁布鲁克出使蒙古看马可·波罗来华的可行性

    时间:2020-04-21 05:22: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鲁布鲁克在1252年曾受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遣,出使蒙古帝国,并见到蒙古大汗蒙哥。鲁布鲁克的出使具有承上启下的意味,上承柏朗嘉宾,下启马可·波罗,尽管他们各自出使的目的不尽相同,但都不自觉地扮演了东西方交流使者的角色。特别是对于马可·波罗来华之真伪,学术界莫衷一是。本文意在通过鲁布鲁克出使蒙古这一基本事实,进而窥探马可波罗来华的可行性。

    关键字:鲁布鲁克;马可波罗;出使蒙古

    鲁布鲁克(1215—1270),全名威廉·鲁布鲁克,又译威廉·卢布鲁克,威廉·鲁不鲁乞。出生于佛兰德的“Rübrück”,法国方济各会教士,他的足迹横跨欧亚大陆,并记录成书,称之为《鲁布鲁克东行记》。一直以来,关于鲁布鲁克的研究多拘泥于中外文化交流上。本文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鲁布鲁克出使蒙古的成功去探讨马可·波罗来华的条件,从而证明马可·波罗来华的可行性。

    1 鲁布鲁克出使蒙古与马可·波罗来华

    (一)鲁布鲁克出使蒙古

    早在鲁布鲁克出使蒙古之前,意大利基督教徒柏朗嘉宾就到达蒙古帝国京城哈剌和林并有幸见证了贵由汗的登基仪式。1柏朗嘉宾之后,又有基督教修士阿塞林率领的使节团和由路易九世派遣的使节安德鲁修士陆续前往蒙古,但两者都没有见到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1249圣路易将他的一个臣属作为新的使者派出,这位方济各会士就是鲁布鲁克。21253年5月7日,鲁布鲁克从康士坦丁堡出发,带着圣路易的旨意,前往撒里答营帐。随后,鲁布鲁克被逐级上送,最终被送到最高统治者蒙哥身边。这也是继柏朗嘉宾之后,有幸目睹蒙古最高统治者蒙哥真容的西方基督使者第一人。

    (二)马可·波罗来华

    1261年,又有人开始与东方结下不解之缘,他们是威尼斯商人尼可罗.波罗与兄弟马飞阿.波罗。忽必烈对西方的宗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赐兄弟二人予金牌,希望波罗兄弟“命教皇遣送熟知我辈基督教律,通晓七种艺术者百人来。此等人须知辩论,并用推论,对于偶像教徒及其他共语之人,明白证明基督教为最优之教,他教皆为伪教”。3波罗兄弟回到西方带上了15岁的马可·波罗以及一些圣油再次踏上东方之旅,并在东方受到忽必烈赏识,在中国一呆就是17年。

    2 从鲁布鲁克出使蒙古窥探马可·波罗来华的条件

    (一)温度适宜的气候环境

    鲁布鲁克所前往的东方,地处蒙古高原,气候环境相对比较恶劣。鲁布鲁克的旅行路线约在北纬40度到北纬55度之间起伏波动。其所经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该气候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4在鲁布鲁克准备前往蒙哥营帐之前,蒙古向导曾警告鲁布鲁克说:“……那里冷到连石头和树木都冻裂了。看你们受不受得了。”1这其实是蒙古官员恐吓鲁布鲁克一行的言语,待到鲁布鲁克到达蒙哥营帐时,蒙古高原刚好到了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这带地方冷得厉害……至于我,我觉得不需要他们,因为我从拔都那里得到的那件皮袍看来足够我用了。”1在蒙古高原最冷的时候,鲁布鲁克以拔都赠送的皮袍不添加其他衣物就完全够用了,说明温度并没有达到人类无法克服的地步。依据Вучиискии У. Е.的研究,在欧洲部分的俄罗斯平原,寒冷期约在公元1350年开始。而根据我国著名学者竺可桢的研究,十三世纪初和中期是比较温暖的,这种温暖气候好象继续到十三世纪的后半叶。6这个温暖期对于马可·波罗的旅行来说,无疑是减缓了“天时”的恶劣影响,对长途跋涉极其有利。

    (二)逐步一统的亚欧大陆

    鲁布鲁克出使蒙古时,蒙古的势力范围已经渗透到了欧洲东部,差不多蹂躏了半个东欧。广袤的亚欧大陆,悉数屈服于蒙古人的铁蹄和弯刀之下。蒙古帝国的统一给鲁布鲁克的旅行带来了稳定的环境,这种稳定和统一,助了鲁布鲁克东行一臂之力。一个横跨东西方的大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座沟通东西方的陆地大桥梁。马可·波罗来华时,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条件也对马可·波罗的旅程起到了保障和沟通的作用。尽管,忽必烈与兄弟们曾经为了大汗之位不惜兵戎相见,但这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对逐渐形成的統一局面影响不大。这一时期相对稳定和平的状况,被外国学者称之为“蒙古和平”,此景对以后的马可·波罗旅程来说,不无裨益。

    (三)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东西方的经济交流很早便开始,最著名的莫过于丝绸之路,这条沟通世界两端的经济大动脉,一直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蒙古铁骑所至,既给封建经济带来了血与火的灾难,却也摧毁了横亘于东西方传统贸易之路上的种种障碍,为蒙元时期丝路贸易提供了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6蒙古帝国建立了规模空前的驿站体系,横贯中、西亚各个汗国,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亚欧交通系统路网。虽然路网的控制权在政府手中,并且必须要有令牌才能安全通过驿站,但假冒外国贡使或使臣而便利通过驿站经商的商人却司空见惯,屡试不爽。在鲁布鲁克前往撒里答营帐的索尔对亚时,康士坦丁堡的商人便假称鲁布鲁克是来自西方的使臣,结果获得安全通过。1

    (四)貌离神合的军事目标

    无论蒙古抑或是西方基督世界,在前进的道路上都面临着一个强劲的对手伊斯兰教。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幻想通过东征的方式,驱逐穆斯林,扩大自己的影响,恢复自己在几百年前丢失的领地。故此,发动了数次的东征,史称“十字军东征”。关于东征的原因,鲁布鲁克在与拔都的交谈中,说得清清楚楚:“征伐那些亵渎上帝邸宅耶路撒冷的撒拉逊人。” 虽然西方的君主没有明确提出联合蒙古共同驱逐穆斯林的计划,但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希望蒙古“尊敬十字架,并且成为基督敌人的对头”,1这其实是对蒙古抛出的橄榄枝。另一方面,基督教徒对穆斯林教徒极端仇视。

    (五)容小觑的宗教影响

    鲁布鲁克出使蒙古是打着宣扬基督教的旗号而去的,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职责是要教导人们按上帝的意愿生活。”1在蒙哥营帐中,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举行了一场世纪的宗教大辩论。辩论的最终结果是,谁也没有说服谁,而鲁布鲁克的辩论似乎占了上风。其实,蒙古人对基督教徒应该是怀有好感的。在蒙古的营帐里,分布有基督教教堂,甚至是蒙哥的妃子,如阔台也是虔诚的教徒。蒙哥的长子、阿里不哥等虽不是教徒,但还是懂得一些基本基督教教义,包括蒙古的最高统治者蒙哥,有时也会去礼拜堂巡视。蒙哥对基督教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与鲁布鲁克最后一次的会面中,蒙哥指出了基督教中的有些人并不遵守圣经,按圣经的指导行事,与此相反,他们蒙古人却能按照他们唯一神赐给的占卜师的话行事,故他们能平平安安。蒙古人其实对基督世界的印象还是不错的,最起码不会对基督教世界进行恶意的揣测和仇视,特别是在一个共同敌人存在的前提下,这种好感在逐步升温。甚至蒙古人承认了圣路易的地位高于其他基督教君主。1而在西方基督教会一边,西方基督教会幻想通过传教士的努力,令无恶不作的蒙古人接受教化,从而避免兵戎相见。特别是听说蒙古人中间有大量的基督教徒,故心生欢喜,大量派遣传教士出使蒙古。“某些西方基督人士希望,蒙古人不管是否皈依基督教,都能成为基督教徒的盟友,携手反对他们正准备从背面对之发起攻击的叙利亚和埃及的穆斯林。”2“此时,圣路易已成为乐观派,他与其他乐观派一样,都想到了向蒙古王公派遣使者,希望能说服他们皈依基督教,携手共同打击穆斯林。”2以上这些,都为波罗一家往后的出行打下了宗教基础,基督教的身份毫无疑问地可以获得蒙古贵族的好感。

    (六)渐复苏的丝国记忆

    马可·波罗所前往的是比鲁布鲁克更远更南的东方国度,在那里承载着西方对中国的更多更美好的记忆。在鲁布鲁克的游记中,鲁布鲁克曾经听人描绘过这个国度:“他们生产最好的丝绸(该民族把它称为丝),而他们是从他们的一座城市得到丝人之名……城墙是银子筑成,城楼是金子……他们是各种工艺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医师很是熟悉草药的性能,熟练地按脉诊断……”“……他们(即契丹人)使用毛刷写字,像画师用毛刷绘画。”1从“赛里斯”(丝人国)到“契丹”,“这一句话复活了西方文化传统中所有关于赛里斯古国的知识或幻想”,“西方一度中断的中国形象传统又承继上了”。7丝绸,在西方人的眼里,一直是中国的代表,世界是从丝绸开始认识中国的。关于这个记忆,自从丝绸之路式微后,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记忆逐渐褪色。柏朗嘉宾在其“行纪”中提到一个名叫“契丹”的国家之后,更多的西方传教士,诸如鲁布鲁克、蒙德高维奴等在其“行纪”中描述了契丹( 中国) ,欧洲人关于中国的信息在迅速增加。8“第一位以欧洲语文写下讨论中国人专著的人是圣方济修会的修士威廉-鲁布鲁克”9,从此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记忆开始被打开。法国著名的基督徒罗吉斯·培根(Rogers Bacon)在自己的名作《大著作》里毫无保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鲁布鲁克的东方之行,将人们对西方的想象推向了极致。 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东方的那个丝儿国牵动着众人的心,马可·波罗一家也不例外。

    (七)自由的商人身份

    鲁布鲁克前往蒙古并非一帆风顺,前文已经讲到“人”的因素尤为重要。与鲁布鲁克随行的蒙古人经常对鲁布鲁克进行壓榨,或者偷盗他的东西,而鲁布鲁克却敢怒不敢言,因为他不识路,离不开这些向导。更为可耻的是,这些向导还经常不给鲁布鲁克食物,而他自己所带的食物也不多。所以,我们在游记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可能要死了”、“我们要给饿死了”等哀叹。而马可·波罗一家是商人,尾随商队前进,自由准备食物和水,更少蒙古人的干涉。

    3 结语

    鲁布鲁克出使蒙古的成功,打开了东西方交流的一道大门,给了西方人一个全新的视角的去看待东方,为西方人前往东方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催生了往后一大批游记的诞生。在这一批游记中,《马可·波罗游记》更是把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该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进而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虽然,马可·波罗来华是否属实的争论远未停止,但本文通过鲁布鲁克前往蒙古这一无可置疑的事实,窥探出马可·波罗来华的可行性。最终,我们相信在当时的条件环境下,马可·波罗来华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法)贝凯, 韩百诗,(美)柔克义译注. 耿昇,何高济译.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 鲁布鲁克东行记 [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法)雅克-勒高夫著. 明龙译.圣路易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3.马可波罗(Polo,M.)著. 冯承钧译. 马可波罗行纪 [M]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 13

    4.气象词典: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2009-09-08 [2013-01-21]

    5.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D],考古学报. 1972(1)

    6.蒙元时期丝绸之路贸易初探,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2010-08-05 [2013-01-21]

    7.周宁编著. 2000年西方看中国(上)[M]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44

    8.韩华. 蒙元时期传教士与中西交通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9.史景迁.大汗之国 [M].//阮叔梅译,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0: 13

    相关热词搜索:波罗蒙古出使来华可行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