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宗教救赎:《自私的巨人》的另一种解读

    宗教救赎:《自私的巨人》的另一种解读

    时间:2020-04-21 05:22: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国学界对于王尔德童话的解读自“五四”译进以来就定格在社会学意义上,普遍认同王尔德童话“中间贯穿着一种微妙的哲学,一种对社会的控诉,一种为着无产者的呼吁,这使得《快乐王子》和《石榴之家》成了控告现实社会制度的两张真正的公诉状”。对《自私的巨人》的评价也是如此。陈伯吹先生说《自私的巨人》表达的是“自私自利,自命不凡,诸如此类的坏思想、恶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则是到处都有的”。这种在意识形态语境下所做的道德价值判断有它的合理性和意义,但单一的视角无疑对解读作品意蕴是一种缺失。威尔森·耐特说“基督是解开王尔德人生之谜的钥匙”。从基督教的维度对《自私的巨人》进行考察或许更能得窥其堂奥。

    一、“花园”的指涉。法国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说:“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热奈特则认为“两个或若干个文本之间的互现关系,从本相上最经常地表现为一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实际出现”。依照这些互文性理论分析童话文本,我们发现《自私的巨人》里的“花园”和《圣经》里的有关天堂的描述存在着文本间的指涉关系。《自私的巨人》“花园”是优美的,在这个“可爱的大花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还有十二棵桃树,在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在秋天结着丰富的果子,小鸟们坐在树枝上唱出悦耳的歌声”,孩子们在相互欢叫着;《旧约·创世篇》描写乐园的情形:青山绿水,鲜花盛开,百果飘香,亚当和夏娃天真烂漫,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玩耍,无忧无虑的生活。《自私的巨人》“花园”里有自私的巨人;《创世篇》“乐园”里有邪恶狡猾的蛇。《自私的巨人》“花园”虽因巨人自私而一度灰暗,但当巨人悔悟改过之后,又呈现一派欢乐的气氛;《新约》和《旧约》说上帝之国是“当宇宙万物均处于一种世界和平与和谐一致时,它们所具有的一切特性在内的总体安定状态”。由此可见,童话里的“花园”和基督教里的“乐园”、“上帝之国”在优美、快乐、祥和等方面形成相互参照、彼此关联和开放式的对话关系。《自私的巨人》在“花园”意象塑造的细节和氛围上显示了它与《圣经》之间的互文关系。《自私的巨人》里的“花园”意象是对基督教“上帝之国”的“仿作”。假如套用克里斯蒂娃评论福克纳的话,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解读《自私的巨人》,不回到《圣经》那里,不回到《旧约》那里,不回到《福音》那里,就不能确切理解童话文本的真实意蕴。

    在童话文本里“花园”童话人物活动的空间,所有的故事都发生于此,是王尔德着力描写的虚幻之境。但王尔德复制、仿作天堂不只是为了营造一个优美的童话境界,更重要的是在于表现天堂的美以及美之根源来自“爱”。在童话里他是通过前后对比的艺术手段来完成这一观念的表达的。童话第一部分描述了巨人花园的可爱和孩子们的快乐。第二部分描写巨人的自私,驱走了孩子们,没有孩子的花园变得一片凋零。“鸟儿不肯在他花园里唱歌,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树木也忘了开花。”“巨人的花园里是终年的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下跳。”第三部分描写巨人领悟到“我是多么自私啊!”之后,推倒了围墙,孩子又重新回到花园里,花园才重现生机和美丽。文本中的对比说明了“花园”的优美和凋败根源在于巨人的宗教的伦理道德上,巨人自私,“花园”凋敝,巨人博爱,“花园”美丽。因此王尔德笔下“花园”这个意象其能指是童话人物生活的环境,而其所指则是宣扬博爱带给花园的意义。我们与其说王尔德营造的“花园”是一个虚幻的童话场景,还不如说是作者借“花园”向读者展示天堂的美好,从而达到其隐晦宣教的目的。

    此外,在童话中作者反复描写孩子们对“花园”的眷恋,这又是昭示着人们对于天堂的向往。

    总之,作家通过“花园”意象的设置和艺术的抒写表达了这种隐藏的思想:天堂是人们安居乐业之所,是美好的,是人们追求的处所,那里呈现的是祥和的宁静、和谐的欢乐;充满自私是玷污人们走向天堂的阻碍。

    二、天使的在场。童话文本对天使的描写有三个场面:“出场一消隐一再出场”。首先是天使的出场呈现宗教的仪式:“一天早晨巨人醒在床上,他忽然听见了动人的音乐。这音乐非常好听,他以为一定是国王的乐队在他的门外走过。其实这只是一只小小的梅花雀在他的窗外唱歌”,然后“他看见一个非常奇怪的景象。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园子里来,他们都坐在树枝上面”。乐音的引导和教堂里的唱诗有相应处,隐喻着宗教的仪式。

    其次是天使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园子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他的手还挨不到树枝,他就在树旁转来转去,哭得很厉害。”基督教教义里尤其强调对弱者的爱护。神对义人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住客旅,你们留住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马太福音,25:35-45)对弱者的爱护就是对上帝的崇敬,对弱者的冷漠就是对神的损伤。因此童话这样的设置不只是为了在艺术上投合逻辑而将其刻画为小孩子,而是在暗示一种教义,一种对弱者的爱护的基督教教义。

    另一方面把天使描写成孩子也体现了宗教在艺术上的传承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把基督画成一个小男孩,比如拉斐尔那些宗教油画上基督的形象基本如此。因此这样的描写不是王尔德随意之笔,其中包含着他心中那份宗教文化精神的成分。

    天使在巨人忏悔之后就消隐了,连同玩耍的孩子们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天使的消隐增加了童话的虚幻性,同时表达了宗教的神秘色彩,暗藏作者所要传扬的宗教意识。基督教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唯一的神(天主、上帝),基督教称这个唯一的神——上帝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全善、全智、全爱”的神。王尔德描写天使的消隐就是对这一宗教的神性宣扬。而童话里描写巨人对天使的怀想则又暗示着背负“原罪”的人类对基督教的虔诚和向往。

    天使最后的出场是在巨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小孩的两只手掌心上现出两个钉痕,在他两只小脚的脚背上也有两个钉痕”。这样的描写直接呈现了《圣经》的传说,传扬耶稣受难的故事,而天使带巨人进入天堂,这个结局又似乎在阐释基督教的教义:敬畏顺服必得福,违背神意者必遭祸;基督教“末世论”称现实世界是罪恶的深渊,苦难的海洋,人在其中的苦楚是无法摆脱的,只有相信神和神派来的救世主耶稣,一切顺从神的安排,才能得救,死后灵魂才能升到天堂。

    由上分析可见,童话里天使的出场主要是宣扬基督教促使人类的心灵从冷酷自私走向慈善完美,从而体验到人生的快乐,最后幸福地升天的宗教思想。《自私的巨人》成为了作者宣扬基督教义的一种艺术载体。

    三、巨人的忏悔。童话里巨人的“自私”正如《圣经·创世纪》中偷食了禁果的夏娃所犯的“原罪”一样,是不可饶恕的。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有了“自私”的“原罪”,如果不在皈依上帝的过程中忏悔赎罪,必将堕入永久的深渊而得不到救赎。因此巨人要进行自我救赎,在童话里巨人的自我救赎明显地表现出宗教救赎的模式。《圣经·约拿书》中记载,约拿违背耶和华的差遣,反而要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耶和华大大生气,在海上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约拿在鱼腹中整整呆了三天三夜。约拿在鱼腹中向上帝祷告,恳请上帝的原谅,于是鱼把约拿吐在旱地上。这是一个“罪恶一惩罚一忏悔一再生”的模式。在童话里巨人的自私驱走了孩子们是一种“罪恶”,上帝必然要对其进行惩罚,所以春天来了,巨人的花园里连鸟儿都不肯唱歌,树木也忘了开花,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下跳。有一天巨人领悟到“我是多么自私啊!”之后,推到了围墙,孩子又重新回到花园里,花园又重现生机和美丽。这是描写巨人忏悔的过程。巨人因为“顺从神的安排”最后也得到了善果,进入了天堂。“那天下午小孩们跑进园子来的时候,他们看见巨人躺在一棵树下,他已经死了,满身盖着白花。”王尔德通过巨人的故事在向人们宣讲基督教的内容,“巨人”是作者传扬宗教救赎思想的一个工具。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私的巨人》写作的视角本身就是基督教信仰,《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诠释和宣扬基督教精神的直接文本。王尔德在这篇童话里的主题表现,与其从小就自我认同为基督,迷恋天主教的信仰有密切关系。据说王尔德当年给他的孩子讲这个童话时,泪流满面,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基督教信仰的深切和虔诚。贺麟先生说:“耶教宣扬教义常注重两点,一方面使人觉悟自身的弱点和身心疾病,养成人谦卑的态度,力求自我的改造与再生。一方面唤醒人认识神圣的理想或价值在前面,促其进取和实现。”王尔德这篇童话的出发点或许就在于此吧。

    相关热词搜索:巨人解读自私宗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