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时间:2020-05-06 05:17: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话题。目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对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学生的升学考试来说无足轻重,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这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中有所体现;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从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无疑是举足轻重的。面对学科重要但不重视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要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信息技术课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但其课堂教学有效性无庸置疑与有效教学存在着共性,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含义出发,挖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1.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虽然是晚近的事情,[1]国内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直到2001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在教育领域才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我们宁愿在更宽泛意义上使用“有效教学”。自从有了教育,便有了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

    江西省吉安一中张青伟老师在《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理念》中归纳出了有效教学关注主题的三个阶段。[2]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重在减少教师教学的重复性劳动,寻找大(夸美纽斯)而普遍(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第二阶段以杜威为代表,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三阶段转向教学设计,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与新课改的今天,笔者认为,有效教学不仅需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支持下开展教学设计,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的有效实施。即有效教学是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统一体。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含义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从学生学习有效来进行判断的。J.M.Brode和J.H.Dorfman[3]认为有效性是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姚利民[4]认为一定的教学投入内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并且教学过程要符合规律性。王鉴[5]认为,仅仅在知识传授上的有效教学并非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个多元的、综合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体系。杨玲[6]、朱敏[7]等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课堂提问、教学评价等要素对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在国内教学有效性的呈组层递进的三重意蕴得到了较广范的认可,即效果、效益和效率。任何一教学活动都会产生一结果,如果结果是好的,可以认为教学是有一定效果的。如果好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吻合或达成一致,则认为教学获得了效益。如果在获得效益的基础上减少了投入或者同样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效益,就可以认为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富有创造性和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未来指向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倡导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让他们不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必然是有效的教学。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是指在新课改理念的支持下开展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改变“重技术、轻能力与情感”的现象,使能力素养与兴趣得到共同发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从而使教学不仅有效果,更有效益和效率。

    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课堂形态表层上,不利于凸现有效教学的特质,忽视了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借鉴龙宝新[8]在《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一文中将有效教学放在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上进行剖析的观点,笔者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也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态(实施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关键层),新课改教学理念(核心层),这也是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大因素。

    图1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实施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态

    从表面上看,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表现在课堂教学形态上,是教师教学设计方案与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与外在体现,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对教学两大主体而言,有效教学呈现出的是一幅可见的、可感知的现实形态。对于教师来说,信息化手段(课件、学件及多媒体手段等)运用合理、语言丰富且调控能力强、肢体语言恰当、教得轻松等,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愉快、有较充足的思考与练习时间、体验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呈现出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融洽的课堂形态。这种现实形态是任何身临其境的教育者和非教育者通过课堂上对师生的观察便能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无须深入地技术测量与价值鉴定。

    仅仅从课堂教学形态上对有效教学进行考察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统一的评价与考核标准,这给教师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但也导致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了,想象丰富了,学生高兴了,课堂热闹了,而课后似乎被遗忘了,更说不上学以致用了。因此,我们不能停留于信息技术课堂的表象教学形态,而应该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背后隐藏的含义。

    2.关键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从中层上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为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与表层不同,这一层的有效教学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基于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把握,利用自己的实践智慧和教学艺术对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即教学系统中的四大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达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在这一层次上的有效教学,教师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与灵活运用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这一层面上得到集中彰显。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驾驭能力与学生的发展水平、质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如果把有效教学放在本层次中看学的“效”果如何,无异于重蹈“应试教育”重考试重分数的覆辙。教学之“效”是难以全面测量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具有立竿见影的特征,是可以测量出来的,但是学生人格的成长是长效的、不稳定的,其效果也是难以用任何定量、定性的结论来表述的。而本层次中的教学之“效”更多地侧重于学生认知发展上的“效”。

    3.核心层:新课改教学理念

    如果说表层的有效教学是着眼于眼前的现实形态,中层的有效教学着眼于教学的背后,那么,深层的有效教学则着眼于教学的未来[8]。深层次的有效教学对现实教学产生一种牵引、导向的作用,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其内涵与新课改、新课标的理念是一致的,是新课改、新课标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三、新课改下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策略分析

    有效教学是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思维,最终达成教学的“有效”形态呈现的过程。因此,本文按照有效教学形成的逻辑来提出相关的策略。

    1.由核心层着手,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的“有效”是以评价角度选择、评价工具取舍为转移的,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指导下,“应试教育”才如此根深蒂固地存在。虽然信息技术学科在升学考试中地位并不如语数外等学科受重视,但不少教师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氛围,已无形中将学习结果、认知水平作为评判教学之有“效”及“效”之高低的标准。在这种思想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必将走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误区。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一定的未来指向性,即教学的“一次”有效激起学生的终生发展。其效并非是立竿见影的,不是短视的,而是余音袅袅,深沉悠长的,是需要从长远来考虑的。新课改与新课标倡导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以学生为主体,其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志趣,使教学彻底实现由“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

    2.把握关键层,做好教学设计

    每次新理论和新观念的引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教学设计学的理念,从而进一步动摇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教学设计的研究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9]。教学设计是连接课堂教学形态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桥梁,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外在体现,是良好课堂教学形态的前提保障。有效教学需要把握好关键层,做好教学设计是把握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教学设计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放弃了呆板的设计模式,而是逐渐开始重视教学的“生命性”,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10]即教学设计需要对“预成”课程和“生成”课程进行全面调控、综合利用。认真钻研、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方法模式,是懂得“预成”的设计、策略、准备的保障,更是生成课程的前提。

    信息技术教师理应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积极学习并勇于在课堂上探索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改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在方法论层面的,信息技术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任务驱动教学法已得到普遍应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为信息技术课堂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已是大势所趋。钟志贤教授提出了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十种信息化教学模式,[11]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情境认真钻研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与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技术应用层面,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各种ICT技能,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焦建利、杨玉芹等从各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并结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提出了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ICT技能,信息检索技能-google/baidu,表达展示技术-powerpoint,教师叙事交流技术-blog,探究教学技术-webquest,教学评价技术-rurbic,思维汇聚技术mind map/concept map,网络教学技术-moodle,资源管理技术-lgooi/mypi。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自身较高信息素养的优势,积极探究各种技能与教学设计的结合点,使教学设计在信息化工具的帮助下达到更高的效益。

    3.关注实施层,打造魅力课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态是信息技术课堂的直接表现,即使教学理念再先进、教学设计再完美,如果不能有效地执行与实施,那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态上也将不具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更说不上是有效教学了。魅力课堂在课堂教学形态上主要受教师人格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学生因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上某一门课程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李强[12]认为人格由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赵华英[13]认为得体的仪表、善良慈爱的心、幽默的个性、民主自由的胸怀、活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一专多能的素质是良好教师人格的体现。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其人格魅力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只有发自内心的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才能赏识学生,发现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过硬的专业技能是信息技术教师人格魅力的关键。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知识层出不穷,信息技术需要不断的学习。面对好奇心强烈的学生,专业过硬、学识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师最易获得学生的敬仰与崇拜。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与应用也尤为重要,课前利用多种方式精心准备学件、课件,在课堂上极域电子教室、ftp文件传输、远程控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再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人格魅力的保障。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环境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能力,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接纳。此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以及民主胸怀等都是影响课堂魅力的重要因素。提高个人魅力,打造魅力课堂,是落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态有效的根本。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不断变化,但变化中有不变的规律。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形态三个层次的思考,从宏观到微观,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达成,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崔允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

    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青伟.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理念.

    http://2008.cersp.com/article/browse/3002051.jspx.

    [3] J.M.Brode&J.H.Dorfman. Determinants of Teaching Quality:

    What’t Important to Student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94,(35).

    [4] 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5] 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72.

    [6] 杨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分析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

    化教育,2009,(6).

    [7] 朱敏.谈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2009,(Z2).

    [8] 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

    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9] 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

    究,2004,(2).

    [10] 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

    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1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

    [12] 李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效果[J].新课程,2007,(4).

    [13] 赵华英.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课堂教学效果[J].新课程,2010,(6).

    [编辑:昌曙平]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技术初探课堂教学新课改有效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