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以一节视频课的反思过程为例

    以一节视频课的反思过程为例

    时间:2020-03-23 05:06: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作者简介:

    王生(1967~),男,黑龙江省望奎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镇江一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考与中学教学改革与作业模式改革等。

    关键词:教学反思,调整,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42-03

    为了配合镇江市教育系统“三大”活动(“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的开展,教育局要求每位骨干教师上一节视频展示课,课题自行准备。经过向教研室包云鹏老师请教,他提议:鉴于我多年任教高三,还是应该选择一个能够体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衔接的课题,即在演绎、阐释旧课程和高考试题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经过反复考虑,我最终确定了课题——“材料式评价题的特点及启示”:因为这种题型代表了新课程下历史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三次试讲和相关的教学反思、调整,最后交上了一节合格的视频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而我本人的教学观念、方法和技能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更新和提高。下面,就将这几次教学的实录和反思过程、调整路径做一介绍,以飨读者为盼。

    试讲过程(一)(教学案例实录——高三6班):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材料式评价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相应的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解答材料式评价题的能力。

    简要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两部分:一是结合高考典型试题使学生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特点、规律以及对学习的启示;二是提供一些类似的“问题”情境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将这些规律“内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我先呈现出两道高考试题:(1)200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24题(给定涉及大运河的几则历史材料,要求考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事件进行评价”,题目略);(2)200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12题(给定涉及明朝“拜金”风气的几则材料,要求考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题目略),然后要求学生作答(答案略)。在学生正确掌握答案以后,我结合试题向学生详细讲解了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从试题的情境、考查目标以及发展趋势等几个角度分析历史材料式评价题命制的特点和规律;第二,从作答的组织依据、三种评价方式以及解答的程序等方面讲解了材料式评价题的解答技巧;第三,鉴于这些特点和技巧,介绍一下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我一边讲解上述问题,一边将相关内容通过“背投”呈现出来,要学生记录、集体朗读等,课堂教学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接下来,进入了“内化式训练”环节,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练习”,上面有两道材料式的评价题(题目略),要学生根据前面所介绍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当堂练习、解决。之后,我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相互补充,待到这两道题都“圆满”解决以后,下课的铃声响了。

    对第一次试讲的教学反思(教者自行反思):

    工作10多年来我一直习惯于运用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对课题与高考试题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以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真理解和记忆,能够实现“讲”与“练”的结合,高考成绩也一直不错。但新课程的改革在江苏已经进行两年了,新课程下的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我的这种教学方式是否符合新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理念?我拿出《走近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学习、反思。渐渐地,我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思想有些不对头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明确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号性”,而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育的低级层面上,如归纳材料式评价题的特点、规律和学习方法等内容,依旧是将现成的答案直接“输出”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知识和能力的义务,根本没有归纳、思考、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权利,整个课堂教学被教师垄断了。在后面的“内化式训练”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规定”的理论进行强化训练和理解,将自己的意志向教师意志靠拢,其实质仍是被动地接受。整个教学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动”,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教学过程演变成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过程”而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创设出一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他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通过仔细反思,我认识到这节课丝毫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看来必须跟上形势和时代的发展,就从今天开始吧,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重新进行调整。

    试讲过程(二)(教学案例实录——高三2班):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探索出(原来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材料式评价题的命题特点、规律和学习方法,并通过自主性的训练(原来是“教师规定式的训练”),内化自己的理论(原来是“消化教师的理论”)。

    简要教学过程: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每人自行搜集资料、编制出一道材料式评价题,以便上课时交流。课堂上,我仍是先呈现出两道高考题(如前,略),由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我不再进行总结,而是要学生依据试题和答案围绕“命题情境”“观点的确定”“评价标准和方法”等方面自由发言,阐述答案,即:这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以及对同学们平时学习的启示。课堂气氛异常踊跃,同学们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兴奋。大家竞相发言,阐明自己的看法、驳斥他人的观点,时而慷慨陈词,时而静静深思……这个环节在热烈而紧张的氛围中逐渐完成。最后一个环节是“交流、共享各自的问题”,这次,没有再给同学们下发我事先编制好的练习题,而是改由我随机指定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课前编制好的问题,并向其他同学详细讲解答案,台上的同学神采飞扬地讲解,台下的同学认真地倾听、记录,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画卷啊!我站在一边陷入了“欣赏”的兴奋之中……45分钟就这样轻松地过去了。

    对第二次试讲的教学反思(学生参与反思):

    课后,我再次进行了教学反思。尽管这节课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许多,但我还是感觉有点欠缺和遗憾。为了找出这些不足,我灵机一动:教学反思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起点,何不让他们参与反思呢?我马上编制了问卷调查表,征求学生的意见。征询内容包括三方面:“你喜欢这样上课吗?请阐述理由。你认为

    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你认为本节课尚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怎样改进?”同学们普遍反映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能够调动学生一起参与教学,同时,我意外地发现,最大的败笔也出在这里。学生提出的主要理由是“参与权被少数成绩好的学生独霸…‘没有实现学生之间真正的互动性学习”。重新审视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学生反映的情况是正确的,从让学生总结命题规律、交流学习方法到让学生上台展示编制的问题,不都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独自表演吗?仔细算下来,真正能够有机会阐述自己看法的人数还不及全班学生的1/3呢!课堂上的教育资源不应该被少数学生独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教师要创造情境“实现学生之间广泛、多向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在多方互动中不断确立和发展自己的目标”。本节课尽管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直接“灌注”,但一部分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垄断也是一种对其他同学变相的“灌注”。如何实现所有学生共同享有课堂学习资源、在学生们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中促进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我此次教学反思的重点内容。通过与学生座谈、向其他教师请教和查阅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我又调整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三次试讲。

    试讲过程(三)(教学案例实录——高三4班):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交互探索出(比原来增加了“交互”)材料式评价题的命题特点、规律和学习方法,并通过自主与互动性的训练(比原来增加了“互动”),内化互动理论(原来是“内化自己的理论”),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属于新增加的教学目标)。

    简要教学过程:课初活动仍如试讲(二)。随后,我不再让学生自由站起来回答,而是将这几个问题进行公开“招标”,投标人不是学生个体,而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然后由每个学习小组全体成员进行集体讨论,最后选定代表阐述本小组的共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全班形成了一致的答案。这次,我做了认真的观察,由于讨论的范围由整个班级缩小到了每个学习小组,我发现全体同学基本上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比原来的情况好多了。这个环节之后,就进入到“交流、共享各自的问题成果”的环节了。这次,我没有急于指定学生上讲台展示,而是首先让学生以四个人为单位交流每个人编制的“问题”,然后选择出四人中的最佳“问题”,再依此扩大到整个学习小组,选择出本组最佳的“问题”,派组长代表本组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组长不再将答案直接告诉其他同学,而是将“问题”抛给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可以“指定”回答的对象,也可以进行“招标”回答),最后,再由“问题”的提供者按照制定的“标准答案”进行补充、修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也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起,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对第三次试讲的教学反思(同行帮助反思): 这次试讲我特意请了市教研员包老师和组内的教师一同听课。在课后评议中,大家在高度肯定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也指出了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地位有所丧失,尽管新课程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否定和排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要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可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却一直在扮演着“观众”的角色;二是本节课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历史评价题理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濡化教育的有效载体。结合老师们的评议,我对这节课再次进行了反思。是啊,整节课我俨然是一个局外人在“袖手旁观”,根本没有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使他们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再有,由于缺乏教师的整体调控,致使不同的小组编制出重复性的问题。另外,思想教育的功能是不能缺失的,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其育人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更要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历史教学要成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却忽视了这一点,失去了许多有效教育的契机。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这些历史事件,再辅之以师生、生生之间的真实互动,使学生感受到愉悦合作的积极性体验,帮助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

    这次反思以后,我再次修改了“教学目标”,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在历史评价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并提升他们的情感素养和世界观认识水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了一些设计方案,如,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编制个性化的“问题”时,我给每个小组限定了不同的范围和内容,以避免“问题”的雷同;在学生们寻找评价依据和理论的时候,我要抓住时机提示他们从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角度思考自己的感受。这番准备以后,我的视频录像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豆艳荣

    相关热词搜索:为例反思过程视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