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家礼 家礼是什么礼

    家礼 家礼是什么礼

    时间:2019-02-02 05:31: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其礼来自于家庭与家族的生活中即家礼。家礼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依序而规范行为。严谨传统的家礼分为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兄弟之礼和闺援之礼四个部分。
      
       父子之礼
       父子之礼是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些行为规范。“孝”是父子之礼的核心,是父子之道的道德规范,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以孝来示人以礼:赡养父母以敬为首。孟愁子问孝,子日:“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敬而无违,子女对父母一定要恭敬顺从,不违逆父母的意志。后来经汉儒董仲舒衍化而为“父为子纲”的伦理: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座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警,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在日常生活中,家中卧室,父母要住最好的;座位也有尊卑高下之分,家人同桌吃饭,座次要按尊卑排列;走路时子女不可挡道,要自觉靠边、落后;子女不可直呼父母的名字等。
      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要放弃其它一切活动而殷勤侍奉父母。要求子女不得随便离开父母的身边,不可嬉笑、设宴、游玩,不可弹琴、喝酒等,要一心侍奉父母,请医抓药,直至父母痊愈。
       夫妻之礼
       夫妻之礼为夫妻间相处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传统社会对夫妻关系十分看中,视之为人伦之始。《易传・序卦》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错。
       这告诉人们,男女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而且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石。夫妻之礼得到广泛重视。
      中国社会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古代社会的基本趋势是,社会越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越低,夫妻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如同天地、君臣、父子一样的关系。
      《仪礼・丧服》说:夫,至尊也。
      《女诫》中也说: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若问也。
      传统社会中的夫妻之礼,通常可以用 “夫义妻顺”一词来加以概括。夫义,是对丈夫行为的约束,事实上对此并不太强调;妻顺,则是对妻子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这方面历来十分强调。
       恭敬柔顺。古人认为,男子承受天地的重任,负担养育的职责,在外投身事业,博取功名,在家定门立户,供养家人,男子是世界的主人,是家庭的主宰,所以在家庭中的地位,丈夫尊贵,妻子卑贱,丈夫为主,妻子为从。
       “夫为妻纲”,因此封建的道德修养要求女子必须 “三从四德”,其核心就是要求女子必须具备 “柔顺”的素质,柔顺软弱,是女子最大的美德,是作为妻子的行为准则,女子对丈夫必须言听计从,毕恭毕敬,要对丈夫常怀畏惧之心。
      《周礼・天官・九娱》中的九娱,就是职掌教导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四德。
       东汉班昭《女诫》这样解释四德:
       不必明才绝异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为妇德 (后来,“不必明才绝异也”这句话演化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
       不必辩口利辞也,……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为妇言。
       不必颜色美丽也,……盈浇尘秽,服饰鲜洁,冰浴以时,身不垢污,是为妇容。
      不必功巧过人也,……专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为妇功。
      在传统社会中,这种妇德观念落实到世俗生活中,就要求女人必须听从夫家的使唤,孝敬公婆,侍奉丈夫,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等,这一切都是女子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天命的安排。女子必须服从天命的要求,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如有违背,就会遭到丈夫的休弃。
       从一而终。从一而终的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说妻子不能以任何理由提出离婚,《白虎通・嫁娶篇》中说:
      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到了唐代,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民间还有“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男”“生为丈夫的人,死为丈夫的鬼”等说法,都是强调女子从一而终。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南宋前后,人们对男子的婚外恋行为不做任何指责,妻子却只能忍气吞声,最多是低声下气的规劝。但女子的婚外恋行为却被视为伤风败俗,是绝对禁止的。第二是说如果丈夫死了,妻子不可以再嫁,甚至要为丈夫殉节。
       兄弟之礼
      兄弟间相处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称为兄弟之礼。传统社会的兄弟关系,深为社会所重视,尤其儒家思想中,把兄弟关系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关系并列,作为封建社会五种人伦关系之一。
      《中庸》: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大道也。在兄弟之间,人们更重视骨肉亲情。
      《颜氏家训》中说: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竿,前襟后裙,食则同案,衣则专服,学则连业,游则同方,虽有恃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二亲既残,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总之兄弟间的亲情,既有先天血脉相通的情缘,又有后天朝夕共处的情意。维系兄弟关系的伦理规范是 “悌”,常写为 “弟”,指为弟者对兄长的尊敬与顺从。“悌”与“孝”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相提并论的,称为“孝悌”,并且被提到 “万善之本”的高度。兄弟间相互尊重和团结友爱,是一种传统美德。谚语:“亲不亲,手足情”“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变黄金”“朵桃花一树生,兄弟姐妹莫相争”“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等,都形象地说明了民众在兄弟情谊方面的价值判断和要求。
       “兄仁弟悌”,又叫“兄友弟恭”。兄仁,指的是做兄长的对弟弟要亲仁宽厚,要友爱、关怀、照顾;弟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要恭敬顺从,不管兄长对自己如何,都要尽心竭力。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
      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即对兄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怎样使弟弟顺从,对弟弟来说,最重要的是怎样遵从兄长的意志。而要使诸弟顺从,兄长必须亲仁宽厚,对兄弟真诚友爱;而弟弟对兄长必须尽心尽力,至诚事兄。
      兄弟平等,财产均分。强调同帖一起的兄弟应各怀公心,取于私则皆取于私,取于公则皆取于公,不得取公财而肥私。管理家务,长者总提大纲,幼者分干细务,遇到事情,兄长必须与诸弟商量,诸弟必须听从兄长的指使,不论何人,都不能私藏财物。分配东西要绝对平均,兄长不可以大欺小,幼弟也不能骄纵任性。兄弟之间即使分居,经济上也要相互帮助。
       闺媛之礼
       闺媛之礼是家庭中的女子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男女有别。对于女子,家礼首先强调的是她们与异性的隔离和疏远,更不许女子与任何异性有过多往来,所谓“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甚至一家之中,共同生活的男女成员也不能随便坐在一起,不能将衣服挂在一起,不能使用同一个手巾和梳子,不得手接手递东西。女子未出嫁时,除非遇到夫家有疾病、灾变,否则不得进入夫家之门。女子出嫁后,兄弟不得与之同席而坐、同器而食等。
      仪态端庄。家礼中对女子仪态的要求很多,如女子行走不能左顾右盼,说话不可掀舌露齿,坐着不得扭动膝腿,站着不能摇摆裙钗,高兴的时候不能开口大笑,气愤的时候不得厉声叫喊。总之,一切行为都要适度,处处显示出女性的谦卑、驯服、柔弱,即所谓 “贞静悠闲,端庄诚一”的气质,轻柔婀娜的举止,甚至形成对女性的怪诞的审美心理,即欣赏女子的小脚。在五代的南唐时期,由于李后主的提倡,形成了女子缠足的陋俗,而且愈演愈烈,最后导致女子脚的大小,成为了评价女子美与不美的重要标准之一,大脚不但被耻笑,甚至难以出嫁。
      孝亲持家。未嫁女子,与父母共同生活,主要的社会职责就是孝亲,这是古代家礼中有关女子行为规范的重要要求。这方面对未出嫁的女子要求更多一些,因为她们在父母身边长大,一直承受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出嫁后就要终生生活在夫家,再没有更多时间孝敬父母了。
      同时女子必须具备必须的技艺女红:缝补、机织、做衣、做袜、纳鞋、养蚕、抽丝、刺绣等。当然,这些技艺主要是平民家女子必须具备的,世宦之女、豪族贵妇则无需亲手织布纳鞋、养蚕造丝,不过最好也应对女红略知一二,因此一些大家闺秀、贵妇懂得缝纫、织布、缝衣的也不少。
      恪守节操。从汉代起,中国社会开始重视女子的贞操,女子婚前守贞,受到人们的称誉,并出现了为保护贞操而丧命的少女。到了魏晋时代,女子的贞洁被反复强调,到了唐代,女子贞洁,特别是未婚女子的童贞,被明确写进了家礼之中,严守清贞,成为女子处世立身的首要规则。一旦女子失身于人,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家礼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