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放手也是一种爱 [杂文其实是一种爱]

    放手也是一种爱 [杂文其实是一种爱]

    时间:2019-02-09 05:36: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林奇简介   本名于琳琦,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教授,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涉笔杂文写作,曾主笔《黑龙江晨报》“奇谈怪论”专栏,作品多次获奖并入编各类杂文年度选集。
      
      ○记者:告别不惑而渐近知天命之年,您是否有很多难忘的经历与或是坚守的理想?
      ●林奇:我出生于六十年代,按当时的话讲叫“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的生活道路一点都不复杂,从幼儿园到上学到工作,一直没离开校园。正因为不复杂,我就经常试图把它弄复杂点。五岁时我就参加了街道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街头演出,算是较早参加“社会活动”。上大学和刚工作那些年,每到假期就折腾――当过饭店服务员,在街边卖过西瓜,去南方卖过木材,在工地干过零活。不是为钱,也没啥高尚目的,就是喜欢体验不同人的生活。
      要说理想,那就是平安地生活,平庸地生活。千万别以为这个理想容易实现,天灾人祸随时都可能发生,平安不易。至于平庸,我一直觉得自古以来,就是因为总有一些人“不甘平庸”,想干一番“大业”才把国家弄得动荡不安。所以让人们平庸下来也不易。
      ○记者:您是如何与杂文结缘的呢?您对杂文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理念?
      ●林奇:我是一个俗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稻粱,按部就班地上学,规规矩矩地工作。也按习俗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也听指示做些无聊无用的事,也随大流以道貌岸然的面目示人。
      但这只是外在。受了这么多年“一本正经”的教育,内心却总有一种“不正经”在骚动。尤其看多了古今那些所谓神圣的东西露馅儿之后是如此不堪,就坐下一个“偷窥”的毛病――凡是看似光鲜神圣的东西,我都想扒个缝儿窥视几眼,盘算一番。人到中年时,温饱不成问题了,觉着精神上也不能亏了自己,于是便想把这种骚动释放出来。既然难得有合适的场合去说,那就写。写完了还希望能有观众看,就放些到网络上。从文学的角度讲,我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但很快发现有些文字被杂文刊物转载了,才知道我写的这叫杂文。再后来有人说这东西很可乐,我心说:“哦,这算幽默杂文。”于是我就有意识地按照这个路子写了下去,一不留神混进了杂文队伍。
      我不觉得杂文一定要剑拔弩张,一定是匕首投枪。受几千年皇权专制文化的浸染,我们的身体里或多或少都有些专制文化的基因。每一个阻碍社会进步的现象,都是文化的产物;每一个行为背离文明社会的人自身也都是牺牲品。所以很难说谁是敌人,需要我们用文字去搏杀。横眉不一定冷对,嬉笑不一定怒骂。我非常喜欢《杂文选刊》的那句话:杂文,其实是一种爱。
      现代杂文无论哪种形式,其基础思想都应该是民主理念、法制意识及人文精神,应该体现的是一种多元化思维。我的文字不是真理,不是想去教育谁。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大道理之外还有小道理,“硬道理”之外还有“软道理”。除了“规定”的我们要这样想以外,还有人那样想。
      ○记者:身处校园,您认为您的工作对人生有怎样的影响。您的杂文创作是否因此有独到的优势呢?
      ●林奇:我从小对自己的未来有两个想法,一是不学历史,二是不当教师。之所以这么具体,是因为我父亲就是一个历史教师。在那个年代,我看到的历史,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历史,也看到了被称为“臭老九”的教师群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但结果事与愿违,阴错阳差,我就偏偏学了历史,做了教师。
      不过现在看来,做了一个大学历史教师,不但没后悔,倒有些庆幸。一是这个职业让我能有较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二是历史学几乎涵盖了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内容,能给我提供一个更广阔、更深远的背景去观察现代社会;三是能让我从一届届学生以及形形色色的学生家长身上,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状态和变化;四是校园的人际关系相对少些复杂,不至于为此虚耗大量精力。这简直就是一个滋生杂文的天然温床嘛。
      而且,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对历史,还保持着以前教科书上那些高度模式化、政治化了的观念。因为大部分人中学一毕业,对历史的学习就停止了,那些陈旧僵化的所谓历史知识全都封存在头脑中不再更新。怎样才能把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以及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新思考、新观念介绍给更多的人呢?我想,一篇论文的读者也就业内的那么几个人,用杂文的方式表达可就大不一样了,那篇《历史,或许就在那一字之差》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记者:在与您不多的接触中,感觉您是一个寡言的人,不多的言辞必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通过您的文字,我们认识的却是一个幽默风趣、机智健谈的人。您生活中是怎样的人,文如其人在您身上是否恰当呢?
      ●林奇:我的文字时常体现出一种恶搞和无厘头风格,而我外表给人的印象却是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一脸的苦大仇深。有人说我文不似其人,属于典型的人文“分裂”那种。
      其实这都是表象,文可以不似其人,但不可能不似其心。很多人都有双重面具,我也没能免俗,我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其实都是装出来的。环境要求,生活需要,为的是给自己减少点麻烦,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只有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才恢复本来面目。你看我一脸严肃在那儿深沉着,其实我啥都没思考,心里不定乐啥呢。
      ○记者:“当代幽默名家自选集”即将出版,该丛书集结了批判世相、嬉笑怒骂的杂文佳作,您的作品集《千万别说我是好人》位列其中。幽默,是您的作品的鲜明特色,而将深刻的思想蕴于幽默诙谐的文字尤其考验作者的功力,比如您的“奇谈怪论”系列,只寥寥数语将世相热点尽收笔下,机锋暗藏。请问您是如何巧妙地为深邃的思想穿上“幽默外衣”的呢?
      ●林奇:那个自称“上海人民的小菜”的周立波说:“幽默是自信的表现,这个民族幽默了,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了。”言下之意是中国人还不够自信,所以也不够幽默。中国人是否自信不敢妄说,但我敢说与世界上各国家和民族比较,中国人在幽默方面不但一点都不逊色,而且堪称“幽默大国”。
      这不是耸人听闻,随便就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比如“亩产万斤”、“红海洋”、“忠字舞”、“大救星”等等,当时外国人看着就傻乐,现在我们回想起来,或者讲给孩子们听,也乐。这些“幽默”的制造,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谁人可比?
      当今社会的幽默,也是层出不穷。一些行为的幽默性当时就体现出来了,另一些则属于“定时笑话”, 别看现在一本正经地在那绷着,过几年你就会感觉到多么滑稽。用电影里那句话说,“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所以,与其说是我的文字幽默,不如说是我们这个社会幽默。你只要如实地描述它,想不乐都不行。
      还有一些幽默,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众人合力的结果。我的有些文章被读者进行了“再创作”。比如《一个老官对小官的赠言》被冠名为《一个贪官给儿子的一封信》重新流传。摇身一变成了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落马官员徐其耀的家书,还煞有介事地说是检察机关从他家里查抄出的。有些严肃纸媒全文刊载,以此为新闻由头的评论也纷纷见诸报端。大部分读者对此“官场秘籍”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有人还奉其为官场的“金科玉律”跃跃欲试。这种幽默,够黑色不?
      ○记者:您的杂文中少见直接的正面抨击,而是运用反话正说、故事新编等形式,进行迂回婉转的批判。《怀念从前那些“封建糟粕”》、《假如“五月花号”来自中国》等。杂文的曲笔魅力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能否讲一下您在下笔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林奇: 这类杂文大多都是一件事偶然触发一个念头,接着展开联想,然后落笔,一气呵成。看到那些拆了建,建了又拆的工程,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干部终身制,是不是就不会这么折腾?然后联想,于是就有了《怀念从前那些“封建糟粕”》。我在课堂上讲美国宪法起源的时候,也冒出一个想法,假如“五月花号”不是来自欧洲,而是来自中国,结果会怎样?下课回来,就展开联想,于是就有了《假如“五月花号”来自中国》。因为这些念头和联想本身就具有荒诞特征,写出来自然就成这种形式了。
      当然,这种写作方式也有个缺陷,那就是只要念头出来,不及时去想去写,或写了几句就被打断,往往一放就几年甚至完全忘掉了。动笔前先立意,然后找资料,找论据,下笔前做精心准备的,一般都是些常规杂文。我发现,当你有心栽花,深思熟虑时写出的东西,往往不受读者待见,当你无心插柳,灵机一动时写出的东西,往往还受青睐。或许,这是因为越是自然越接近本真,越符合人性吧。
      感谢《杂文选刊》多年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在追求美好与进步的道路上,我愿意追随你们一路同行。
      ○记者:很多人称您为“潮人”,想必您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乐于并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给我们讲讲您的“摩登生活”吧。
      ●林奇:要说“潮”,还真有点,不过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上吧。乐于并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我觉得自己是这样的,我对这个世界一直充满孩子般的好奇。对电影,既喜欢严肃的经典,也喜欢轻松的动画;对音乐,既知道古典音乐,也会哼流行歌曲;对文字,既能看古代汉语,也谙熟网络语言;对人物,既知道周公旦,也懂周杰伦;对体育,既爱看赛车赛马,也爱打篮球排球……我不是长不大,而是人生这点时间不够变老。

    相关热词搜索:是一种杂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