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解读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解读

    时间:2021-08-21 10:06: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1917年蔡元培的演说作品。这篇演说是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发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五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演讲辞的特点,梳理文本内容

    2、读文识人:蔡元培的人格特征

    3、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点:读文识人

    高考考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综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那么,蔡元培先生就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先生点过翰林,留过洋,当过_,拿过厚禄,可是他最辉煌的人生篇章却是在北大写下的,被称为“北大永远的校长”。上任后的第五天,也就是1917年1月日,面对全校师生,先生发表了这篇语重心长的演说。

    一、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信息式阅读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渡:作为一篇演讲辞,首先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请大家用信息式阅读法,一目十行,捕捉文本最重要的信息,概括演说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明确:

    一番寒暄

    主要内容三点要求

    两条计划

    二、文本探究

    2、这篇演讲辞从哪些方面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揭示?请具体阐述。(要求:先大声朗读文本相关语句,然后分析)

    过渡:北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神往的地方,可是,当年蔡元培接到委任状(幻灯片)时,很多朋友却劝他不要去,那么,1917年的北大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让朋友们如此地担忧反对呢?(幻灯片)演讲辞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极强的现实针对性,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迅速阅读文本,寻找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老师看哪一组的同学找的既快又准。

    明确

    社会:“风俗日偷,道德沦丧”“毁德败行之事,所在触目皆是”

    北大“_”:

    学生宗旨:“做官发财”“考试则熟读讲义“敷衍塞责”“故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极端的功利主义)

    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虽然被_了,可是科举时代的劣根性却并没有完全清除。皇城根里,天子脚下,在一个可以望见紫禁城的地方读书,学生们心理上会形成怎样的期待,不言而喻。他们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北大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僚养成所”,散发着陈腐的气息。

    “平时则放荡冶游”“不正当之娱乐”(这些雇着当差的被称为老爷的学生们课余则吃花酒,捧名角儿,打麻将,逛_院)

    学生品德:功利、毁德败行

    学生行为:不重道自然谈不上真正的尊师,亦谈不上同学道义相勖,相互切磋。

    老师水平: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整体素质不高,专心于教务者甚少)

    老师讲义:精致奥义,细枝末节全部打印并分发给学生,致使学生“考试则熟读讲义”即可敷衍塞责。同时讲义可能多年未更新,陈俗乏味。

    学校图书:书籍虽多,然新出者甚少。

    (活动设计:分组寻找信息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弄清现实)

    3、先生提出的“三点要求两个计划”,对于改变北大当时的现状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请认真品读原文,用对联的形式进行总结。(选择其中一点归纳或几点同时归纳均可)(幻灯片5)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而北大就是一个“官僚养成所”。明知是龙潭虎穴,先生依然奋不顾身地闯了进来,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人力挽狂澜,先生就是这非常之人。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上任后,面对全校师生的第一次讲话,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北大存在多年的沉疴与弊端,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三点要求、两个计划”,请同学们认真品读,分析作者是怎样阐述的,体会其对改变现状的作用。并用对联的形式进行总结。选择其中一点归纳或几点同时归纳都可以。

    每个小组打造一副精美的对联,酝酿好了就派选派能代表本小组书法艺术水平的同学,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因空间有限,展示同学限定为五人,名额有限,请大家抓住机会!老师对你们的精彩表现充满了期待!)

    (活动设计:写对联设计目的:进一步探讨文本内涵)

    可示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仄起平落)

    宗旨正大求学问品行谨严矫颓俗敬爱师友礼交际

    改良讲义裨实用添购新书供参考延聘名师促学问

    学生作品:

    求知识爱惜光阴容有底止,进北大研究学问绝无二心横批砥砺德行

    娱乐正当无亏道德强健身体,品行谨严不染流俗力夯根基

    热爱同学更宜道德相勖,尊敬老师尤应礼貌有加

    添购新书供参考,改良讲义促潜修横批当务之急

    宗旨抱定一校改,德行砥砺兴九州

    抱定宗旨求学问,砥砺德行为楷模

    定宗砺德充内涵,弃名求知救危国

    孜孜求学定宗旨,修身养性利言行

    蔡元培拟计划定要点劝学正,诸学子受教育改恶习成栋梁

    敬爱师友非常之人用心相待,砥砺德行卓绝之士以身作则

    _乱世尤须抱定宗旨一心求学,世风日下最要砥砺德行不染流俗

    抱定宗旨摒名利,砥砺道德求真知

    典籍满架供参考可博采,精旨要义列纲要促潜修

    三点要求一针见血改旧容,两个计划求真务实创新风

    先生奋勇任校长,北大竭力济天下

    苦口婆心一篇名讲开启新纪元,锐意改革几项良举力挫不良风

    抱定宗旨求学问,砥砺德行治流俗

    示范(机动安排)

    横批革旧迎新上联:坚辞不学无术治沦丧

    下联:勇延德高望重创新风

    补充:针对当时北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心于教务者甚少的状况,现身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悍然解聘了一大批资格老但不学无术的教员,延聘了一大批当时在各个学术领域最有建树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名流,而不问出身文凭高低、年龄大小,不讲究新学旧学只要有真才实学,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马寅初、黄侃、辜鸿铭,梁漱溟等,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构成了中国大学最辉煌的教师阵容。经过他的调整,当时北大两百多个教员中教授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其中梁漱溟没有读过大学,年龄仅24岁,但因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仍被聘为教授,美少年胡适从美国回来被聘为教授时也只有26岁,而当时学生的年龄大多都是二十出头。其实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大学更有吸引力呢?就算它的名字不叫北大。

    4、先生针对现实对青年学子提出的三点要求哪一点最触动你的心灵?

    三、含英咀华

    5、“言见心声,文见其人”,根据先生的演说,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选择最打动你的一点来谈。

    过渡:先生的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拉开了北大改革的序幕。在不到两三年的时间里,先生就一个陈腐的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大学,从而奠定了北大百年的基业。

    一次成功的演讲,最感人的根本不在于文辞的华美,结构的严密,而在于演讲者能用自己的情感之火点燃听众的情绪,所以,先生此次演讲中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崇高的情怀才是最动人的根本!

    那么,根据先生的演说,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选择最打动你的一点来谈。

    请同学们可先小组交流感受,然后举手发言。

    小结过渡: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既严厉务实又博学儒雅,他一身的正气与锐气,都源于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事业对学生的崇高责任感。先生就是那浊世中盛开的一朵卓绝之花!毛主席称赞先生是“学界的泰斗,人士的楷模”;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北大之父”;是先生改变了北大,而北大影响了中国,正如美国学者杜威所说(幻灯片)。

    老师将同学们对蔡元培先生的印象汇成了一段话,老师读一篇,学生跟读一遍:

    我深深地景仰你呀,先生!你那大海般的心胸,包容一切的气度;你那君子的儒雅,学者的风流;你那丰厚的学养,洞察世事的贤明!你用严厉务实的风格影响着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要求着我们;你用谨严的精神、良苦的用心、谆谆的教诲启迪着我们;你用一身的正气感召着我们,用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精神鼓舞着我们!先生,你如此的卓绝,叫我如何不敬你,爱你?

    四、拓展延伸

    时短情长,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我们掂量到了先生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沉甸甸的分量,也深刻领悟到了先生殷切的期望,先生的声音穿越了历史,先生的精神抵达了我们心灵,让我们将这种感动化成前进路上的力量和勇气吧!

    老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作为本课的结束语,让我们大声朗诵,一起共勉!

    预设:我希望自己用辛勤丈量岁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理想;

    我希望自己用诚挚培育友谊,用执著和毅力坚定信仰;

    我希望自己用孝心敬爱父母,用关心和爱护友爱兄长;

    我希望自己用健康填满心智,用愉悦和快乐伴随成长;

    我希望自己用智慧装饰实力,用争辩与反省提携修养。

    我希望自己以攀登科学的顶峰为远方;

    用肩膀挑起重担,用身体弯成民族的脊梁!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2

    【积累整合】

    关于演说

    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蔡元培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为海内外学人所敬仰;演说无数,演说词也成为极具阅读价值的文本。《蔡元培讲演集(NEW)》(马燕编)收集他的演讲词九十篇。作为一个革命家、思想家,他在演说中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色,他的演说可谓高屋建瓴。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教育、美学、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的广博知识。教育方面的演说词占很大比重,除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外,还为北大写了《北大二十周年纪念会演说词》、《北大校役夜班开学式演说词》、《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演说词等》。在演说录集中我们看到,蔡元培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更在于他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主张和措施。从他的演说词中,我们感受到一名学者和思想家的包容性的襟怀及坦荡无私的崇高境界。

    【感受鉴赏】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演说词。它具有优秀的演说词的特点,同时又能体现出蔡元培先生先进的教学思想。

    1.作为演说词的特点

    本文在行文结构上开门见山,接触正题,以校长的身份,提出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说明了演说的意图,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以至于学校的前途,有针对性,能抓住听众的心理。每天段的开头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不旁逸斜出,便于听众把握演说的要领,并能引发听众的思考。演说的内容做到了中心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讲得清楚明白,有一定的感召力,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的反响。在语言上,没有生僻词语,虽是浅易文言文,但由于多用短句,并不觉得晦涩,相反对于北大学生这样的听众来说,更是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有些口语富有表现力,能引起听众的兴趣。严肃中还有体帖,可谓语重心长。

    2.内容上的特点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不避矛盾,虽寥寥几语,可对现实的分析却精辟透彻。可见作者对北京及北京大学的了解程度,并在任职伊始,就指出了北京大学的发展方面。作者在接任校长的职位之前,就向汤尔和先生,了解了北京大学的情况,所以确定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要求学生学实际知识,放开学生的思想,让其自由健康地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不到十天的日子里,就聘语积学而热心的陈独秀先生,解聘不称职教师,让学生乃至于社会看到了改革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作者针对北京社会的“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现状,对学生提出了德育的新要求,做到了有的放矢。希望学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修心养性,能以天下为己任,经身作责,担当起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对敬爱师友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另一侧面。显然只有这样,才会在北京大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3.关于图书一事。

    蔡元培先生一贯对图书和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开幕及中国版本展览会开幕典礼上致词,强调科学家对于图书的重视。在他的心目中,图书馆是学校之外的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在任职演说上,他就把充实图书馆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改革的日程中。且在书籍的内容上也做了说明,这和他推行的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原则是分不开的。学生可以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新出的书籍更新旧的观念,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在任职后,他曾亲自为图书馆筹募资金,开源节流,以购图书,还曾向社会倡导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可见,蔡元培先生对图书馆的一往情深。

    【思考探究】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蔡元培先生在就北大校长任职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直到现在,把这篇演说词选到高中课本,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种于高中生远离世俗的侵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种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还是摆脱现实的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误导,使他们通过学校对社会有了一鳞半爪的了解。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教育像是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受,把升学率看做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行教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宽松了对自己要求。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在学校附近开网吧等娱乐场所,使学生沉溺于其中,荒费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在近些天,常有校园或与学生有关的家庭恶性事件发生,造成极坏的影响。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词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拓展延伸】

    1998年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先生看清了中国的现状,清醒得认识到,要想变革必须先行培养人才,于是他走上了倡导教育救国的道路。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推行先进的教育方针政策,力图打破封建主义坚固的落后教育堡垒,培养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才。在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于1916-192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际1923年离北大)。在任职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锐意改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就职不到十天,就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就在作者任职两年半之后的1919看,他曾写宣言〈〈我绝对不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一度要求辞职。辞职理由有三点:第一,校长的身分为半官僚性质,于是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有着无数的繁文缛节,受管制太多,令人痛苦;第二,无法达到思想的自由,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约束,令人窒息,对新思想如同对待“洪水猛兽”,强行干涉;第三,北京正是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社会,将人沾染上污浊。蔡元培先生虽然态度坚决,但并未能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因为北京大学离不开他。在几年的时间里,蔡元培先生以他先进的教学思想、广博的学识以及个性的人格魅力,打下了北大百年的基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北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局面。毛泽东尊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2.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针对性强、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演讲辞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关键语句,体味文章的内涵及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北京大学的图片)

    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秀丽的博雅塔,百年燕园与青春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今天,北大以她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莘莘学子仰慕与向往的求学圣地。然而,创办之初的北大是怎样的状况呢?又是谁为北大奠定了学术至上、思想自由的优良传统呢?9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所作的一篇划时代的演讲,为我们提供了的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二、走近作者:

    1.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发言,交流、共享信息——

    “说说我所了解的蔡元培”。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作相应补充并用投影展示重点信息。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初步解决自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语句。

    3.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合作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初为北大校长,他计划做哪些事情?

    3.学生速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

    4.教师引导学生解答以上思考题:

    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抱定宗旨(学业方面)、砥砺德行(品行方面)、敬爱师友(个人修养方面)。

    初为北大校长,他计划做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5.师生共同小结本文整体结构内容。

    五、文本探究:

    教师提示学生,重视文本,要通过对课文的研读鉴赏,积极地建构文本意义,尤其要学会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㈠研读课文第2段。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抱定宗旨”的涵义。

    ②这点要求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③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合作探究,展开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4.师生合作,共同总结:

    ①“抱定宗旨”是指要抱定求学的宗旨,刻苦研究学问。蔡元培提出这一要求就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了学子求学的目的。

    ②以前的北大学生“皆有升官发财思想”,专业多选“干禄之终南捷径”的“法科”,对于教员“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官阶之大小”等等。

    ③研究学问“放荡冶游”、“潦草塞责”,最终“误己误人”。

    ㈡研读课文第3段。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①“砥砺德行”的要求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的?

    ②蔡元培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砥砺德行”?

    ③蔡元培认为北大学生当如何“砥砺德行”?

    2.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合作探究,展开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4.师生合作,共同总结:

    ①“砥砺德行”的要求是针对当时社会风俗败坏的现实而提出的,当时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流俗污染。

    ②因为大学生“地位甚高”,应肩负“以身作则,力矫颓俗”的重任,责无旁贷。

    ③的方法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

    ㈢研读课文第4段。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为什么北大学生要“敬爱师友”?

    2.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合作探究,展开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4.师生合作,共同总结:

    教师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

    同学间“互相亲爱”,“可收切磋之效”。

    同学同处一校,“毁誉共之”,”所以必互相劝勉”。

    ㈣把握文章主旨。

    1.教师提问:针对当时非常_的社会现实,蔡元培先生明确要求学子们要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目的是为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合作探究。

    3.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明确答案:

    本文中的三点要求都是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提出的,而且全文都围绕着这一主旨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

    六、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蔡元培先生上任之初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言辞诚挚恳切,发人深省。

    七、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北大的历史和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等方面的资料。

    2.以书面形式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蔡元培先生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不良风气给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两点计划,那么他的教育方针有没有起到革除弊端、改良风气的作用呢?他做了校长后,北京大学有怎样的变化?下面就来看看同学们又了解到关于北大和蔡元培的哪些信息。

    二、延展探究:

    1.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交流信息和看法——

    说说“北大的昨天和今天”或“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作小结并用投影展示重点信息。

    三、各抒己见:

    通过刚才的信息交流,我们了解到蔡元培先生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北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北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事实上,这篇演说直到现在,对我们高中生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了本文的感受。

    1.教师用投影展示讨论话题:

    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寄予的殷切希望,最触动你的心灵的是哪一点?请谈谈你的感悟。

    2.学生自由讨论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心得。

    3.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小结,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同时,思考自己应当怎样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四、思考发现:

    蔡元培先生的这番演说,不论是对北大,还是对众多学子,无疑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另外,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演讲辞,在写法上也很有独到之处,接下来,就让我们体会一下。

    1.投影展示思考题:

    从内容、结构、语言三个方面分析,本文作为一篇演说辞有怎样的特点?(要以文本为依据,具体分析)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分组讨论。

    3.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要以结合文本内容作具体分析。

    4.师生共同总结,并用投影展示: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中心突出,层次分明。

    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简洁凝练,古朴典雅。

    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作为一篇演讲辞的特点。

    五、学以致用:

    1.教师用投影展示训练话题——

    有人说,十六岁是生命之花绽放的季节,她美丽,充满幻想;她灿烂,充满活力;她有困惑,但从不放弃;她有迷茫,但决不后退。请你以“花季宣言”为话题,写一篇简短的演说辞。

    2.学生完成演说辞的写作。

    3.请几名学生当堂演讲。

    4.教师进行适当鼓励评价。

    六、布置作业:

    北京大学作为的高等学府、台湾作家李敖等当代名人在这里作过影响深远的演讲,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深广地了解北京大学的历史文化。

    参阅书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教师用书》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修订本)

    《蔡元培:大学的意义》

    《蔡元培传》

    《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

    2、从整体上感知内容,明了蔡元培先生演讲的中心,进而了解先生的性格特点。

    3、感受先生真挚的情感,领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

    重点:结合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的思想文化意义。

    【学法引导】

    从演讲词的要求导入学习内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强调字词的理解,进而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重点分析三点要求在当时的意义,并让学生探讨一下对我们今日的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针对现实的演讲词写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之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90年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二、走近作者

    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他是一个清末的进士,他又是一个真诚的民主主义者。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却又有着明确的开放思想。1912年他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过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

    “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1916年在法国游学,接教育部电,让他就任北京大学的校长。

    1917年开始担任北大校长。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之后,是中国第五人。

    演说是蔡先生认为的教育方式之一,他的一生演说极多,据马燕编的《蔡元培讲演集》就收集他的演讲词90篇。而单从他法回国至此短短2个月,就在杭州、绍兴、南京、上海、北京五地讲演了10场之多,其对象泛及大中专师生及各学会同仁,其内容从欧洲战争之性质、乡土建设之重要、路矿发展之必须,讲到教育事业之对策、男女同校之好处等等,等等。他的演说,不说不要由秘书捉刀代笔,就连文稿也来不及草就,往往是即兴的,全凭作者平时的学识积累和细致的观察思考能力,用蔡先生的话说是:全靠口讲指画来表示,因此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自己必须有得于心,才能讲得清楚,才能使听者听得明白,收到良好之结果。再说,这些演说稿完全是靠他人的手工速记,与原意难免有所出入,正如他自己说的“偶在会场演说,事前既无睱预备,事后亦不睱取速记稿而订正之。”先生认为讲演能转移风气,而欲自强,必先从人心风俗开始,因此,他特别重视演说。早在1901年8月在上海南洋公学时,他就鼓励学生练习演说,以培养启发群众之能力,以便灌输爱国思想。他重视演说,还可从他婉绝总统府官礼处的函请,可见一斑。他宁愿不出席大总统宴请,而践南洋公学同学会之约。这次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是回国后的第11场演讲。

    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

    三、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四、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_的不满,就是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蔡元培书法

    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五、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并积累词语

    干禄、终南捷径、弭、肄业、容有底止、当轴、日偷

    鲜、相勖、訾詈

    2.作为一篇就职演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六、总结

    理清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提取信息要点。

    2、根据课文归纳演讲词的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3、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思路

    疏通课文内容——归纳演讲词的特点——学生针对演讲内容谈感想

    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和思考中疏通课文内容,把我知识要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会写演讲词以及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未名湖、博雅塔

    师:“博雅塔前人博雅,未名湖畔我未名”大家知道这副对联中涉及到的未名湖和博雅塔是哪所大学的景观吗?

    学生回答:北京大学

    师:北京大学不光有风光旖旎的未名湖,富有哲理的博雅塔,更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它是中国精神魅力和学府气质的大学,他更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圣地。

    但大家知道北京大学在刚创立之初的状态吗?

    师:北京大学在当时以学术腐败而声名狼藉,当时的北大学子大多抱着做官发财的目的而来,他们惟官是图,当时的北大被人们称为大臭虫,大染缸,腐败的大粪。

    是什么让北大这棵枯树枝繁叶茂?提及北大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蔡元培。1917年蔡元培应教育部的要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从他的就职演说开始,北大就踏上了一条革新之路。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重温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来窥探北大发展之一隅。

    讨论北大创立初期的状态引发对内容的兴趣,了解北大的过去。因为我们现在的北大众所周知。而他过去的历史很少有人关注,更不会关注他的腐朽与没落。并且这篇课文的内容针对的就是不被人所知晓的北大。

    二、了解演讲者

    在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已经有五位校长对北大进行了改革,可是收效甚微,但是蔡元培先生让北大走上了一条革新之路,发展之路,蔡元培先生是何许人也?

    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又辞官兴学,倡言反清以救国。

    他旧学深沉,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他身居要职,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他担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创北大新局面。

    他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北大学生向来自视很高,但见了蔡校长都非常恭敬。

    蔡元培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高素质、高理想,务实的校长,毛泽东先生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全班诵读关于蔡元培先生的介绍。

    对于演讲的讲者我们是必须要了解的,因为从他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他演讲方面的特点,学生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蔡元培的映像。

    三、清晰内容

    让我们重新温习蔡元培先生的演讲,用心感知先生的教诲。

    自由诵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演讲对象是那些人?

    明确:北大学子

    2、演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具体方法是什么?每一点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又怎样的社会影响?

    三点希望:

    ①砥砺德行

    A知道大学性质;

    B“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C误己误人

    ②抱定宗旨

    A、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

    B、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C、国家之兴替

    ③敬爱师友”

    A、以诚相待敬礼有加互相共勉

    B、对于老师:不问学问之有无,只问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就特别尊重。

    对于学生:不能开诚布公。

    C、不仅是为了改善校风,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两项措施:修改讲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添购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归纳特点

    从课文的标题中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演讲,那演讲的特点是什么了?请根据这篇课文做一个总结。

    内容: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结构:思路非常清晰。

    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结合课后练习三来具体体会课文语言的特色)

    分组讨论

    这个单元全部是演讲稿,这是第一篇课文,如果我们很直白的去告诉学生演讲的特色是什么,那么他有可能无法具体理解,如果让他根据课文去归纳,就会学以致用。

    五、谈感想

    先生的演讲不只是一篇演讲的规范之作,更是一篇震撼人心灵的文章,我们可以说:没有北大就没有五四,而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北大。先生改变了北大,北大影响了中国.那九十对年后,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子提出的三点要求有没有触动你的心灵?请选择其中的一点联系现实和自身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己思考:这篇演讲我们要注重它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改变自己的缺点,让文章达到“育人”的目的。

    六、结束语

    学生们的讨论各有侧重点,但都不错,因为你们是针对现实和自身而谈的。九十多年前,蔡元培先生的演说唤醒和激励了当时的北大学子,而今天,他的演说依然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他不朽的声音,将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我们灵魂的深处,陪伴我们不断成长,走向每一个成功。

    高中的语文学习开始有一定的难度,那么相关的主题教学设计到底应该要怎么开展呢?下面是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1

    动物游戏之谜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②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模、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③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④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⑤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⑥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①[巴塔哥尼亚]在南美洲东南部阿根廷境内。

    ②[珍妮·古多尔]英国当代动物学家,曾长期在非洲丛林对黑猩猩进行野外观察,著有《黑猩猩在召唤》《我的朋友——野生黑猩猩》等。

    ③[卡那里群岛]位于大西洋中,属西班牙。

    ④[羱(yuán)羊]即北山羊,形状似山羊,形体比山羊大,雌雄都有角,生活在高山地带。

    ⑤[哈得逊湾]伸入加拿大东北部内陆的海湾,与大西洋相通。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2

    《离骚》课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修姱 鞿羁 蹇 蕙纕 揽茝 谣诼 偭规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鸷鸟 攘垢 兰皋 芰荷 岌岌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圆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灵修之浩荡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

    ······(古今异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词类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找出本诗中有关比喻和象征的句子,运用数据统计看看到底有多少个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之分,比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蕴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比喻诗人高尚的德行。

    众女嫉余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许多小人;高尚德行。(比喻)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比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力;比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子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文人高雅的贵族气韵。(比较与《诗经》当中比兴手法的不同。)

    5、诵读课文之后,进行情境对话:

    屈原“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遇到了穿越而来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北宋大词人苏轼,他们之间将展开一场怎样的对话?

    明确: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陶渊明:全身保生,质性自然,独善其身,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自适,顺逆泰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中,屈原自拟为女性,以许多女人嫉妒自己秀美的峨眉,因而毁谤自己好做淫荡之事,来比喻自己与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你如何看待屈原这种“拟女性”的写法?

    明确: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拟女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和自然。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拟女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们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他的以“男女”对应“刚柔”的观点,是一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观念。并且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臣子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无条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学生质疑:

    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19年端午节前,开展面向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联大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身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风流、泽被楚地等角度来撰写一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

    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要找准契合点点燃学生学习《离骚》的热情,如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3

    《氓》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

    (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

    (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

    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

    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

    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

    (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

    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找到依据并朗读

    1.完美——

    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

    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

    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

    2.不完美。

    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

    ——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引入其他评价。

    (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

    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

    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

    ——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

    (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

    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最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最”,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译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她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能多觉察到不平等,进而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2.几百年后,西方文学也出现了一位弃妇——美狄亚,她是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宁,并竭力帮助他。但后来伊阿宁变心,美狄亚就烧毁了新,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宁断子绝孙——这位弃妇你喜欢吗?

    (四)写作交流,上传屏幕展示。

    综上所述,你对卫女怎么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写出你对卫女的评价和看法,100字左右。

    五、讨论爱情,共鸣成长——全体师生配乐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听了这个伤心的故事,认识了这位文学的经典形象——卫女,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一段曾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诠释的那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4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程序设计:

    (一)课题导入及解题

    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解题:(展示课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的读音。(课件展示字的读音)

    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研读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研读第四节段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二)讲析第五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三)指导背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巩固练习题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 (山 院 洞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 (前洞 后洞) 后洞 (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 (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高中的语文学习开始有一定的难度,那么相关的主题教学设计到底应该要怎么开展呢?下面是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1

    动物游戏之谜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②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模、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③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④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⑤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⑥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①[巴塔哥尼亚]在南美洲东南部阿根廷境内。

    ②[珍妮·古多尔]英国当代动物学家,曾长期在非洲丛林对黑猩猩进行野外观察,著有《黑猩猩在召唤》《我的朋友——野生黑猩猩》等。

    ③[卡那里群岛]位于大西洋中,属西班牙。

    ④[羱(yuán)羊]即北山羊,形状似山羊,形体比山羊大,雌雄都有角,生活在高山地带。

    ⑤[哈得逊湾]伸入加拿大东北部内陆的海湾,与大西洋相通。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2

    《离骚》课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修姱 鞿羁 蹇 蕙纕 揽茝 谣诼 偭规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鸷鸟 攘垢 兰皋 芰荷 岌岌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圆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灵修之浩荡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

    ······(古今异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词类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找出本诗中有关比喻和象征的句子,运用数据统计看看到底有多少个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之分,比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蕴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比喻诗人高尚的德行。

    众女嫉余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许多小人;高尚德行。(比喻)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比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力;比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子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文人高雅的贵族气韵。(比较与《诗经》当中比兴手法的不同。)

    5、诵读课文之后,进行情境对话:

    屈原“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遇到了穿越而来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北宋大词人苏轼,他们之间将展开一场怎样的对话?

    明确: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陶渊明:全身保生,质性自然,独善其身,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自适,顺逆泰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中,屈原自拟为女性,以许多女人嫉妒自己秀美的峨眉,因而毁谤自己好做淫荡之事,来比喻自己与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你如何看待屈原这种“拟女性”的写法?

    明确: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拟女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和自然。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拟女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们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他的以“男女”对应“刚柔”的观点,是一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观念。并且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臣子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无条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学生质疑:

    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19年端午节前,开展面向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联大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身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风流、泽被楚地等角度来撰写一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

    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要找准契合点点燃学生学习《离骚》的热情,如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3

    《氓》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

    (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

    (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

    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

    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

    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

    (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

    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找到依据并朗读

    1.完美——

    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

    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

    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

    2.不完美。

    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

    ——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引入其他评价。

    (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

    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

    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

    ——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

    (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

    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最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最”,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译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她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能多觉察到不平等,进而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2.几百年后,西方文学也出现了一位弃妇——美狄亚,她是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宁,并竭力帮助他。但后来伊阿宁变心,美狄亚就烧毁了新,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宁断子绝孙——这位弃妇你喜欢吗?

    (四)写作交流,上传屏幕展示。

    综上所述,你对卫女怎么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写出你对卫女的评价和看法,100字左右。

    五、讨论爱情,共鸣成长——全体师生配乐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听了这个伤心的故事,认识了这位文学的经典形象——卫女,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一段曾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诠释的那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4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程序设计:

    (一)课题导入及解题

    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解题:(展示课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的读音。(课件展示字的读音)

    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研读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研读第四节段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二)讲析第五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三)指导背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巩固练习题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 (山 院 洞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 (前洞 后洞) 后洞 (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 (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你知道怎么写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吗?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一起看看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欢迎查阅!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1

    一、预习目标

    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

    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2

    学习目标

    1、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作者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_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_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_年去彼得堡,拜见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_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尽。

    教学过程

    1.你能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解析: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

    2.文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分析划线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01.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

    解析:表示舔的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02.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

    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03.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

    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04.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3.文中除了母狗,还出现了哪些形象?

    解析:还有主人和人们。

    4.主人和人们对母狗的态度是怎样的?

    解析:主人和人们都是:残忍,冷酷无情的。如:主人板着脸,把小狗抓来,塞进了一条口袋。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石头。

    5.小结

    写母狗的遭遇和悲痛,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诗人表现出对母狗的真挚的爱,也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总结

    诗的艺术特点

    (1)诗人善用对比,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

    (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

    (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4)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练习

    1.第一二节写母狗得子之喜,联系起来看,两个表时间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早晨”“和黄昏”两个词语,突出母狗舔小狗的时间之长,充分表达母狗的爱子之情。

    2.结合语境说说“踉跄”一词表达了母狗怎样的心情。

    解析: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

    3.母狗望着高空,发出悲鸣时,月牙儿有怎样的表现?

    解析:细细的月牙儿“溜过天顶,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

    4.月牙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解析:“溜”“躲”两个动作活画出深受感动的心情,十分传神。圣洁的母爱感天动地,月牙儿怎么忍心看下去呢?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背景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3.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4.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

    你知道怎么写高中语文教案大全吗?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一起看看高中语文教案大全!欢迎查阅!

    高中语文教案大全1

    教学目标

    1.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高中语文教案大全2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论证分论点,为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什么观点?作出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教案大全3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板书设计】

    外形有无差别

    探勇于怀疑

    索社会形态是否一样

    宇未来

    奥智能生命

    秘富于想象

    文明现象

    看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高中语文教案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大学就任演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