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亦芬芳
时间:2023-02-04 14:1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人
彭云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具有行文凝练、言简意赅的特点。因为理解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感到索然无味,使得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笔者系统分析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几项难点,并以此为基础尝试“五个一点”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策略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基本的书面用语,文言文凝练着华夏文明之历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确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的学习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为许多中小学生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奠定扎实的根基。但文言文艰涩难懂,词语用法和意思灵活多变,加之时代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文言文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有必要探寻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成效。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以“五个一点”教学方法为抓手,探索如何解决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上的难点,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参与文言文的学习。
一、背景分析
2017年9月份起,部编版教材成为中小学阶段统一使用的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中约40%的课文被更换,文言文占比大幅度提高成为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在人教版教材中,小学生首次学习文言文是在五年级下学期,小学阶段共编排4篇文言文。部编版教材里,学生与文言文的第一次“会面”则在三年级,整个小学期间文言文学习篇数提升至14篇,增幅高达250%;在初中阶段共计安排124篇古诗文,在课文中占比约为52%。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创下了白话文运动发起一百多年来的新高,吸引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大幅增加中小学文言文篇数,原因有三:
(一)语文素养的滑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大量的快餐式、纸片化阅读渐渐代替了传统的文学经典阅读,学生缺少文化积淀,文学素养日趋下滑。而文言文的诵读地位能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潜移默化中滋养了学生的文学气质,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功底,让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传统文化地位的弱化
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着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来源。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外国文化所吸引,“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充斥着社会。了解国外文化本没有错,但当对外来文化的关注和模仿超过一定限度,我国的传统文化则会被忽视。因此,有必要更早地从教育阶段入手,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传承中华数千年文化之精华。
(三)不良风气的侵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给当下的社会思潮带来了新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风气大行其道。文言文中凝聚着数千年来华夏民族的人文底蕴,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能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此次入选的古文,有的吟咏美景,有的抒发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论述哲理,无一不表达了文人墨客对真善美的向往,使人在吟哦诵读中受到无形的感化与陶冶。
二、文言文教学“三大难点”剖析
因时代变迁,古代人与现代人在文学表达上有着诸多不同,体现在字音、释义、措辞、表达手法和意境的营造等各方面,这使得文言文的学习较为困难,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难以理解的字词含义
虽然小学阶段语文书中收录的文言文都是短小而富有趣味的篇章,且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但文言文用词精练,有些字、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用法有所差异。例如,在古文里,“走”字通常解释为“跑”;“禽”有“鸟兽的总称”“鸟类的总称”和“通‘擒’”的意思;“之”字更是词义多变。同时,有些字因字义不同,在句子中读音也不同,有些读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较少、能力水平较弱,面对凝练、含蓄的古文表述,他们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果教师的讲课速度过快或方法单一,就会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习效果。
(二)较为困难的文本诵读
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在遣词造句上十分精练,读起来较为拗口,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语气、断句和节奏等,增加教学上的困难。如《伯牙鼓琴》中的“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很多学生在诵读时会出现断句问题,经过反复指导,仍有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大大增加了背诵的难度,同时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古文的信心。背诵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难处所在。小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但由于对文言文中字、词意思的理解不透不准,从读到背诵,通常耗时较长且易忘,效率有待提升。
(三)难以体会的文本意境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理解字词及诵读文本,还需要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及意境,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精髓所在。但是,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往往仅限于字、词理解及文本诵读,普遍难以上升到对意境的领会。如在学习《杨氏之子》时,学生就很难体会杨氏子的回答因何而“妙”。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学生年纪较小、知识基础不够深厚,理解能力相对薄弱;二是文本中的情节距离现代生活很远,随着思想文化的变迁,很难让学生产生共情;三是在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时,教师通常考查文言文中字词解释和文本默写,对文字背后的意境和思想理解要求较少,对古文意境方面的重视不足。
那么,针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质量和效率上的提升呢?
三、“五个一点”教学策略尝试
(一)确立核心目标,训练扎实一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删繁就简,确定一个目标,万事挂怀则往往事倍功半。要在实现“一课一得”上下功夫,围绕主要目标进行教学,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积淀学生的文学素养。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核心目标,小学低段(一、二年级)、小学中段(三、四年级)和小学高段(五、六年级)分别对应于“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詩文大意”和“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进行核心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要紧密结合不同学段的课标要求。
如三年级《守株待兔》第一课时设定的核心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疏通文意。六年级《伯牙鼓琴》第二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读出韵味和感情,体会建立在共同爱好、相互了解基础上的深厚友谊并背诵课文。围绕核心目标开展课堂教学,让教学更有针对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氛围,兴趣激发一点
相较于现代文,文言文语义晦涩,学生往往不愿意主动学习,这个时候要依靠教师的力量,引导学生提升兴趣。国内曾有教育者提出“泡菜水的理论”,即泡菜水的滋味决定了它所浸泡的泡菜味道。换而言之,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氛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调整文言文学习氛围,让学生满怀兴趣地感受传统文学的丰富多彩,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领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广博。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改变以往的问好方式,行古人抱拳鞠躬之礼,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导入课题时,出示几组餐馆招牌,如“高氏牛肉汤”“万氏煨汤馆”,让学生猜猜是谁家开的。接着请学生自我介绍:“张氏之女”“王氏之子”……在这片浓浓的古典氛围中,学生兴趣满满,教学也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总结方法,如“张氏注释法”“王氏字典法”“周氏朗读法”等,使学生体验学习古文的乐趣。另外,教师在鼓励学生时,可用“此儿(女)甚聪惠”“尔等甚聪惠”“为师甚欣慰”“孺子可教也”等文言语句,使学生沉浸其中,不知不觉中受到古典文化的陶冶。又如在学习《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一词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兔子撞到树桩来理解“走”在文言文中解释为“跑”。有声有色的表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文言文的学习充满欢乐,教学时的难点便迎刃而解。
(三)铺设诵读台阶,韵味读出一点
“自古汉诗皆吟诵。”很多教育学家都十分推崇在古诗文教学中以吟诵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初读,掌握字音、理顺语句;通过精读,循序渐进、明白内涵;通过诵读,熟练掌握、升华延伸。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四点:音、断、意、情,即诵读时要饱满清晰、适时停顿、读出意思、读出情感。
小学生普遍难以掌握文言文的语音、断句、节奏、情感等。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铺设好诵读台阶,引导其循序渐进地向上攀登。首先,准确掌握每个字的读音;其次,语气和语调不能一平到底,要有一定的节奏;最后,要读出文本意境和感情。教师要对学生诵读文言文时的停顿和语气等要领进行指导,必要时可通过一遍遍领读进行示范。比如,对于《杨氏之子》中的“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就应先指导学生分好停顿:“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而后进行诵读,意在掌握字词读音和断句节奏。接着,理解“未闻”和“应声”的含义,通过示范读、表演读等形式,体会杨氏子的反应敏捷和语气委婉有礼貌。声情并茂、余韵悠长的诵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朗读的目的在于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无意义地为了朗读而朗读。文言文的诵读也是一样,其目的可以是读通语句,可以是理解含义,可以是拓展延伸……当学生基本理解课文所述的内容后,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多吟诵几遍,直至文章脱口而出。在诵读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融入感情,拉长语调,抑扬顿挫,做到“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实现“诵读—品味—内化”的目的。
(四)唤醒字词意象,语言揣摩一点
文言文用语凝练,省略较多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对文字背后的意象进行解读,依据文字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白,提升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切不可一味地简单解释句子的意思。
如教学《伯牙鼓弦》,从两个重叠词“巍巍”“汤汤”意象拓展开来,适时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师生一起想象画面,入情入境,从而在感受伯牙高超的弹奏技艺的同时,体会到他博大的胸怀和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通过表演伯牙破琴绝弦,以及此时伯牙的内心独白,理解“无足”的深刻含义,从而感受在知音逝去后,伯牙内心的深切哀痛和从此不愿弹琴的坚决态度。通过想象,让凝练简要的古文描述鲜活起来。教学《杨氏之子》“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时,可以借助插图启发同学们的想象:谁为谁设果?准备了哪些果子?果子是如何端给孔君平的?杨氏子说了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补白的学习方法感受杨氏子的有礼貌、懂礼节,体会古文短小精悍的语言特点。
当然,对文言文语言和意境的揣摩还有另一种方式——“动作”。如同古文所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并不是要求在读书时手舞足蹈,而是说当你完全融入语境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跟随文章的情感起伏时而紧蹙眉头,时而微微一笑,时而颔首点头,这都是读者自然的情感流露。
(五)推荐课外阅读,拓展延伸一点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更在于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充实他们的文学积累。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于长期的内化,不能只依靠教材中为数不多的古文篇章。教师要在紧密结合课程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其他有关联的简单易懂、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文言文,从而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博采众长。
如《囊萤夜读》这个故事寓意着不管外在条件多么艰苦,都要勤于学习,这样以后一定能够有所收获。根据文章主题思想,教学时可以推荐《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关于认真学习的耳熟能详的古文小故事;对《杨氏之子》进行教学时,可以推荐同样出自《世说新语》的《徐孺子赏月》和《谢道韫咏雪》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对《世说新语》产生兴趣,进而自发地开展阅读学习。无论是基于主题思想的拓展,还是基于作家或背景的延伸,其目的都是立足于课内,成长于课外,巩固课内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畴,培养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之乎者也”的迷雾,学生不解其意,教师盲目难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得到磨炼,提高确定核心目标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拨开重重迷雾,让“之乎者也”传递出知识的芬芳,让学生沉浸其中,最终收获实实在在的文言之美。
参考文献: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文言文策略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快乐作文(7.8年级)(2022年2期)2022-04-15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会背与会默写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8年5期)2018-11-13文言文阅读练习语文世界(初中版)(2018年7期)2018-09-17“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课程教育研究·下(2016年9期)2016-11-21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教育界·中旬(2016年5期)2016-05-28教育教学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Passage Four时代英语·高三(2014年5期)2014-08-26 相关热词搜索:之乎者也,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