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党的二十大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架构

    党的二十大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架构

    时间:2023-04-21 15:5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62)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党的二十大重大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成为国内外关注我国未来发展走向的聚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作出全面系统的论述,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全新认知。党的二十大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8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奋斗中顺利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必须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论述概念涵义、展示特色面相、提出根本遵循、揭示价值含量为思想逻辑,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进行深入研究,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华章,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18这个阐述简洁却十分精辟,以鲜明观点对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明确的涵义界定。

    概念清晰是构建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础,只有首先明确“是什么”,才能形成“是怎样”的理论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在4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邓小平在会见外宾和在国内会议上的讲话中反复提“中国式的现代化”[2]497这个概念。邓小平用“中国式的现代化”表达与国外现代化的不同,主要有两个意思。首先,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搞建设还在落后状态下起步,很难在短时间里达到国外的现代化水平。其次,邓小平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他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3]前一个意思体现务实精神,由此形成“小康社会”构想;
    后一个意思突出正确方向,由此明确中国现代化与国外现代化的属性区别。

    从概念的角度看,党的二十大重大创新意义并不在于“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法上的变化,而在于认知现代化的意境升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增长、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使中国现代化话语表达的时空场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更清晰更准确地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积淀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话语表达语境完全不同了。党的二十大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涵义阐述的前提规定,继承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想,以“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释义,则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认知现代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党的二十大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思想。自1640年英国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近代历史以来,现代化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的深刻影响驱动各国卷入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大潮。现代化的问世从一开始就带有世界性的基因,并从普遍规律上体现共同特征,因此世界各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都有普遍遵循的东西。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发展的多样性,现代化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4]123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先进人士追求现代化陷入仿照西方模式的思维,结果总是成功不了。近三百多年世界各国发展情况表明,各国搞现代化建设的模式事实上有很明显的不同,20世纪中后期以“东亚四小龙”为代表的现代化,以及近年来金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以不同的样式呈现不一样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始终坚持的理念,坚持探索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实践一以贯之。必须指出的是,立足中国具体实践与遵循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辩证关系揭示的道理是:任何国家现代化建设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都有共性特征的发展要求,离开现代化普遍规律的本国特色必然不具有世界意义。党的二十大把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用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涵义的阐释,就是从普遍规律的意义上形成的深刻认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与世界对话的通用概念,提供可资汲取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价值所在。

    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存在完全一模一样的事物,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历史、文化、地域、习俗不同,走的路也就不可能相同。从这个意思上说,没有特殊性就失去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立存在的价值。就现代化而言,只讲普遍性就意味着千篇一律的雷同性,这不符合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党的二十大用“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涵义,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价值。必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核心词语是“现代化”,它不是一个国别的区域概念,而是一个形态的样式概念,是以“中国式”区别于“西方式”。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以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优势长期掌控着现代化的话语权,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在这样的偏见主导下,体现各国自己国情的现代化得不到认同,有些国家甚至对别国现代化样式进行诋毁和攻击。历史表明,中国现代化建设以立足本国国情不断向前推进,“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18。实践打造的鲜明特色使中国式现代化日益成型,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给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增光亮彩。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思想,为党的二十大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从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涵义,时间积淀、实践深入、经验积累、成果展示使这个鲜亮的概念在科学性意义上立起来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以“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彰显超越本国范围的价值,以“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而体现创造现代化新型样式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反映的已经不是事物各个片面之间的联系,而是以事物全体的内部联系体现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坚持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主动积极地汲取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的有益成果。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贡献性,一方面走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以体现共同特征为世界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辩证统一,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全面,理论丰富,思想深邃。2021年7月1日,党中央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102021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5]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特色,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呈现的面相,并作出全面论述,构成党的二十大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面相。我国现代化不是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人的现代化,而是十四亿人的现代化,规模等量差别之大凸显其艰巨性。从整体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以体现国家意志成为集体行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这样各国现代化不可媲美的历史伟业,每个中国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靠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来实现。其二,以壮观规模的现象级现代化推动中国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6]825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整体性面相意义非凡,既对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具有实质意义,又在很大程度上对当今世界80亿人口生活质量的结构失衡产生改善作用,国际社会贫富差距的比重关系将随着14亿中国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而得到改变。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覆盖性面相。“富裕”代表人们物质财富拥有的充足,在人类社会进入近代历史之前,社会制度决定了拥有物质财富的阶级性,只有受制度保护的极少数人群才能在享有社会资源上攀上富裕水平。现代化以生产力创造的巨大能量为人们追求富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然而,同样受国家制度的制约,现代化带来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财富分配不公平、资源享有不平等的矛盾依然突出,贫富差距被严重扩大。中国式现代化以成果共享覆盖全体人民,让所有人过上美好生活成为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6]825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覆盖性面相,表明现代化不是局限于少数人、哪个阶层或某些群体范围的专利品,人人都有份,个个都享受。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面相。世界现代化畸重畸轻发展的缺憾集中表现为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文化建设,目前世界银行划分发达国家的标准以诸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个人收入水平以及一些科学技术的量化数据为主,并无精神文明的衡量指标。现实中一些发达国家里发生富裕起来后伦理道德滑坡、价值观紊乱、精神状态颓废等现象,暴露了现代化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邓小平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鲜明观点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19,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全面性面相,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现代化的认知,超越了仅仅从物质和技术层面追求现代化的单向思维,形成现代化是综合、多维、立体的全新认知。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永续性面相。现代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福祉人类社会的同时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的烦恼和痛苦。现代社会病丛生,现代化陷阱令人生畏,腐败滋生、公平赤字、贫富鸿沟、利益争夺、物欲横流、文明冲突、社会撕裂等负面效应形成的张力,使现代化发展中矛盾重重。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7]189,现代化给生态造成破坏的危害严重影响各国发展的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8]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8%。2021年,全国共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国家公园5个,完成造林面积360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万平方公里。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9]。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性面相,跳出了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避免了现代化发展的弊端。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赢性面相。现代化的最初发生以资本逻辑而展开,英国产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打开充满着血腥味,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成为现代化资本原始积累的普遍方式。文明与野蛮交织,先期的现代化在以深刻的社会变革影响历史进程的同时,使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陷入发展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6]825,“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18,“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18-19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共赢性面相,体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福祉全人类相统一,彰显了中国人民为世界作更大更多贡献的宏图大志。

    以五大特色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面相,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演绎的内容。概念是用来说事的,它的真实性在于内容的具体性。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大特色展示的中国式现代化面相,形成由具体的、实在的内容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内涵的外延。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通过展示五大特色诠释了“是怎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明确概念内涵到论述五大特色,清晰地体现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架构的思想逻辑。

    党的二十大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是科学概括了九条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中央作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这个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我们要深刻领会、系统把握,特别是要把这个本质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10]

    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概念阐述、五大特色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实践准则。从内容上看,这些准则的概括与概念阐述和特色论述有交叉叠合的表述,但又不是语句的重复。需要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出的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不能把它等同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现代化本质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党中央科学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旨意是以中国道路体现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本质规定。“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6]825深刻领会、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以科学、全面、准确为原则,防止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理解。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放在首位,这是基于自己国情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打造现代化中国特色的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11]这个最大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5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领导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等重大原创性论断,为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权威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并揭示五大特色的面相,其次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最后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一个重大原则,凸显了党的领导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接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之后,体现先进政党领导与正确方向把握相统一的理论逻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自鸦片战争起,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寻找方向和道路的过程,从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搬用苏联现代化建设经验,寻找现代化正确方向和成功道路经历了各种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才确立起的正确方向和找到的成功道路。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中国人民认准和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唯一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标志性成果。“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22,是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规定,以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内涵和五大特色的内容,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根本准则的内在逻辑。这些本质要求揭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的实践准则。党的二十大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打开了世人认知现代化的视野,拓展了人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空间,敞亮了世界现代化的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内涵规定,以坚持这些本质要求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覆盖性、全面性、永续性、共赢性面相,以坚持这些本质要求得以落实。现代化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一些国家陷入发展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推动世界发展和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理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两条的规定,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价值逻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落脚点。在以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世界已然成为“地球村”的存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的各国人民福祸相连,命运与共,前途共享,“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7]354。现代化从发端之日起就具有世界性的历史特征,当今时代现代化与全球化相融合的发展把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格局推演着世界的观念向家庭的概念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发出的倡导,获得联合国的充分肯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7]2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1]52。弘扬和平、发展、公平、主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才能在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世界担当,体现新时代中华民族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有立足中国国情的前提规定,有体现世界现代化客观规律和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建设内容,有彰显党团结带领人民奋斗现代化的价值遵循,层层递进的论述呈现严密的行动逻辑。这些本质要求全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内涵,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的根本遵循。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建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夺取中国式现代化新的伟大胜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贯通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13-14从现代化发展的世界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厚重价值含量体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人类进化在文明创造中发展,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文明进化史。“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12]98文明的历史图谱上,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汇集而成品种繁多、五颜六色、 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7]195文明的价值在于推动人类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文明不是用来制造隔阂的,更不是用来挑起对抗的,文明的多元、多向、多样、多极发展,是世界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现代化的文明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几百年来因现代文明的发展世界发生深刻的变革正在不断向纵深推进。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各国追逐时代潮流都把国家的强大与现代化相联系,这自然合乎逻辑,但也造成现代化单向思维的僵化。哲学上的先验为经验所不可或缺,但把现代化的先验认知不恰当地当成固化的经验则是错误的。尤其是掌握话语霸权的西方国家把自己发展模式当作唯一的现代化路径,将各国的探索打入另类加以排斥,话语霸权变成了文明霸道,文明冲突由此而频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才出真知。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12]372-373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成功道路。

    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也体现谋求国家强大的诉求,但中国强起来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的事情。由于历史上一些国家发达起来后走上侵略他国的道路,“国强必霸”似乎成为必然的逻辑。长期以来,世界上对中国发展抱持各种看法,“国强必霸”的逻辑根深蒂固,一些国家由此产生的偏见而别有用心地歪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还在中国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世界上就有这样的忧虑,“东南亚有些人担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后是否会称霸”[2]355。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的腾飞,西方一些国家更是视中国强大为对世界的威胁,采取各种手段加以攻击和打压,企图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反复申明中国立场,驳斥“国强必霸”的逻辑。他指出:“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必然是一种‘威胁’”,这完全是偏见[12]115,“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12]11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没有对外扩张的基因,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百分之三十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7]2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共享”[7]9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60-61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的特色和坚持的本质要求,就是对“国强必霸”逻辑的有力驳斥,它将用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贡献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7]10,“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7]557。中华民族为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世所公认,近代中国因被现代化历史大潮淘汰出局而被世界边缘化,经济凋敝、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没有能力为世界作出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现状而不懈奋斗,不仅是为了创造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生活的条件,而且也是为了不断提高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为世界作贡献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贡献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对当今世界作出贡献最大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显示,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有益世界的证明,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提供的帮助感受深切。

    当代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不止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在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形成为世界作出全方位贡献的实际表现。这个事实为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含量提供了一扇观察窗口。从为世界作更大更多贡献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远远超出了本国实践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把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相联系,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如果说古代中国以创造中华优秀文化为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话,那么,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将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伟大实践,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彰显文化底蕴。历史发展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车轮转了一大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举中激活,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贡献中绽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走通,将打破现代化长期定于一尊的格局,世界进程中现代文明将走出长期被狭窄化的发展新路,人类文明发展将开辟出一条富有创造性的途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当代中国为世界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分量最重。

    综上所述,党的二十大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作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内涵阐述,以五大特色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面相展示,以九条本质要求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表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世界的价值含量,完整的理论架构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指明了方向,为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提供了指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事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7]404。发展的历史将证明、不远的未来将验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屹立于世界。

    猜你喜欢中国式二十大现代化二十大颂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喜迎党的二十大金沙江文艺(2022年11期)2022-11-28喜迎二十大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喜迎二十大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中国式性感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
    相关热词搜索:二十论述架构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