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健全的人格_自由成长,个性鲜明,人格健全

    健全的人格_自由成长,个性鲜明,人格健全

    时间:2019-02-03 05:36:4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是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能力不足的根源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造成人才模式的单一化和片面性,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及工作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以人为本”体现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促使学生自由成长、个性鲜明、人格健全,采取不放任但要放手、不自流但要自由的管理策略,“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各种各样的学生成长为各种各样的人才,从而适应多样、丰富的社会生活及工作,增强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教育目的;自由;人格
      
      一、难就业和不就业:大学生毕业的困惑
      “截至2009年7月1日,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68%”,“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高1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低0.9个百分点。其中,‘211’院校(我国重点建设的百余所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毕业生就业和正在国内外读研的约为91.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约为87.4%,高职高专院校约为85.2%”。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人所共知。在以“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以一份研究报告试图破解中国的就业难题。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位国内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人力资源和薪酬管理专家直言:“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仅仅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是数量背后的就业能力不足。”
      难就业和不就业都是没有工作,但两者性质不一样,前者主要是客观原因,后者主要是主观原因,不过客观原因很容易向主观原因转化,或者说一开始就是主观原因导致了客观原因。
      二、为谁成长:学生成“才”的困惑
      人一呱呱落地,他在人世间的磨难就开始了,周围任何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替他指点迷津,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每个教育者都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希望按教育者的意志成长。
      1.国家的希望
      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
      江泽民:“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不是教育家,但他们的话很管用。果然,我国《教育法》就把教育目的锁定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家长的希望
      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宗耀祖,但什么是“龙”什么是“凤”他们心中却没数,随大流的就赶时髦,要求孩子考大学、考好大学,还有一些家长是因为自己曾有大学梦没实现,就要求孩子考上大学替自己实现理想。越俎代庖地设计着孩子的人生。
      3.老师的希望
      很遗憾,老师几乎没有希望,“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只是被人拽着绳索在那里蹦达,是考试制造商的一介文书抄写员,起着鹦鹉学舌和传声筒的作用。对他们来说,学生的成绩就是生命中的唯一,因为这决定着自己的利润分成,所以瞳仁里只有成绩,没有人。如果说老师真有想法的话,就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万能的应考程序,只要申请个考号激活就应付自如。
      4.自己的希望
      自己何曾有希望?有位伟人曾经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感动过好几代人,于是人人都学会了克隆这种远大的读书理想,在自我表白上都要套用几句“热爱”“拥护”“坚持”以示高尚,但私下还是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在些,只不过在公开场合决不可“为外人道也”,一开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在塑造两面人格,“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仿佛魔术师一样,在他们的书包里,装了两副面孔:想的与说的不一样,说的与做的不一样”。
      做的和想做的不一样,说的和想说的不一样,身不由己,言不由衷,进而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我是谁?”最后学生连自己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人生糊涂识字始”,一代一代演绎着同样的故事。
      三、以人为本:教育目的回归“人”道
      教育者的希望就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可分为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个体本位是指教育在于顺应个体的自然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有助于个体发展时才有价值。社会本位是指个体只是教育加工的材料,个体发展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延续。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不折不扣的社会本位。据说,全面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学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旧式的分工使一部分人只适合从事某项工作,这是片面发展,所以他们要求 “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方式”,“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种理想确实够浪漫,但也太天真。今天当当经理,明天当当钳工,后天又去讲学……真好玩,不过真这些都会了,恐怕累都累死了。
      我们的教育目的从“全面发展”的良好愿望出发,又由于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就用应试教育作为统一的人才标准,这一标准虽然对某类人适用,但更多的人恐怕不适用,可惜只要一进学校,就陷入了这一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囹囿,无视个性,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即千人一面,把千姿百态的枝条强行修剪成一种造型,是为类型化,反而成了货真价实的片面教育。
      四、自由成长、个性鲜明、人格健全:学生成“人”的方案
      人不可能全面发展,但各秉天赋,可以自由发展,学校的功能就是为学生提供利于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空间,立足于“人”,归根于“人”,没有约束,自由成长,“作为内在本性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自由地实现或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二是人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把自己的内在本性的需要反映出来,形成意志,并在自己的活动中将这一意志加以贯彻和实现”。
      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他潜能相符的人。人生奋斗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
      由此可见,作为自然的人,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事与自己潜能相符的某种社会工作,从而维护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五、不放任但要放手,不自流但要自由: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的策略是不对学生设防的,设防的含义是首先把对象假定为对自己是不利的,和自己是对立的,而学生是不具备这一命题的,相反,学生是协助者、合作者,共同担负创造学校历史的使命,诚然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受教育不是要惟命是从,而应该是教学相长,不是被动地让老师牵着鼻子转,而是主动地为学校增光添彩,学校和学生是相辅相成,不是相反相成,是相得益彰,不是对立生辉。
      其实以人为本策略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塑造论”所谓全面发展观念中扬言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改造(干脆是改装)成什么人的论调,代之以因其自然,促成学生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学生不是别人要他成为什么人,也不是自己想成为什么人,而是该成为什么人、能成为什么人。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风格、找准自己的坐标,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必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地学得疲于奔命,但由于学有所长而增强就业能力,成为“某一个方面的天才”,成就“自己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赵婀娜.截至七月一日: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8%.人民日报,2009年07月09日
      [2]《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法学计算机英语难找活. 人民网(北京),2010年06月04日
      [3]丰捷.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光明日报,2010年06月20日
      [4]刘艳.对当代大学生不就业现象的探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年12月01日
      [5]王丽霞.家长期望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西安*西部大学城门户站,2003年6月11日

    相关热词搜索:健全鲜明人格成长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