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马家窑文化彩陶网纹纹饰的演变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代表

    马家窑文化彩陶网纹纹饰的演变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代表

    时间:2019-01-28 17:59:1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其价值不仅在于适用,更在于它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彩陶――即指有彩绘图案的陶器。彩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纹饰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不仅出现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还饰有大量精美的纹饰,具有非凡的魅力。网纹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常见而且是一直演变着的纹饰,它由其他纹饰配角的网纹逐渐演变成斜网纹、网带纹、圆圈网纹、葫芦网格纹等主要纹饰。原始彩陶纹饰符号所表现和抽象出来的是生活及其情感中那些不可言传的方面,是先民们从主观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某些方面,发展轨迹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写实到写意的过程。彩陶上的纹饰,大部分具有地区性,是氏族集体的象征物,并且和图腾概念密切相联。因而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纹饰。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发展的一支地方类型,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河湟川谷、宁夏一带,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黄河上游甘、青、宁的马家窑文化的经济类型,是农、牧、渔、猎、采集相结合的经济。这是探讨马家窑彩陶网纹纹饰的基础。
      一、石岭下、马家窑类型时期的网纹
      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在视觉上总是不断地受到自然现象的刺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创造陶器时的表现内容与灵感。马家窑人也是如此,雷电、水、太阳等自然物象,鱼、鸟等动物以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题材吸收进彩陶的创作中,似乎接近写实性的纹饰,这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他们在陶器上通过对自然的模仿来表达自身丰富的生活和情感。
      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初期(公元前3800-前3400年)。石岭下类型彩陶花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为杏圆形,两边为斜向弧边三角形的简化的鱼纹,第二种是中为旋心圆而上下为相对的弧边三角纹构成的变体鸟纹。这说明鱼类大量存在,是马家窑人日常食物的重要来源。在马家窑文化经济类型中,狩猎工具占有较大的比例,从而判定捕鱼已成为马家窑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彩陶的器形以盆、钵等为主,瓮、罐、瓶也逐渐增多。由于彩陶瓶器形近似筒状而较长,所以,图案多作分层排列,颈的上半部一般不画花纹,腹部花纹以几何形纹饰为主,网格纹是主要的纹饰之一。马家窑类型中期,作为图案主题的旋纹更加突出,而这一时期的网纹与其他的图案组合使用。马家窑类型晚期,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乐都脑庄等,器形以壶、瓶、盆、钵和瓮为主,壶肩部多绘以斜网纹带。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感悟,由于人们对鱼类非常熟悉,鱼及其与之相关的事物,如渔网,它们就成了陶器装饰的重要题材。1976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波纹内彩钵:陶色深红,外腹波纹,上下稀疏对错白彩,内彩带纹间绘对称两组网纹,弧线三角纹,如“鱼”纹,似系捕鱼场面。
      原始的装饰艺术多取材于自然的实物。马家窑先民观察大自然和生活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经过思维概括后形成象征之意,并没有简单地抄袭自然的物象。对于生活在湟河、黄河等河边上的马家窑人,鱼不仅是他们常见的多产水中动物,也是其重要的生活物质,鱼网作为马家窑人捕鱼的工具,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备倍受重视。因此,网纹就这样生成且成为陶器纹饰的主要纹饰之一。
      二、半山类型时期的网纹
      在原始人那里有某种不确定的精神力量在引导着人类的前进,而这种精神力量融合在人们对生命形式的感悟中,“万物有灵”说明了人们感悟自然的特殊精神状态,即物质实体同人的精神实体的融通状态,它也是原始艺术的思维特征。所以即使在今天看似纯自然主义描绘的原始艺术,可能包涵着现代人不能完全确知的某种神密观念,图形因而有着特别的象征功能。
      半山类型(公元前2600-前2300年)。半山类型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彩陶的装饰部位及特点:一般绘简单的纹样,颈部,常见的纹饰有菱形网纹、波纹和锯齿纹等;肩、腹部,为主体花纹,内容丰富多样,常见的纹饰有旋纹、锯齿纹、葫芦网纹、菱形网纹等。葫芦网纹是其典型的纹饰之一,发展到半山类型晚期,四大圈网纹作为主题图案更加突出。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纹饰并没有大范围地描写人们生活中的动植物,而是有选择地描绘了那么几种。在原始人的思维里,他们把一些纹饰符号或期望得到的结果绘制在陶器上,人们期望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就同时获得神秘力量,愿望可以实现。一直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纹,它是由渔网演化而成的纹饰,随着马家窑人观念的转变,网纹纹饰由具象向抽象化转变,不同于写实形象的网纹,成为“有意味”的内容。此时,马家窑人的思维已经从个别现象的思维方式发展到综合抽象的思维方式。
      意象纹饰的产生,是跟原始艺术作为巫术、宗教、图腾等活动的载体分不开的,其形象来源跟人们的食物、生殖、血亲、保护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相联结。由写实性纹饰抽象化的彩陶纹饰,是受图形本身的神秘内涵和表征功能决定的,是象征性描绘的结果。它体现了人们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他们早期对动物、植物与自然力的崇拜与后期出现的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交替、重叠、渗透,形成“有意味”内容。如青海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彩陶壶上的似人似蛙的变性人体纹,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等。他们将网格纹大量的涂绘于各种彩陶纹饰之中,其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马厂类型时期的网纹
      原始社会时期,种种神秘观念幻化出的彩陶纹饰,一方面,图形日趋几何化,抽象化,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而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对特定形象的样板化和标本化的反复的模范制作,图形的精神内涵逐渐淡化,从而致使“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般的形式或者说是纯粹的几何纹形式。
      马厂类型时期(公元前2300-前2000年)。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土塬而得名。从出土彩陶的工艺上分析,马厂时期已开始了专业化彩陶的制作,并且有了一些明显的分工。然而,从陪葬用的陶器来看,这时的彩陶工艺比较简单粗糙,绘彩后不再进行打磨,所以烧制后花纹有明显的凸起感,这是马家窑文化彩陶走向衰败的信号。陶器的纹饰以变体神人纹、回纹、圆卷纹、波折纹、格纹、三角折线纹为主,马厂类型时期网纹的使用率也较高,但构图较为分散,成为纯装饰性纹饰。然而,网纹渐渐的被淡化,这时期的网纹绝大部分或作为陶器的颈部网纹,或网纹为底,其上复线“十”“?”字等纹饰,成为其他纹饰的陪衬,其典型的彩陶有四大圈网纹单耳长颈壶和回纹罐。
      四大圈网纹单耳长颈壶:1976年乐都县柳湾出土,颈部锯齿纹,腹部四大圈纹间人字纹,圈内以网纹为地描出双线十字连珠纹。
      回纹罐:1975年青海乐都县贾湾出土,颈部网纹,腹部细网纹地回纹,上下间作连珠纹。
      在一定的程度上说,作为意象性纹饰的网纹纹饰,是氏族文化的代表,它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跟氏族社会发展状况相联系。社会经济好坏,氏族的分裂、迁移、消亡等客观因素会导致网纹纹饰的变化,也会使得网纹原本的内涵逐渐淡化、消失,意义日渐空洞,网纹逐渐变成纯装饰性的图案。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网纹纹饰从其出现的成因,演变过程及其表达的内容来看,都与马家窑人的生存本能,感观心理,社会历史紧密相扣。马家窑文化初期渔猎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鱼是一种繁殖能力强而多产的水生动物,自然成为了马家窑人生活的重要来源。这给马家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会影响到他们制作陶器时的形式和纹式。然而观物取象与单纯地写实模仿不同,马家窑先民观取具体事物中,经过形式象征之意,使网纹纹饰图案发生外形的变化和内容的“有意味”化,来表现马家窑人的精神和美好愿望的内涵,期望通过使用具有网纹纹饰的陶器来获得的灵气,从而达到人丁繁盛。到马家窑文化晚期,农业比较发达,马家窑人企盼风调雨顺,农业取得大丰收,这时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逐渐的蛙纹和神人纹出现了,网纹昔日的意义淡化了,成为一种纯装饰性的形式。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网纹纹饰,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彩陶[M].文物出版社,1980.
      [2]王海东.马家窑彩陶鉴识[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4]青海考古五十年文集[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海北州文物管理局)

    相关热词搜索:彩陶纹饰演变马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