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独立与自由

    独立与自由

    时间:2020-04-04 05:23:1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编者按:2012年1月10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格林纳特在公开未来10~15年全球海军战略布局时直言不讳地称,将把1/3的战舰转移至西太平洋。2月2日,美国海军对外宣布:将在新加坡部署数艘“自由”级濒海战斗舰,随后还将陆续在菲律宾等国或地区批量部署此类战舰。一时间,本来就不平静的中国沿海又起风浪,世人不禁要问,濒海战斗舰究竟为何物,其作战运用和部署会对我国海上安全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从美国“由海向陆”的战略调整谈起

    冷战时期,美国海军战略主要是针对前苏联海军在全球范围的威胁,准备与之在公海和远洋进行决战而制定的。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认为,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上力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与其抗衡。美国已是当今世界海上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名副其实的制海权。在未来15年内,美海军不会有全球性的战略对手,也不大可能出现可与之抗衡的地区性大国和国家联盟的海上力量,大规模的海上作战将越来越少,远洋作战已不再是美海军的重点。美军今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局部地区;中突对美国利益构成的损害,以及针对美国本土与海外盟国的恐怖袭击等。但随着美海外基地的减少,兵力前沿部署将逐步转变为兵力快速前沿投送,并迅速控制态势,对敌形成威慑。而现代海军高技术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舰载机、大口径舰炮等武器装备已具有对敌方沿岸及陆地纵深1500公里范围内目标实施全维精确打击的能力,可使美海军实施对陆作战,及时控制态势,从而达成战略目的。基于这种认识,美海军“由海向陆”新战略便诞生了。

    1992年9月,美海军提出了“由海向陆”战略:即以地区冲突为主要目标,依靠海军特有的机动灵活性,由前沿部署舰只和陆战队迅速组成一支具有海、陆、空综合作战能力的海军远征部队并派往冲突区,由海上向陆岸实施攻击。1995年,美海军将战略调整为“前沿……由海向陆”,突出强调前沿存在和兵力投送在美海军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确了美海军部队在危机各阶段的任务,完成了美海军战略由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变。2002年,美海军提出了“21世纪海上力量”的具体海军建设构想,包括“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3种作战力量。在“由海向陆”战略的指导下,美海军逐步展开力量结构的全面调整。美海军于2005年3月下旬向国会提交了《未来三十年部队结构发展计划》的文件。根据这项包括两种不同方案的计划,美国海军将在2035年前进一步缩减大型战舰的规模,其中航母数量将由目前的12艘减至10或11艘,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将由58艘减至40或43艘(“海狼”级3艘,“弗吉尼亚级”37或40艘),而将舰艇发展的重点转向近海小型战舰。

    此外,据资料统计,最近30年以来美海军在战斗中共损坏了5艘战舰,全部都发生在近海水域。其中3艘被水雷损坏,1艘被反舰导弹击中,还有1艘被自杀性小艇炸弹炸伤。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派往海湾地区舰队的55%都停泊在濒海区域,80%~90%的后续部队也都来自海上。由此可见,近海海域已经成为美海军作战的主要区域。在这一海域,美国现有的由“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和航空母舰为中心的远洋大型作战舰艇编队虽然战斗力强大、攻击距离远,但是在环境复杂的濒海地区却显得庞大、笨拙、不灵活。一旦这些造价高昂的大型战舰进入近海水域,遭到水雷、导弹艇、常规潜艇或岸基导弹等廉价武器的攻击受损的话,从战争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不划算的。引用濒海战斗舰总设计师穆萨利的话,“鲸鱼固然可以称霸大洋,可到了近海只能搁浅死亡”。

    采用价格低廉的轻型战舰是避免价值昂贵的现代作战舰艇在濒海受损的最佳解决方法。美海军必须拥有一种轻型多任务舰艇去控制濒海区域,执行一些诸如警戒、渗透、封锁、临检拿捕等低强度作战任务,能够将航空母舰、核潜艇、“宙斯盾”驱逐舰等远程打击力量解放出来,用于执行“对陆突击”任务,以适应美海军由“远洋进攻”向“以海制陆”的战略转变。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作战需求,美国提出了濒海战斗舰的概念并付诸实践。濒海战斗舰的出现弥补了航母、巡洋舰和核潜艇在近海作战的不足,在作战时保障美国海军远程火力投送力量安全接近敌海岸线,保证航空母舰等主要作战舰艇专心从事其对陆地纵深目标进行打击的使命,确保美国海军将主要战斗力量用于执行“对陆突击”这一核心任务。

    设计建造过程

    为了“发展一种平台,它能相对大量地部署并依靠灵活的作战模块,支持大范围的联合作战行动,保障海军部队在敌方水面舰艇、潜艇和水雷的威胁下进入濒海地区”,也为了使濒海战斗舰这一新型舰种更加符合未来作战需求,在设计之前美国海军就对其各方面战技术性能加以完善。美国海军将目光投向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经生产或服役的新型轻型近海作战舰艇,其中包括挪威海军“盾牌星座”级气垫双体导弹快速巡逻艇、瑞典海军“维斯比”级隐身护卫舰和英国海军“海神”号三体型试验船。这三型舰艇分别采用了三种截然不同、颇具代表性的船体结构,而且具有全隐身、高航速、适航性极强、自动化程度高等共同特点,因此被美国海军认为是濒海战斗舰最适宜的设计参照原型。为了研究“海神”号三体结构船体线型,美国与英国达成协议,在该船海试期间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合作。2002-2003年,美国海军还租用挪威“盾牌星座”级导弹快速巡逻艇进行了13个月之久的一系列测试,包括参加对抗演练等,以研究分析其设计技术概念。但是,与上述国家轻型近海作战舰艇设计思想不同,美国海军要求濒海战斗舰定位于进攻背景下的全球沿海水域作战,必须具备横跨大洋的远距离能力,以及快速、机动、隐身等特点,而且必须能在网络中心战的大系统中与其他海军飞机、舰船、潜艇、联合作战单元和濒海战斗舰集群联网共享战术信息,成为网络化和全球化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美国海军要求其舰体结构采用可重新组合的开放式结构,能根据任务需要组装、搭配不同的武器模块系统并实现“即插即用”,技战术性能比现有轻型战舰有质的提升,能承担近海水域的反潜战、反水面战、水雷战和协助特种作战等作战任务。显而易见,美国海军计划中的濒海战斗舰作战使用的起点更高、设计要求更严、战技术性能更全面。

    在完成前期的验证和准备工作之后,美国海军对外发布了濒海战斗舰的招标书,多家军火巨头参与了设计竞标。2003年7月,经过激烈竞争,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通用动力一巴斯钢铁公司和雷声综合防卫系统公司等3家公司从参与竞标的6家公司中脱颖而出,获得了LCS的初步设计合同。3家公司分别向美国海军提交了设计方案。其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交的是“海刃”半滑行单体船;通用动力一巴斯钢铁公司的方案是三体船;雷声公司的方案则是以挪威“盾牌星座”级导弹快速巡逻艇为基础的复合船体表面效应船。

    2004年5月27日,美国海军在筛选后宣布了初步竞标结果:雷声公司的效应船设计方案被否定,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动力一巴斯钢铁公司获得了最终系统设计合同及原型舰的建造合同。两家公司将分别生产出2艘Flight 0型舰。2004年5月,美国海军宣布分别授予通用动力公司7800万美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4600万美元的合同,对濒海战斗舰进行最终的系统设计,并计划让这两家公司在2005-2009年各制造2艘原型舰,总价值约9.5亿美元。到2035年之前,美国海军将至少采购50~60艘濒海战斗舰,总价值高达120亿美元以上。2005年6月2日,第一艘濒海战斗舰LCS-1“自由”号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船厂开工建造,计划于2007年投入试运行:其后不久的2006年1月,LCS-2“独立”号也在通用公司开始建造。按照原先计划,美国海军要于2007年在上述两种方案中最终确定一种,并开工建造第一艘生产型Flight 1型舰。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2007年1月12日,美国海军部长突然宣布暂停建造第3艘濒海战斗舰。后来,美国海军对外宣布,暂停该计划是由于战舰建造成本不断上升。起初,美国海军和承建公司都对新型军舰的成本过于乐观,原计划单舰建造费用控制在2.2亿美元以内,但开建后费用却不断攀升。2006年年底,美国海军核算发现建造LCS-1“自由”号的费用已经快接近原计划的2倍,达到3.31~4.1亿美元。不得已,美国海军才暂停该计划。但后来有美国海军内部人士对外透露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很多人质疑国防部和海军某些人提出的“实行军事变革和军事转型之后,未来海上行动主要依靠战略性武器航空母舰和战术性武器濒海战斗舰”观点,认为其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濒海战斗舰的多模块设计虽然从理论上能满足全部近海作战任务需要,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其只能担负单一作战任务,作为现有水面作战舰艇的重要补充。最后,就是现有技术上的限制,使得该型舰无法达到美国海军预期的作战效能。后来,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努力,2008年4月2日,美国海军宣布提高单舰建造成本至4.6亿美元,并重启该计划。为谨慎起见,暂时先造3艘,由洛克希德·马丁和通用两家竞争,胜者造2艘,输者造l艘。其实两艘舰的建造成本早就超过预算,2010年美国海军预算开支公布之后人们才发现,“自由”号和“独立”号的最终采购价竟高达6.37亿和7.04亿美元。

    双雄争霸

    2007年1月20日,美国海军第一艘试验型濒海战斗舰LCS-1“自由”号完成各项海试工作,率先加入太平洋舰队服役。该舰采用半滑行单体船设计,具备出色的机动能力、适航性。该舰长115.5米,宽13.1米,吃水3.65米,满载排水量2840吨。整个舰体采用高性能铝合金,主要结构部位采用钢材以提高防火和抗毁伤能力。为减少雷达反射信号、提高隐身性能,该舰船舷内倾,并采用全封闭的上层建筑和通信/传感器桅杆。舰上还设置有高速拦截艇的下水和回收设施。直升机甲板下部还装备有折叠跳板,可以进行轻型装甲车辆、火炮等装备的快速滚装装卸。

    对于该舰的动力系统,据称采用了2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MT-30型燃气轮机和2台柴油机,前者单台最大功率为35304千瓦,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燃气轮机,比美国海军目前普遍装备的LM-2500燃气轮机的21697千瓦大了近一倍,具有可靠性好、功率重量比大、结构紧凑等突出优点。其整机大修时间为24000小时,舰上可修理的平均无故障时间超过2000小时,也是DDG-1000新型驱逐舰和英国新型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主动力系统。“自由”号全速航行时,最高航速可达45节,续航时速可达30节,最大续航力6900海里/18节,自持力21天。舰艇从静止状态加速到45节的时间少于2分钟,全速航行时,可在7个舰长的距离内作360°回转。该舰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舰员编制仅50人,比相同吨位的护卫舰人数要少得多。

    该舰的一大特色就是多模块设计的武器系统。舰上布置了不同的集装箱式模块,能够非常简便地更换武器系统和相应设备,可用于不同的军事部署和作战需要。虽然一艘濒海战斗舰每次只能对抗一种非对称濒海威胁,但濒海战斗舰上的可配置使命模块能够很容易地从岸上或其他设施上进行重新配置,可承担各种不同的使命。其中,反潜战模块包括1架配备吊放声呐、声呐浮标和鱼雷的MH-60R反潜型直升机,配备改进型鱼雷系统、可携带传感器的RQ-8型“火力侦察兵”无人机,以及安装雷达潜望镜探测系统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水面战模块包括1架安装有光电/红外传感器和“海尔法”导弹的MH-60R直升机、垂直起降无人机、无人水面航行器。水雷战模块包括1架MH-60R、无人水面航行器、WLD-1遥控猎雷系统、战区预备自动水下航行器以及REMUS无人水下航行器。

    此外,美国海军在“自由”号上安装了美国联合防务公司生产的MK110型57毫米隐身舰炮系统,最大射速220发/分,最大射程14.5公里,可发射新型Mk295型预制破片、可编程、近炸引信定装式弹药,该舰炮同样装备于新型DDX驱逐舰。舰上还安装了1座21联装“拉姆”舰空导弹系统和“努尔卡”软杀伤系统,可以初步提供点防御能力。美国海军还计划装配“未来战斗系统”的非直瞄发射系统,该发射系统可装载15枚垂直发射的精确攻击导弹,能攻击40公里内的静止和移动目标。但最近几次的试验均以失败而告终,该系统能否按时交付还难预料。

    通用动力公司设计建造的LCS-2“独立”号(见题图)在经过近3年的建造和海试后,于2010年1月16日加入美国海军。该舰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基于奥斯托公司设计的“班奇吉瓜”号快速船的三体结构设计,即在中间的单船体两侧各生出左右两翼,弯曲成一定角度伸向水中,增加了舰艇在高速巡航时的稳定性。舰体和上层建筑都设计成具有一定角度的平面,能减少被雷达探测的几率。该舰舰长127.1米,舰宽30.4米,吃水4.5米,满载排水量2784吨。该舰的动力系统与“自由”号不同,采用了2台MTU 20V 8000型柴油机和2台LM2500型燃气轮机的柴燃联合动力,推动4台喷水推进器,最高航速可达50节,最大续航力4300海里门8节。通用动力公司声称,“独立”号比“自由”号能够节省1/3燃油,整体的经济性要优于后者。

    与“自由”号一样,该舰配置了灵活的任务模块系统。除了预置的1座MKll0型57毫米隐身舰炮系统以及4座12.7毫米遥控机枪外,该舰还第一个装备了“海拉姆”导弹系统。此系统集“密集阵”Block 1B近程武器系统和“拉姆”导弹为一体,用11枚导弹取代了20毫米“火神”炮,但仍采用“密集阵”系统的传感器,进一步扩大了对掠海导弹的拦截距离,并具备了攻击直升机、飞机和水面目标的能力。该舰飞行甲板和机库下面有一个面积1412平方米的任务舱,可装载模块化的作战系统,用于不同的作战任务。舰体后部的飞行甲板面积高达1030平方米,能够搭载2架MH-60R直升机和多架无人机。

    “独立”号还安装有一个集成化视距传输桅杆,以及“海长颈鹿”三坐标雷达和弗里尔公司的“海星·萨法尔”多任务成像系统,并使用了诺斯罗普公司的带有舰载/非舰载系统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合成作战管理系统。由于自动化程度较高,舰上只有40名舰员(最多再加上35名任务人员)。

    无论是从武器系统配备、多任务模块组合,还是其他战技指标看,“自由”号和“独立”号两艘舰的作战性能都在伯仲之间。但两者设计上还是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任务舱布置“自由”号有3个任务舱,总面积595平方米。而“独立”号只有一个大型任务舱,但面积很大,为1412平方米,能够存储至少2个完整的任务模块。

    飞行甲板和机库布置“自由”号飞行甲板面积为483平方米,高出水面5.79米,较易被海水打湿。“独立”号飞行甲板面积高达678平方米,高出水线10.97米,能保持非常干燥的状态。但是,前者的机库面积(435平方米)要稍大于后者(325平方米)。

    指挥舱室布置“自由”号建有1个标准的作战情报指挥中心,位于主甲板下的舰艇舯部。而“独立”号采用了双指挥舱室布局,内部通信中心专用于舰艇操作,布置于操舵室后方,作战情报中心则位于两层甲板以下,舰桥后面,任务舱前面。

    作战使用

    按照美国海军的设想,航母战斗群等主要作战力量在“由海向陆”的过程中,为了打击内陆纵深目标、提高舰载机作战效率,不得不靠近对手海岸。而与此同时,这些主要作战力量将面对导弹艇集群式的攻击、快艇及其他小型船只的恐怖袭击等非对称作战。濒海战斗舰的使命就是承担在对方近海水域的各种作战任务,其中包括反潜、反舰、反水雷、人员物资运输、渗透、警戒等,让航母战斗群或远征打击群能够从繁杂的近海作战中脱离出来,专心于对对手的主力舰队、岸上重要军事目标、沿海经济设施的打击,从而顺利实现由海向陆的战略目标。濒海战斗舰的主要作战对手将是濒海中小国家的导弹艇、护卫舰、常规动力潜艇,以及极端恐怖主义分子的自杀式快艇等。

    目前,美国海军正就濒海战斗舰的部署方式和作战样式进行探索,可能的部署方式有三种:一种是2~3艘濒海战斗舰和一支航母战斗群或远征打击群混合编成;二是部署到战区前沿;三是1艘濒海战斗舰配合3~5艘其他轻型舰艇组成濒海战斗舰中队。人员编配方面,海军设想把舰员分为三类,即核心舰员、任务执行员和航空兵分遣队。其中,任务执行员在完成任务后随即调离舰艇,航空兵分遣队视情况决定去留,核心舰员继续负责操作舰艇,后者不仅要非常精通舰艇的操作和保养,而且要能够向反水雷、反潜和反舰作战提供支援。

    在低强度作战环境下,由于作战对手实力较弱,不拥有威胁性的海空兵力,濒海战斗舰一般会去掉任务模块,安装中小口径速射炮,采取单舰作战方式执行海岸巡逻、海上封锁、海上拦截和海上设障任务,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巡防舰。此外,该舰还能运输、掩护特种部队,深入到海岸、岛屿甚至通过内河深入到内陆执行渗透任务。

    在中等强度作战环境下,濒海战斗舰一般在己方获取制空权或制海权的情况下,采取双舰或分组形式执行反潜、反舰、反水雷作战,以最大限度利用共有资源获得战术优势。其中,在反潜作战方面,单艘濒海战斗舰可以部署和回收拖曳线列阵声呐、可变深吊放声呐等反潜传感器,由另一艘同型舰执行对潜打击任务,不会影响到整个攻击群的作战步伐,而且双直升机反潜的成功率要远大于单机。在反舰作战方面,虽然一艘濒海战斗舰就可以击败敌国任何现有导弹艇或攻击快艇的攻击,但是采用双舰作战能互相提供支援保护、提高发现对手的机率、极大降低作战风险。而在反水雷作战方面,美国海军考虑到可能会遭到敌方武装小艇、攻击快艇的袭击,规定一艘濒海战斗舰在执行反水雷任务时,必须有另外一艘濒海战斗舰负责水面警戒防卫。

    另据披露,在美国海军最早的构想中,濒海战斗舰用于水雷战时至少需要3舰同时部署,分别应对水面舰、潜艇和水雷的威胁。虽然这一配置构想已被排除,但专家认为,这种作战编成在强度较大的作战环境下仍然是积极有效的。而在海上拦截作战方面,根据海岸警卫队打击走私贩毒的经验,要进行海上登临检查最好由两艘舰艇共同进行,这样才能以2架直升机和2艘气垫艇与目标进行接触。由于濒海战斗舰能够搭载2架直升机,因此也存在以单舰执行此任务的可能性。但根据当前美国海军对执行此类任务需部署1架直升机和3艘垂直起降无人机的要求,2艘濒海战斗舰共同执行任务还是有必要的。

    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下,由于对手也拥有较强的海空作战兵力,濒海战斗舰一般不单独使用,主要与航母战斗群等主要作战力量配合作战。首先,在向对方近海海域攻击的阶段,航母战斗群主要使用舰载机、巡航导弹等远程打击力量摧毁对手海空力量,瘫痪对手作战体系,使其不能够有组织进行抵抗。濒海战斗舰则在海空兵力掩护下,率先进入战区,驱逐、清理近岸的导弹艇、鱼雷艇、攻击快艇,建立反潜防御圈,驱逐和击沉常规动力潜艇,同时清除水雷、开辟航道、建立安全海域,并伺机实施对海岸浅近纵深进行侦察打击,以最终在航母战斗群的前方和侧翼形成一条反潜、反水面袭击的防御圈。其次,在由安全海域向内陆纵深实施兵力投送阶段,濒海战斗舰则主要用于在航母战斗群外侧形成一条隔离带,阻止敌潜艇渗透和不明船只靠近,避免不对称攻击。

    除了上述作战任务外,濒海战斗舰在和平时期还将执行包括“2l世纪合作战略”中列为优先事项的所有行动,如保护海上渔业、打击贩毒活动、打击海盗、拦截任何形式的走私活动(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输)、从没有重大海军威胁的国家撤离非战斗人员、人道主义援助和灾难救援等。

    未来发展

    2010年12月6日,第3艘濒海战斗舰“沃思堡”号下水,该舰采取与“自由”号相同的舰体。2012年1月12日,第4艘濒海战斗舰“科罗拉多”号下水,该舰则采取了三体结构设计。

    随着濒海作战需求的不断增加,美国国防部在《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要求海军加速采购濒海战斗舰,以便提高在濒海水域的力量投送能力,并以此作为“实现未来联合海上部队”的重要途径,进而满足作战需求。按照要求,美国海军计划2012~2015年再各造1艘,第6艘单价定为4.6亿美元,整个采购数量接近60艘。尽管按照原来规划,美国海军要在两种舰型中做出选择。但是濒海战斗舰项目执行官海军少将查尔斯·汉密尔顿坦言,从目前经验看,混编三体和单体濒海战斗舰能够更好地执行当前和将来的任务。而一旦同时装备这两种不同设计的濒海战斗舰,海军将不会为它们另行设计任务模块,而是使用通用的任务模块及其操作人员。

    至于两家的作战系统互不相容的问题,现在还是各按各的造,但不排除将来统一到同一个系统中,并且在后续建造中,也不排除两个团队交叉承建对方的设计,或者由第三方承建。此外,目前美国海军对濒海战斗舰的需求很旺盛,不仅美国东西海岸的反毒、反走私、反偷渡巡逻需要,而且索马里海岸的反海盗巡逻,以及波斯湾、亚太地区的前沿部署和情报搜集、监视任务也非常需要。况且,两者均为美国海军出资的项目,且都能在不追加额外投资的基础上进行批量建造,同时建造也可以保持竞争,加速部署,替换已经老旧的“佩里”级护卫舰和扫雷舰。濒海战斗舰项目也给美国造船工业带来大量的订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美国造船工业基础萎缩的趋势,有助于提升造船工业基础、保住技术人才不流失。

    随着濒海战斗舰即将进入新加坡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将会对我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首先,在马六甲咽喉要地新加坡部署濒海战斗舰这种低成本、多功能的战舰,一方面可以保持在该海域的长期军事存在,而且不会像部署航空母舰或导弹驱逐舰那样引起东南亚国家的强烈不安。另一方面,能有效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关键时刻能够遏制对手运输石油和海上航运的生命线。其次,部署濒海战斗舰也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具体表现,与前期宣布派兵进驻澳大利亚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崛起的中国,东南亚国家都在关注着美国制定亚洲长期安全战略的种种迹象。如果美国不做出任何反应,这些国家会认为其已经无力承担该地区安全责任,进而失去对美国的信心,从而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在此种情形下,美国部署濒海战斗舰将能够稳定与盟友之间的关系,并维持在海上对中国的岛链封锁,同时还不会造成与中国的海上直接军事对峙局面。

    (编辑 笔啸)

    相关热词搜索:独立自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