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年节中的巴渝风・祭灶]南昌巴渝风全套

    [年节中的巴渝风・祭灶]南昌巴渝风全套

    时间:2019-02-19 05:33: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过年本质上是一种感情的抒发,精神的放松。不要看老百姓平日里规行矩步,过年的时候花样就出来了。酒肉要吃,鞭炮要放,锣鼓要闹,秧歌要扭,“车幺妹”要逗,至于玩龙灯,更需要喷焰火,打“铁花”,玩龙的人着“火窑裤”,赤膊其身,一个劲地在火花中跳……据说一年中就得这样忘却一切地狂欢一次,才有利于除病保健,才有利于来年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劳动。
      
      一年中到了冬至,田间活路基本上告一段落了。冬至后第三个戊日入腊,就进入了冬贮和准备过年的忙工月份。忙碌的主要是妇女,有一铺揽子的活路等着她们做。腊月匆匆,梳头洗脸当一工。每天不等鸡叫就得起床,忙到夜深也不得歇,还要为一家人的新年穿戴在灯下飞针走线,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因为“送灶”暂熄锅火,才算缓得口气。但这只是腊战进行曲的一节慢板,第二天高潮又起。民谚是这么说的: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推豆腐。
      二十六,薰腊肉
      (注:川人说“薰”为“秋”)。
      二十七,炸面鱼。
      二十八,杀鸡鸭。
      二十九,蒸米酒。
      年三十,办甜食。
      守岁之后,妇女退入幕后。老少爷们衣帽光鲜地登场,“老大初一,拱起屁股作揖。”对于年节来说,妇女有她的事做,没有她的席坐。
      尽管年关节庆市风民俗可说的很多,这儿且收束一下,只谈祭灶。通过民俗的三棱镜,透析一下旧时妇女的处境与心态。
      《易》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翻成白话就是:“啊,伟大的女性,你是万物之母!”可是伟大归伟大,地位却几等于零。“男儿生得丑,五湖四海走;女好一枝花,灶门口烙粑粑。”妇者,服也,家者,枷也。这就是她们的定位,而且一定终身。
      苦,旧时妇女已经麻木了,再怎么劳累也得自觉承受。真正难过的是受屈。中国百姓有冤无处诉时只有喊天,妇女却连喊天都没有地方。无处倾诉,只有蜷缩在厨房角落里念灶后经。
      有种常用作樊篱的灌木叫女贞,耐得折磨,四季长青,开细微白花,在清越香气中有苦味,是旧时妇女贞静自守的象征。它进了灶房,就会显出另一特性,一当把女贞枝桠塞进灶膛,必会哔哔卟卟响个不休,民间就称之为“爆虼蚤树”。受屈女子每每是伴着火吼作哭诉的,火光闪闪,烟囱呼呼,似乎是种应合与抚慰。如果那些哭诉能录得下来,准定是极富感情色彩的原生态骚体长歌。
      中华礼教一味压抑女性。民间就有笑话说:因为《礼记》是周公制的,不是周婆制的。妇女一般也明白,在旧时男权社会中,她们是毫无话语权的,作灶间哭诉,当然是寄望于灶神,企望能通过它这个途径,声达于天。可是祥林嫂们却至死都不明白,从玉皇大帝到土地与灶神,无非是人间投影。神祗系统及其行事法则,也都是“周公”们造的。请读《礼记》,这本经在“祭法”篇中说:“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这是周王为百姓立的法。今天得解释一下:中�是穴居处取光的地方,后为天井;泰厉是防车马缓冲或作抵门之石,可以刻“姜太公”、“石敢当”之类文字于其上,用以禁压不祥;门、行、户、灶,就是安置天眼以监视民户动静的四个点了。七祀中,司命是班长,管生死寿夭,“灶”是少司命,当耳报神。
      君权,族权,夫权,再加神权,对妇女不仅是奴役其身,还奴化其心。到了东汉,朝廷在白虎观开了次学术大会,对四书五经作用于民作了进一步规范,七祀改为五祀:门、户、井、灶、中�。五祀诸点中,因为女必归灶,灶就成了天庭监视下民最为重要的情报来源地。大经学家郑玄(康成)对“灶”注称:“小神,居人之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抱朴子》也说了:“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对妇女所诉的婆婆妈妈,估计灶神的小报告上不了天庭的调查统计局,交给司命就行了。司命处有《玉历册》,也就是辖区人头档案。一定时候算账:“其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算”,是一个时辰计数单位,“纪”是十二年。也就是说,只要司命认为你的言行不利于天庭(及朝廷),有碍于君、族、夫、神权,就可以夺你阳寿,叫你少活一个时辰或十二年。可妇女们哪里知道冥冥处有这等的险恶啊!受了屈,还是对着灶孔作倾吐。哀哉!
      妇女对灶吐心曲,与民间观念认为灶君是女性神大有关系。试听听重庆人的言谈,若某人惧内,旁人就会说“他是灶神菩萨当家”,这指的是“内当家”。若某人家中添了个女娃,街坊又会议论说:“他屋的灶神菩萨要翘三天嘴巴了。”这就更是说的婆婆妈妈了。从听取女性诉说的职能属性上说,灶神也只宜是女的。比如媳妇过门后没有生养娃娃,一般人都责怪当老婆的肚子不争气,但女人明白,原因未见得在她。可床帏间的事是绝对隐私,回娘屋向妈都不好谈的,只能在哔哔卟卟的柴火声中倒苦水。灶神若是胡子老头,谁会对他作这类倾吐呢?
      如果查查神笈杂纂,灶神也好像真是女的。《庄子》就说:“灶有髻。”也就是说灶神像土地婆婆那样,脑壳上顶了个毛�。《酉阳杂俎》还说:“灶神,苏吉利妻王氏,名博颊。”这“博颊”显然不是名讳,而是形容苏王氏成天丧脸拌嘴,嘟嘟嚷嚷,因而两颊松弛下垂。她还养了个儿子叫“釜甑鬼”,虽然喜欢促狭,但《酉阳杂俎》说了:“凡遇鬼,呜呼其名,不为灾。”也就是民间所习知的“说破了的鬼不害人”。旧时巴县人起早了,若遇上脚踩到狗屎,头撞到门枋,或说了什么需要祓除的不吉之语,往往会呸呸两口,连呼“背时倒灶”。这“倒灶鬼”就是釜甑鬼。
      若是真的如上所述,灶君是女的,也属三姑六婆之流,值不得亲近,也无须顶礼膜拜。真正改变了灶神形象,把它当成女性来肯定的,还是三峡库区中人。
      祭祀时唱歌乐神,产生了楚辞。巴峡长江边有个诗人叫屈原,觉得“其民迎神词多鄙陋”,采风后进行加工,“乃为作《九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入巴,“聆巴�听联歌《竹枝》。”发现川楚同风,《竹枝》含《九歌》之变。“�”就是渝。
      荆巫地区认为少司命“主灾祥”,也就是并不一味惩罚人,也会体察民情,降民福祉。屈原是听懂了女贞枝的爆裂声的。在他的笔下,少司命就是位纯洁而美丽,非常关心儿童命运的女神。歌中人性色彩极浓:“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这说的是相亲,带着娇嗔的口吻说:“世上好女子多得很,你为何单单看上我呢?”然后结缡成家,“乐莫乐兮新相知”,双双沉浸在爱河之中。可是男人要出门,“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女人就“悲莫悲兮生别离”,被留在无尽的思念与痛苦之中。尽管她对丈夫的大男子表现微有怨艾,但她是顾大体,能自强的。所以歌中唱道:“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荪”是神的自称。这位要在逆境中作奋斗的女子,以“荪”作自称,就表明她在精神上已升华到自己为自己司命的高度了。她的歌词近于誓言,大意是说:郎君呀,你要奔事业就放心去吧,我们有爱的结晶(美子)就不会有愁苦,我会像神人能够拔剑辟邪一样,保护好养育好我们的孩子(幼艾),我一定行端坐正,树立榜样,撑得起这个“半边天”!
      可见,祭灶之风古老得很。它在发展中呈两种趋势:一是专制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愚昧迷信,作为礼的辅佐进行对人的奴化;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家,努力发掘其人文内涵,在祭祀活动中贯入人道主义内容,启迪人性觉醒。
      回头再说重庆人过年祭灶吧。到了腊月二十三,街上和乡场上早就有人呀呜呀呜地吼着卖灶书。灶书是刻成板子印在黄表纸上的,通篇好话,到时只要写上户主姓名,户籍所在地,祭灶后一焚完事。买灶书的同时也“请灶神”(即买灶神画像),那是位吊着三绺胡须的小官,旁有联语:“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也有刻“下地报平安”的。明明忙家务、操杵臼的人是妇女,呈递灶书的人却只能是男子,三从四德之故也。那么,长年在灶间值勤的是灶神婆婆,临到述职时要换成灶王爷,无非儒教的力量大,神祗世界也得遵行。至于灶书内文,反正是千年不变的应景话,说这家人敬天畏命,驯良守法,如此等等。当年屈原改写后的祭灶词,一丝儿影子也找不到了。
      不知是谁和在什么时候约定的,灶神上天的路程,来回共需七日,大体与今“嫦娥一号”的速度相当。为省灶王爷脚力,送灶人家要用柴草扎匹刍马,和灶书一并火化。新请得的灶王像贴在烟囱上,无龛,也不像土地爷那样有个老婆婆陪着,送行时要在它的像下点灶灯,灯草要用一枚铜钱压着,下置两盏清茶,几碟灶糖――糖为胶牙饧,含义很清楚,就是先行把你牙巴胶住,免得在天宫汇报场合上嚼舌根。
      过年本质上是一种感情的抒发,精神的放松。据说一年中就得忘却一切地狂欢一次,才有利于除病保健,才有利于来年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劳动。
      旧时中国妇女可是既不敢欢,也不敢狂。要说在过年节庆中求得感情抒发,精神放松,能多少以她们为主角的活动,就只剩下个祭灶。
      可是敬灶之仪简单而又冷清,无歌无舞。看点就在祭灶第二日的扫阳尘了。这项活路的重点是趁敬灶之际搞厨房清洁:就是俗称的“钻灶”,抹擦洗刷,清灶膛,刮锅炱。这些事妇女自己会干,但要挪动重物,爬梯登高,捅烟囱,换洗亮瓦等等,就得要男子参与了。于是这天不仅是姑嫂妯娌全上阵,邻近的舅子老表也会前来帮忙。这时候大家都有种年节心情,干活的时候自然就嬉哈打笑,再加上灶间扫除要把大家都弄成三花脸,更觉好笑。出场人物又是阴盛阳衰,要是哪位参与干活的男子语言放肆,就很容易触发出“抹锅烟墨”这样的笑谑。
      重庆乃下里巴人之地,“抹锅烟墨”是媳妇在灶间惩戒骚扰者的一个手法。很多人都知道,只是不说而已。过去灶房角落有柴灰坑。巴县俗称的“烧火佬”、“扒灰佬”,就是指的这家老人公借口到灶房柴灰坑处洒尿,对媳妇作性骚扰。聪明的小媳妇不好声张,会故作失手抹之以锅烟墨,实在是有理、有利、有节的防范手段。虽嫌粗鄙却很有效。被抹了灰的骚羊头必会被老婆子知道,以后自然受到监督,只能暗自收敛,打缩脚牌了。
      妇女一年忙到头,坡上的事要做,家里的事更要做,可一到休息游乐,看戏赴宴这类好事,男子是正份,女子往往想傍也傍不上。年节间文化娱乐大开展,打围鼓,玩龙灯,街头巷尾到处是博彩摊子,女人却一律不得参与。就说杀过年猪吧,猪草是妇女割的,肥猪是妇女喂的,可献牲祭祖之时妇女却只能靠边,杀猪庆坛之后,半夜时分要唱端公戏,其情形就像现在的春节晚会上演小品一样,热闹得很。可妇女只能远远地听着,不知人们笑从何来。真是不公平之至!牢里的囚犯都要放放风,拘禁了三百多天的妇女,难道就不可放放“疯”吗?“钻灶”中要是有哪位老表舅子嘴巴太讨厌,老嫂子们就不会放过他,眼睛一眨,集体动手,猛不丁将其放倒,叫“拖死狗”,挣扎中不知怎地就将其裤腰拉开,抬“狗”者迅速在其胯间抹以烟灰,受惩戒者狼狈不堪,只能提起裤带仓皇逃窜。灶房间的笑声几乎能把房子抬起来。
      这种闹剧的余兴,是以关心为名继续逗乐被抹灰者的妻子,表嫂舅母们纷纷宽慰她,提出种种善后建议,主要的是:“祭灶期间不烧锅,你可不能用冷水去洗哟!”并极其夸大不良后果。有的故作关心,递去薄页刀,说:“先屙泡热尿冲,再用锯锯镰刮,只是要小心些,莫把命根子割脱了。”还有的故作豁达:“管它的,不看就是了,最多屙三年黑尿。”其他人又忙说要不得,若是明年生个黑狗儿倒不要紧,要是生个妹崽,就不好打扮了……
      巴渝夔巫之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妇女,勤劳得很,淳朴得很,一年忙了坡上忙屋头,只知道讨婆母的欢心,讨丈夫的欢心,自己却难得欢心。她们不知道巴西的桑巴舞,不知道傣族的泼水节,在辛劳一年之后的祭灶钻灶之际,出个“抹锅烟墨”这样的闹剧,虽为俚俗,鄙陋有之,似也无须厚责,应予体谅。不知博雅君子以为如何?

    相关热词搜索:祭灶年节巴渝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