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现代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作的影响

    现代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3-02-05 21:5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王岩松 梁又双

    摘 要:以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在《艺术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的“文化菱形”模型作为框架,结合案例来探讨艺术类学生创作中艺术与新媒体科技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学生创作作品成为消费品的可能性,学生作品并非仅可以作为习作,以文化菱形探讨谈现代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类高校学生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学生作品作为艺术品及商品转化的可能性。“文化菱形”模型是在社会学家格里斯沃尔德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个模型帮助学生理清了作品创作的选题、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与流程,使其创作作品成功转化为消费品、艺术品。现代新媒体技术对学生作品的创作方式、呈现方式、流通方式等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发展不仅直接引起“影像”技术作为艺术表现语言直接介入艺术作品创作,刺激视觉艺术调整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语言,还作为20世纪以来许多艺术类别的呈现载体。而学生这个年轻群体作为新事物与新技术的敏感受众和实践者,对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理解和探索性运用使得其艺术作品在创作、展览及流通上可以呈现更现代化、更多元化的展示状态,更能适应不同的现实条件,实现艺术作品的多维度转化。

    关键词:文化菱形;创作作品;数字媒体技术;作品转化

    我们把学生创作的作品作为艺术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改良的文化菱形。这个文化菱形和格里斯沃尔德的相比,主要有两方面改进的意义:一方面,将艺术品的分配过程独立看待,使学生们注意到艺术家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层面;另一方面,“打破了简单菱形中艺术客体和社会之间的直接连接”[1]。

    亚历山大的文化菱形模型提示我们,在研究艺术社会学时,需要同时注意到菱形中的五个点和六条连接线。亚历山大指出,“社会”的要素在这里更倾向于是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线条是“隐喻式”的,提示着我们艺术的生產、分配、消费等所有面向都处在整个社会的语境之中,与社会互相牵制、互相影响。这条连接线间接而复杂,不能以简单的反映论、塑造论来讨论艺术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2]。

    一、艺术常用媒介材料和工具的更新升级,

    影响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效果

    以艺术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原材料和创作工具的供应也是艺术创作中应当被关注的面向,而艺术创作所使用的原材料和工具都有赖于技术的发展。学生选用的创作材料也要受技术更新的影响。选用艺术常用材料和工具的更新升级,对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带来新的可能性——如今,数字技术让艺术家可以直接以电脑软件为创作工具,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面貌。而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材料特性的改变,也引导着依赖该材料的艺术朝新的方向更新,以适应这些新的材料特性。新材料的发明也能够促进新艺术形式甚至新艺术门类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受集合艺术影响的雕塑家爱德华多·保罗兹、约翰·张伯伦、切萨·巴尔达契尼等人都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废旧的机器零件等工业材料,并以现代加工技术对这些材料进行重新焊接、冲压,形成作品。在这里,工业技术的影响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它既为创作提供材料和主题,又成为新颖的创作手法。同样,工业技术急剧发展中的西方社会所呈现出的物质文明状态,也成为创作者的灵感与观念的来源——他们或多或少地,都试图从现成的、无个性的工业制品中唤起一种生活体验和审美性,来回应整个时代的麻木。

    新技术、新媒介能够改变学生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流程。这种影响非常直观,例如:1841年,约翰·G·兰德发明了颜料管,提供了更方便实用的颜料储存和携带方式,对艺术家户外写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18世纪的克劳德镜作为一种光学仪器,能够辅助画家观察捕捉广角画面;暗箱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成为画家的辅助工具,用来帮助更准确地进行描绘。如前文所言,日常工业生产的技术,如焊接、冲压等,也会被艺术家发现其审美价值,进而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独特的形式特征和观念意义。

    二、科技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对创作作品呈现方式的影响

    科技的改变和进步不断影响着艺术语言形式的变化,所以一切形式艺术的生产都有自己的技术史。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艺术品的形貌、形式和呈现方式。艺术品的物质媒介存在方式始终依赖技术。这里依旧围绕着作为典型例子的数字媒介技术展开分析。

    数字媒介技术不仅直接催生了摄影艺术这一新门类,刺激视觉艺术调整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语言,还成为20世纪以来许多艺术类别的呈现载体。摄影术帮助记录和传播表演艺术和行为艺术,能够让即时性的、“当场的”艺术扩大影响力并不断发展,让这些只能通过现场表演和文字记录得以呈现的艺术借用一种更直观的影像留存下来,触及更多受众。

    数字媒介技术对创作作品画面构图形式的呈现也造成影响。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的《巴黎的街道·雨天》和埃德加·德加的《舞蹈课》的构图都具有摄影特征。和16世纪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对比,明显《雅典学院》的构图具有舞台式的排布特点,每个人的位置和动作都有其叙事意义,整个画面对称,像一个凝固、完美而圆满的场景,有着戏剧效果和隽永感;而《巴黎的街道·雨天》和《舞蹈课》则出现了被截取的、没有完整展现的人的躯体,画面没有刻意对称处理,更像是由相机捕捉的、流动的时间中的一个瞬间,转瞬即逝,又可以往真实世界的空间和时间中延伸,如同人身临其境时一个随机的、未经编排的片刻感性视觉经验。

    三、媒介技术与艺术品的题材和内容的选择

    对作品转换为商品及艺术品的影响

    对媒介技术本身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技术变革时期的新的社会状态,都能成为艺术家作品的题材与内容。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20世纪初发端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文艺思潮。未来主义艺术积极地在工业化社会和机器的工作中寻找美感,崇尚速度、机械、运动、力量和变化,并以此为题材[3]。未来主义者发表了许多慷慨激昂的宣言,在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等领域都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作品。

    《城市的兴起》是翁贝托·波丘尼的第一幅未来主义作品,也展示出对动力学的热爱和对现代都市的歌颂激情。前景中马和人物的模糊刻画用以表现快速的运动,色彩也是狂热、激烈的,而背景中出现正在搭建中的建筑物的钢筋水泥,刻画工业化的城市风貌。

    未来主义艺术以20世纪初的新技术以及技术变革引导下的社会特征为艺术的题材、内容和精神内核,刻画“现代生活的旋涡——一种钢铁的、狂热的、骄傲的、疾驰的生活”。

    四、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展览

    呈现的影响

    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展览的呈现更现代化、更多元化,更能适应不同的现实条件。建筑技术的发展帮助建造更符合美术博物馆定位的场馆,并结合建筑结构条件,围绕艺术品打造完整独立的展厅。通过电脑灯光设定不同的色彩基调来展示艺术品的特性。数字互动媒体能够在展览前期通过互联网进行创意宣传;在展览中可以构成展品与观众之间的多媒体、多点互动、多元互动;在展览后,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小程序对观众展开快速便捷的意见收集调查,来提高展览的质量。越来越多的展览引入数字技术元素,使原本展览单向、被动的传播方式变成了主动交互式的。例如teamLab艺术团队的许多作品,都积极地在人的行为、艺术、技术和环境中寻觅交叉点,打造新形式的沉浸互动式艺术展览[4]。

    TeamLab的《呼应之树和直立并呼应的生命》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然与人、艺术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展览作品。这些发出光芒的蛋状物被人推倒或被风吹倒时,会发出特别的音色,散发出此音色所特有的光芒,并逐渐恢复站立;临近的蛋状物和树之间也会以相同的音色和光线来发生关联。《呼应灯森林——一笔,藤花》也一样让艺术品的实体与人的行动交互,用声音和光线对人的行为作出回应:当有人静止站立在灯附近时,最接近人的灯会发出强烈的光芒并伴有声响。

    线上虚拟美术馆打造技术给艺术展览带来了新的可能。如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许多美术馆都利用科学技术及时推出了应对策略,例如搭建更稳定的线上网站来呈现馆藏,利用VR等技术打造线上虚拟展览,而线下展览也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和现场扫码记录来达到疫情防控的要求。

    五、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技术发展催生新的大众传播媒介,改变艺术的分配方式。印刷术突破了艺术唯一原作的限制,让艺术复制品能够到达更多受众手中,形成了艺术大众化的基础;“机械媒介的出现大大解放了人力,进一步加强了媒介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便捷度和自由度” [5],使流行艺术和通俗文化得以发育;互联网的兴起又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低廉、高效、快捷的特点,让艺术成为人人皆可触及、人人皆可占有、让人皆可参与的。

    艺术展览和艺术品销售的宣传方式也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来增强推广力度和趣味性。例如,“数字敦煌”推出了丝巾定制小程序“敦煌诗巾”,以敦煌石窟藻井和壁画图样为灵感,将一些标志性的图样进行电子录入,以供顾客自由地组合、拼接、设计,然后将其设计的丝巾定制成实物。其间,顾客只需支付199元。这样借助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意推广手段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敦煌藝术,并在交互中对敦煌艺术及相关文创真正产生兴趣。

    六、新媒体技术发展促进新的

    艺术消费阶层诞生

    新媒体技术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从而改变社会结构。群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伴随着技术改变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发生改变,也使得艺术品的消费由以前的贵族消费走向了更大众、更宽泛的领域。例如,在18—19世纪的欧洲,随着社会流动和代表经济力量的中产阶级的崛起,新的思想意识和新的艺术产生,开启了西方艺术现代化的进程。新的艺术消费阶层促进艺术风尚的转变,在早期,绘画中的情感表达被视为低级的、不高尚的,而中产阶级使得这种情感表达变得流行。感官体验成为除了理智以外的情感来源,艺术逐渐变得内省、自治,开始定义自己的规则,并随之发生浪漫主义的美学转向。

    七、新媒体与消费者参与艺术的可能性

    技术使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位置逐渐显形,也使消费者参与艺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样。消费者通过反馈参与艺术与市场的循环。随着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爆发,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流向艺术市场,这种资源的流入是循环互动的。商业性潜移默化地影响艺术的生产与分配,如艺术展和电影等追求票房;艺术市场的需求决定艺术需要拓宽消费者的反馈渠道,形成一个交互性的、共生性的良性生态艺术生产—消费的商业圈。

    消费者还可以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甚至成为艺术得以完成的必要因素。上文提到的teamLab的互动艺术作品就是典型的案例,其用技术连接观众与艺术品实体,使艺术作品在互动中得以完成。还有丹尼尔·罗津以镜子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如《木镜》《企鹅镜子》《毛球镜子》等。罗津以不同材质的物品为载体,利用传感器、编程和计算机图形计算,来组成一种新概念的“镜子”——作品能够根据站在其面前的观众的动作,通过计算机运算改变小组件的方向,从而形成明暗关系的改变,模拟出观众的样貌、体态和动作。

    综上,本文分析了新的科技作为学生创作中一个显著的要素,如何贯穿学生作品从创造到传播再到接受的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菱形的各个要素不是割裂的,彼此之间存在关联,而技术与菱形中各要素的关系也不是孤立的,技术在艺术的每个面向上所起的作用都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技术对艺术文化菱形中的方方面面起着奠基和推动的作用,相应地也造成冲击和限制;反过来,我们创作的作品也回应着技术,对技术发展提出新要求。学生要在观念上反思技术的革新,形成紧密联系的互动循环,从而对将作品转化成消费品、艺术品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章浩,沈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71.

    [2]卢文超.什么是文化菱形:格里斯沃尔德艺术社会学思想研究[J].外国文学,2018(6):71-80.

    [3]陈岸瑛.未来主义和纯粹主义:欧洲机器美学的缘起[J].装饰,2010(4):26-30.

    [4]葛鑫.一种新媒体艺术体验展的沉浸式设计模式:从teamLab作品探究[J].设计,2020(15):42-44.

    [5]王廷信.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J].美育学刊,2020(6):52-59.

    作者单位:

    王岩松,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

    梁又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应用分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2期)2017-03-18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剧中的应用与发展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1期)2017-03-06数字媒体技术专业VR虚拟现实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8期)2016-12-21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年20期)2016-12-21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浅论数字媒体技术对昆曲发展与传播的利与弊戏剧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1期)2016-10-18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专业方向细分的必要性大学教育(2016年8期)2016-09-30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科技与创新(2016年11期)2016-06-28
    相关热词搜索: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