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民生,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话题|反映时代要求的文化是历久弥新的

    民生,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话题|反映时代要求的文化是历久弥新的

    时间:2019-01-28 17:51: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系国运,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60年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放民生、关注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从党的历届会议可以看出,民生一直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其中。而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民生作为一个关键词,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主席的讲话,以及“十二五规划”中也不断出现。
      为何党和国家对“民生”如此重视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说,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当今时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可见,当今的民生,几乎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无所不包。
      所以,民生,尤其具体;民生,非常细微。一枝一叶,它的萌生和飘落,都会让人感受到社会上的春秋冷暖。
      十七大开幕前几天,国内报纸和网络登载出一幅胡锦涛主席的剪纸作品――《回娘家》。那是2007年2月17日农历大年三十,胡锦涛去甘肃定西青岚乡看望农村群众,在村民李彩家里亲手剪的。这幅剪纸反映过年之时,媳妇坐着丈夫推的小车,乐滋滋回娘家去拜年的情景。一幅剪纸,流露出总书记的关注与改善民生的心境,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胡锦涛说过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句话的穿透力。
      而在去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党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内容: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民生,还是民生……
      解决民生问题,是先进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与不懈追求:
      洪秀全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中提出“有田同耕,无人不饱暖”的主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姓生活简单朴素。时光流转60年,从中山装的清一色,到今天服饰的五彩斑斓;从“票证时代”的短缺,到几天商品的目不暇接,供应充足;从梦想的“曹杨新村”和“排子房”,到今天的高楼林立,路网畅达。都反映了中国人在民生上的进步。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油盐柴米,关乎大局。近年来,从中央领导关心灾民的吃放、穿衣、喝水、住宿问题,到“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2周年。62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匆匆一瞬,但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岁月。
      希望党和各级政府,借着“两会”的契机,凭着“十二五规划”的东风,真正建设一个“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生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历久弥新民生话题时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