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生态农业的公共物品特征及其政策意蕴

    生态农业的公共物品特征及其政策意蕴

    时间:2020-04-18 05:21: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内容摘要:农业的生态化回归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然而生态农业以生态功能为核心的多功能性使其具有公共物品特征,难以避免市场失灵,使其功能拓展受阻,需要政府在宣传引导、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护。

    关键词:生态需求公共物品政策需求政府责任

    农业的生态化回归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然而生态农业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其功能拓展必然受阻,由此产生了对政府政策的需求及政府责任问题。

    社会需求的演进与农业功能的拓展

    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弱化,而其非经济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则不断强化。

    (一)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需求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这是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及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口的迅猛增加,人类消费的极大增长,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这种需求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资源短缺乃至濒临枯竭;同时人类又将自己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还给自然界,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和净化能力的限度,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环境污染乃至环境危机:这两种生态现象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正在急剧增长,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人的基本需求。

    另外,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智力劳动为主。这种变化虽然相对减少了人体筋肉的能量消耗,却增加了劳动者神经能量的消耗,而这种消耗的补偿不仅要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有优美健全的生态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同作为体力和智力恢复与发展源泉的生物界交往,人们对安静休息、愉快旅游和接触大自然的需要就大为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实际上生活在一种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的生活环境中,这种倾向对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很不利。因此,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良好生态文化环境,已比以往历史时期更加重要。

    (二)从农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农业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功能的拓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农业阶段,集中解决丰衣足食问题,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维系了几千年农业社会“低水平均衡”的稳定和延续。二是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发财致富为优先目标,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二战以后,西方技术先进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农业大量投入以化肥、农药、机械和动力为代表的能物资源,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农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现代农业尽管带来了一段虚假繁荣,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缺点和弊端,能源危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虫草猖撅,成为难于解决的问题(郭文韬、曹隆恭、宋湛庆,1983)。三是后工业化农业阶段,重视蓝天碧水和食物安全,以生态效益为核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已承诺共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消除工业化农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需求是随着现代生产力一起发展起来的,它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由于生态需求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需要,是对现代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和生态健全的优美环境的一种依赖和渴求(刘思华,1988)。甚至,现代人自身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比他们的经济活动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更为重要,因此,生态需求的满足成为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趋势正说明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生态农业的公共产品特性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效用上的非分割性、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服务)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如果一种物品被提供,就无法阻止或很难阻止消费者的无偿消费。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的边际消费成本为零(科诺里、曼洛,2003)。从理性人假设和私人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量来看,公共物品难以避免坐享其成的“搭便车”现象,因而公共物品很难由私人提供,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功能为核心,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它除了提供产品要素、就业保障之外,更强调对国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水资源涵养、土壤保护、净化水质和空气质量、提供自然景观和避难场所、循环利用能源和资源等。同时,生态农业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功能,如消除社会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保持社会的创造性、多样性、稳定性和永续性;提供社会交流和身心娱乐的休闲空间,感受劳动的创造性,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以及人性回归的体验等。这些产品在性质上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消费和使用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由于生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而基于农业的价值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生态农业具有准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无法通过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特别是其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市场制度中其产权无法界定,因此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被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来使用,产权上的非排他性导致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同时交易上存在的非市场性,也使其无法在一定价格上对其进行交易,甚至成为免费产品(生态效益、文化效益),造成这些非经济功能衰退、甚至枯竭(杨培源,2010)。生态农业的公共物品特征使功能拓展不可能通过市场调节达到和谐,由此产生了对外部政策的需求和依赖,这为政府介入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其政府责任

    从自然属性来看,生态农业由于受到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性、露天大面积运动式作业、气候变换无常、产品不耐储存等因素的制约,其投入产出率明显低于工业(周诚,2010)。从社会属性来看,生态农业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在市场体制中其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甚至简单再生产总处于先天性困境之中。因此,基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弱质性和生态公益的特征产生了对政府支持和保护政策的需求。政府作为公共理性的代表具有特殊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强制力,因此,政府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支持责任和保护责任。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农业生态文明理念

    现代生态农业是一个新型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体系,政府的支持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首先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对发展生态农业战略意义的认识,把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使生态服务的执政理念变成政府行动的重要指南,政府的行政理念必须从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理念”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理念”转变,从“环境监管理念”向“生态服务理念”转变。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不仅要重视在政府领导层面倡导生态服务理念,建立领导干部的环保绩效观,还应将环保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硬指标(严立冬等,2010)。其次,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提高公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理解,转变社会观念、营造生态文明氛围、促进生态意识形成,为生态农业产品奠定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最后,针对农业部门,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介绍生态农业生产技术;通过举办技术培训、信息发布会等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活动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成农业对生态技术和生态农业的理解和热爱。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快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在现有的环保法律基础上,制定扶持和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法》、《农业保险法》、《农业补贴条例》等的实施细则,加快制定规范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产品认证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要注意建立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的协调机制,统筹管理生态农业工作。其次,借助立法来规范农产品生产交易行为,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从法律制度上确立生态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切实保护生态农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充分调动其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三)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财政和政策性金融部门要加大支农和惠农力度,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效支持和补偿机制,努力实现农业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要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着力拓宽生态农业投资渠道,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户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的生态农业投融资新机制。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各大商业银行应协同财政局、农业局、农办等联合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在生态农业贷款项目中的合作,简化贷款程序,创新贷款机制,扩大担保种类。在推行小额农贷时,银行要联合政府资源,探索山林承包权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组织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联保等抵押方式,进而解决“公司+农户”、“基地+农户”、“项目+协会+农户”的联保问题;鼓励龙头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对合理可行、投资回报稳定的优势项目要加大资金贷款力度,使农业龙头企业集中精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地方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科技投入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应着力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科研条件。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培育与保护,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努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利益机制来激活科技成果的研究、转化、应用等环节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应扶持农业高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择优扶持创建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效应。

    三是加快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行责任农技员制度。积极引导组建农村专业技术示范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创立品牌,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

    四是要加强区域农产品品牌培育与保护。为此,应加快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工作,鼓励注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农业科技企业申报省知名商号,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奖励。

    五是要尽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同时要注意建立并完善生态农业监测体系,把好市场准入关。在巩固和完善省、市、县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农产品专卖店等营销环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扩大农产品安全检测范围,为生态农产品营销净化市场、拓宽渠道。

    参考文献:

    1.郭文韬,曹隆恭,宋湛庆.略论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兼谈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J].中国农史,1983(2)

    2.刘思华.论生态经济需求[J].经济研究,1988(4)

    3.科诺里,曼洛.公共部门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杨培源.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

    5.周诚.“农业解困律”概论[J].中国农村经济,2010(3)

    6.严立冬,邓远建,屈志光.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

    相关热词搜索:意蕴生态农业特征物品政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