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旖旎“郑卫”,千年“情种”] 诗曰缘情而旖旎,雯作华云而静美

    [旖旎“郑卫”,千年“情种”] 诗曰缘情而旖旎,雯作华云而静美

    时间:2019-02-12 05:40: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郑卫风诗婚恋风情 情种民俗文化   摘 要:郑卫风诗多为恋歌。诗人们以歌会传情,催生爱的萌芽;以投桃报李,缔结爱的盟约;以幽期密约,品尝爱的禁果;以坚贞勇敢,冲破爱的桎梏;以歌咏道情,倾吐爱的心声,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摇曳多姿的婚恋风情,是我们民族的千年“情种”。这种婚恋风情与其特定的地理、民俗、文化背景有关。
      
      诗经中的郑卫风诗多为恋歌,它们以浪漫的情调、旖旎的风姿,歌唱着人世间最为美好,最为纯洁的感情。它们犹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丰富而生动地展现了二千五百多年前,郑卫之地人民,尤其是下层平民摇曳多姿的婚恋风情。古往今来,一直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无数读者为之而倾倒,受之感染。
      
      一、歌会传情,催生爱的萌芽
      
      郑卫风诗基本上都是春秋时期下层民众的歌唱,当时正处于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使本来不太严格的两性禁忌,显得更为宽松。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山野、水滨就成了青年男女集会、歌舞、嬉戏的乐园。他们经常在那里举行歌会,在歌会中相识、相知、相恋。歌会成了传递爱的信息、催生爱的萌芽的载体。郑卫风诗十分生动地描绘了这些情景。
      《郑风•箨兮》①描写了一群青年男女在郊野中聚会的欢欣,姑娘们率先唱了起来,用歌声激发小伙子们的唱歌的热情:“箨兮箨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她们让小伙子们先唱,然后自己再和唱。在一唱一和之中,传情达意,增进了解,萌生爱情。诗句虽然简单,但是那令人感染的热烈气氛,仿佛扑面而来。《郑风•东门之 》描写一群青年男女在东门郊外广场上对歌的热烈场面。小伙子们先唱:“东门之 ,如 在阪。其室则迩,其人则远。”意思是说:东门郊外的广场真平坦,斜坡上的茜草美又鲜。美丽的姑娘哟你家离我特别近,可是你却离我仿佛远在天边。歌声把追慕之情传到姑娘们的耳边,她们立即心领神会地对唱起来:“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意思是说:东门郊外栗树下,那里有个好人家。难道我不思念你?是你没有来我家!这种对歌,往往是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在对唱中交流爱的信息。气氛欢快、场面热烈。《郑风•溱洧》则记录了郑国上巳节的盛况:“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传神地再现了一群青年男女在清澈的溱水、洧水边,修禊、踏青,并趁机表达爱情的生动场景。
      二、投桃报李,缔结爱的盟约
      
      在聚会、歌舞、游乐之中,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进一步发展,他们就要用投桃报李的方式互赠礼物来缔结爱的盟约。礼物既是爱的见证,又是爱的信使,把两个相恋者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邶风•静女》写一个小伙子在得到了美丽的姑娘所赠送的礼物后,欣喜若狂的情态:“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从小伙子喜形于色的述说中,可见这礼物是何等珍贵。这“彤管”和“荑”就是爱的载体、爱的信使、爱的见证。《郑风•溱洧》中也有青年男女互赠礼物的描写。在传统的上巳节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少男少女们不仅在清水中洗涤尘垢以祓除不祥,而且还尽情地嬉戏、游乐,在欢歌笑语的戏谑中播下了爱情的种子。最后以“赠之以芍药”的方式,缔结爱情的盟约。《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全诗三章,只变换个别文字,反复迭咏、一唱三叹,把爱的柔情蜜意寄托在投桃报李的行为中,并在歌唱中传达了永结同心的誓愿。
      从上述诗歌可以看出,在当时,相恋中的青年男女以赠物传情是一种民间风俗。诗经中写到的信物,花草类有:“芍药”、“彤管”、“荑”等;果实类有:“木瓜”、“木桃”、“木李”、“花椒”等;佩玉类有:“琼琚”、“琼瑶”、“琼玖”等,甚至还有猎取的小动物“麇”。除了佩玉之外,所赠之物大多是他们日常劳动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虽然它们并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是,所寄托的情感是十分真诚的,因而也就特别值得珍视。所以获得赠物的青年男女,并不觉得菲薄,而是如获至宝,珍爱有加。这是多么古朴美丽的民俗,多么优美动人的风情!
      
      三、幽期密约,品尝爱的禁果
      
      一般地说,青年男女由相识、相知、相爱到性的结合,是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在春秋时期,贵族社会两性的结合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经过一定的礼仪程序,才能最后建立合法的婚姻关系。只有在平民社会,两性的结合才比较自由。只要两情相悦、双方自愿,就可以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当时统治者出于繁衍人口,增强国力的考虑,明确规定:“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周礼•地官•媒氏》)②于是,平民社会的少男少女们,大胆相爱,幽期密约,谱写了一曲曲自由恋爱的欢歌。
      《邶风•静女》以一个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个美丽的姑娘约诗中的男主人公在城隅幽会,当小伙子兴冲冲赶到时,调皮的姑娘却故意躲藏起来,害得小伙子“搔首踟蹰”,焦急万分。后来姑娘终于现身了,并把自己从野外采摘的“彤管”和柔“荑”连同自己的爱情一并赠送给他,小伙子内心无限喜悦。在这场幽会中,小伙子既有焦灼的等候,又有幽会的喜悦,还有甜蜜的回味。诗歌以轻松、欢快的笔调,再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幽期密约的浪漫、生动、感人的情景。《郑风•溱洧》写一对恋人趁上巳节修禊之机在郊野幽会。然后回到人群中嬉戏游乐,最后互相赠送芍药而别。《郑风•野有蔓草》写一位男青年在野外邂逅一位“清扬婉兮”的美女,二人一见钟情,共浴爱河,品尝了爱的“禁果”。《 风•桑中》写一位男子,一边劳动,一边回忆与心上人幽会的情景:他所思念的美丽姑娘,在桑中等待他幽会,然后邀请他到城楼上玩耍,最后一直把他送过了淇水。诗歌三章迭唱,意绪绵绵,在无穷的回味中品尝爱情的甜蜜。
      郑卫风诗中不少篇章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少男少女们幽期密约的动人情景。他们把水滨、山野、桑间、濮上、城隅、上宫当作偷情的伊甸园,以幽期密约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爱情,以激动、欣喜的心情,自由大胆地品尝着人生禁果,为后人留下了一道亮丽的婚恋习俗风景线。
      
      四、矢志不渝,冲破爱的桎梏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传统。在礼乐制度体系中,婚姻制度是一项重要内容。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三礼”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如《仪礼•士婚礼》中规定,从定亲到结婚要经历六个步骤,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所谓的“六礼”。表面看“六礼”只是个程序问题,而实质上是一种无视当事人的意愿,而完全体现家长意志,由家庭全程操持的家长制婚姻。这种婚姻制度在《诗经》中已有所反映:“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家长制婚姻是宗法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为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服务的。其特点是强化了家长的权威,将两性的结合,完全纳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掌控之下。如果当事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③。这种婚姻制度以及与之并行的社会观念,是爱情的杀手,人性的屠夫,其必然会制造出一幕幕爱情的悲剧。虽然它们更多的发生在贵族社会中,但是对平民社会不可能没有影响。因此在郑卫风诗中,我们不仅能听到热情、欢快、奔放的自由恋歌,而且也能听到冲破家长制婚姻桎梏的呐喊。
      《 风•柏舟》写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她钟情于那个“ 彼两髦”的小伙子,誓死要嫁给他。对干涉婚恋自由,“不谅人只”的家长,发出了愤怒的抗争。在呼天告母的呐喊中表达了“之死矢靡它”的坚贞誓言。这是多么勇敢的反叛、多么执着的追求、多么强烈的心灵震撼!也许她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是她追求人性自由和不屈的叛逆精神,却令人无限景仰。《 风• 》写一个女子争取婚姻自主而遭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社会舆论批评她破坏了传统的礼制婚姻,自作主张谈婚论嫁,蔑视传统的妇道观念,挑战父母的权威。就当时的社会习俗看,被谴责者很可能是上流社会的女性,因此她的自主婚姻是不被社会所允许的。但是从被谴责的内容看,她敢于追求个人幸福,蔑视社会舆论,冲破礼教桎梏的斗争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五、歌咏道情,倾吐爱的心声
      
      人类的恋情是多姿多彩的,既有爱的甜蜜,也有爱的艰辛,既有相思的煎熬,也有被弃的苦恨……举凡由婚恋生活所引发的情感,在郑卫风诗中都有生动的表现。
      《邶风•简兮》写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观看“万舞”表演。舞师高大健美的形象,技艺娴熟的表演,打动了她的芳心。使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舞师。虽然这份爱是萌生于心底的秘密,但是那种甜蜜的感受、美好的憧憬是多么动人!《郑风•子衿》写相思的煎熬。“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喟,唱出了热恋中人的普遍心声,具有穿越时空隧道的魅力,亘古永恒。《邶风•匏有苦叶》描写一位女子待嫁的焦渴。她徘徊于济水岸边,急切地盼望未婚夫趁着河水尚未封冻,涉水前来迎娶。诗歌以双飞和鸣的禽鸟比兴,生动地表现了她渴望结婚的急切心理。《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悲歌。诗中的女主人公,美丽、善良、勤劳。然而结婚以后却被负心的丈夫所抛弃。她在痛苦中回忆爱情的经历,谴责氓的负心无情,表示了与之决绝的态度,表现了一个劳动女性面对命运迫害时的勇敢和坚强。
      总之,这些诗歌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描绘了摇曳多姿的民俗风情,以其纯洁、真诚的情感力量,震撼着古今读者的心灵,称之为我们民族的千年“情种”,并不为过。
      为什么郑卫风诗多是情歌呢?这与其特定的地理、民俗、文化背景有关。郑国原为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的采邑,在宗周王畿之内(今陕西西安附近)。郑武公即位以后,取十邑之地,东迁定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一带)。诗经之郑风都是产生于新郑一带的民歌。从郑武公据有新郑之时起,这里就一直处于动乱之中,并以多元文化为其特征,相对来说,宗周的礼乐文化对其影响较弱。因此,表现人们真情、真性的原生态民情风俗能够得到较好的保留和传承。
      《邶》、《 》、《卫》都是卫地的民歌,这可以从《左传》的记载中得到证明: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参观周乐,当他听到乐工演唱“《邶》、《 》、《卫》以后,赞叹曰:‘美哉!……其为卫风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④
       卫地原为殷商故地,武王灭商,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借以控制殷人。武庚叛乱被周公平息后,这里成了康叔的封地。为了统治商朝遗民,周公特许康叔沿用商政,这就使卫地原初的民俗文化更多地保留下来。殷商之民特重鬼神,经常举行大规模的歌舞娱神之类的祭祀活动,因而形成了聚会歌舞、自由交往的民间习俗。加之卫都是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众多商人聚集在这里,发达的商业经济促进了声色业的繁荣,因此助长了风情浪漫的民间习俗。
      王晖说:“从受周王室分封和服命的姬姓国和舅甥之国来看,能触犯周礼而淫风陋俗最盛的莫过于郑卫。”(《商周文化比较研究》)⑤虽然我们不能赞同将郑卫之地古朴的民俗和旖旎浪漫的风情视为淫风陋俗,但是就王氏看到了郑卫民俗文化的独特性来说,还是颇具慧眼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杨 简,茂名学院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① 凡是《诗经》之引文,皆出于[宋]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1版,后文不复注明。
      ② 许嘉璐主编《文白对译十三经》之许嘉璐注译《周礼•地官•媒氏》,广东、陕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③ 《诸子集成》之焦循撰《孟子正义•滕文公章句下》,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640页。
      ④ 许嘉璐主编《文白对译十三经》,陈克炯注译《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广东、陕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⑤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

    相关热词搜索:旖旎千年郑卫情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