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论冯小宁的战争片的民族性及意义

    论冯小宁的战争片的民族性及意义

    时间:2020-03-24 05:21:1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战争与和平”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冯小宁的战争影片通过设立二元对立的叙事格局,以表现中华民族成员为组织的正义一方同仇敌忾地抗击以侵略者的非正义的一方为故事内容,表现了中国任命忠贞团结、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本文在简单回顾了冯小宁的战争片创作历程之后,以他的“战争三部曲”为例,对其战争影片的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探讨了其对现今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冯小宁 战争片 民族精神

    一、绪言

    “战争与和平”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在一百年来的电影史上,有三份之一的影片取材于战争题材。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夏民族凄风苦雨的飘摇为战争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冯小宁虽称不上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论策划谋略和市场票房,他不比张艺谋,论艺术水准和人性深度,他不及陈凯歌,但在战争片的表现力上,冯小宁的借助民族文化的悠久和博大使民族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弘扬,同时有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主流电影即是刻板说教的僵化面孔。在长期不懈的实践中,冯小宁战争片独特的风格愈加鲜明: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张扬爱国主义精神,借助扭曲的人性视战争为人类共同的灾难进行批判和反思重视观众的观影期待,加入浪漫因素,通过打造视听奇观、运用电影修辞努力弱化影片政治说教的氛围,创造了浪漫的民族主义情怀。

    二、冯小宁的战争片创作历程

    童庆炳在为《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写的序言中说:“一个作家生活在社会中,总要扮演一个或多个社会角色,由于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那么他或她就会有自己的特殊心态,也就必然以此心态来看生活,视点不同,看到的也很不相同。”这句话对导演无疑也是适用的。冯小宁是一个真诚的电影人,童年的经历使他迷恋上了战争影片,在张扬民族主义的同时赋予影片比较深刻的思想因为对观众的负责他重视对大众审美倾向的研究和把握,讲述大家喜欢的故事,拍出大家喜欢的场景。这些在他的电影中都得到了体现。

    1990年,冯小宁拍摄了第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战争子午线》。这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中未成年的无名战士们”的影片感情真挚,成功塑造了一群机智勇敢的小八路形象。影片中优美动听手法增强了影片的悲壮。但情节逻辑不是很严密,叙述、剪辑得不是很流畅。之后,冯小宁拍摄了《洋水师》(1991年)、《大空战》(1993年)等战争题材的连续剧,并于1996年导演了《红河谷》。《红河谷》融历史、战争、爱情于一体,对人性、宗教、文明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思考,获得了3000万的票房收入和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以此为新的起点,冯小宁1998年拍了《黄河绝恋》。这部影片在情节冲突的设置、煽情场面的营造、视听;中击的追求上都使民族感情和国家意志的传达得到了影像叙事的支撑。

    三年后,冯小宁制作完成了“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紫日》,该片是冯小宁“战争三部曲”的收山之作,有着他一贯“祈求和平、反思战争”的呼声。影片对白很少,以流畅的镜头语言和紧凑的故事情节来扣人心弦。把怀有仇恨和分歧的“人类”置于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在共同克服来自大自然的威胁中发现作为同一物种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是该片的巧妙构思。

    三、冯小宁战争影片的民族精神解析——以“战争三部曲”为例

    冯小宁的战争影片一般都设立二元对立的叙事格局,以中华民族成员为组织的正义一方同仇敌忾地抗击以侵略者的非正义的一方,在二元冲突形成的张力中忠贞团结、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

    《红河谷》讲述了藏汉人民在武器落后、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最终和英军同归于尽的英雄史诗。影片中的主人公雪儿本是一个汉族姑娘,阿妈救了她并给她取了一个藏族名字——雪儿达娃。她爱上了藏族的格桑,一起融入了抗击英军侵略的洪流中,当两人相拥着和敌人同归于尽的一刻,伟大的爱情无疑象喻了伟大的民族团结,正如头人面对罗克曼的挑衅掰着手指说的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这个是汉族,这个是回族,这个是藏族,这是一家人,我们家里的事情就不用你们管了。”在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背后,影片充满着对民族振兴的渴望。丹珠牺牲前,镜头从她临危不惧的脸部特写剪辑到用微微的仰角拍摄的昂首挺立的藏族青年的健硕身躯,然后镜头迅即切换成格桑那棱角分明充满阳刚魅力的脸部大特写,这样富有表现意义的影象剪辑组合,形象地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强烈欲望。

    与《红河谷》中藏汉人民同仇敌忾抗击英军侵略不同,《黄河绝恋》中的民族情感主要通过黑子和安寨主、三炮之间的仇恨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和解体现出来。黑子和安寨主是世仇,在一次械斗中,安寨主的妻子被打死,管家三炮失了“男儿身”。所以,当黑子被三炮抓住的时候,他们都以为大仇将报。但这时黑子已参加了八路军,并且此行负有保护欧文、传递重要情报的重任,一时间让安寨主很矛盾:家仇不可不报,但他也不想成为卖国求荣的汉奸。在和黑子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后,终于同意秘密送他们过黄河,但女儿安洁必须留下。在黄河渡口寨主与日本兵遭遇,他本可将黑子和欧文交给日本人,这样既能实现女儿重回身边的宿愿,又借日本人之手杀掉黑子了却三代家仇。出人意料的是他拔刀上阵,将家仇化作国恨,最终倒在日本兵的枪下。这时,观众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匪气十足的寨主形象,而是一个刚烈、勇敢、仗义的中华男儿。同样,此时的三炮本可规规矩矩躲进草棚配合日本人抓住欧文和仇人黑子,保全自己的性命,可他却砸碎马灯、点燃草棚向前来渡河的黑子示警。在被活埋的时候,他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也没有骂出一句痛快淋漓的话,而是唱了一曲无奈、酸楚而又悲怆的恋歌。三炮是一个卑微、怯懦、可怜又可悲的人物,但最后的选择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勇敢、忠诚和良知。从安寨主和三炮两个“小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意识和牺牲精神,这也是冯小宁的战争片与以往战争片相比高明的地方。

    《紫日》中没有了浴血奋战的英雄壮志,也没有了摒弃前嫌的大义凛然,民族情感的坦露显得更加朴素,当然在很多地方也显得很苍白。日本高层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教科书事件致使中日关系持续紧张,中国人民的义愤在影片中得到了宣泄,杨玉福对秋叶子的质问——“都过去了?就这么过去了?就那么把人给活活挑了?挑了?你们凭什么杀人?你们凭什么到我们这里杀人?叫你这么一下子都过去了?”充斥着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勿忘国耻的时代强音。

    从<<红河谷》的雪域高原到《黄河绝恋》的黄土黄河,再到《紫日》中的大兴安岭,冯小宁将大好河山展示于银幕,不仅营造了大气开怀的视觉效果,而且传达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豪迈气概,以浓重的笔墨展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四、蕴涵民族精神的战争片的时代意义

    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发展阶段,它的特殊性根源于冲突与共谋、分化与整合交错纵横的社会文化背景,表现在政治文化和文化工业相克相生的现实处境中。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何抵制好莱坞,就不仅仅是电影业的生存问题,也是文化主权问题。而且好莱坞对我国文化的侵蚀已经超越了政治文化的范畴,向着民族文化的根部蔓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岳川提出要“发现东方”和“输出东方”,而中国的战争片在表现“发现东方”和“输出东方”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冯小宁的创作大力推动了中国战争影片的发展。当前,不管是声势浩大的产业化浪潮还是呼声不断的文化性诉求都不会凌驾于政治的三八线之上。这不仅圈定了中国战争影片的创作题材——中越之战不能拍、中苏之战不能拍,而且划定了影片挖掘的人性深度。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不会出现有厌战情绪乃至士兵自相残杀的《野战排》,也不会出现为了国家利益而视士兵生命如草芥的《宝尾岛》。但冯小宁以反思战争的精神立场来追忆战争、从人道主义立场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审视的选择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战争片国际化之路,在较低的级别上,具有了和好莱坞战争影片对话的资格和可能。

    冯小宁“浪漫的民族主义情怀”的战争片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英雄主义,在中产阶级倾向日益明显、战争片日益匮乏的电影市场上,散播着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人文关怀它为中国的战争片添加了浪漫的色彩,并很好地处理了视听奇观和故事叙述的关系,具有了更强的观赏性,改变了主流电影就是刻板说教的惯性逻辑它比较娴熟地运用电影修辞,基本上缝合了艺术性和思想性之间的落差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民族文化的长卷,积极探索电影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对民族文化的船载,以克服消费主义盛行带来的文化断根和政治冷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战争片性及意义民族冯小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