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设计模块化应用研究
时间:2020-05-06 05:16:5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发展相对成熟的设计类专业学科,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考虑新的发展因素的影响,客观上需要对专业发展做建设性意见表达。采用理论论述和案例说明来论证模块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中的合理性,并分别从师资情况、发展趋势、核心课程等方面进行论述。教学设计模块化建设有利于专业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为未来视觉专业发展提供可以参考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建设 模块化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设计学科发展中客观上存在分布广泛发展稳定的专业建设特点,部分院校成立设计专业发展初期都会将视觉传达及相关专业作为首批创办的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内容简而言之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词汇和设计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2010年日本作家白石出版的《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的起始时间确定为19世纪的讽刺漫画,后期经历了招贴广告,战争宣传图像,信息社会的平面设计等多个阶段。在我国2014年由王文广、钱安明、杨永波、陈昊编著《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追溯到了史前文明时期,将早期部落图腾定义为早期的视觉传达艺术。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罗马,古希腊等地区以独特的文化发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人文主义诗句传达艺术。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來,视觉设计才成为一门教育课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在现代设计史的发展来研究,还是考虑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因素的关联,都可以看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研究对象和应用上都有着基础性、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发展变化
视觉传达设计史无论是在人文历史研究角度,还是从现代设计角度来看都是一门发展成熟、研究基础广泛的设计学科。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视觉传单设计专业的教学,其课程体系主干课程仍是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客观上对社会需求认知不足,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情况。
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教授指出,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概念、新科技不断冲击下,展现出令人吃惊的设计作品形式。
特别是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及应用目前处于世界前列。视觉传达设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不断的以各种形式输出一种价值观,那就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设计实践与互联网应用的交叉结合。例如,2017年淘宝造物节(如图1),整个活动无论是在前期概念设计,早期宣传造势,现场展示设计,活动传播方式等各个环节都展示出极具科技感、设计感和未来感的画风,因此也就能够吸引大批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样,2017腾讯创新大赛“XT IDEAx未来想象”(如图2),大赛设计命题充分结合了市场前沿发展概念,极力主张创意与技术的结合,鼓励让每个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得到肆意生长。
三、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设计
大量的互联网应用案例告诉我们,设计传达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学设计,应该强调和鼓励新科技新技术和视觉设计的交叉融通。在具体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应该通过一系列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训练学生运用视觉元素进行综合性能力表达,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大量结合与应用,并应用于设计实践。
在常规教学中各院校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包含若干个课程单元,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课程单元理解为独立的模块。具体是指“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整个学习的灵活度。具有实用性、能动性、情景性、开放性等教学特点。在这里每个课程模块都有具体的学分分布要求和相应的约束规则。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中,对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专业课程相关模块。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体课程的名称在教学计划制订中客观上会有所区别,但是也会出现课程名称相同或者相近等情况,这用情况就适合用模块来进行划分。具体包括,基础训练模块。如,图形、色彩、插画、形态构成、综合材料等;平面设计模块。如,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综合设计模块。如,交互设计、影像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等。设计实践模块。如,竞赛、快题设计、毕业实习等。我们可以看到模块化实际上是简化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理解,便于快速理解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学生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上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具体课程内容设置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用一门课程学习内容来判断未来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还是用系列的课程模块来判断?很显然在专业规划的引导性上,不以课程为中心的点出发,而是以模块化课程为单位的面出发,那么模块化的设置就更具有导向性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授课,对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教学内容感受,进而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学习内容和方向的判断。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是有助于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学习思路。
四、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改革思路
(一)依据师资背景差异划分
设计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中也会有相对应的倾向,但是如果是过于强调保护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势必会牺牲团队的力量。可能存在有利点是可以强化研究深度和个人创作,但是这不利于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引入。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师资固化,概念保守,思维模式单一,教学管理片面化。
各个专业学校教师在客观上存在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设计实践经验历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存在客观上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在追求不同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教师不仅仅因材施教的执行者,而应该知己知彼,要更清楚地了解教师自身特点,这些特点要素可能包括: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工作经历、科研经历、设计实践经历等。
(二)依据专业发展方向划分
不同的专业发展思路往往在核心课程设置中表现为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中一直存在多种发展思路和方向选择,在专业发展中具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表现是不一样的,在今天所处的网络社会,主要表现是受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水平的蓬勃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设计载体上对设计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即线上设计和线下设计;类似的划分方式还包括:杂志排版设计与电子书设计、移动端设计与PC端设计等(如图3),直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虽然在基础知识和理论规律要求上相同,但是在设计应用中就直接转换为了职业选择和岗位选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所以,在完成对专业发展方向的判断后,应该明确教师积极的对相关课程发展方向的判断,并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避免出现一套教学课件常年不变的情况。
(三)依据课程内容体系划分
这里说的授课内容不是指具体的某一门具体的课程的内容,而是指课程老师所担任的主干课程,以及围绕主要的研究方向延生的相关课程。在鼓励交叉融合的时代环境中,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思路不能过于单一到一个点,而是应该形成一个面,也就是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果老师个体储备不具备相对构架完整的体系时,就应该采取相关教师组成课程模块的形式,以解决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能力完整性的问题。例如:图像编辑与设计、矢量图形和插画、用户界面设计设计和排版、视频编辑和制作等,研究对象都是图形、图像和文字,但是设计作品侧重点根据应用环境各有不同,相应的課程编排及授课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五、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改革措施
课程模块化建设目标是以使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的,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可以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改变原有教学内容的组合方式,从而让学生明确课程知识结构之间的继承、改变、发展及未来的关系。
(一)专业概念场景化
场景化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展示的设计案例、设计场景来认知和传达专业课程内容,将文字概念转化为场景概念,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代入感,明晰学业目标。场景化也包括虚拟化场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虚拟展示的方式来呈现对未来发展状况的预判。场景化也应该包括专业考察和实地调研、走访等,主要是要明确学生对知识转化到具体应用环节和环境的直观感受,有利于清晰学习目标和明确职业规划。
(二)教学内容可视化
视觉传达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是强调视觉上的直观性的。对课程内容,特别是核心课程内容设置可视化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视觉感受,强化本专业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可视化可以具体的表现为通过平面视图、思维导图、动态数据展示、语音播报、虚拟演示、动画展示、视频演示等方式来实现信息展示(如图4)。相对实物的场景化体验,可视化更多的是感受设计案例等带来的榜样的力量,在设计落实环节为学生设计能力培养和目标的树立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标杆和示范作用。
在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概念以及部分课程内容的了解经常会停留在名称上,主观上存在以偏概全,主观想象的情况。对传统文字宣传信息缺乏准确性可视化判断,缺乏真实有效的可视化获取途径。为此多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高校招生宣传中禁止使用效果图等合成图片。所以专业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三)课程设置专业化
1.设计思维训与养成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教育之前都接受过大量基础绘画教育训练,在要求绘画逼真和考试高分标准的过程中,统一和模仿的思维概念被固化,多元思考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思维转变和新思维形成往往需要一定的学习周期才能完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习平等指出,在设计思维中主要有三个训练步骤:表象、概念和联想。固化的训练方式直接导致在大学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如何跨过“表象”,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设计思维方式。所以,课程设置应改变单一的主观印象和感性思维,强化逻辑性,科学性,严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有益于在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
在视觉传达专业课程教学中《用户界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通过模块化概念的导入,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将教学训练过程分解为思维方式讨论、概念导入、逆向解析、任务分解、逻辑推理、设计制图、展示设计等多个环节。之所以将思维训练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就是因为课程的应用设计特点需要充分考虑除了视觉关系以外的后台开发人员的程序语言逻辑,为原本可能天马行空的视觉想象设定一个必须遵守的思维规则。
2.强化核心课程设置
确定核心课程的主导作用,强调核心课程对目标方向实现的影响,明确前后课程设置因果关系。可以借鉴和采用“鱼骨式”和“时间轴式”的课程结构设计(如图4),枝干课程应服务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分阶段为专业学习目标服务。同时,要强调课程知识点分布循序渐进,合理推进。教师应当是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内容,而不是教导或者训话。学生应通过完整的课程学习完成学科体系系统训练和知识能力的积累。
3.课程内容精细化
明确课程内容特别是核心课程内容,有利于支持专业发展定位;明确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了解课程细节的情况下提前规划,有的放矢,精益求精。同时,依据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趋势现象等定期调整和优化知识点分布。及时调整选修课程等枝干课程内容,可以为主干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四)师资队伍合理化
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对教师分工进行组合优化。主要是指从教师研究的方向出发,依据工作经验,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优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并通过集体备课,团队科研创新,项目实践交流等方式开展教师授课和业务能力培养建设。
在主要考虑教师研究和发展方向同时,可以从考虑年龄结构特点、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调整课程师资配置。在最受欢迎教师调查中发现,受欢迎的教师往往是青年教师居多。主要原因还是青年教师在语言表达,仪表及身体语言等方面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具有工匠精神老师也能影响和感动学生。所以具体到教师队伍建设中个体表现各不相同,有重视技能技巧,有重视工作方式方法,有重视理论研究,有重视项目流程设计等。教师自身的管理和团队建设往往能有效地提高办公协作和教学水平。
笔者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深刻意识到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教学方式方法也会伴随一次次的教学感悟和知识地更进一步的积累而改变。真切感受到教学研究中经常提及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合理化”是相对的,贵在教师对教学的专注与投入。
结论
模块化设计直接作用就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将模块化设计应用于专业教学设计有利于统一教学思路,简化教学单元设置,明确课程内容知识点,优化师资团队资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虽然是一个发展成熟的艺术设计学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面临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合理引入课程模块化设计有利于清晰教学发展思路,适时调整和解决教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挑战,时刻准备着为教学为设计注入鲜活思想和态度。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设计,传达,模块化,视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