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你头上纱帽是谁家的?:纱帽

    你头上纱帽是谁家的?:纱帽

    时间:2019-01-28 17:47: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据《明史》记载,成化年间,御马监太监汪直因聪明伶俐,善解圣意,深得皇上宠爱,权倾一时。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汪直以“提督西厂”身份到南京、芜湖、苏州等地巡查,每到各府县,当地官员都出城几里跪着迎接,“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一旦汪直对哪个官员不满意,就会问:“知道你头上纱帽是谁家的?”话语间隐藏的潜台词显而易见。有一回,汪直得到一个搞笑的答案,被问的县令认真地回答:“某纱帽用白银三钱,在铁匠胡同买的。”面对这个看似大不敬的的回答,汪直大笑,并没有责怪那县令。(摘自《名家讲坛》2010年第4期)
      汪太监不责怪县令,说明了他的开明和大度,同时也说明,县令所言既是笑话,也是大实话。
      难道不是么?看看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纱帽,有几顶不是用白银买的!不是在“皇帝家”买的,就是在“宰相家”、“巡抚家”、“太守家”买的。“要想富,动干部”,许多巡抚、太守都深谙此中奥妙,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动干部”,一边调位子,一边收白银,很快就金满仓、银满仓,先富起来了!
      由此可见,县令的回答不仅好笑,而且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就连他所说的买官帽的地方――铁匠胡同,也挺耐人寻味。以愚之见,铁匠胡同可能真有其名,也可能是胡绉,也可能是史官的杜撰。但有一条,这个铁匠胡同,特别特别的名实相副。你想呀,顾名思义,铁匠胡同可能是铁匠集中之地,所卖物品应是“铁货”,其纱帽应是铁纱帽。这个铁纱帽比泥纱帽、瓷纱帽好多了,尽管戴着有些别扭,让人看着不那么舒服,但它有一个最大的优越性――打不烂,戴上了纱帽,就进了保险公司,就可以永远高人一等,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是出了责任事故了,犯了众怒了,被摘掉纱帽了,也不要紧,摘掉是暂时的,是用来堵老百姓的嘴。只要稍为委屈一下,过个一年半载,肯定再把纱帽给你戴上,你照样风光无限。
      比较起来,汪直比县令更加精明、更加成熟、更通晓官场“钱规则”,他所问的“你头上纱帽是谁家的”看似平常,实则分量极重,寓意很深,充分反映了他的老到和功力。而那个县令呢?尽管他歪打正着说了一句大实话,但显然涉世未深,很不成熟,对官场之事只了解一点儿皮毛,甚至连一点儿“毛”都不沾边,所以他是那样的不晓世事,那样的幼稚可笑。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只能当县令,而汪直能够当上钦差大臣,差距就在这里。
      在汪直看来,官员头上的纱帽都有卖家,买者必须绝对忠诚于卖家,全心全意地为卖家服务,这是为官者应当知晓的基本常识。如果连基本常识都不懂,那这个官就肯定当不好,也不能再往上提了!
      可惜的是,当纱帽成为商品待价而沽、自由买卖时,朝廷的信誉、威望,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的道德、信仰、礼义廉耻等等,一切的一切,也就完全彻底地、干干净净地卖掉了!只剩下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依汪直的精明,他不可能不知道买卖纱帽的结果。那么,他为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原因大概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风气使然,大家都这样,谁也不能扭转它,谁也不能超然度外;二是汪直本身也是买官卖官的受益者,所以也是纱帽生意的维护者。
      不管何种原因,汪直这个典型形象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后继有人的。而那个“不懂事”的县令,如果活到今天,可能连个县令也当不上。

    相关热词搜索:纱帽头上谁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