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人物传记出版的新思路】人物传记怎么写

    【人物传记出版的新思路】人物传记怎么写

    时间:2019-02-08 05:32: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      2007年8月30日,一个极为平常的工作日,一个作者急切地向我推荐一部书稿,“是写张爱萍的,是儿子写老子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部有分量的稿子,第二反应是,这是一部写不好就会落入俗套的稿子。
      推荐者着急有两个原因:一是,本书作者张胜与某出版社有关出版事宜谈判不顺,有意撤出,正犹豫间;二是,另外一家专做畅销书的出版社已闻风而动,志在必得。虽然还没看到稿子,但我已隐约意识到,绝不能让这部稿子轻易从我手边溜掉。
      我当即要求推荐者将写好的全部稿件电邮给我,我会在5天内给他满意的答复。之所以敢于这么肯定,基于推荐者提供的三点信息:书稿已由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读通过;作者花了16年时间创作,全书50余万字;儿子写父亲,且作者张胜是学文学出身。这三条信息使我立刻形成了三点判断:重大选题已送审,政治上可以过关;从字数和写作时间来判断,这不是一部一蹴而就的书稿,花了心血,创作严肃认真;当事人写当事人,资料难得,真实可信。
      
      二
      
      接下来,我用三天时间通读了书稿,掩卷之余,不禁拍案叫绝,自己的编辑生涯中能遇到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佳作,实在是万幸。一句话,在没看书稿前所有希望渴望的都在,所有担心顾虑的都不存在。这实在是一部近年来少见,人物性格真实,思想内涵深刻,时代背景丰富,文学手法精巧的传记文学佳作。我认为它是一部关于“大人物、大时代、大情感”的优秀作品。
      “大人物”,是指书中记录了张爱萍抗日战争时期只身前往敌后创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与彭雪枫并肩领导新四军,“多年同患难,长别在战场”;以“陈船装厉炮”组建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在美国两支航母特混舰队的眼皮底下,指挥新中国第一次海陆空联合登陆作战攻占一江山岛战役;在美苏核讹诈的危机时刻。担任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文革”时期两次被打倒,又两次复出,被委以重任;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两弹一星的领军人物,最后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辉煌人生。
      “大时代”,是指这不仅仅是一部有关张爱萍个人历史的传记文学,而实则是一部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来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一个革命群体共同奋斗的纪实文学。它向人们展示出个人、家园、国家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个人的命运超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时代的变幻总要影响个人的前途。书中通过张爱萍个人的坎坷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近一百年来时代变革的历程。作品没有拘泥于个人的恩恩怨怨、儿女情长,而是将个人的快意思仇、热血人生,放在了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总结,试图找出革命者关于民族责任和社会道义的真实答案,这其实是一种对社会敢于担承的大手笔。
      “大情感”,是指作者创作纪实文学的真实与诚意。本书是儿子写父亲,且是用了16年的心血去写,可见作者对待作品的认真程度。一般来说晚辈写长辈往往不太好写,特别是人物传记写不好就会落入俗套。一是写成官样文章,全篇充满歌功颂德式的纪念文字;二是写成怀念样文集,全篇充满儿女情长式的细碎琐事。这样的写法表现出来的问题则是总爱把传主写成从一出生就戴着不同于常人的金色光环,彷佛其成功的人生早已是命中注定。而本传记恰恰不是这样,作者张胜在作品的开篇首先是从父亲遭受的一次败仗切入,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令人顿生惊奇,始知大人物的人生经历也不都是顺风顺水的。由此出发,作者力图全面接近传主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说真话,讲真情,记真人,写真事,论真知”,其独到的创作理念凸显。
      
      三
      
      当我把自己的审读意见及书稿交到中青总社的主管副总编韩亚君手里后,两天即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好书,有质量;内容扎实,可读性强;历史钩沉生动真实,材料丰富;迅速回复作者,我们可做。
      9月6日,我已与作者张胜坐在了一起,彼此畅谈甚欢,张胜对中青社以往出版的“三红一创”、《李自成》、《牛虻》等书印象颇深,也述及乃父在革命战争时期曾搞过少年先锋团的工作,对团组织感情也是蛮深的,所以乃父的传记若能在中青社出版也是一种缘分。就这样一顿饭的工夫,双方相见恨晚,该书交给中青社出版已无阻碍。我们迅即根据相关规定将选题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备案。在一同送到署里的材料中,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的审读报告对该作品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该书稿结构合理,史实准确,观点鲜明,写法新颖,文笔流畅,文字生动朴实,是一部弘扬革命传统的好作品”。“作者在书中以第一人称的笔法,通过父子两代军人对话的表现形式,生动地勾画了张爱萍同志的戎马生涯和追随共产主义理想的心路历程。”“该书不仅记述了张爱萍将军‘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辉战绩,也记述了‘走麦城’的失误和教训,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和总结。展示了张爱萍将军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勇于负责,严于律己,不争功,不诿过的鲜明个性和高尚品格。”“该书在记述张爱萍同志革命业绩和经历的基础上,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爱情和家庭生活;以及老一代革命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及父子情结。同时也记录了作者本人对一些重要事件和战役战斗的感想与感悟,给人以启迪,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书经审读,一致认定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佳作。”
      鉴于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专家对作品的肯定意见,10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给出了同意中青社出版的批复。我们迅即安排编辑、设计、印务、发行、宣传各部门的力量,以最高的效率精心打造该书,最终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部浸透了诸多人员劳动心血的力作于2008年1月在全国图书订货会上隆重推出。
      
      四
      
      该书一经推出,立刻吸引了全国众多媒体的眼球。《人民日报》以《两代军人的对话》为题摘登了作者的“序言”。《光明日报》以《一个将军与一个时代》为题发表了王淼的评论文章。文中写到:“如果说《从战争中走来》以一位将军的‘口述历史’重现了那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更重要的,作者也以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唤醒了不止一代人对那个消逝时代的集体记忆。”《中国青年报》以《(从战争中走来)开启两代军人之间的历史密码》为题引用张胜的话说:“通过这本书的写作,我想告诉今天的人们,我们曾有过怎样的共产党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向独立,是源于我们民族曾有过这样的脊梁。也许新时代的人们会有不同于他们前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但我相信,追求真理,主持正义,不屈服于邪恶势力,这样的英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能被认同的。”《北京青年报》以《(从战争中走来)记录两代军人心灵对话》为题详细地描述了作者的创作过程。张胜说:“当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40万字 的初稿时,我突然发现,自己距离父亲和他的那个时代还很远很远。”
      张胜直到2003年张爱萍将军去世后。他才突然明白自己该写什么了,所有的记忆碎片,神奇般地连结在了一起。于是他开始采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用两代军人、父子对话的方式贯穿全书。它不但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英雄父亲的人生追求,也讲述了一个军人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挚爱。
      
      五
      
      该书的出版不但引起了媒体的注意,更主要的是它在学术界、文艺界、出版界、军界、图书馆和普通读者群中所产生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地方组织的广泛关注。
      在我社组织的该书主题研讨会上,我们听到了许多深刻而感人的评价。中央统战部前副部长胡德平以《作者处理史实很公正》为题说:“历史你可以改写,但是历史的史实不能来改造。历史史实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来写,观点可以有好多种,但事实只有一个。有人说张将军是一位没有道德欠账的人,起码这一点,我说就写得很清楚。”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以《写出心灵真实,抵达历史正义》为题说:“该书对于中国的传记文学或军旅文学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尽管这部作品的文体是人物传记,但这部作品本身包含着突破文体界限的诸多因素和能量。更重要的是,它从心灵真实出发,去抵达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去抵达一代人的命运。去抵达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中的正义。读了这本书,会让人感到,革命、战争要素注入文学,会有多么巨大的能量。”
      由于诸多学者和读者的广泛推崇。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举办的“华语图书传媒年选”好书推荐活动中,该书被评为“2008年华语图书传媒年选”20种好书之一。推荐理由是:虽以一位将军的“口述历史”为主线,然而作者并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以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的参与,以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来审视当事人和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以总的社会政治变化为大背景,遴选具体的材料和事件,以长时段的眼光拉开历史的视野,打量历史瞬间的变化、转折。这一点,则更应为读者所看重。
      该书在获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和推介的同时,亦获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自2008年上市以来,不断再版,至今其平装本销售量已达到4万册,同时发行的精装本也已达到6000册,总发行量已达到46000册,近期即可突破5万册,而且市场还有销售空间。鉴于该书突出的市场表现,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特授予该书“2008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奖。”

    相关热词搜索:新思路出版人物传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