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加强唯物史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0-03-19 05:10: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人
【摘 要】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学生对于这一规律认识不足,因此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唯物史观教学:通过教材中生产发展引起社会变革的分析,提炼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通过对课文中有关社会变革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归纳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通过唯物史观教学让学生科学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关键词】初中历史;唯物史观;生产力;生产关系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有序发展。尽管这中间有多次的反复,但仍然改变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在历史课文的编排中,并没有出现社会发展规律的表述,很多只是罗列了历史现象,没有深刻表达这样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这导致学生心中出现很多的疑惑,比如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这就影响了学生对待历史发展的科学认识,也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唯物史观,这对于学生充分认清历史发展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很有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通过教材中生产发展引起社会变革的分析,提炼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通过教材相关知识提炼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分阶段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以新版的七年级中国历史为例,第一单元是“史前社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原始社会时期。在这样一个社会形态中,总体来说生产发展水平相当低下,这就决定了生产资料只能由集体占有,人们之间平等地进行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但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中,生產依然得到缓慢发展,以致在这个社会的后期,由于生产的发展而出现了私有现象,这里就特别明确的告诉学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私有制出现了,就是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就是新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第二单元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这一单元中,我根据课文中相关知识点来提炼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书本上有这样一些文字的描写,在“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部分这样写道:“禹在位时,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社会逐渐产生了阶级分化。”这阶级是如何出现的?比较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发展的历史事实,让学生明白:在原始社会后期,生产的发展导致贫富差距的出现,氏族贵族出现并占有氏族财富,人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不平等。而到了启建立夏朝,巩固了这种关系,国家就自然出现了,人类进入到第一个私有制的社会——奴隶社会。于是生产资料归私人(主要是奴隶主)占有,人们之间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产品也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进行分配,以奴隶制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奴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的结果。通过对课文中我国早期的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讲解,基本上就可以归纳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结论。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方面。对后面课文讲解,不断强化生产发展引起社会变革,也就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强化学生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二、通过对课文中有关社会变革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新的生产关系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这样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存在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
七年级课文第六课是“动荡的春秋时期”、第七课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在这两篇课文中,我特别引用了“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知识来说明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管仲改革”为例,在他的经济方面提出了“均地分力、与民分货”,就是把公田折算分配给农民,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劳动者与土地所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得土地收益。从这样的改革中,让学生看到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作为劳动者,已经由原来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并且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转变为能占有自己一部分劳动产品的并且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农民,这就是说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同于以往的奴隶制生产关系。而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铁制农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以“商鞅变法”为例,背景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从“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是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而这样的变革,促使秦国国力的大幅度提高,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在新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这样的讲解下,一方面指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讲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归纳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分析,指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当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
同样的,以“商鞅变法”为例,这样变法的直接结果就是强化了地主阶级对国家政权的掌握,也就是说作为比奴隶制生产关系更先进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一个方面,即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时候,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课文中有关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变法很多,而这些都是说明了生产力始终是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生产关系中落后部分的制约,发展的过程有快有慢,而每一次的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调整,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主要是用明朝中后期和清朝的历史事实来进行讲解的。
明朝中后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雇工这样一种群体,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但是有人身自由,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一种比封建制生产关系更能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但是,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依然存在,掌握国家机器的地主阶级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扼杀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发展,结果是当西方国家普遍进入资本主义这种比封建社会更进步的社会的时候,我国仍然挣扎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之中,落后就不可避免了,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的阻碍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通过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讲解,可以归纳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初中的历史课文中充满了这一发展规律。作为历史老师的我,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不拘泥于某篇课文或者某个章节,而是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贯彻这一红线,从而让学生科学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程红瑞.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侍建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J].文教资料,2008(31).
[3]蒋春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教法新探-基于人民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4]李晓梅.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运用四步骤: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构建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2(6)
[5]陈独祥.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J].思维与智慧,2016(23)
相关热词搜索:唯物史观,实践,思考,教学,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