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会展艺术与技术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初探

    会展艺术与技术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初探

    时间:2020-05-09 05:19: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会展艺术与技术作为新兴专业,着眼于会展艺术设计的系统观和会展空间搭建的市场运营模式,其办学方向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文章介绍了我国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以及先进的理念,发展会展艺术与技术;通过团队构建,建设创新平台总体目标,以推进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理念团队建构 平台建设

    [作者简介]吴亚生(1962- ),男,河南开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展搭建;顾艺(1978- ),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会展与空间设计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会展评估与通用设计。(上海 20162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2-0101-02

    一、背景与理念

    会展艺术与技术作为独立的学科方向,以其多学科集成的专业特征进入高等学校。在规划专业方向发展之初,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就着力于会展艺术设计的系统观和会展空间搭建市场运营模式,特别是在构建会展设计与搭建行业标准与课程系统配置上深入探究,因而办学方向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在课程系统设置中,我们一方面强化传统视觉艺术审美取向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会展空间搭建工程技术实现语汇的建立。随着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会展艺术与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呈现巨大缺口。有鉴于此,透过数年的专业发展历程,我们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开创性地提出“个性化艺术设计”思维模式,“标准化搭建还原”流程,“体验化会展信息发布交流”的学生教学培养体系。以“快乐设计”“设计快乐”的核心教育理念,把创造快乐的体验性会展空间设计与搭建作为课程系统设置的起始点。

    在教学与实验环节中,我们引入德国先进的奥克坦姆标准化展材展具系统,培养学生“标准化还原搭建”的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同时,结合国内会展空间与搭建产业现状,进行非标准化、复合材质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我们前瞻性地进行了数字虚拟会展空间搭建的有效探索,创建了数字化搭建实验平台,为开拓网络会展空间的建构做必要的技术准备。同时,我们将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融入了先进的现代展示空间数字化、人性化和系统化的设计理念,整合现代数字分析、建模、人机交互和行为评价,完成了会展空间设计中对形态结构、信息传达等展示空间中各种数据定量分析,对搭建产业中费效关系作出科学的评价,为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展示空间设计搭建、信息传达手段、人机交互方式等理论知识提供了完整、系统的设备支持;为会展空间搭建产业的数据分析、个案评判、费效比对提供了先进系统的研究平台。

    二、团队构成与平台建设思路

    1.将不同学术背景的团队成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青年逐步学成归来,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氛围的不同教育背景的学术团队构建机会。这些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日本、荷兰、英国、法国等,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促进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从严谨的具有东方语言的表现方法到感性的自我的具有活力的欧洲当代艺术风格,在这个团队中荟萃一堂。同时,著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及治学方法成为团队能够充满活力进行创作的重要保证。

    2.打破学科领域界限,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团队形成初期,教学与设计实践是依据各个学科方向来划定的。因此,在设计与教学实践过程中,艺术设计的综合表现能力受到了限制。特别是在会展空间的设计领域中,由于学科的限制,使得最后方案成果就像是一场拼图游戏,艺术表现力大打折扣。通过几年的设计项目实践,学科带头人提出系统思路并主动加入到艺术实践当中。如黄浦江游船招标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艘龙形游船就是团队成员突破原有思维方式,将设计理念重新组合的结果。在整个活动中,学科带头人始终把握方案发展的主脉络,将成员们的设计灵感引导到主要的设计方向上,使得团队成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艺术才华彰显出来。在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概念方案的创建过程中,学科带头人尝试更大范围的跨学科设计资源整合,其方案本身是科学成果与艺术表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高校学科众多的资源优势。

    3.产、学互动,创建动态课程体系和学术平台。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对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立足培养会展空间搭建服务业中高级设计与现场管理人员。围绕这一定位,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对产业发展成果逐步优化;将产业中的相关环节执行手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实行动态模块化课程建设模式,强化课程体系平台的兼容性;加强产业发展方向预置性研究并将成果转化成可以纳入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打造动态的课程体系。学科经过多年有计划的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上海市现代都市经济产业的迫切需要,优化整合对校内人才、引进人才、青年教师培养,组成较为理想的学术团队,始终把握明确的研究方向,将学科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趋势同向。

    4.服务社会,取得人才培养与社会认可的双赢效果。与产业对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的背后,站立着多家行业组织和企业。与产业对接,进行产学合作教育,为学生赢得了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如2007年宁波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揭牌之后,会展系的应届毕业生以“家博会”为主要考察和研究对象,对宁波各类展会的运营和操作进行全面的调研,直接为宁波会展业提供设计服务,从而完成毕业设计。学习过程和毕业设计直接与产业实际对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社会服务能力。

    首先,与展赛活动对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年,学生在全国各种展赛中获得的荣誉硕果累累,多家重要刊物公开发表报道。会展设计作品也参加了宁波家居国际博览会、上海市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市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等,多项作品被采用实施。通过参加各种展赛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而且营造了勇于创新、创造的学术氛围。

    其次,与项目对接,加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校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多次参与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委托项目,减少了设计师通常存在的“唯我主义”思想,注重考虑宏观背景和市场环境,思路变得更宽,设计作品更受欢迎。

    最后,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近年来,我院组织优秀的专业教学设计作品申报国家专利,让在校学生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明晰知识产权的各项立法,增强产权保护的法制观念,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自觉执行相关法律规定,为我国本土设计师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三、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1.顺应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学科基础建设。近年来,会展艺术与技术系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经过团队上下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会展学科富有特色的科研和教学成果,独立承担了商务部、世博局等政府重点项目和多家单位的展览项目规划与设计搭建。积极承办和参与会展行业的各项设计比赛和活动,积极推动中国会展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大学生设计水平与动手能力。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国内艺术设计界享有较高的声誉,设计作品在多项国际、国内交流中入选并获奖,在教材建设中成果突出。在未来发展中,有计划地出版会展方向专著和系列教材的编著,使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进一步组织优秀的设计作品申报国家专利形成系统数据库,让在校学生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同时,为学生课堂教学提供系统案例。

    2.对接创意产业,研究成果反哺课程建设。利用会展艺术与技术创新平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一线直接反哺课程建设。在平台建设设立的四个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对课程建设的反哺作用。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会展空间艺术与技术专业核心骨干课程内容。研究成果及研究过程均可对应核心课程教学环节。一方面,对教师在该方向发展趋势有前置性的研究与应用,并在过程中依据该方向课程环节教学要求将阶段性成果纳入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及时分享平台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参加平台方向研究的教师还可以以分组轮训的方式将学生纳入平台研究中的辅助性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将建设研究平台成果指标量化,将若干个子项目组成模块化研究课题,充分利用核心课程教学环节与课题方向的同向性,拓宽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参与度,使学生从基础调研、数据采集、展示空间形态数字模型建立到大型会展空间系统规划都有系统地跟进,以提高研究成果在教学环节中的利用率。

    3.导入市场设计、展赛活动、专利申报,活跃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教育。市场设计项目进入专业课堂(或课外、毕业设计)作业环节,规范课堂教学及专业设计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使艺术设计教学彻底抛弃旧的封闭模式而架起学校与市场连接的桥梁。学生作品参加展赛与专利申报,是最佳的原创教育形式。因为任何抄袭的设计作品,都无法出现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在品牌展赛上与著名的设计大师同台竞争,获得成功者,成才的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并影响到同学,在学校中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良性循环学习气氛。课题所在学院正是这类活动的受益单位,大量的展赛获奖使学生创新思维活跃,创造情绪高涨,大大提升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4.无缝链接学生与设计师身份转换的职业教育。鼓励并组织在校生开展设计师技能竞赛和设计师培训、考级活动,使大学期间学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培训、竞赛、考级提升到职业设计师要求的综合能力标准,学生在毕业时拿到一个或几个设计师资格证书,可以快速适应设计师岗位上的工作。

    5.建构会展艺术与技术系统学科理论。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团队将围绕着会展空间设计形态、会展空间材料应用与搭建标准、会展空间功能性设备支持三个方面建立完整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特别是围绕着展示空间美学价值的界定、搭建标准的设立以及会展空间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

    6.创建实验性会展空间艺术与技术教育方式,着力建设会展空间形态分析教学模式。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的构成主体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大内容,其中,主要课程的理论属于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交叉的范畴当中。因此,本专业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必须贯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和方法,这符合会展教育的教学规律。会展空间设计建立在形态、材料、人机工程和色彩设计等要素的基础上。其中,课程的核心主干内容是对空间形态作以上要素的分析,在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着力于艺术与技术交叉研究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建立空间形态分析的教学模式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开放性的设计理念。

    7.创建动态课程体系和学术平台。一是课程动态化、系统化的建设思想。在艺术设计学科背景下系统建立会展空间设计课程能够迅速地结合产业发展与实践经验,自行更新课程内容,形成动态化、系统化与产业互动发展,高度融合是本课程建设的最大亮点。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门类组织,强化实践环节,投入资金关注业界发展动态并进行学科课程体系预置性研究,使本课程在追随业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屋建瓴。二是课程前置性研究平台建设。对未来会展业虚拟搭建发展方向做系统的探索,并将这一探索融入课程体系使得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与产业对接的动态链,进而摆脱高等教育滞后于产业的被动局面,打造真正的会展空间设计方向高地学科。融建设的会展虚拟搭建实验室及播放演示建模等技术环节于一体,透过多样化的网络界面使信息发布更为多元化、及时化、集成化,进而减小信息发布的不对称性,拓宽会展空间设计的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储量最大化、展演方式多样化、资源成本高效化,同时,结合实体搭建实验室形成跨越式发展的课程实习平台。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与产业高度结合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对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立足培养会展空间搭建服务业中高级设计与现场管理人员。围绕这一定位,在课程建设中加强对产业发展成果逐步优化;将产业中的相关环节执行手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实行动态模块化课程建设模式,强化课程体系平台的兼容性。加强产业发展方向预置性研究并将成果转化成可以纳入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打造动态的课程体系。

    四、结论

    众所周知,会展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仅以上海为例,上海会展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据统计,1990年,上海举办的展览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了1999年,会展数量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到2003年时,上海举行的会展数量则达到330个左右,展览面积224.35万平方米,其中规模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会由2001年的32个增加到2003年的40个。更重要的是,1999年“财富500强论坛”和2001年APEC会议的成功举行,以及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申办成功,更使上海的会展业吸引了全球的眼光。对此,国际展览联盟主席桑迪曾说:“上海是国际商品、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这决定了上海会展业的前景无可限量。”

    然而,伴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均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由于我国以前没有会展专业的专业学科,展览公司中绝大多数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造成展览公司资质差,展会水平普遍不高。由此导致展览总体水平低,无论从设计、创意到服务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创建会展艺术与技术创新平台是下一阶段高校会展艺术与技术学科技带形成突破的“瓶颈”。虽然,我们在上述的领域内有了积极的尝试,但我们深信随着产业的深化会为学科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创新平台的建设持续下去,也想在此抛砖引玉与高校同仁一同努力,为我国会展经济的全面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吴亚生,覃旭瑞.展示设计(中国美术院校新设计系列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相关热词搜索:初探会展学科创新艺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