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质疑酒水的品质【现代文学质疑品质的先声】

    质疑酒水的品质【现代文学质疑品质的先声】

    时间:2019-02-12 05:43: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狂人日记》 评点 质疑品质   摘 要:本文以点评方法读解阐释《狂人日记》的质疑品格,认为这既是鲁迅个人品质的表现又是五四精神的直接体现,还是现代中国的精神动力点之一。在今天这种品格依然需要珍视。
      
      20世纪初发生的“人的觉醒”“人的发现”思想文化运动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大规模思想启蒙运动,是民族复兴的现代文化思想的开端。“怀疑一切”“重估一切价值”的怀疑精神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的现代题旨,成为五四时代强音和动力之一,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品格之一。现代文学作为“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①,自然内在具有质疑品格;现代小说开山之作――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以下简称《狂》),其文本表现的质疑精神更是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文学质疑品性的先声。按照严家炎的说法:“鲁迅小说还是以多声部的复调为特点的。”②他的小说总有他的真声音在。由是,本文从质疑视点切入,以复调话语为原型对《狂》加以评点分析,试图完型还原《狂》文本所留下的巨大的“真声音”的话语空间,以此完成“狂人”形象心理和鲁迅真正意图之间的双向复调对话,从而探讨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质疑精神品格。
      “日记”文本结构潜在内蕴的是鲁迅的思想逻辑,我们逐层剥笋式离析还原的应该就是他的真声音和思想原貌。
      
      质疑一(日记一、二):“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③
      这是第一问,无前文垫底,读来颇觉突兀,但这恰恰符合“狂人”的思维和言语特征:“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一种“病态”的迫害狂心理和话语意境氛围也陡然呈现读者眼前,艺术形象的真实性由此增强。看似随手拈来颠倒无序,但实在是作者的精心设计。这里的关键词是“赵家的狗”。鲁迅小说中,大凡地方绅士代表地方势力者,颇多姓“赵”,如《风波》中的“赵七爷”,《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等。“赵”是《百家姓》之首字,这一排列顺序符合中国传统等级思维习惯,何况历史上确有过赵宋王朝。所以用“赵家”并非随意指称,而是语带双关,明指具体人物,暗指社会真正的权势者。“狗”是鲁迅笔下一个惯常之意象,如“叭儿狗”“乏走狗”“落水狗”之类讽喻某种趋炎附势之辈。“赵家”与“狗”实际上结成了一种势力结构,即主子及其迎合者帮凶的势力团伙。这一势力群体又与“我”(狂人)形成二元对立的紧张关系,“我”是他们迫害的对象。“我”因“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如此离经叛道,必然就招来非但是卫道者“赵家”的仇视,也让“周围人”恐慌;他们认定“我”是有毛病的“狂人”,视“我”为异类,甚至“想害我”。由此“我”意识到周边的黑暗势力来自一种“无物之阵”④――潜在顽固不觉悟的“周围人”的势力态度,这才是“我”真正所“怕”的。
      想一想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华老栓、七斤、闰土等等,他们既是群像的“这一个”,又是这个群体的任何一个。对他们鲁迅失望悲痛至极以至于“纳罕”怀疑,他一生悲哀和绝望反抗的深层缘由其实就是广大民众的麻木不自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里折射出鲁迅由早年的“立人”思想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
      这可视为“疑今”,揭示“狂人”正是从对现实的怀疑中自觉起来的。
      
      质疑二(日记三):“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猜疑他们“想害我”,“我”疑心加重。看到别人打骂孩子“眼睛却看着我”,而且陈老五“拖我回家……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因此,“我”疑心被“吃”,便想查历史“研究明白”,果然发现历史真实面目就是:“吃人”。这让“我”抓狂,“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但何以偏要吃“我”?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也没有那么凶”,但“照我自己想……自从揣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原来如此!
      在历史/今天、他们(周围人)/“我”(狂人)、“吃人”/“吃我”三个层面上把对应的二元对立紧张关系展现出来,从看似无序的逻辑中“我”发现被迫害历史根源,即象征封建统治权力充斥仁义道德字样的“古家的簿子”。鲁迅话语谱系使狂人被“吃”的历史逻辑昭然若揭:“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⑤揭示和批判封建吃人史的本质是鲁迅全部社会批判的出发点。这种批判思想不光在他自己的杂文小说中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形成“鲁迅文学世界”,而且开启了现代文学主流一贯的“为人生”的批判现实传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狂》被认为是鲁迅文学的思想总纲,从《狂》开端的鲁迅文学也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石。
      这是“疑古”,揭示狂人受迫害的根由。
      
      质疑三(日记四、五):“他们如何摆布我。”
      “我”为发现历史的吃人本质更加狂言乱语,家人(哥哥)认为“我”是病情恶化,请来大夫诊断。这却让“我”怀疑他们欲借此“刽子手”之手来实施“吃我”的“图谋”。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不敢直接下手”。即使“吃人”总也标榜“仁义道德”的,所以“我”并不怕“他们”。但“我”发现:“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狂人”怀疑直指亲人,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社会机制。封建家国一体,国家意志的真正体现和实施是通过家族礼教。标榜“仁义道德”的礼教和“亲善温暖”的家族不但是帝国统治愚弄万民的工具,更是长期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的阶层组织力量和机体。所以,鲁迅说《狂》:“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⑥
       这是“疑亲”,批判矛头直指封建家族礼教,是鲁迅质疑批判的真声音的荡漾。
      
      质疑四(日记六):“狮子似的雄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狂人”质疑从今到古,从他人到近亲,得出结论是古今人一例靠“吃人”而活!但他们怎样吃人呢?又为什么要用“仁义道德”外衣笑里藏刀地遮掩真相呢?他们全都“偷偷地吃人”,“吃”与“被吃”,弱肉强食,但又怕人知道,不愿被揭露。这正是某种制度下潜在的“游戏规则”:在现世生活中想方设法使自己力量强大,使自己更加凶恶残忍,为所欲为,或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或以强凌弱欺男霸女……他们有“狮子似的雄心”;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吃人”者总要提防被人“吃”,现实中人人又都是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因而又有“兔子的怯懦”;为了保全自己“吃人”的凶心又必须遮掩自己的怯懦,人人都把这两种心理深深地埋在内里,还用“仁义道德”加以包装掩护,于是就有了“狐狸的狡猾”。“我”终于明白这一游戏规则,“嚷了出来”,却又惊动了“赵家的狗”,引起它的“反诘”,它“又叫了起来”……
       “狮子似的雄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是鲁迅发现并形象化的千百年吃人体制锻冶出的处世手段和生存法则!这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食肉动物界的生存图景。“人”的命名,兽的生存,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国家机器制造的中国人,几乎就是逐层地循环着这种游戏。从上到下,无一个干净的人!这是把质疑指向人的存在,是怀疑一切。
      “怀疑一切”,不正是五四时代的真声音吗?鲁迅借“狂人”之口,喊出了五四的时代强音,从而震荡了一个世纪。
      
      质疑五(日记七):“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明知故犯呢?”
      看似问题不少,但已无疑惑。明白全部历史及今天周围人的狼子野心真相的“我”揭露了真相,因而招来“被吃”的威胁迫害,但“我”并不怕“他们”。“我”要抗争,要改变“他们”,尤其是对参与“吃我”的大哥。如此之“狂人”正是五四运动高潮时期一大批文化青年奋不顾身参与反封建运动的真实写照,也是鲁迅先生自我的文化形象写照。从质疑到毫不犹豫地反抗,正是五四先锋们历史责任的必然抉择。这则日记成为文本叙事的一个转折枢纽。
      
      质疑六(日记八):“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着手反叛,还得从质疑入手。封建历史就是吃人史这种道理他们早已懂得,可他们为什么不改过自新?问“他”(“群像”中随便一个,实际是“他们”)原因,回答是:“从来如此”,而且坚信:“从来如此就是对的”,人人相信这一点。而且警告“我”“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的错!”但“我”偏要反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劝世之举首当其冲地就是发出石破天惊的“千年反诘”这一要害之击。反诘的真正力量就在于反诘本身就是一种武器,对两千年一贯的历史率先发出惊世骇俗震耳欲聋的“千年一问”,使顽固僵死的国民生存模式和历史第一次受到了质疑。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必然逻辑就是对“吃人”游戏的接受默认甚至集体参与。奴化教育的欺骗诱导早已使我们的国民对历史的吃人本质视若无睹,安之若素,他们不只愚昧懦弱地苟且偷生而且还顽固不化启而不发甚至对启蒙者反击。民族积弱的根源不在肉体而在这种千年累积的精神疲软。这使我们想到阿Q的“精神胜利”,想到中年闰土麻木沧桑的老脸,想到被华老栓买来治病的革命者的血;想到“凡是愚弱的国民……”⑦式的抨击,想到《灯下漫笔》《春末闲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等。历史惰性必然需要启蒙者付出代价,觉醒的少数“狂人”必然遭遇沉重打击。20世纪初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开山者以此标榜五四文化启蒙的历史动机、意义和价值,五四“人的文学”母题也因此而光照永远、彪炳史册。
      这是质疑国民性,是鲁迅先生一生的使命。
      质疑七(日记九、十):“我怀疑他们能不能听我的劝?”
      发出醒世的“千年一问”就等于向历史宣战,但“我”很快发现敌我力量的对比悬殊。尤其是广大民众仍然继续着“吃人”和被“吃”的奴役思维,“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我”意识到他们“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但“我”不会退缩,“我”警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面对“我”的“忤逆不道”,他们“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这是他们的老谱!”结局便是“我”被送回屋子,“里面全是黑沉沉的”,“他们的意思是要我死”。这虽是个无物之阵,但固若金汤,对此即使“狂人”也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反抗和启蒙能否奏效,“我怀疑他们能不能听我的劝”。
      到此,我们仿佛听到鲁迅在“呻吟”:“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毁灭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⑧这里隐隐地让我们感受到斗士反抗的绝望和困惑的自问。五四时期的鲁迅,并不像一般五四自觉者那样对未来盲目充满希望,虽然他也会做绝望的反抗,但他充分意识到历史任重道远。
      这是质疑反抗力本身,一个彻底的思想斗士的彻底的反思怀疑。
      
      质疑八(日记十一、十二):“我未必……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狂人反抗受阻,意识到“吃人”思维的根深蒂固,而且会像血脉一样遗传,以至于怀疑自己在不经意中也犯下“吃人”的罪恶。妹子就是被这封建家族给“吃”的,母亲也觉着“应当”,“我”不是也帮着大哥“吃”掉妹子了吗?“现在明白”“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早已被潜移默化背上了“吃人”的罪恶,这世间已“难见真的人!”
      敢于“怀疑一切”当然包括怀疑自己。要变革这历史首先要从自己开始!这是最最彻底的质疑,空谷足音、惊世骇俗,让我们领略到彻底的鲁迅式的反抗,是绝望的反抗和反抗的绝望的统一!“灵台无计逃神矢,我以我血荐轩辕。”⑨一个彻底的人,鲁迅因此有资格代表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这是质疑自我,是完全鲁迅式的自我精神解构。
      
      质疑九(日记十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
      这是呐喊,但是绝望的呐喊!救孩子于“被吃”的唯一希望就是教孩子不再做“吃人”的人。可“或许还有?”多么不自信的反问,“救救孩子……”多么悲情的呐喊;未来的孩子就一定能被教育成不再“吃人”的人?文本潜在的深层追问是或许人之本性就在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动物的生存原则,现在人依然适用。从这里我们读出的不是狂人在被迫害前的对未来的一线希望,而是对人性的终极质疑!
      这是质疑未来的人性,透露出鲁迅内在精神的虚无倾向。
      
      从上述对“狂人”质疑点读,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笔下的“狂人”,的确首先是个“实实在在的狂人”⑩,此类病患者的典型特征就是多疑。鲁迅先生正是抓住这一要害,巧妙地设计一个趋于真实的“狂人”意象,用日记形式暴露“狂人”的内心真实,再现一个精神心理与之对应为强大反动势力压制迫害的现代觉悟者和五四先锋的精神状况。全部“日记”记述虽间断错乱但不失内在的心理逻辑:它是现实中少数觉悟者遭受周围势力的压制和迫害以至于疯狂的过程,是他们在受害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周边人物的真实面目和势力力量的认知反思过程,还是他们内心怀疑心理加剧的过程,更是他们决然反叛的逻辑过程。我们逐层剥笋式离析表层探究内核依据的就是这种内在逻辑,从而真实还原当时思想觉悟者所处的精神困境。
      《狂》文本显然是以一个现实怀疑论者的中立视点切入叙述。它把“狂人”与“他们”置于二元格局中作双向质疑,同时又把二者置于一个更高的中立质疑视点之下双重否定,实现了对“狂人”和“他们”的第三重的质疑和颠覆。这个视点就是鲁迅自己的精神实体。这种多重质疑结构彰显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疑惧和诘难,以至于对“人的发现”这种时代启蒙思想和启蒙者也持审慎的怀疑态度。《狂》正是鲁迅此种心理的“立此存照”,所以文本不但披着浓浓的时代质疑气息的外衣,更暴露了一个对整体人性质疑的思想者的硬壳。开篇文言文所叙述的“狂人”病愈且已经“赴某地候补矣”的结局和白话正文形成的“话语”复调对立结构具有自我解构功能,反映出鲁迅本人的深刻疑虑。汪晖指出:“最深刻地体现了‘五四’时代对‘人’的悖论式的理解的无疑是鲁迅,他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体现这个时代的一切理想而且还体现了对于这些理想的怀疑。……《狂人日记》的叙述过程包含了深刻的悖论:‘吃人’世界的反抗者自身也是有了‘四千年吃人的履历’的‘吃人者’。……因此,在‘觉醒的人’与‘吃人’的世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而‘觉醒的人’是意识到自身的内在分裂的人。”{11}
      《狂》是鲁迅为“鲁迅式”的现代“狂人”的“立言”,也是为时代质疑品格“立言”,它因此不但成为问题小说的先声,开启现代文学质疑品格和批判现实的先河,也使鲁迅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质疑品质的第一人。当下举世精神浮躁,追逐物质享受。为此文化批评思潮风起云涌,我们不缺少对西方现代性的多元阐释者,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开掘者,但我们缺少真正意义上像鲁迅及其同侪那样的深刻和警醒。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少深沉远大的质疑精神。从这个意义讲,“狂人”形象所内蕴的鲁迅式的批判疑虑和绝望反思就不只是针对五四,对现在或更远似乎也是一种预设话语。《狂》的当代警世价值依然没有丧失。我们要继承鲁迅先生的精神遗产,他的质疑品格就不该忘记。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王建仓,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西安体育学院人文系教师。
      
      ① 钱理群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M].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②严家炎. 论鲁迅的复调小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35.
      ③本文所引《狂人日记》原文全部依据《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下文不再加注.
      ④鲁迅. 这样的战士[M]. 野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3.
      ⑤鲁迅. 灯下漫笔[M]. 鲁迅全集:一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2.
      ⑥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M]. 鲁迅全集:六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46.
      ⑦鲁迅. 呐喊・自序[M]. 呐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
      ⑧鲁迅. 呐喊・自序[M]. 呐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5.
      ⑨鲁迅. 自题小像.
      ⑩林非. 论《狂人日记》[J].文学评论,1962,1.
      {11}汪晖. 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M]. 许纪霖.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53-55.

    相关热词搜索:先声现代文学质疑品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