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影视剧艺术的视觉缺憾
时间:2020-04-16 05:22: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人
摘要 中国的影视剧艺术发展很快,艺术作品的产量成倍增长,也有一部分的作品成为精品。但经典不多,存在的视觉缺憾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有影视剧创作理念变形的原因,也有故弄玄虚、玩弄技术的原因。具体地说,是影视剧文学内涵的失落,颠覆传统观念的“影视戏说史”的泛滥,影视剧艺术离奇地“玄幻”,改编与重拍的失语等。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艺术工作者选题的范围狭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面前,艺术家也成了跪拜者和乞讨者。
关键词 影视剧,文学内涵;戏说;失语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导演彼得·霍尔就指出: “我们的社会是重视视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除了音乐之外,人们并未得到其他的听觉训练。”的确,人类的视觉训练在影视剧的迅猛发展中达到极致。中国的影视剧有过许多经典作品已经在我们的视觉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从《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早春二月》、《林则徐》到《李双双》、《喜盈门》、《人到中年》、《陈焕生进城》、《黄土地》、《三峡好人》等;电视剧精品也不断涌现,如《唐明皇》、《渴望》、《便衣警察》、《大宅门》、《刑警本色》、《闯关东》,精品艺术数不胜数。但在影视剧艺术的发展中,呈现出来的视觉遗憾也是不能忽视的。从而造成了我们视觉艺术的缺憾,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影视剧文学内涵的失落
当下影视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学内涵的失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解体导致人物形象支离破碎;二是作品整体缺乏诗意。被一些人称颂的电影《甲方乙方》看似好看好玩,但细致品味不过是几个小品的组合,电影中并没有开始、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等连贯的情节发展脉络,也就不能确立起核心人物的整体形象,不能让“人物”在画面中“活”起来,作品整体上也就缺乏了诗意,所以很难达到影视艺术的强烈视觉冲击。这个问题在电影《爱情麻辣烫》、《英雄》等影片中同样存在。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当下影视剧创作工作者创作理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中很多人秉承着现代主义的理念,思维中总是认为现代主义是与一切传统猝然决裂的运动,因此影视剧的创作一定要标新立异,一定要努力创新,一定形式大于内容,一定是技术高于思维。现代主义的这种使一切艺术要素“解体”的反传统特征,使影视剧创作变成了以娱乐和游戏形式取代了情感表现,并以一种公式化的符号式人物为主流意识形态加上了创新的包装,看似表现人性、回避商业炒作,但恰恰是商业炒作而忽视人性。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忽略了影视剧的文学内涵,换句话说,文学内涵,恰恰是影视剧的必要核心要素,没有这个要素,就没有影视剧的一切。文学内涵的要素就是戏剧性,众所周知,影视剧发展过程中戏剧性要素所起到的作用,不但体现于贯穿整个影视发展历史的情节影视的主导地位,而且体现于“淡化情节”的现代影视也终究未能取消演员表演故事的这一戏剧本体基因,即最本质的戏剧性要素上。正因为影视戏剧性的审美形式是演员的戏剧动作,体现出直观性、动态性和连续性,所以会给观众现场印象好像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种戏剧性的现场感恰恰是影视剧文学性的本质。
二、颠覆传统观念的“影视戏说史”的泛滥
我在这里说的“影视戏说史”,并不指影视发展的历史,而是指用影视媒介表现的戏说的历史。在当下的影视剧中,“影视戏说史”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历史,甚至颠覆了我们的历史观。历史题材影视剧处在了一个“恶搞”历史的境地。《戏说乾隆》可以让乾隆飞檐走壁;《戏说慈禧》可以让慈禧与太监勾搭成奸;《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等塑造的封建帝王均都爱民如子、贤达孝悌,人情味实足。《英雄》里塑造的秦始皇更是天下的大英雄。即使是革命题材的电视剧,也出现了戏说化颠覆传统历史观的倾向,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20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里面的毛泽东青少年形象是白衣翩翩,现代“酷哥”味道实足,而毛泽东与陶斯咏之间情意绵绵的少年情愫更令人感觉及不舒服。
“影视戏说史”颠覆了历史,形成了新的野史图景,建构了属于影视话语的新历史观。这种“影视戏说历史”的泛滥,一方面说明创作者们对现实题材发掘不够,能力不强,在火热的现实生活里失语;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创作者的创作态度严重地出现了问题,他们不是在制造艺术精品,而是在制造文化垃圾;不是正确地艺术地引领艺术发展的方向,而是搅乱视听。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样的戏说,会错误地引领人们对真善美的认知,降低人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在纸质媒介逐渐退出他们阅读视野的时候,影视剧的戏说成了他们认知和了解历史的教材,但恰恰是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三、影视剧艺术离奇地“玄幻”
近几年,玄幻文学大行其道,特别是在网络世界里遍地开花,这直接地影响了影视剧艺术的创作。武侠加玄幻是当下影视剧艺术中的“奇葩”,这朵“奇葩”奇就奇在“神出鬼没”、“魔法横生”。本来在传统的神魔小说中,“妖魔”一直是反面形象,但在“玄幻文学”的视野里,妖魔“怪力乱神”、上天入地。电影《笑傲江湖》、《无极》、《神话》、《英雄》都赋予了玄幻色彩,电视剧《风云》更是“玄幻”得离奇。
这种利用科技制作宏大场面的“玄幻”,导致了影视剧艺术艺术性与现实性的缺失。我们的影视剧艺术本应该是要表现人的世界和人的生活的艺术,但在“玄幻”的思维中仿佛这个世界不是人的世界而是妖魔的世界,或者说,人在其中必须要赋予超人的力量才能生存,“人”已非人。这些影视的画面看似气势不凡,色彩绚烂,但匪夷所思的场面描绘恰恰印证了创作者对“人”的世界缺乏了真实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也印证了在科技飞速发展时期人的想象力的无比缺乏。艺术思维脱离不了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产生。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想象所产生的新表象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之物,而是人的大脑通过对原有的旧表象的加工改造而产生,艺术家想象出来的东西无论多么离奇古怪,都必须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构成的因素。而离开了现实,就是无意义的。
“玄幻”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科技发展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对现实的观照不足,过分表现玄幻会使我们失去对生活的自信,导致信仰危机。
四、改编与重拍的失语
改编与重拍一直是影视剧艺术创作的重点。但近几年的改编与重拍现象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重复,没有新意。旧瓶装新酒中注入的现代理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以及情感纠葛严重地损害了原著的本来面目。二是现在的影视剧艺术创作者对原著的改编与重拍动辄就是十几集、二十几集甚至三十多集,把原来的内容越拉越长,没有原则地改编,完全颠覆了观众心目中的原著内容,只是在一味地编故事,这就难免成为“注水剧”。三是改编和重拍严重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氛围破坏了,经典就没了依托。以“红色经典”为例,我们都知“红色经典”作品中表现的历史和人物,都是历史铸造的,历史和人物不能处在真空里,更不能跨越遥远的时空。即是说,这些人物不能脱离那个培育他们茁壮成长的历史时空,如果改编和重拍脱离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空,重拍的“红色经典”肯定会进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不管导演怎么注入现代的艺术元素,今天的人们也是不认可的。这不能不使观众大跌眼镜。
以上种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我们的艺术工作者选题的范围狭窄,不能够深入实际生活精心进行艺术创作,只好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化、商业化的时代,娱乐与消遣的消费观念搅乱了功利的艺术家创作的心态,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面前,艺术家也成了跪拜者和乞讨者。
我们知道,影视剧艺术是纯洁的艺术,它不仅是栖息在科技之树上的奇葩,更是人们视觉享受中的精灵。珍惜和尊重影视艺术,实际上是尊重人类自己。面对当下影视剧艺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真的要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缺憾,中国,影视剧,视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