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调查报告 >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5篇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5篇

    时间:2023-05-04 19:55: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4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篇一

      矛盾在事物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读书报告

      摘

      要:矛盾论一直是哲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矛盾存在与事物之中而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同时矛盾也以自身的发展和运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和运动。如何正确地认识矛盾、理解矛盾、解决矛盾,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主题。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本文提出,对于矛盾的认识、理解和解决,应从其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矛盾;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

      1.必然性

      1.1哲学基本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同时,这也应是整个哲学系统的基本论点之一。事物自其产生之初,内部就已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或从一开始就暴露无疑;或没有任何迹象,隐藏在事物内部,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在以后的阶段中最终显现出来。虽然这些矛盾形式不同,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矛盾产生的必然性。

      1.2普遍性与特殊性

      对于矛盾的必然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矛盾必然性这种看似不合理、实则合情合理的性质呢?这一点,则需要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说其体现为两点,第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第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乍一看,这两点似乎说了一件相同的事情,实则不然。第一点只是说矛盾的存在,而第二点则更深刻地指明了矛盾的运动。矛盾的存在,它与万事万物相生而生的关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政治上,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经济上,不同产业、不同商家之间的竞争;文化上,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具体一点的,如数学中的加和减,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合成与分解??恩格斯有一句名

      言说:“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生物是它自身,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正是它自身才构成了这个生物。但它又是别的什么?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与自身矛盾的部分。生物是个有机体,但却是由无机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生物生命的整个过程不过是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应,所以说生物“又是别的什么”。以上种种无一不在向我们说明着,不论是简单或复杂,不论是主管或客观,不论是社会或自然,甚至是生命本身,矛盾都是普遍地存在着,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

      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的事物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而不同的矛盾之间区别着不同的事物。各个事物的发展运动千差万别,其内部的矛盾也自然大相径庭。但对于任一事物来说,正是它所包含的特殊的矛盾,构成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并成为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从人类的认知过程

      来看,对于每一件事物,我们会关注到它的全部特征,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它与别的事物相比较,而在比较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使我们找到其间的规律,而不同点使我们对事物加以概念。由此发现,矛盾的特殊性在人类认知、科学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发展性

      2.1矛盾的整体发展

      正如万事万物时刻都处在运动和发展中一样,其所包含的矛盾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运动和发展。其中,既有矛盾在整体上的发展、变化,又有矛盾自身内部的运动与转化。

      在整体上,矛盾有其当下固有的形态或本质,比如现在我国所面临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这项矛盾会保持其现在的形态,以一种整体的面貌呈现出来。但是,它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绝不是静滞不动的。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项矛盾也会消失,但这里的“消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而是说这项矛盾发展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矛盾。这正如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转化为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再发展为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最后直至现在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在矛盾的发展中,各个矛盾的相对低位也在不断的改变。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件事物,其内部可能同时有多个矛盾。但这些矛盾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

      矛盾在不断发展,因而主要矛盾可能会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会转化为主要矛盾。这正如抗战前国共两党矛盾尖锐,此即为主要矛盾。而当抗战爆发后,同帝国主义

      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因而产生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矛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于是进行了解放战争。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事物中的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正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前面已经说过,正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并成为事物间相区别的根本特征。这里要说明的,一项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而并不在于其外部。就拿大学的学习来说,处于同一所大学中,在学习环境、师资力量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学习成绩仍会有较大的差别;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从大一到大四的成绩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处的学校环境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在事物外部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矛盾的发展与转换,事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2矛盾的内部发展

      每一项矛盾中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或几方面,如上下、正反、里外,这些方面虽然矛盾,但却又包含着一定的统一性。首先,矛盾的一方面的存在必以其对立方面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就是说,矛盾着的各方面,并不能孤立的存在。假如没有与它相对立、相矛盾的一方,它自己的存在也自然失去了意义。也即,无所谓上,也就无所谓

      下;无所谓正,也就无所谓反;无所谓里,也就无所谓外。各方面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共同构成了矛盾的存在。其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着的各方面也是在不断地转化的,转化为其他方面,或甚至转化为其对立的方面。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中体现地最为明显。阴代表相对静止的、向内的、下降的、有形的,阳代表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无形的,这两方面互为对立,却又互相补充,并且互为消长,动态平衡。一段时间内,可能阴消阳长,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又会阳消阴长。而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转变。俗话说:“物极必反。”阴会转化为阳,阳也会转化为阴。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体现了这个道理。列宁也曾说过:“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做死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做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3.可解决性

      既然存在矛盾,那么也就一定存在矛盾的解决方法,所以矛盾具有可解决性。

      首先,科学的辩证法要求我们以一种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对待事物中存在的矛盾,我们自然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对矛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解决矛盾。就以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例,形而上学主张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宇宙观,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相矛盾

      的。但是,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代,我们却需要抛除形

      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矛盾,将两者结合起来。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思考开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他将自然规律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本身就包含一种静止、不变的前提。试想,如果牛顿对自然规律的看法就是认为它是瞬息万变的、无固定形态的,那又怎么能得到普适的万有引力计算式?所以正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如果这样看待问题,那事物中原有的矛盾就都消失了、不存在了,岂不是与上述所说的矛盾的必然性相违背?其实不然,因为这恰恰是矛盾发展性的又一个体现。另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在于事物本身也在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人们如果不去注意这一点,就不能适当的处理事物的矛盾。随着事物的发展,旧过程与旧矛盾消灭,新过程与新矛盾产生7,对于这些不同的矛盾本质,我们如果一直采用同一种方法,是不可能将其全部解决掉的。所以,分析矛盾的变化,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同的方法,这才是明智的。就如对于资产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应采用君主立宪的方法去解决;对于无产阶级同剥削阶级的矛盾,应采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可见,只有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来面对矛盾,才会得到矛盾的解决方法。

      其次,要分清主次。在矛盾的发展性中已经谈到,事物中存

      在诸多的矛盾,其中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那么,在解决矛盾时我们就应该从主要矛盾入手,这是毋庸置疑的。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其他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进而影响到矛盾整体的形态和性

      质;而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本质,所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决不能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一定要深入了解事物的各项矛盾,明白其中的各个方面,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只有了解问题,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找出最有效的方法。当我们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之后,次要矛盾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篇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心得

      --《苦难辉煌》

      自动化1002丁莹

      10212032《苦难辉煌》读后感

      “读完之后,掩卷长思,历史的烽烟中,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探求救国救民、民族独立孜孜以求、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在经历无数的挫折与失败后的勇往直前,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仿佛出现在眼前,让我感受到信仰的无穷力量。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打过败战,曾经在公开的场合坦承自己的指挥失误;“伟大的长征”在刚开始时根本不知未来的方向,曾经遭遇四面楚歌;红军的指挥部(包含毛泽东、朱德等开国领袖),差一点被“包了饺子”;长期被作为反面典型的大汉奸汪精卫年轻时也曾经表露出“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为革命献身的豪情。

      历史是在挫折中轰隆前进的,伟人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犯了错误能够及时纠正的人,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人。金一南教授在书中说道:“遵义会议请回来的不是一尊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伟人的与众不同,不是在于能够发出神一般的预言,而是在于能否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经历磨难却不畏艰难,历尽沧桑后却能笑对苦难,因为共产党人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为了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实现,8000万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挺起民族的脊梁、缔造人民民主的共和国、探索国家的发展道路??。做为这8000万分之一,我为党的历史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做为这8000万分之一,为了党和国家的未来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听从召唤、肩负使命,因为我已经把信念融入心里。

      共产主义是什么?它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绘制的一份理想蓝图;它是英勇不屈的中国人用血和泪为之战斗的理想信念;它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最高理想。

      也许在喧嚣的繁华中,理想被悄悄的渐忘;也许在现实的经济冲击下,理想已悄悄的褪色;也许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信念曾悄悄的迷失过。但正因为有渐忘,有褪色,有迷失,那些坚定不移的在苦难中奋斗,坚持着达成理想,坚守着理想信念的人才更值得我们敬仰。

      1932年因贪污被枪毙的谢步升、1938年叛党后客死异乡的张国焘、1995年因贪腐入狱的陈希同、2010年五罪并罚后被处死的文强??,他们忘记了五四运动中青年们为救国而流的血,忘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为理想而坚定前行的每一个足迹,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根本。在他们忘记苦难、辱没理

      想的时候,他们的生命之光已经到了尽头。

      在今天,我所经历的将不再有前辈们需要面对的恶劣生存环境,很多艰辛更是没有机会体会,但是我不可以忘记今天的幸福来自哪里,不可以忘记为了我今天的幸福而付出生命的那一群群可敬、可爱的人。只有不忘记他们,我才更能体会到理想、信念的力量与伟大。在今天,我们总在经历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在种种诱惑面前我们需要更清醒的意识,更坚定的信仰去支撑。

      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苦难而走向辉煌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从奋斗、挫折、再奋斗的历程中闯出一条通往胜利之路的?坦率地说,对于这样一个极富历史感悟力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志若明若暗。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课余时间,仔细阅读了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感慨良多,获益匪浅。该书钩沉稽古,发微抉隐,立论深邃辩证、朴实公允,史料小中见大、新中求实,文气深沉激越、豪迈雄强。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感情、精辟的分析,为我们再现了一幅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全景画。阅后掩卷长思,心绪不能自已。

      坚定不移的信仰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表里相依、内在统一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11正确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典范。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古罗马曾是地跨欧亚非的强盛帝国,但随着腐化奢靡之风日盛,最终难逃民族分裂和崩溃的命运。今天,当我们嗟叹美酒淹没宝座、金玉压倒豪舍、骄奢倾覆政权的时候,更应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的古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努力为党和人民干一番事业。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苦难辉煌》中那种空前复杂的历史变局,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今天则是中华民族崛起进入的中期进程,前面将是新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路。我们

      12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中国绝不会在莺歌燕舞之中实现崛起。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高擎“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信仰火炬,充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在金一南教授这部还原历史真实细节的52万字大部头里,处于胚胎期的中共和后来的长征历程,第一次被置于全球战略博弈的大格局下,并被进行精心而深刻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纷争与联合,与日本侵略势力的浴血对抗和激烈博弈,以及其背后共产国际的意识形态力量及苏联国家利益搅揉搀杂的复杂背景,这一切,勾画出了一幅动态的变化的斗争的生动历史画卷。而进行伟大远征的红军,正是在多股力量的夹缝中,依靠自己强烈的使命感和绝地求生的意志,闯出了一条艰苦卓绝的“中国之路”。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对红军四渡赤水的描写。从真实的历史看,那正是红军长征途中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而在四次渡过赤水的战略性转移中,红军并非每次都“用兵真如神”。至少有两次,是在决策失误或作战任务无法完成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退却。作者说:其实没有神。红军中从领袖到战士,都是一个个鲜灵活现的个人。人最不能避免的就

      13是失误,人最可贵的也就是改正失误。后人“好心好意”的回避,把人拔高成无往而不胜的“神”,恰恰把共产党人最富有生机的灵魂抽掉了。这个灵魂不是佛光神意,而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精神。

      《苦难辉煌》这本书的客观性让我油然生出一股敬意。从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三、蒋介石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为自己籍籍无名而忧伤,却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的事业中去。

      书中有句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时候我们不

      在意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正是一件件的小事决定着一件大事的成败。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

      14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篇三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

      目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1**********]5姓名(学号)

      刘宝洲

      [1**********]5指

      导

      教

      师

      王庆生

      2015年

      4月

      17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15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的文化涵养必定起始于其哲学思维,一个国家的哲学成就必定体现在其文化底蕴。冯友兰先生撰写的《中国哲学简史》通过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哲学进程。读完这本书,感觉冯先生不愧被誉为治中国哲学史迄今无出其右者。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这样说,“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系统反思。”正是因为我们还活着,还是在人生之中,那么哲学反思的对象就是人生。人生之中对生活的态度无非就是出世与入世。出世还是入世,其二难选择时的困惑丝毫不亚于哈姆雷特的“是生是死”,几乎每一个读书人在他们的生命中都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对人生系统反思之前,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思考本身的属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认为这一句已经讲明了思考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如是理解:哲学源于对人类所处环境的思考。因为思考本身就是知识。这种知识的产物其中之一就是哲学。

      未读《中国哲学简史》之前,我一直认为语言表达有颇多不足。其传意达会作用在一个限定的范围。读到国学大师冯

      16友兰在书中这样理解,颇有醍醐灌顶之感: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一旦语言已经完成它的暗示的作用,就应该把它忘掉,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被并非必要的语言所拖累呢?这同时也说明了思考的作用,语言讲述的只是我们所看到字面的意思,其暗示隐藏的含义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再者言,即便某作者表达技巧有多么高超,那也只是我们在吃别人咀嚼之后的食物,已经失去了其本来哲学的原味。

      每个人都需要思考,这样才能自己体悟到出世与入世。一个哲学的学习者,不会思考是永远都不会理解哲学真正含义的,也无法能称得上是一个学习者。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宗教的做法更多的是提供正面知识而且即使是为了这些,宗教徒也大兜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在哲学的相比之下,显然哲学这条路更加捷径且其中包含的价值更高。当人哲学化了,也就得到了宗教所能提供的最高福分。因此冯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哲学之出世入世:修身为入世,养性即为出世。出世与入世相互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如同理想与现实一样。中国的哲学就是在看似矛盾对立中寻找统一性。但这并不是去否定矛盾的存在,也不是取消出世与入世

      1的对立,尚且矛盾即矛盾,不可否认与取消。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寻找到出世与入世的平衡点,找到统一性。

      中国的哲学寄蕴在中国的艺术文化中,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窥视中国的哲学精神。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各家学派自成一体,相互争鸣。儒家代表孔子对经书给出新的解释,社会关系中每一个词语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君,为臣,为父,为子等等都需要名实一致。对于人的品德方面,孔子讲求仁与义,还有其他重要思想如忠恕,知命。孔子对整个哲学探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十以前,孔子专注于学,即增长知识,而后在道德上领悟到天命,前为入世,四十而后,在入世中领悟到出市的境界。儒家讲究要学优而仕,学习就是为了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学说被历代帝王奉为正统。可惜的是,儒家注重的道德层面即入世,也并没有把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说清,像是机缘巧合一般一笔带过了。

      从源头上来看,道家和儒家似乎是思想主张相反的两个流派。书中提到:“孔子重名教,老庄贵自然”,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道家,推原万物之名,万物之理。从对于形而下的存在,在道家看来是很容易认知,就同宗教徒接受正面信息一样。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形而上的道。这本身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

      1层次上的思维。而所谓的”道”,万物本原,只是我们为了表达它给出的一个命名。道常无名,朴。老

      子学说以“太一”“无有为常”作为主旨。万物常变,而变动的内在法则却是不变的。老子还提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在为人处世上提出,要合乎自然的常理,即“知常曰明”。儒家在这一方面要比道家周详许多。道家将人也看作与外界万物同等事物,所以一样要依循常理顺乎自然,要求太多,但是欲壑难填,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所以老子强调清心寡欲。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事情做得太多。

      同时代的还有阴阳家,墨家,兵家,杂家等等,各学派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哲学进步!很遗憾的是,各个学派多执于单一的出世或者单一的入世。

      在我看来,现代人应该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阅读完以中国文化的主线来论述中国哲学的表现的《中国哲学简史》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颇受启发。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篇四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报告

      实干兴邦

      ──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

      姓

      名:申建明

      学

      号:

      班

      级:物流与信息管理系电子商务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吴薇

      131402012班

      2016年4月2号

      实干兴邦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物流与信息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2班申建明

      摘要:本文分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的主要内容并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强调了创新对大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大学生

      正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总结报告。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准备。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

      2的主题报告,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学习和掌握这篇讲话的精神,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意义十分重大。

      邓小平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主要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论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第二,邓小平同志论述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并且强调要保障人民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第三,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处理过去的遗留问题,科学地、历史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文化大革命”,并且强调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要向前看。第四,强调要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1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阐叙。“实事求是”的含义,毛泽东同志早已作过精辟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又加了四个字:“解放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让毛泽东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

      那什么叫解放思想呢?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

      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这些论述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有唯物主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抵制来自任何的不良倾向,有远大理想,高尚境界,有探求规律不可缺少的刻苦精神和韧劲,这一切高贵品质,只有来源于对人民、对民族、对祖国的高度责任

      22心,才能时时处处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人民谋利益。

      我认为解放思想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而且这一思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紧密相关的。例如我们的学习生活,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习惯于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在下面一味的接收,完全不动脑,像个机器一样,思想处于半僵化状态,而且课下还会花很多时间复习,预习,依然不动脑,这类是本本主义的典型同学。这类同学认为只要这样学习,就能够取得好成绩,可是事与愿违,往往这些同学的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而那些上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课以外,还喜欢自己思考问题的同学,不仅不用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复习,预习,而且还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有的时候这类同学能够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动脑的学习当然比不动脑的学习效率要高很多了

      对于我们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而言,从表面看似这与我们没有多大的联系,其实我们的生活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在运用它或者违背它。例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来增加就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从这个方面也体现出了解放思想的精神。在某些方面我们更加需要自己来解放自己的思想,比如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味的高不成低不就,也不能非要一毕业就拿高薪,这样是非常不明智的思想。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青年

      23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必须用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在社会实践要懂得用新的思维和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方法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实现创新,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八十年代的中国,因为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解放思想显得同样重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现在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人才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要实现国家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借鉴他们培养人才的方法。固步自封,走老路是万万不可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鼓励新创造和新发明,鼓励人才进行自主创新。

      解放思想还体现在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青年人在进行职业选择上同样应该解放思想,不应局限于部分职业和岗位,而应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勇于开拓出自己的事业,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态度和政策支持下,我们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大胆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24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点缺陷和不足之处。现下,浮躁成为一种风气,“郁闷”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些都反映了部分人不能脚踏实地地面对学习和工作,是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应该在当今社会中大力发扬的。而说到底,艰苦奋斗首先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实事求是,分析客观情况和自身的优缺点,结合实际,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时刻用这一思想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我们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不断的丰富其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

    篇二: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

      实践在矛盾中呈现,矛盾在实践中印证

      读《实践论》和《矛盾论》

      有感

      小组

      代

      表人:

      李

      志

      天

      院系专业班级:

      机电院10电气四班

      联

      系

      电

      话:

      指

      导

      教

      师:

      汪

      建

      兵

      填

      表

      日

      期:2011年10月3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1年2月26日

      读书报告题目

      实践在矛盾中呈现,矛盾在实践中印证

      ——读《实践论》和《矛盾论》有感

      完成时间

      2011年9月29日——2011年10月3日

      院、系、班级

      机电学院

      10电气四班

      学号

      60324姓名

      侯振

      李志天

      张世龙

      具体分工

      审核

      编辑

      查资料

      小

      组

      成

      员

      机电学院

      10电气四班

      机电学院

      10电气四班

      读书报告

      内容简介(200字左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为了使全党、全军避免受教条主义误导。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对马列理论系统的极大发展。实践要以“实事求是”为准则来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矛盾,然而再总结矛盾给我们的教训,从而制定出更加高效的实践制度。这种循环有利于生产建设中少走弯路。《实践论》和《矛盾论》在要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读书报告

      自我评价

      100字左右

      通过对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认真阅读和学习。我们小组成员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辩证统一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也使我们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也使我们的世界观有了较大的改变。对我们日后的发展有指导意义。这个报告有一定的哲理性,为了通俗易懂,更多的是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的。

      教师评语

      教师综合评分

      题目10分

      结构30分

      内容50分

      摘要文献等10分

      总评分

      实践在矛盾中呈现,矛盾在实践中印证

      ——读《实践论》和《矛盾论》有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清社会实践中矛盾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来胡主席提出来的和谐社会,更需要实践与矛盾的辩证统一来支撑。毛泽东在当时提出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今天仍然不失价值,在矛盾中顺时改变,坚持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才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牢记的准则。只有在实践才会发现矛盾,只有对矛盾的总结,才能更加高效的实践,从而才能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关键词:矛盾;实践;辩证;统一;发展

      正文:

      一、矛盾和实践的概念

      何为实践:

      1、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何为矛盾:

      1、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2、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二、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

      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我们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这些实践的认识也会随之而变化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真知”。

      三、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作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核心”,其基本规律表达便是对立统一规律。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理论解释功能。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现阶段,要提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要学会用这个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学习中要从纷繁的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一、认识矛盾并用矛盾的方式分析问题及开展工作

      《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二、利用矛盾开展工作、创新工作

      毛泽东在“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里举例说到“炸弹发生爆炸”一直到“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了给自己的的商品作推销,夸赞自己的矛没有任何盾能抵挡住的锐利,又夸赞

      自己的盾没有任何矛能刺穿的坚固。有人就问:那么,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呢?结果此人语塞达不出来。

      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工作的开展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矛盾其实就是生产力。

      ------“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三、矛盾能帮助我们顺利的开展工作

      在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里毛泽东剖析到: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在工作的开展中,不管是与合作单位还是同事之间,甚至是工程进度、事业进展都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些矛盾中一方的存在都是以矛盾的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在矛盾产生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以便尽快回到并服从于主要矛盾中来。

      四、实践在矛盾中呈现,矛盾在实践中印证

      矛盾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结合我们的工作,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工作或者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判断,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拍脑袋办事情。在工作和目标达成

      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矛盾,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使得我们的工作在进展过程中不被动,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得到预期的效果(效率+结果)。

      实践在矛盾中呈现,矛盾在实践中印证。只有在实践才会发现矛盾,只有对矛盾的总结,才能更加高效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战国时期

      2.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

      3.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小组内部讨论稿

      李志天同学说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和矛盾很难达到统一,甚至没有办法达到统一,这只能在理论上得以实现。

      候振同学说《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在现实社会中让两者达到统一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就能实现从实践——矛盾——实践——矛盾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让人们有这种科学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张世龙同学认为从理论上看《实践论》和《矛盾论》达到绝对的统一似乎行得通,但这需要太多的客观条件的同时存在才能实现。这种要求几乎不能做到,就像伽利略著名的小车实验一样,你在宇宙中不可能找出光滑的平面来试验,人们今天对惯性定理的正确认识是建立在实验和推理之上的。

      经过讨论,总结如下:

      实践是矛盾诞生的土壤,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了矛盾,矛盾演变,发展,激化,最后又融合,渐渐地才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进践行着矛盾统一之后的结果,矛盾最后是实践的促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尝试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之间彼此有时候会产生矛盾,不知道何舍何留,等到此时才发现尝试过,舍弃过,存留过,融合过,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在大学了,可以在没有了班主任的天天训导中好好的学习。

    篇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

      

      院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工商管理系

      学号:02130328姓

      名:余晓东

      指导老师:

      孙亚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著选读读后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1883年3月14日下午二点三刻,马克思平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读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觉得它在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在这个讲话的最后,恩格斯说:“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的,马克思为世人留下了《资本论》巨著。他独一无二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预言着人类社会应该存在的公正和公平的“模式”。应该承认,尽管这世界上有许多人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恶魔,但不管怎样,马克思没有“私敌”。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

      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当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把全球闹得天翻地覆之时,把工业文明“哺下”到世界每个角落之时,马克思没有随着资产阶级一起

      庆祝干杯,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这些占世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处境让他不得不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尽管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没有了马克思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即唯物史观的发现:“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里,恩格斯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由政治、法律以及道德、哲学、宗教等构成的上层建筑,规定着它的性质、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养料。

      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篇四: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

      

      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首先我想谈谈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研究宗教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是我们的信仰。研究宗教不一定非要信仰,或者说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宗教等问题,为了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置身事外的非信仰状态更理想。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不矛盾。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这种信仰是“我知道我相信”的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迷信。盲目迷信就可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背道而驰。

      边阅读,边思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但是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有什么缺点的话,写得东西太多算是一个缺点。文字多,如何阅读便成为一个问题。地毯式通读当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并且,一些经典篇目是要反复熟读、精读的。在熟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专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阅读效率会高些,大脑也处于活跃状态,有所期待会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取有用信息。当然,阅读与发现问题是互动的循环,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将阅读导向深入,很难说先有阅读还是先发现问题,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精一点,并任其他。这其实也就是博与专的关系。我个人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具备广博的视野。这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同意的。这又牵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什么、也就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提问,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一直存有分歧,目前存有的认知和推论存有这样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重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做出相同的界定。第一种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的民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必须说道,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存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就是对另一种界定的驳斥,都具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三个组成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须要表示,在谈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牵涉的学科就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可以批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三个组成部分,还必须包含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如此认知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变成了无所不包的科学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并使马克思主义遭遇被分尸的危险。早在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抨击说道:“从一已经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两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予以可怕的划分,对其做出了种种相互相冲突的表述。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划分则日益显著,表述也更加分歧,的确很难找出把整体统一出来的因素。”这就是由知识论的致思价值观念所引致的后果。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整体的任何知识论的分尸和折中都就是对其整体性的侵害。对于这种整体性,晚年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表示,“马克思的东西都就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从中单独抽出来”。

      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确实存在学科分立、各自为营的现象,专业划分非常明显。我不想过多谈这个问题,这不是今天的主题,但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在本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同时,拓宽视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学科所涉及的问题都要关注一些,文学

      、历史、社会学等也要读一些。从生理上而言人是杂食动物,精神上也应如此。我个人做得也很不够,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扣理论,联及现实。我们常常特别强调研究学问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小册子》第十一条马克思早就说道过:“哲学家们只是用相同的方式表述世界,问题是发生改变世界。”我们今天再次写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必须密切联系现实,这既合乎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就是同时实现理论技术创新的生长点。

      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质,很难将理论与现实分割开。比如,当前热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能说只是理论问题,与现实不相关吗?再比如,现时代,如何理解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概念?是不是像西方学者所说,是马克思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呢?如果是,承担解放人类的革命主体都不复存在了,马克思的历史观立即就面临被解构的危险;如果不是,又如何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回应这些挑战和攻击?我认为这些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与现实密切相关。如果通过深度阅读原著,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彻底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将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年,在人类社会迈入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活动“一千年中最了不起的思想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普遍认为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存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无疑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确就是我们时代不容抹煞的思想旗帜。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修》的自学,详细阐释自身所感悟到的马克思主义之永恒魅力之所在。

      永恒魅力之一:强烈的实践品格。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注: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和其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佐证了这一点。《提纲》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认识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用。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还说明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从《提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

      笔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其对现实的灵敏高度关注和对课堂教学的倚赖,使它呈现与体系化哲学相当相同的特色也就是其最终能打破其它哲学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特别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仅仅只是行动的指南,特别强调理论不仅必须能够表明世界更要能够用来改建世界。这样,就使其哲学具备面向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理论和课堂教学的相互扩散、相互转变遗留下了空间,也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健全技术创新这一理论提供更多了可能将。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发展,其都不可能将瓦解上开课堂教学而行,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备的猛烈的课堂教学品格这一特质都不能落伍,其必将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更加纤细。

      永恒魅力之二:与其它哲学相比所具有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两级分化,不断揭露和批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马克思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整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第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变革的进步意识。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立足现实、现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臆测。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势的唯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态度。笔者以为社会要进

      步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和敢于坚持批判精神,拿起批判武器的人士。作为一位接受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中共党员,我们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都是我们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也必将是永恒的!

      永恒魅力之三:厚实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钻研,使我体会颇深的一点就是:从其著作中偏折出的对现实的人的存活状态的诚挚高度关注。在宣言中马恩声援“全世界无产者,联手出来”用暴力废黜现存的社会制度,创建起至每个人都能够赢得民主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哲学高度关注的中心,就是现实的人的存活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占到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抱著存有猛烈的同情,对导致他们存活状况转差的社会根源展开了无情的揭发和抨击,对由此增添的人性的歪曲、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断展开征讨和抨击。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人的价值和自尊在非常大程度上受限于金钱或加诸于政治的特权。人并没沦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备浓郁人文关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在我们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无疑具备极强的现实指导和先进经验意义。在笔者认为只要这个社会除了现实的人的存有,就必定有赖于对人的高度关注。因此可以说道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也就是永远不能消失的!

      永恒魅力之四:辨证的分析方法。通过学习让我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魅力之处应在于它: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他对问题的分析让你感觉到他对切入点的把握总是那么的准确和全面、总是那么的深刻、批判总是那么的入木三分,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无疑与其所使用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分不开的。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有二:其一,提出或回答任何问题(包括对于原著的理解),都必须将其置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中(不仅仅是语境),从社会的具体矛盾冲突中考量各种思想理论的冲突;其二,对于各种思想材料和资源进行加工取舍的根本依据,不是来自思想自身,而是来自实践的要求,实践按照能够创造现实、转化现实这一根本要求,对于各种思潮、学说、主义等进行无情的筛选,并确立其历史地位。这就是说,再重要的文本,实际上也还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摹本”,而不是“原本”。因此,尽管“解读”、“理解”必具主观性,然而“文本”如同历史一样,不是任何人“戏说”、“解构”的玩偶,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评价尺度,绝非“怎么都可以”。

      返回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细心的用心回去品味,用心回去思索你将可以辨认出马克思其实远远地跑在我们的前面,而不是像是一些幼稚的人们自信心的以为那样已经把马克思远远的打翻在身后了。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远远还未过时,恰好相反正像笔者前文所感悟到的马克思的一些精神必将璀璨永恒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所获得的顺利并被证实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慷慨激昂的印证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应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列经典引领我的一生

      关上记忆的闸门,回去想到67年前关于书的一桩追忆,至今仍难以平淡。

      年,国民党日益腐败,蒋家王朝行将崩溃。19岁的我正在武汉上大学,由于受马列主义熏陶,自愿加入了党领导的地下组织,成为一名“职业学生”,以上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时,当局禁阅革命书籍,违者定为“政治犯”。许多热血青年仍冒着生命危险,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职业学生”更是如此。

      一天傍晚,我在书包中装了几本手抄原著,出来校门没多远就看到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宪兵朝自己走过。我极力掌控紧绷情绪,稳步朝前走。节骨眼上,一位30多岁的大嫂经过,她身着打著补丁的衣服,胳膊上挎着个菜篮,一看看就是位正直的劳动妇女。把握住擦肩而过的瞬间,我快速把书包放入她的菜篮,并向她并使了个眼色。她稍存有怵惕,但很快平淡如初,会意地微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道就大步朝菜市场方向跑回去。很快,4个宪兵将我拦住,一番盘问,由于拿不出破绽,只好将我杀掉。

      我继续走了一段路,非常担心大嫂。便走进一家小饭铺,面对马路坐下,等待大嫂。心想万一出事,我将返回向宪兵说明书是我主动放进大嫂菜篮子里的。坐牢、治“罪”由我承担,不能牵连大嫂;如果无事,大嫂安全返回,我好取回书。昏暗的路灯全亮了起来,仍寻不到大嫂身影。我忧心忡忡地回到家,大家都为大嫂的安全忧心。姐姐立即去菜市场一带打听宪兵是否抓过人,结果都说没有,我不安的心情稍有缓解。但这一晚几乎彻夜不眠。

      为了找出大嫂,我相继几天一至傍晚就回去菜市场附近,但每次都毫无结果。年我随“四野”南下,年从驻地上班途经武汉并作较长时间停留,都赶紧至当年着火的菜市场一带,与当地派出所一道找寻大嫂,还是一无所获。年,我回去武汉探亲,又曾专门找寻大嫂,依然无果而终。大嫂如果在世,当是将近百岁的人了。

      大嫂和我素昧平生,但在危急时刻,她冒着生命危险,挽救我被捕的厄运。事情虽然过去了数十年,但每念及此,愧疚和感激之情萦绕于心。而几十年来,大嫂憎爱分明、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一直是我在革命征途奋勇前行的动力。那次事件之后,我怀着对国民党残暴统治的愤怒心态,千方百计寻找马列主义书籍,废寝忘食地攻读。

      难以忘怀这个过程,我深切体会至,经典著作就像是大海的灯塔,航船的桅杆。书法展经典,就如同爬上桅杆,沦为览胜远眺的瞭望台者,站位低、想一想、方向清。正是在马列主义著作的提示下,我毅然退出再念两年书的机会,义无反顾从军南下,出席了革命赣西南、衡宝、广州、海南岛等战役,以及抗美援朝,在火线上多次立功受奖。在近70年的自学、工作中,正是对马列主义著作努力做到了“有赖于,勤奋学,秉持用”,使我摄入了政治营养、进一步增强了革命意志、始终如一了理想信念,终身受惠。当下也不完全相同。潮涌而来的信息,各种渠道响起的杂音,我判定,只有用马列主义著作为准绳,回去分析、对照和检视,就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

      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新旧社会可说是两重天。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将之列为“禁书”,谁“偷阅”就要坐牢甚至砍头;而今,中央十分重视干部读书学习,保障时间、配发读物,条件实在太优越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求大家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言之谆谆、令人深思。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不好之者,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全体党员干部以读书为乐、搞好表率,“全民写作、书香社会”的幸福图景就可以渐行渐近,一个存有学识、轻德行、知书达理的民族,必将傲然立于世界的东方。

    篇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

      

      马列读书报告

      第一篇:马列读书报告

      关于武则天——

      读《武则天——女皇之路》后的心得报告

      最近读了一本人物传记,是萧让所著的《武则天——女皇之路》,由此产生了一些关于本书的看法,如有原书作者观点有冲突,纯属个人想法。本书从武则天的少女时代讲起,讲述了武则天在等级森严的中古时代,如何以商人之女成为一国之后,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如何以女子之身君临天下。武则天出生商人之家,本来凭她的出身是与宫廷无缘的,但由于其父武士彟的独到眼光及敢于一搏的精神,是武家跻身开国元勋家族之一(支持李渊起兵)。贞观十一年,天子以其才慧征召武则天入宫,她对母亲说了那句很著名的话“见天子焉知非福”,那时的武则天仍只是个14岁的天真烂漫的少女,这话很可能就是一句普通的临别赠言,安慰母亲“我会过得很好,不要为我担心”,这时的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好女儿。

      自武则天进宫之后,所走的路并不顺畅。不受宠是她另谋出路,由太宗的妃子变为高宗的情人,从幽闭宫中到未来的叱咤风云,她为自己的人生描绘了一条康庄大道。成为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天子宠妃之后,武则天所想的并不是从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是如何正位中宫。

      这时武则天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宫廷生活,学会尔虞我诈,学会心狠手辣,未来目的可以不顾一切。正如她登上后位的代价——杀死自己刚刚出世的亲身女儿安定公主,更何谈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对自己的儿女媳婿各种残忍手段,或许,为了登上最高点,就必须冷血无情,不让情感左右自己吧。除却残忍手段,武则天能成为天下第一人,凭借的自然还有聪明才智。武周王朝,是武皇的毕生心血所在,她不仅贪恋君王的权力和名分,更希望武周能够繁荣强盛,万世永昌。她大力推广制科取仕,首创殿试,开了皇帝亲试举人的先河。同时开创武举,以示文武并重,以此开拓了一条获得人才的门路。积极宣扬

      佛教,力挽狂澜的改变了穷李唐三代之力造成的道先佛后的局面。

      纵观全书,武媚的一生十分精彩,她的从政之路血腥残忍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各种真真假假的记载和传说,但是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女子,谁又能理解她独坐高位的孤独与悲哀呢?个人与历史,瞬间与永恒。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角色扮演。时光悠悠,千年转瞬即逝,一朝而亡的武周王朝显得那么的短暂,尽管那是她为之奋斗一生的心血。在无尽的时空中,她的女里,她的挣扎,她的辉煌,她的悲欢也只是历史一个小片段而已。然而历史终究呈现,她曾于世上,改变过世界,正如本书最后的一首小诗:

      天命自我有,无字碑在,任尔评说千载;

      素手握乾坤,紫宸殿上,女帝唯我一人。

      第二篇:马列经典

      今天,我们倡导读一点马列经典,并不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照着这些单子去读。邓小平精辟地提出过读马列的原则:读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说的是要读经典;管用,说的是要结合工作实际,要有针对性,学以致用。比如,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要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要读《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学习唯物史观,要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读《共产党宣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读《哥达纲领批判》;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要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做妇女工作的,要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做青年工作的,要读《青年团的任务》,等等。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略的提示,实际上,上述每一部经典的当代价值都不限于某一项工作、某一个领域,而是从事各项工作的领导干部都应该读一读的共同经典。比如《资本论》既是经济学,也是哲学和逻辑学。

      近年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李长春、刘云山同志主持下,2009年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

      和《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出版问世。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两套书“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权威性教材。”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落实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要求。

      现在有很多领导干部读书很少,更不用说读马列经典了。这种状况,与我们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称号不相适应,与我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身份不相适应。相反,最近有人看到法国总统萨科齐在翻看马克思的著作。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批判资本主义的《资本论》在资本主义世界走红,成为畅销书,人们想起了这位伟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揭示,禁不住要重新研读它。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马克思专为我们写的书我们反倒不读,说得过去吗?

      当然,马列经典,有些学术性、专业性很强,加上历史年代久远,需要背景知识,初次接触,有些同志不一定都能读得懂。这就需要知难而进,需要坚忍不拔。正因为难,才需要读;难点攻克了,理论素养就提高了;一遍一遍地反复读,理论水平就上去了。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马克思针对阅读《资本论》的困难时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读马列经典,就要有这种登山精神。据毛泽东自己说,《共产党宣言》他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就翻阅,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他就多次翻阅。毛泽东的体会是: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

      第三篇:国企学习马列经典读书心得总结

      学习经典,坚定信念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进一步推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在思想建设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我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公司党组织要求,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重点学习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选(编

      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和《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这三本著作。通过学习经典,进一步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牢固树立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坚信只有我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马列主义精辟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及必经历程,详细解释了阶级、国家等政治概念的本质及其产生根源,有力证明了社会生产力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列宁明确指出,执政党只有代表社会最先进生产力才能确保其执政地位。马列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规律,是科学智慧的集中体现。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至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遭受了一些挫折和质疑,但当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它永恒的魅力,正是凭藉着这种永恒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广范的影响。而事实上,我国过去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也恰恰证明了马列主义的正确性,为此,我们更应该坚定地沿着马克思唯物主义道路走下去,将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最合适有效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时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永远代表最先进生产力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沿着正确道路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才能永葆党的青春活力,重温马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让广大党员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永恒魅力的最佳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书中从《共产党宣言》中概括提炼出六个基本原理,包括: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观点、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在论述《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新

      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时,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此后就进入新社会建设过程,但新社会建设的每一步也都是革命的继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崭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阐述忠实于经典原著,又贴合当今社会发展实际,读后发人深省。任何一个思想、一个论述,都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又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场合、对象做出的,所以如果要准确理解经典著作阐述的基本原理,一定不能离开对特定背景的了解。书中对写作背景也做了精辟扼要的介绍,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思维,使读者对于经典著作的理解把握更有层次更加深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

      解决当代问题,要靠当代人的智慧与实践,而科学理论指导与历史经验借鉴,对于正确解决矛盾和问题来说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全面论述了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共产党执政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建党90周年以来,党走过了一些弯路,但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而言,目前整个社会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深入领会精神也要在实践中加以贯彻,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这本书就对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阐述,是用马列主义指导实践的极好诠释。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只有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破解面临的复杂问题,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发展面临愈加严峻的考验时,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够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应该时刻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兢兢业业做

      好本职工作,毫不松懈加强党建工作,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促进国家建设,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和谐安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我们部门的工作来说,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好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融入经营管理,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将腐败问题在源头上规范治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继承和发扬了我党自延安时期起直至改革开放新时期精选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好传统,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不仅远未过时,而且将永放光芒,牢固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仅要用其改造自身世界观,也要用其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取得工作新成绩。

      监察审计部

      2011年12月26日

      第四篇:马列读书室开班仪式心得体会

      马列读书室开班仪式心得体会

      这是我第二次加入马列读书室,今天也是第二次参加马列读书室开班仪式,比起第一次坐在这,我少了稚嫩多了沉稳,少了好奇多了经历。

      去年,上面的主持人是我不认识的学姐,而今年是我再熟不过的同学;去年上台发言的是不认识的学姐学长和同学,今年上台的是收悉的同学和学弟;去年青松老师上去讲话,我还不怎么认识他,今年,他同样上去讲话,而不怎么认识他的是学弟学妹们了。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也看到了学弟学妹的激情。

      虽然我去年也参加了马列读书室,但是,我只参加了开班仪式,后面的活动我都不知道,因为通知事情都是在群里,我那是还不习惯天天看群消息,不习惯以这样的方式知道班上的小情大事,正因为这样,我错过了在读书室锻炼的机会,看着去年他们参加活动的照片,听着他们参加活动的收获,我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我错过的这么多。

      看着老乡学弟自信地在台上发言,听着他说对大学的憧憬和对读书室的期待,我想到去年的我和他一样,来到这,带着同样的想法,同样的激情,而现在,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有激情追着我的梦,真希望我还和他一样。

      青松老师和去年一样走上讲台,给新一届的读书室成员解读读书室,告诉我们读书室是什么,读书室的作用,等等。我依稀记得,有些话,去年他也是这样说的。

      这次参加马列读书室开班仪式,我知道了我错过的,我也知道了我应该珍惜的。我看到了学弟学妹们的激情,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我不再是那个刚入学的稚嫩学妹了,我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一年,我也收获了我的成长,再次加入马列读书室,我相信我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第五篇:马列观后感

      观《共产党宣言》有感

      《共产党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今观看其同名影片,许多画面又重现眼前,让人印象深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正义者同盟的口号由“人人皆兄弟”变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口号更有气势,更能体现共产主义的真谛,更能团结一切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实现了人类思想上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由于《共产党宣言》等的发表,马克思不得不逃亡,他是“世界公民”。《共产党宣言》指引了许多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与各自国家的国情想适应的、与时代同步的、与人民共命运的社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观《宇宙与人》有感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有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被赋予了巨大的物质智能,而这一切都来自宇宙。

      宇宙中有大量星球,它们内部的核心能团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它们的运动产生各种元素:氢、氮、氧??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在5亿前缓

      慢,到寒武纪时期,氧生产大于消耗,许多动物出现大型化、多元化,成为大型多细胞动物。直到生物大爆炸的出现,再加上之后漫长的进化和演变,才逐渐形成今天的物种。

      虽然人类有最神奇的大脑,但我们的精神文明已然慢慢退化。我们无休止的破坏地球却不知灾难即将来临:40亿后,太阳将自行毁灭,太阳系所有星球将被吞没,到处都是火海,生命将瞬间消失。好在我们还有40亿年的时间准备。借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致力于寻找适合居住的另一颗星球,希望在灭顶之灾来临之前能有个新的居所。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破坏地球的危害,否则,人类将消失在自己编织的噩梦里。

      观《地球2100》有感

      现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拯救千疮百孔的地球和我们人类。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这种意识会激励我们去开发和采取对地球和可持续发展有利的措施。比如说,改变利用能源的方式,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的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开采,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减小温室效应,减慢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同样的,现在还应该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资源,以防出现或者加剧资源的稀缺,进而阻止为了争夺仅有的一点“生存机会”而发生暴动乃至战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这种危机意识装在心里,我们不能把一个千疮百孔的空壳留给后人,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破坏了的地球重新复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世界,一个美好幸福的天堂!

    相关热词搜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原著马克思主义报告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