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贵州民俗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贵州民俗旅游

    贵州民俗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贵州民俗旅游

    时间:2019-01-28 17:59: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贵州省目前共有49个少数民族,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惯、生产习惯乃至文化习惯。这一长期以来的行为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离我们渐行渐远,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由于贵州地处西部偏远地区,历史以来交通不发达,和外界联系较少,造成了相对的闭塞与落后,现如今,在物质资料相对充裕的今天,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在温饱线边缘挣扎徘徊。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偏僻、闭塞,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保存带来较小的外来的冲击,使其能够在民族融合、民族汉化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其独有的特色。贵州的少数民族一方面持有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一方面却仍受到贫穷饥饿的困扰,总是走不出贫穷落后的困境。这一状况不仅困扰着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困扰着当地政府。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贵州少数民族分别处在前资本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在黔西北的部分彝族、苗族地区保存着封建农奴制,在黔南的瑶族地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痕迹。此外,贵州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是以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在从事农业生产上,既有精耕细做,也有刀耕火种,甚至还有以狩猎为生的生活方式。各少数民族主要都是以农业为主,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少之又少。贵州解放后,在政府及当地群众的努力下,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大力发展经济,使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通信、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逐步完善。纵向比较少,数民族同胞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质量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横向比较,我们与许多省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存在着很大距离。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资源优势及文化优势
      贵州是喀斯特地形发育和分布最集中的省份,喀斯特地形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4%,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秀丽。山、水、石、林、溶洞、瀑布分布广泛,构建了贵州自然资源的丰富画卷。
      贵州不仅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还是一个储存少数民族文化的宝库。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文化积淀,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各民族创造的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都是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贵州历来有百节之称,“四月八”、“六月六”、“姊妹节”、“吃新节”、“牯藏节”等不同的节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向世人述说着贵州这片古老土地的不同的婚恋文化、丧葬文化、耕种文化。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这些罕见的民俗资源给旅游者强烈的新奇感,旅游本身就是放松心情、追新猎奇的一种活动形式,而贵州这些璀璨的民俗资源正好迎合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异、求乐的需求和趋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贵州省作为旅游资源的大省,资源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即黔北的“红色旅游”线,黔西的“喀斯特地貌风光山水”线,黔南、黔东南、黔西南的“民族风情”线。而其中的第三条线是最具民族特色也是贵州文化遗产最丰富的旅游线。
      2006年国家旅游局选定的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旅游年”。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口号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贵州的乡村旅游由于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呈明显增长趋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遇到诸多的问题,导致民族村寨的旅游并未得到深入发掘、良好宣传,最终也未能给少数民族地区同胞带来真正的实惠。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才的外流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由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城市,而这其中主要是以青壮年为主。这一群体的外流,不仅流走了丰富的劳动力,更流走了当地的大量人才。青壮年是对新知识、新文化、新事物接受最快的群体。他们的离去,使农村丧失了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才。同时他们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活”的传承人,他们的流走,导致了文化传承人的断层,最终导致了文化的断层。
      此外,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产生一种对自己文化的自卑感,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许多的年轻人不再愿意穿本民族的服装,而去追逐当今的新潮。更多的年轻人放弃学习本民族的语言、音乐,觉得其落伍、不入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怠于参加各种节日活动而多选择外出打工。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从目前情况来看,贵阳周边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但是贵阳市以外的广大少数民族村寨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滞后,环境建设不适应乡村旅游的需求。乡村旅馆内部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厕所环境不尽如人意,村容村貌陈旧落后,经营店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景点吸引力不强,乡村污水与生活垃圾处理难度大,环保设施不完善。
      (三)民族村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不够
      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有着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习惯,但由于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极少,使其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意识和规范服务的知识技能。经营者旅游服务的意识不强。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游客的需求缺乏商业的敏锐性。突出表现为旅游地商品未能突出特色,旅游商品趋同。旅游商品与旅游服务的趋同与大面积集中必会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部分村寨出现拉客宰客现象,更甚者为争夺客源相互争吵、打击报复。
      (四)乡村旅游娱乐形式单一,文化内涵不够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以村寨旅游为主,而村寨旅游又主要以欣赏当地风景、体验当地民俗民风、观看民族歌舞表演为主。而目前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为了吸引游客,盲目模仿其他民族、其他村寨的做法,而不去深挖自己民族的特色,盲目模仿导致形式单一,使游客失去好奇心理。如:在某些侗族村寨出现苗族舞蹈、在某些布依族村寨出现苗族节日形式。这种只重形式而不重文化内涵发掘的旅游方式短期内的确能带来一定收益,但长远看,缺乏内涵文化的旅游将不能吸引高端顾客,更不能吸引游客的二次旅游。
      旅游业是联动作用较强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有利于调节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形式。旅游产品中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能推进养殖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采摘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还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提高农民就业率,增加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增收。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乡土性,它向游客展示的都是少数民族同胞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从事这样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且收入较高,对改善农民生活、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合理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一)结合自身实际,统一编制规划
      规划是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初都是由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平衡,因此迫切需要从事旅游规划的相关专家站在理论的高度,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使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并行,民族村寨、基础设施的建设呈现合理的布局,让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
      (二)深度发掘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特色
      与四川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相比,贵州以村寨旅游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应本着“原汁原味”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这样的开发和建设思路,民族地区的旅游几乎不需要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它投入的只是一个理念。如小黄的“音乐天堂”、岜沙的“部落文明”、占里的“生育奇观”,通过一种异族文化品牌的打造,来吸引游客观看、参观、体验、消费,其经济效益立即产生。对当地人来说,这样一种理念带来的经济利益远比他们外出打工容易得多,轻松得多。因此,深度发掘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通过特色的打造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拓展乡村旅游形式,培育产业链,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目前,贵州乡村旅游的理念主要是春赏花、夏摘果、秋体验民族风情、冬吃农家饭为主。但是各地的乡村旅游并没有将所有的乡村旅游形式加以良好的运用。贵阳市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主要以赏花、摘果为主。秋、冬季节为旅游淡季。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以民族风情游为主,冬季相对为旅游淡季。针对这一现象,贵阳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应注入民族文化的元素,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应以农业生态旅游为补充,拓宽贵州各地的乡村旅游形式,发展现代农业,并辅之带动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发展,将农业产业链本地化,不仅有利于调整当地产业结构,还有利于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加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素质不高的状况,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显得迫在眉睫。政府部门应采取鼓励措施,聘请资深专家,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乡村旅游的高品质服务提供了保障,而高质量的服务将为贵州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育,提升劳动力的产业价值。同时,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农村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邦凡,张向前.论农村休闲经济的发展与城郊休闲经济的发展[J].经济纵横,2008(8).
      [2]熊宗仁.文化认同・符号・品牌――对贵州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多彩贵州,2006(6).
      [3]贵州省教育厅组编.贵州省情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刘玄启,韦家朝,唐小翠.民族民俗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J].科技咨询导报,2007.
      [5]郭山.乡村旅游、贝叶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1).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新农村民俗旅游开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