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从说文日部字探析古人的时间认知】 联谜:十口古人文是什么字

    【从说文日部字探析古人的时间认知】 联谜:十口古人文是什么字

    时间:2019-02-03 05:36: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许慎《说文解字》通过汉字形体结构和本义溯源,记录了古代大量的社会风俗文化,反映了上古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的生产生活要求必须了解和把握时间,时间意识确实是人之智能和体悟达到成熟的一种标志。结合认知原理对说文日部字的分析探讨古人以空间体现时间的由具体映射抽象的原始思维,以及从天色的细微变化刊人们对昼夜时间认知。
      关键词:说文解字;时间:太阳;空间;天色
      
      许慎《说文解字》通过九千多个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本义溯源。记录了古代大量的社会风俗文化,从中可以构建出中国上古三代以来的文化体系,从而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历史文化。其中,“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太阳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重要参照系,通过对日部字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古人的时间观念。
      
      一、以空间体现时间的原始思维
      
      人们认知的顺序是由具体到抽象发展的,以具体事物的映射抽象事物,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滔滔东逝的江水蕴含了古人的时间意识和人生体会,因此人们对抽象时间的把握“是人之智能和体悟达到成熟的一种标志”,也最能体现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于抽象的时间,空间则是具体的,这就产生了以空间来体现时间的原始认知思维。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表现了先民对大自然的神秘现象做出的解释,可以从神话中发掘出先民的原始思维。
      《山海经》中“夸父逐日”是一则与“日”有关的神话: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于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说文解字》:“景,日光也。”段玉裁注:“火部日,光者,明也。左传日,光者远而自他有�者也。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光。光如镜,故谓之景。”从段玉裁注得出“阴光’’就是太阳光照在物上留下的阴影。《说文解字》:“晷,日景也。”段玉裁注:“此言晷,日景也,不云日光,析言之也。以其阴别于阳,即今之影字也。”段玉裁已经明确地指出“晷”就是“影”。在古人的观念中,日光是阴阳结合体,外光为阳;影为阴,也是太阳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夸父所追逐的不是太阳本身,而是“太阳投影移动的轨迹”。
      《说文解字・入部》:“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段玉裁注:“自外而中也。”夸父逐日影而走,太阳的运行轨迹是由东至西,夸父即为从东至西追逐。“入日”当为到达了日落之地。“《山海经・大荒北经》郭璞注:‘昌渊,日所入也,今作虞’。”“《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说文解字》:“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段玉裁注:“郑目录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以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者为昏。”
      
      二、以天色体现时间的直观认知
      
      时间是一个宽泛的意象,包括昼夜、月、季节、年岁等,时间跨度越长,越需要人们把握自然物候天象的周期运行规律与人类周期性的活动。本文主要分析昼夜时间意象。《说文解字》观物取象,以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和人事草木的活动构建庞大的“时间语义场”,而大量的时间词则组成了这个语义场的时间意象群。由于这些时间意象与昼夜的天色明暗紧密相关,古人可以通过对天色变化的直观认识来把握时间。
      
      (一)幽昧之色
      幽昧之色即似明未明之色,一般为日出前。如《说文解字》:“早,晨也。从日在甲上。”段玉裁注:“晨者。早昧爽也。甲象人头,在其上,则早之意也。”《说文解字》:“昧,且明也。”段玉裁注:“且明者,将明未全明也。”综合可知,“早”、“晨’,和“昧”都是“将明未全明”之意。
      
      (二)明亮之色
      光线明亮,可知日已出,呈现出明亮之色,殷商卜辞中将日出后的时间分为旦、大采、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或暮或昏)七段。《说文解字・旦部》的“旦”和“朝”形象地表达了从将明未明的状态到天亮的变化,“旦”为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而“朝”为太阳已至草丛中、残月仍在天边的日月同存于天的时刻,段玉裁注:“从旦至食时未终朝,此为至食时乃终其期。其实朝之义主谓日出地时也。”“食时”大约是汉以前的“隅中”时刻,表现了吃饭时间在古人时间观念中的地位。《说文解字》:“哲;昭哲,明也。”段玉裁注:“旦下日明也。明下日昭也。既昧爽则旦矣。按昭哲皆从日,本谓日之光,引伸之为人之明哲。”例如:《后汉书・冯衍传》:“盖闻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况其昭哲者乎?”《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哲哲。”
      又如,《说文解字》;“昭,日明也。”段玉裁注云“引申为凡明之称。”例如:《涛经・大雅・倬彼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经・大雅・抑》:“吴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这里的“昭,指天色光线的明亮。《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晋卦・象传》;“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昭”发展到后来有“明显、显著?之意,例如:李康《运命论》:“权乎祸福之门,终乎荣辱之算,其昭然矣。”《韩非子・难四》:“责于未然,而不诛昭昭之罪,此则妄矣。”现在。仍在使用“昭然若揭”“臭名昭著”等词语。
      
      (三)晦暗之色
      太阳在白昼的运行即将结束,天色逐渐晦暗,夜晚的时刻即将来临。如:《说文解字》:“昃,日在西方时侧也。”“昃”与“侧”同为庄母职部字,双声叠韵,意义相通。段玉裁注:“蒙上日影言之,日在西方则影侧也。”“影侧”为“昃”,意味着黄昏已至,天色不明,日落在即。“日”与“昃”常常连用,表示日暮、傍晚。例如:《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设王充《论衡・书解》:“文王日昃不暇食,此谓演《易》而益卦。”写出了文王终日劳顿,日落之时仍不暇食,不忘百姓涂炭之急。
      又如《说文解字》:“晚,莫也。”段玉裁注:“莫者,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引伸为凡后之称。”“莫”是“暮”的本字,“从日在草中”形象写出了“暮”为日落入草中的时刻,与“朝”相对。联系“昏”,从“氐者,下也”以及蚤说文解字・氐部》“氐,至也。从氏下箸一”可知,“昏”当为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的时刻。因此,“暮”的时刻比“昏’稍早。例如:《楚辞・九辩》:“白日畹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写的是日暮。日落月升。班婕好《捣索赋》:“清寡鸾之命群,哀离鹤之归晚。”寡鸾命群,离鹤暮归。《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归还则吾倚闻而望。”在这里,“晚”和“暮”时间承接,形成上下时间衔接的效果。“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用于本义上的“日暮”,更广泛地用于指称“后”、“迟”等。例如:《吕氏春秋》:“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荀子》:“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
      从说文日部时间意象词的来看,幽味――明亮――晦暗的天色变化与晨曦一日昼一日暮的昼夜自然循环周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些“取象于日的意象群,使人们得以认识具体的时间单位,并确立了人们识别划分这些具体时间单位的标志”,包含了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把握,对天象变化的细微观察;体现了古人抽象时间的观念,发挥生产生活积累的经验,反过又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3]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王 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詹绪左.朱良志.汉字与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认知古人说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