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书之承载:过去,现在与未来】 承载 书

    【书之承载:过去,现在与未来】 承载 书

    时间:2019-02-07 05:43: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书的概念与想象是明确的,就是在我们现行的《现代汉语成语字典》里,对书的描述也依然是:“装订成册的著作”;然而实际上,到今天,我们已然陷入了某种对于书的界定开始纠结和分化的阶段,或换言之(乐观点的话)开始为书的未来分歧热烈讨论的阶段,忧虑与亢奋齐发,或正可描述我们当下的状态,尤其当我们说起我们原本想象中的书时必须明确是“纸质书”的时候。
      当我们开始区分“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时候,我们其实知道“书”的指向,已然不只是限于某种形式了,比如纸质,而是更实质性地指向了内容本身,或者说形式之外的东西。而从“书之承载”的历史而言,本身恰如当下,就包括了至少两个面向的内涵,一个“承载”指向“书”的形式(载体),一个“承载”指向“书”的内在。而也唯有至少从这两个面向来理解,才至少显得不是那么片面。
      从书籍的史前史来说,或者说书之前传来看,或正可最为直接地了解书最原初的,却也是最真实的触发的产生点与人类的诉求。在还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为了更好地计算、记载生活中的必要信息与叙述某件事情,通常通过各种有限的符号、图形以帮助记忆,如结绳记事、图形记事等等。随着文明累进,人类遂逐渐发明有规律的文字,以应对逾越庞杂的信息处理。而承载这些文字内容的外在物体,也逐渐由石头、甲壳等原始易得的物件,逐渐向能容纳更多内容,也更容易保存与携带的纸莎草纸、竹简、帛等转移,直至真正意义上的造纸术的出现,给人类文明的累进与承载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载体的一再更替与升级,才最终促进了我们后来所谓的“书”的真正出现。
      在中国造纸术于公元105年由蔡伦改进之后,书写材料的革命基本完成,而纸张给世界文明的贡献,在此后至今的数千年间,可谓居功至伟。纸质书,也在极为漫长的岁月种,成为书的最为主要的载体,尽管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面临着其他各种载体的挑战,如声音载体唱片、视觉声效全面具备的影视载体,面对新的载体,历史上人类也和今日一样,似乎每一次都会有巨大的担忧,也一度认为纸质书将会被新的文明载体所取代。而这种挑战,在当下来得比任何时候都要猛烈,因为这一次,面对的“威胁”来自电脑,来自网络,来自电子书,以及未来更先进的未知的载体。
      更低的制作成本,更完美的更全面的呈现,比如声音、影像在书里的同时呈现,没有退货,巨量存储,可以随时更新,增加或者删改,电子书似乎从各个方面都全面超越纸质书,而在一个网络统治的时代,并或可确认“数字终将统治一切”的时代,人们不是没有理由担心纸质书的消亡问题,甚至有人认为那只是“时间表”的问题,尽管历史告诉我们纸质书曾面临过如此多的挑战,而生存至今。
      未来的书的载体会是什么?我们能看到的当下的,已然非常丰富,手机、网络,以及阅读器终端,比如Kindle,比如汉王,以及各种各样的尚不知名的阅读器,当然,如果关心尖端科技的人,一定对于可卷的柔性电子“纸”的进展保持“高度跟进”。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一张薄薄的像报纸一样可以卷曲的电子书吗?或者是一个植入脑中的芯片?或者是随时随地可以触发的立体全息影像的书?不得而知,或许把这个问题留给那些发烧的科技工作者更为合适,但无疑,不管你面对与否,它正在向我们走来。
      抛开技术,我们来关注书之承载的另一个层面或许来得更具现实意义,那就是书之内容指向。作为载体,不论是石头、甲壳、青铜、纸莎草纸、泥板以及纸张,或者是电脑、阅读器终端,或未来的任何形式的载体,都不会说话,它只是一个载体。然后书之承载的灵魂,并被认为是人类知识与文明的累积,皆源于其所承载的内涵。从最原初的只是为了人类生活与生存的需要开始,书之承载随着人类文明的生发,而愈发繁复与灿烂,尽管在很长一段历史里,无论中国还是中国意外的世界,都一度因为载体的昂贵与稀少,书之所及,除了必要的知识的累进,皆不外乎帝王将相的历史。在西方,一度认为读书是“优雅与高贵”的专属,而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因此,手抄书,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民间的主流。直至造纸术与印刷术发明之后,廉价的纸张,与便捷的印刷,为书籍带来了普通百姓也有望触及的低门槛之后,书籍的内容才开始爆炸式地丰富起来。而在18世纪末,“阅读的狂热”开始成为精神世界的主流。草根的历史也开始更多地进入书籍。到19世纪、20世纪以至今日,从相对富有的私人印书,到当下极容易实现的个人出书,书之承载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开始真正意义上完全开放。
      而书之承载的功能,也从最初的功利目的,诸如记事、记录历史与记忆,逐渐成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记录,到19世纪之后逐渐进入“消费品时代”,以至于今,书的功能逐渐从文明的累进这种相对而言“高端”“高调”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角度,进入一个更趋娱乐、大众的消费品时段。而我们惯常所批评的大量的垃圾书,也恰是在这个出书极为便利的时代所造就的乱象。其实书作为载体,并无高下之分,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应该鼓励所有的出书行为,因为从出版自由的角度,每个人并不能对此持有任何的批评,尤其在它在传播过程中对人类无害的话。而书逾越趋向娱乐化、低水准化,也不过是说明了这个时代的娱乐化与浅薄化而已,真正应该批评的,不是书本身,而是这个时代的文明,和我们自己;真正应该反思的,不只是出版人,还有我们的作者和读者,因为是我们共同造就了今日书之承载的乱象,如果要“审判”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犯人”。但从某种角度再反省,为什么粗糙烂制低俗的书会如此风行,是否正呼应了这个社会的低俗的诉求?或者换言之,我们在不知所措地应对这个社会的某种诉求,而不知真正地去引领这个诉求?
      我们是正日益沉沦在一直看不见的手的引领之中,或许换言之,我们一直沉浸在某只看不见的手的引领之中,来得更为妥切。自从书成为文明的主要载体以来,书之承载,就在人类的各种利益角逐之中,或沦为政治的工具,或沦为娱乐的工具,或沦为金钱的工具。当然,我们得记住那些光辉灿烂的作品,那些给予人类文明耀眼光芒的书籍,它们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也同时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们不只是完整记录了人类进步的脚印,也同时给予人类前行的力量。
      于今而言,我们需要深刻“内视”与反省的,不是我们要去批评有多少“烂书”,而真正应该引起我们警醒的是,我们还有多少“好书”。尤其今日中国(其实世界也一样),整个社会笼罩在“金钱”之下,世界都在信仰一个宗教―“拜物教”,我们的书籍生产线,首先关注的,就像我们的出版机构(无论国有出版社还是民营公司)所明确宣示的那样,经济考核是第一位的――或许我们应该是时候怀想书的“文化传承”了。而从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把图书做烂,尽管有些人或短期获得暴利,但最终会把这个行业做死,当人们不再相信的时候,悲哀的便是我们自己,就像我们知道中关村电脑市场没有行货以及即使超市也假货劣质货横行一样,我们看似欺骗别人以获利,而别人何尝不是欺骗我们以获利?如果你有一只眼睛在上空看着,你会不会说:看哪,这群愚蠢的人类!
      书之承载,无论过去、现在与未来,无论形式、内涵与其他,皆源于心,人类之心。好自为之,或许是时候送给所有的出版参与者了:作者、出版者,还有你,读者。
      
      作为载体,不论是石头、甲壳、青铜、纸莎草纸、泥板以及纸张,或者是电脑、阅读器终端,或未来的任何形式的载体,都不会说话,它只是一个载体。然后书之承载的灵魂,并被认为是人类知识与文明的累积,皆源于其所承载的内涵。

    相关热词搜索:承载书之未来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