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野性的呼唤主题【《野性的呼唤》中多重主题的解读】

    野性的呼唤主题【《野性的呼唤》中多重主题的解读】

    时间:2019-02-10 05:38: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杰克・伦敦 《野性的呼唤》 多重主题    摘 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完全倾注在作品中,所以才有了主人公巴克复杂而多重的形象。本文通过对故事中体现的适者生存的道理、本能的力量、人类文明和超人意识的描写和分析,以揭示其主题的多重性。
      
      一、引言
      
       杰克・伦敦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创作的一系列的“狗的故事”,《野性的呼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作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出许多惨痛教训和生活哲理,并将其完全倾注在他的艺术形象之中,便有了这部小说复杂而多重的主题性。
      
       1.伦敦其人
       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19世纪公认的自然主义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丰富,来源于当时许多不同思想意识的影响加之其特殊的生活经历,杰克・伦敦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就饱尝贫穷饥饿的艰辛。他卖过报,当过童工、水手、海盗,淘过金,在北方的经历为他创作《野性的呼唤》积累了素材。1897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辍学的杰克・伦敦被淘金的浪潮裹挟到了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阿拉斯加至加拿大西北部育空河流域是一片冷酷而荒蛮的疆域。在这里,生命呈现出它原生状的、矿石般的面目。黄金把人们从遥远的南方诱惑到这里。杰克・伦敦同那些“文明世界”的人们一起“仿佛突然在一个早晨被别人从文明中心拖出来,抛进原始事物的中心”。不到年底,一无所得的他又回到了家乡加利福尼亚。杰克・伦敦两手空空或许是命中注定,然而生活总还算公平,他从阿拉斯加带回的是实实在在的创作素材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这对于在文学创作上雄心勃勃的他来说,两者都是金子也买不来的宝物。北国之行对于杰克・伦敦短暂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2.故事梗概
       《野性的呼唤》是一个关于一条叫巴克的狗的故事。巴克是一条圣伯纳犬和牧羊犬混种的大狗,野性、灵敏。这是只狼性很重的狗,拉雪橇时尽职卖力,战斗时机智勇猛。它本来在一个大法官家里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后来巴克被法官的园丁偷走,辗转卖给邮局,又被送到阿拉斯加严寒地区去拉运送邮件的雪橇。
       巴克最初被卖给两个法裔加拿大人。这个被买来的狗不仅受到了冷酷的人类的虐待,他还在那里学会了拉雪橇,在冰天雪地中日复一日地跋涉。它学会了偷食以慰饥肠,破冰取水解渴。而且狗之间为了争夺狗群的领导权,也无时不在互相争斗、残杀。巴克还是天生的领导者,它体力超群、机智勇敢,绝不愿久居人下。最后巴克终于击败领队狗史皮兹,成为新的领队。它似乎很能发挥管理才干,恩威并施,把狗队治理得井然有序,使得每天的行程因而大增。巴克的世界里再也没有怜悯和仁慈,它信奉的是很简单的原则:杀,或是被杀;吃,或是被吃。捕猎与杀戮是为了果腹和自卫,就像呼吸那么必要和自然,绝对没有错与对的考虑。
       它先后换过几个主人,元气大伤最后被约翰・宋顿收留。在宋顿的精心护理下,巴克恢复得很快,由此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巴克对宋顿非常忠诚,他两次不顾生命危险救了宋顿的命,不幸的是,在淘金的过程中,宋顿被印第安人杀死。狂怒之下,巴克咬死了几个印第安人,为主人报了仇。最终,他回应自身野性的呼唤,进入森林,从此与狼为伍,过着原始动物的生活。
      
      二、故事中杰克・伦敦人生哲理的体现
      
       1.适者生存
       1897年至1898年,杰克・伦敦随着淘金大军来到克朗代克。在此期间,他读完了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本书和他的《进化论》动摇了当时人们“上帝创造人”的信仰,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达尔文思想中“适者生存”的理论成为这个堕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参考标准。达尔文的进化论,尤其是当时风行美国的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改变了许多文人学者的社会人生观。这个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普遍都带着一种绝望消沉的气氛。而《野性的呼唤》“适者生存”理论出现的方式更为直接和明显。在那个人和动物一样残忍和邪恶的社会里,生存的危险时时威胁着巴克。迫使它不得不把自己变得更强,不断地向社会的更高层攀爬,成为同类的领导者,把原来的领导者踩在自己脚下。柯利之死使巴克意识到“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公平可言,一旦倒下,就是生命的终结”。在身经百战之后,巴克对生存法则做了一个总结:……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要么取得支配权,要么被支配。仁慈是懦弱的表现。仁慈不存在于原始生活之中。仁慈可被误解为恐惧,一旦被误解就会导致死亡。杀死敌手或者被敌手杀死,吃掉敌手或者被敌手吃掉,这就是法则……巴克战死斯匹兹,在残酷的现实中掌握了自然环境,而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中,三位探险新手为环境所淘汰,因为他们不是“适者”。这就是生存规则。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他们不是好人与坏人,而是强者与弱者。至于巴克,它用它的强权来统治它的世界,如果有一天更强壮更年轻的狼出现,巴克也不能避免被撕碎的下场。所以,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社会中,永远都不是胜者,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永远不会改变。
      
       2.本能的力量
       而在《野性的呼唤》中,生存的本能也一步一步改变了巴克的处世态度,也挽救了它自己的性命。作为狗,巴克有着狼的血统,它跟随自己的本能,在旅途中和丛林里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也跟随着本能的呼唤,最终回归了野性的生活。巴克本来生活在温暖的南方,养成了文明而高雅的特性,但是很快它的自尊就被无情的棍棒打倒了,它不得不学会了服从。在北方这个凶险的环境中,谁要遵守所谓的文明道德,谁就是傻瓜,谁就会迅速地死去。而后生活的残酷让它意识到,这个世界没有公平,只要谁在生存的战斗中失败,就只能面临死亡。它很快学会了各种邪恶及不择手段的本领。狗领队史皮兹的挑衅和欺凌使巴克产生了对权力的欲望,它要争夺狗领队这个代表最高荣誉的位置,巴克在狗队中煽动其他的狗违抗史皮兹的命令,甚至合伙对付它,最后巴克用它学来的凶狠残忍和智慧打败了史皮兹。在这样的斗争中,巴克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本能的野性被一一唤起。在故事的结尾,巴克冲进荒野,加入狼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本能总是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引导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意义。巴克出于求生的本能,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直面困难,战胜自我,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杰克・伦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出于人类生存的本能,渴望成名。但现实的残酷却将他一次次击垮,他只能将自己所有的不满和渴望在自己的艺术形象中表达出来。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在争取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出于本能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巴克无疑在这方面为人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
      
       3.所谓的人类文明
       作者通过对自然法则下原生态生命的赞美,表达了对主人公巴克生命中狼性的钟爱,同时也揭示出了故事背后真正的主题:即杰克・伦敦对人类的文明的失望与冷漠。小说中先后出场的人类形象都是相貌丑陋,心怀叵测的,其在生活中的表现远不如雪橇狗们令人满意。《野性的呼唤》当中,伦敦多次提到了北方的蛮荒,南方的文明。然而就是在这个文明的社会,小说的主人公狼狗巴克被拐卖了。在艰苦的旅程中,它受尽了虐待、嘲弄和侮辱。那提着棍子的红衫人给了巴克一顿残酷无情的毒打,几乎让它死去。然后,他拍着巴克的脑袋,抚摸他并殷勤地拿来水和肉,说:“巴克老兄,我们有一点小小的不愉快,现在,最好算了吧。你已经明白你的地位,你也知道我的。做一条好狗,前程无量,一切都好;做一条坏狗,我会将你的五脏打出来,知道吗?”虚伪之至,淫威之至。而三个门外汉中的哈尔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庸俗、狭隘、虚伪和自私的文明人的丑态。而如此无能又只会抱怨的人对待动物却是非常冷酷的,“哈尔有一套只用在别人身上的理论,就是:一个人必须心狠手辣”。为了向他姐姐、姐夫宣传这套理论,他竟然凶狠地把一根削尖的木棍插进一条雪橇狗的心脏!这一切无不说明,这个社会表面祥和,实质丑陋、虚伪、腐朽,散发着铜臭味。伦敦否定了资产阶级的文明,对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作者用具有人性的动物之间的争斗、撕咬影射现实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争夺和不择手段。
      
       4.超人思想
       尼采在他所著的《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创立了其“超人哲学”,尼采式的“超人”是身心完美无缺,体质无与伦比。杰克・伦敦自称是尼采的仰慕者,在伦敦的作品当中,我们轻而易举地便能发现许多超人的形象。《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便是超人的化身。它的体力在同类当中占有绝对优势,它以超人的速度学会了棍子、利牙等各项生存法则。它能预测隔夜的风;它以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从激流中把宋顿救起;它能拉起一千磅重的雪橇。“他妈的!像巴克这样的狗绝对没有了!没了!绝对没了!”这个超人对印第安人报仇之后,足可以让他们世世代代惊魂落魄,永记不忘。在残酷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巴克成为狼群里一头高大的金褐色的领头狗。在漫长的冬夜,带领着狼群在月光下奔跑和嚎叫。巴克最终完成了两项征服,征服了人类,杀了印第安人;征服了同类,成为狼群的首领。尼采的超人思想认为,超人比所有的人更高大、更强壮、更聪明,他能克服所有的障碍,能统治奴役大众。伦敦认为超人的哲理很适合他的口味,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超人,能够克服所有障碍,最终领导大众。他认为自己需要个人主义,因为他是超人,是一头能征善战的金发碧眼的野兽。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野性的呼唤》中,杰克・伦敦以狗喻人,塑造了巴克这样一个既是贱物又是宠物,复杂而多重的形象。由于作者使狗性和人性在巴克身上得到了统一,所以巴克才能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和巨大的感染。此故事并非杰克・伦敦凭空杜撰,它凝聚着作者本人惨痛的生活经历和他对那个不公正的社会难以压抑的愤懑之情。伦敦将自己的感悟灌注到自己的艺术形象之中,才有了这篇故事的多重主题。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董天(1963-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袁国涛,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 London・Jack. The Call of the Wild, White Fang and Other Storie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杰克・伦敦小说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 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 徐玉红.杰克・伦敦的思想撞击及悲剧性命运结局[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2):72-74.
      [5] 王琴玲,喻燕静.杰克・伦敦作品导读[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 王咏梅.文学鉴赏的主观性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性.[J] 名作欣赏,2006,(12).
      [7] 谢淑芬,甘恒志.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感受[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0-141.

    相关热词搜索:野性解读呼唤主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