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杂文与经济学的嫁接_杂文是什么

    杂文与经济学的嫁接_杂文是什么

    时间:2019-02-11 05:36: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国当代著名财经评论员,经济学研究者,主攻趋势分析与预测。现任新华社《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诸如限制稀缺资源出口、储备资源、人民币国际化、走民富路线等相关可行性建议被中国决策层采纳。个人博客访问量在全国经济学人中排名第一。
      ○记者:您的故乡是河南上蔡,童年的生活在您的人生中打下了哪些烙印?对您之后的人生道路有着怎样的影响?
      ●时寒冰:故乡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起点,无论走多远,故乡的土地、历史、风土人情等等都一直伴随着我。在我的故乡,人们善良、淳朴、勤劳,但依然非常贫穷,饱经苦难,尤其是在1959年大饥荒中,许多人被饿死。故乡的苦难历史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它让我认识到,哪怕是非常勤奋、善良的人,在公平制度缺失的前提下,也难以走出苦难的轮回。因此,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敢忘记故乡带给我的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呼唤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我的博客中,有一句话醒目地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公平公正的制度才能让人民免于掠夺和恐惧,才能让公心和敬畏生命成为普遍的价值观,而这一切都只能源于民主。”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行为准则。
      在一个日益物欲化的时代,某些知识分子放弃尊严和立场,追逐利益、屈膝媚权的时代,作为一个从苦难土地上走出来的农家孩子,我坚持做人的立场和底线,那就是,捍卫这个时代的良知、正义、公平等价值观,为弱者呼吁,并帮助弱者找回尊严和自信,坚强地面对人生。同时,推动公平、公正、透明社会制度的建立。
      ○记者:您是学经济学出身,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新闻界,能否谈谈这一转变的机缘?
      ●时寒冰:这跟我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有关。上学的时候,觉得经济学非常重要,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也是企业和个人成功路上很重要的基础。那时候觉得经济仿佛是无所不能的,充满憧憬。但是,参加工作后,发现很多经济政策、经济现象与上学时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差异很大,很多甚至是自相矛盾或对立的。而且,很多经济问题并非出自经济本身,也并非经济学所能解决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经济学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对于立志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说,障碍更大更多。比如,经济学模型依据的最重要基础是数据,如果数据本身就有问题,谈何研究?又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因此,我后来选择进入新闻界。在做记者期间,我走访了很多地方,采访了很多人。常言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走的地方多了,积累多了,对很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也能一针见血,看到实质了。在做记者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研究,而是充分利用记者的优势,更多地调查、了解真实的数据和信息,这对于我的经济趋势研究帮助非常大。那段经历也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记者:2004年以前,您的作品以国际评论为主,2004年之后,则以时政、财经题材为主,写作倾向的变化背后有怎样的背景呢?
      ●时寒冰:确切地说,应该是2003年以前,做了很多国际评论。这主要是跟工作有关。2003年以前,我做了几年国际问题评论员,涉及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著作,也采访了一些国际风云人物。2003年,尤其是2004年以后,我在调到《上海证券报》工作后,负责财经评论和专题研究两大块主业务。证券涉及许多不同的行业,而这些专题的研究又非常深入和专业,这逼着我重新学习,大量阅读,以尽快熟悉这些领域。从记者到国际评论员再到财经评论员和研究者,一路走来,是层层递进的,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能够通过本职工作汲取那么多的营养,积累那么多的知识和信息。
      这直接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国际评论要求站在大视野层面看问题,而经济研究追求准确、精确,逻辑清晰,论述严谨。这对我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记者:您的杂文批判尖锐,话题选取极具典型性,分析客观理性,将经济学知识融为通俗形象的讲述,如《如何读懂中国的统计数字》、《民之伤,民之泪》等作品,是否是经济学家的身份给了您独到的眼光与思考角度?
      ●时寒冰:是的。经济学其实并不高深,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但现实中,很多故作高深的人,把经济学搞成了玄学,使其离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远。这本身就是走偏了。因此,我试着把经济学重新引入我们的生活,用经济学常识解读一些经济数据和经济现象,让不懂经济学的人也能完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当然,这种文章不能当专业的经济文章来写,那样太枯燥,普通人难懂。而以杂文及其他一些较随意的形式来写,就变得非常通俗易懂,也更贴近民众的生活。做经济研究本身带给我的专业知识,使我得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问题,直击问题的实质。读者很欢迎这一点,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知识和常识,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常识是被扭曲或掩盖的。我所做的,其实就是用专业知识、用通俗的文字,还原一些问题的真相,把常识还给民众,使他们不再被欺骗和忽悠。
      ○记者:读您的文章,理性与激情是两个不可忽略的关键词,深入浅出的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饱满的情感、悲悯的情怀常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从文字中看到的是一个有良知、有血性的公民,正如您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含泪而歌,泣血而啼。”很想知道支撑您坚守信念的动力是什么?
      ●时寒冰:写那些文字,很大程度是出于本能。为什么说是本能呢?因为很多东西,比如正义、热血、良知……它们已经深入骨髓,融入灵魂,让人不由自主地去坚持,去捍卫,哪怕为之付出很多想象不到的牺牲。在我们这个物欲化的时代,除了物质和欲望,我们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需要呵护和守卫。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热血在心中涌动,无论黑暗还是威胁,都不能让它冷却。
      ○记者:您的写作形式十分丰富,且驾驭自如。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财经评论、杂文,您还有“小村系列”、“西天取经真相”等作品,是怎样的想法促成了这些形式新颖荒诞、视角独到的作品?
      ●时寒冰:很多文章看起来比较好玩,读后又觉得心酸,因为,这些文章直指我们这个时代负面的东西。这些文章属于冷幽默。我是一个比较幽默的人,有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深刻反思后的洒脱。面对诸多沉重的东西、很多让我们伤心的事情,我们自己不应该消沉,而应该积极地面对,坦然地面对。无论这个社会多么悲情与冷漠,我们都要以一种坚强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人生,应该是充满阳光和亮色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捍卫正义的途中,不让我们柔弱的心灵受到伤害,也才能坚持下去,不让自己倒下去。所以,多种形式的表达,只是要把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而这些本质的内容永远都是不变的。
      ○记者:在当下,一些杂文、评论作者中存在着“策士”意识,希望通过文字建言,以期造成某种改变,而很多民众也常常寄托着这样的希望。您对此怎样看?又是如何自我定位的呢?
      ●时寒冰:其实,很多问题,有关部门并非不知道原因,并非不知道如何解决。关键在于,现在的某些机制制约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特权者无孔不入,他们掌控着话语权,民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当弱者面临掠夺和无奈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向上建言。这种情感是正常的,但它并非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制度,能够让每一个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和关怀的感觉,而不是无助的被抛弃的感觉。因此,重要的不是建言,而是推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建言,不会有什么效果。
      ○记者: 不久前,白岩松在一场大学报告会上说:“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的方式。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此话道出了底层青年上升渠道狭窄的无奈现实。作为从农村走出的青年,您对此有哪些感触和见解?
      ●时寒冰:我同意白岩松的看法。高考制度虽然有问题,但至少是公平的。如果让高校自主招生,将为有权有势的人提供更大的空间,而穷人家的孩子,将越来越没有机会。实际上,现在能够上名牌大学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了。前段时间,我们一起读研究生时的同学相聚,大家都感慨,如果在现在这个时代,在座很多人都将没有读大学的机会。教育产业化政策,把原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民众,沉重的负担导致很多农村孩子上不起学。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国家制定的教育支出占GDP总量4%的目标至今未能实现。一个冰冷的数字,让很多人失去了最宝贵的机会。这种悲凉之感,不是高楼大厦就能遮掩得了的。
      ○记者:您习古琴十余年,能否讲一讲您与古琴的故事?
      ●时寒冰:我自幼喜欢古琴,一直梦想着学琴,但直到后来遇到赵家珍老师,才得以拜师学琴。古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知音,它让我感受到一个宁静、深刻、幽雅的世界。这是一个属于智者的世界。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听听古琴,让我们的心安享一份难得的静谧,不再是一种奢望。心中有琴,今生无憾。

    相关热词搜索:嫁接杂文经济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