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丛林”法则下的生存竞争_丛林生存无限法则

    “丛林”法则下的生存竞争_丛林生存无限法则

    时间:2019-02-11 05:38: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厄普顿・辛克莱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小说《丛林》中描写了芝加哥肉类加工厂的黑暗和冷酷的竞争环境。读者在同情尤吉斯等主人公命运的同时也更加痛恨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生存竞争的残酷。
      关键词:现实主义 生存竞争 社会党
      
      《丛林》(又译《屠场》)是美国近代文坛上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厄普顿・辛克莱1906年发表的成名之作。厄普顿・辛克莱是个激进的社会党人,但他也有着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丛林》发表后就很快在世界各地流传,它使厄普顿・辛克莱名扬世界文坛,广受褒扬。
      一、渊源和影响
      辛克莱和同时期的不少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一样,思想和写作都受到法国作家艾米尔・左拉的影响。辛克莱在《丛林》中凸显出左拉在《实验小说》中所定义的不少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有评论家说:辛克莱应该被称为“美国的左拉”。左拉提倡小说是依据自然界现实的写实作品,辛克莱因此非常重视搜集写实作品的第一手材料。
      辛克莱的创作也受到当时美国另外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影响。《丛林》完成于杰克・伦敦发表《深渊居民》三年之后。和《深渊居民》相似,辛克莱在这部小说中,采用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作品的语言和情节也非常具有煽情性和鼓动性。
      1904年,辛克莱成为美国社会党的一员,并成为《理智的呼吁》(The Appeal to Reason)的忠实读者。《理智的呼吁》是美国人民党和社会党的周刊。1904年9月和10月该刊登载了三篇关于未成功的芝加哥肉类包装工人罢工的文章,这三篇文章触发了辛克莱的创作灵感。辛克莱亲自到“牛肉托拉斯的工资奴隶”中生活了七个星期。在这个牛肉托拉斯里有很多不同国籍的工人。白天,辛克莱辗转于工厂的各个角落。晚上他住在工人们的家中,聆听他们的故事,并做下记录。一个多月实地调研后,他已经酝酿好了故事,但还没有确定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看到一群举行婚礼的人,他跟着人群一起走到酒馆的里屋。酒馆里人很多,有律师、医生、警察、政客和房产商。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交谈。在这里,他突然找到了他想要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一群做着美国梦的移民工人。
      辛克莱没有像杰克・伦敦沉浸在克朗代克或东伦敦区那样把自己完全置身在芝加哥的屠宰场里。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他的主要目的是搜集尽可能多的纪实材料。
      辛克莱在他书中也触及到了他自身寒酸和贫穷的经历。虽然辛克莱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父母却从来没有富裕过。辛克莱和祖父一起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祖父家的富有和自己家的贫穷给了他很强烈的刺激,这种贫富反差成为辛克莱最喜欢描写的小说主题。这种反差也给辛克莱带来很大的压力,他急切希望摆脱贫穷。但他自视清高,不愿屈尊做卑微的工作来养家糊口。他在《丛林》中对饥饿、疾病和寒冷的描写,很多是写自己经历过的感受。1903年的冬天,他和妻儿艰难地过着一月三十美元的生活,住在普林斯顿附近新泽西森林里一间又小又冷又透风的小屋里。他的妻子梅塔被诊断患了子宫疾病,就像《丛林》中的女主人公奥娜一样。梅塔买了专利药品,但是这些药品不能治病,只能把疾病通过喝酒、吸鸦片和一些其他刺激性的办法掩盖起来。面对窘况,梅塔甚至想到了自杀。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后以离婚的形式告终。
      辛克莱在他的《丛林》中也试图“把雪莱的内容放进左拉的形式”,但是他政治上的社会党理想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是无法相互交融的。他在小说中只好首先考虑左拉的现实主义的要求,直到小说的最后,他才勉强让社会党人的理想主义借着尤吉斯的故事宣扬了一下。
      《丛林》最早的中译本是郭沫若于1929年用易坎人的笔名译成的《屠场》。当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左派”的革命文学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旅居日本的郭沫若感叹许多中国的革命作家在辛克莱作品中寻找“揭黑幕”小说的创作灵感,又苦于没有完整的辛克莱小说的中译本,就先后翻译了几百万字的辛克莱小说。也许为了合乎时代的潮流,郭沫若把《丛林》(Jungle)翻成了《屠场》。屠场作为小说题目,概括了故事主要发生的地点,而且带有现实主义血腥的提示。其实英语“Jungle”是没有任何和屠场相关的意思。辛克莱用《丛林》做小说的题目自有其良苦用心。辛克莱除了要“揭黑幕”外,也要让读者感受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原始的丛林中有弱肉强食的法则,资本主义社会的“丛林”中,竞争法则依然存在,而且更加无情和残酷。施咸荣、萧乾、黄雨石、张梦麟四人1979年重新合译了“Jungle”,他们依然遵从郭沫若的早期翻译,取书名为《屠场》。
      二、人类社会的“丛林”
      辛克莱因为有过贫穷生活的经历,所以他能够对肉类加工厂穷苦工人的恶劣生活做细致的剖析。在他的笔下,“丛林”中的工人们寄宿在破旧和污水横溢的简陋的屋里:下大雨时,街道变成了充满臭味的河流,水深及腰,足以淹死两岁的孩子;“泛着肮脏泡沫的小溪”汇成了芝加哥河流的一条支流,因为它连接着肉类加工厂的排水系统,又成了一条流动的下水道,“里面好像游动着的黑色大鱼”,碳酸泡沫浮到了水面,形成两到三英尺宽的环形泡沫。工人们拥挤在一连串又丑又脏的木制建筑里,空气中弥漫着恶臭。工人们吃的东西也被严重污染:茶、咖啡、糖、面粉和牛奶都被甲醛污染,在美国买的香肠不像立陶宛的移民在家乡时吃的香肠那样有营养。它的颜色是化学品染出来的,它的烟熏味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它的主要成分则是马铃薯粉和变质的肉,腐肉的臭味被化学成分中和掉。辛克莱对可怕的肉类加工业的描述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丛林》一发表,许多肉类加工厂的雇主们就极力反驳,新闻界也各执己见,但是公众们还是不断抗议。小说直接导致了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搁置很久的“肉类检疫法”、“食品安全法”和“联邦药品检疫法”。但即使这些法案通过以后,美国人很长时间里对人工处理过的肉类食品仍旧提不起胃口。
      辛克莱借用《丛林》这个书名,暗示了在资本主义逐利和剥削制度下,工厂内外就像一片人类为了生存而争斗的丛林。资本主义的供求法则控制着一切,工人们竞相为雇主们提供劳动力,他们因此受到购买劳动力的雇主们的残酷剥削。假如工人上班迟到一分钟,他们会被扣去一个小时的工资;假如他们迟到几分钟,那么他们将失去工作,沦为屠场大门外饥饿的人群中的一分子。当工厂无工可做的时候,工人们冬天不得不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下待工;夏天,他们又不得不在酷热的散发着臭味的环境下等待出卖劳动力。
      这些关于恶劣竞争环境的描写成为《丛林》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们和人物描写一样,清晰地留在读者的脑海中。辛克莱不太注重遗传对人的影响,但是他却深信环境的作用则是非常重要。他在小说里也不断地反映出人类社会这个“丛林”中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残酷竞争。为了躲避竞争,很多人选择了嗜酒,用酒精来麻醉自己,逃避竞争。对于那些缺乏正常竞争优势的弱势妇女,卖淫和堕落就常常成为求生的唯一途径。穷人间也互相竞争,为了自己的温饱斗得你死我活;政客们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花言巧语,从穷人那里贿买选票;警察、法官和市政厅官员为了自己的花费不断克扣工人的薪水。辛克莱眼中的美国社会很少有慈善,即使有,善意也总是出自于底层和最穷困的人。像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的贝克那样,《丛林》主人公尤吉斯和他的家庭成员逐渐理解到这个他们曾经抱以幻想的世界是充满敌意和竞争性的,人们不能给予什么,期望什么,也不能索取什么。“这是一场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魔鬼在那里作祟。你没有给其他人以盛宴,你也别奢望其他人给你盛宴。”
      《丛林》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道德和传统都沦落为廉价的牺牲品。尤吉斯从他的婚礼上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他那些新结识的客人不遵循传统,竟然让新婚者自己支付婚宴的费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使得感情变得漠然。当人一直处于紧张的竞争环境和饥饿状态时,他很难再表现出温柔的一面。一个在丛林竞争中的落败者只有被抛弃。《丛林》的竞争法则无情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处于弱势的穷人是不能和处于强势的资本家那样受到道德规范的庇护。这些道德和规范像竞争的条例一样带给落败者灾难性的后果:强者逍遥法外,弱者却身陷囹圄。在《丛林》中,和尤吉斯们一起做着美国梦从立陶宛来到美国的玛丽佳,因为找不到其他生活的办法,只能去做妓女。尤吉斯满腔愤怒却无能为力。《丛林》里的女人们似乎比尤吉斯们更容易向残酷的竞争妥协,就像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贝克一样,她们很快认识到:在竞争中过多地考虑道德是不符合现实的。尤吉斯最后也不得不在利益引诱面前放弃了他在道德上的正义感,为了蝇头小利而沦为罢工破坏者。
      辛克莱把他所见证的很多工人们的苦难浓缩在尤吉斯一家人的身上,几乎没有考虑读者对这些情节的接受程度。另外,《丛林》中的主人公缺少机智、活力和自控力,辛克莱把他们描写成困兽犹斗的失败者,像任人宰割的牲畜那样既愚蠢又可怜,这让读者在满怀同情的时候又不免心生轻视。尤吉斯总是那么不幸,他的生活充满焦虑和痛苦,甚至没有短暂的幸福或快乐。辛克莱故意让小说的夸张和现实产生隔离,让一连串无情的灾祸,集中降临到一个人或一家人头上。从尤吉斯一家人到达美国以后,他们几乎没有碰到过一个好人。当他们应该有点积蓄的时候,尤吉斯自掏腰包的婚宴使他们欠下了一百多美元的债务;他们在买房子的时候被地产商狠狠地敲诈了一下,但最后还是失去了房子和他们在房子上花的所有的钱;尤吉斯的父亲在工厂受伤后死于败血病;尤吉斯的儿子在街上溺水而死;玛丽佳和尤吉斯因为偶然的事故失去了他们在屠宰场的工作,最后玛丽佳当了妓女并染上了毒瘾;奥娜为了保住工作出卖了她的身体,最后还是失去了工作。这些在竞争中退败下来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让读者胸中有种压迫和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不是所有的灾祸都是由厄运带来的,尤吉斯的固执任性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幸。他不听劝告,很多时候任凭暴力的本能行事,对可能的后果不做深思熟虑。虽然这是辛克莱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来戏剧化地表现“人性中的兽性”,读者却很难适应尤吉斯性格中突然出现的暴力和非理性行为。在小说中,辛克莱把尤吉斯描写成一个身材高大、体格强壮的人。他理应是个竞争场上的高手,但却温顺得像一头绵羊。面对竞争,他总是以“我会更努力地工作”来回应,直到他发现康纳胁迫奥娜上床,尤吉斯才突然变得盛怒和狂暴起来。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身材强壮或者暴力都不是竞争胜利的保证。相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往往是生存竞争中的失败者。
      三、清教徒和社会党人的混合理念
      辛克莱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他不喜欢竞争,不喜欢暴力,也不喜欢狂欢。他在小说中尽量避免戏剧化地表现这些场面,除非是他觉得情节的发展完全有必要这样做。在《丛林》的暴力争斗中,辛克莱既没有描写打架时的喧闹,也没有描写尤吉斯打人后的快感。除了婚礼宴会以外,他很少描写欢闹或表示爱的场面。他的笔下只有迟钝的感官上发出绝望的、缄默的忍耐,清教徒主义的气氛充满整本书。
      《丛林》的前半部分,以尤吉斯的儿子溺水而亡为高潮。尤吉斯和他的一家人遭受到的巨大打击,使读者无不为之动容。然而,在小说的其余部分,读者则不太同情尤吉斯了。在他的妻子和儿子死后,尤吉斯抛弃了可能要饿死的其他家庭成员。当他找到一份很体面的农场工作时却不屑一顾地拒绝了这份工作,因为这个临时工作无法持续到十一月份以后。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如果接受这份工作的话,在冬季到来之前,他的境况可以好得多。而对于尤吉斯一夜之间从一个遵守纪律的工人,转变成辛克莱笔下的社会批评家的情节,读者也不得不感到疑惑。很多人觉得辛克莱是在把自己的社会党人意志强加给这个可怜的立陶宛移民。从那时起,尤吉斯成了辛克莱的化身,他开始相信社会党人,并且不太真实地在社会党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辛克莱自己是一个社会党信徒,他还多次竞选联邦议员和州长等公职,虽然屡选屡败,但却不以为然。辛克莱从来不过分掩饰自己厌恶竞争的态度,他希望通过社会党的理念来解决穷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劣势。然而现实的残酷和他仕途的挫折使得他只能在自己的小说里虚构出理想的社会出路,不管这种情节是多么难以令人信服。
      辛克莱意识到小说的结尾很薄弱,但他把它归咎于缺乏资金。“因为钱的缘故,我从来不能尽兴地写一样东西。我总是到了破产的边缘,所以不得不很快地结束小说……想想《丛林》中这样一个可怜的不充分的结尾可能毁坏整部小说,因为我们事实上当时已经没有钱买食物了。”他这样为小说辩解是很虚弱的,是意识形态的说教使得《丛林》的结尾显得苍白而无力。更匪夷所思的是:当尤吉斯开始相信社会党后,他就开始走运。他所碰到的每一件事都进展顺利,他居然还碰到了一个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老板。一个原来充满了生存竞争的社会突然变成了和谐社会。
      如果辛克莱在《丛林》第二十一章就结束,即在小安塔纳斯溺水而亡的小说高潮时就结束,那么,这部小说,作为对资本主义生存竞争的受害者的写照,就会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和更震撼的效果。这样的小说就不会因为过多的说教而疏远读者。造成小说结构有点脱节的原因是辛克莱不能放任读者自己从小说的情节中得出结论,他一意要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说教思想贯穿于小说的创作。
      但是瑕不掩瑜,辛克莱的《丛林》还是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艺术享受。丛林的法则再次佐证了生存能力、忍耐力和战胜对手能力的重要性。小说揭示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不能原谅错误、不能宽恕弱者的残酷性。在《丛林》中,人类的本能和冲动只能带来自我毁灭,现代的生存竞争需要的是聪明、耐心和想象力。辛克莱笔下的人类“丛林”冷酷而又可憎,他用清教徒的虔诚膜拜社会党人的理想。他模糊地意识到:要在人类“丛林”中存活,需要靠一种新的制度和思想。
      
      参考文献:
      [1] Upton Sinclair. The Autobiography of Upton Sinclair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2.
      [2] Upton Sinclair. The Jungle [M].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3] 葛中俊.厄普顿・ 辛克莱在中国的翻译及其理由[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4] 黄莉华.试论《屠场》的艺术特色[J].兰州学刊,2000(5).
      [5] 肖华锋.《屠场》与美国纯净食品运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6] 王珏.自然荒野中的野性――论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特点[J].名作欣赏,2010(6).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丛林法则生存竞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