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孔乙己 [孔乙己,无以言说的寂寞]

    孔乙己 [孔乙己,无以言说的寂寞]

    时间:2019-02-11 05:46: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孔乙己 焦虑 隐忧 悲凉   摘 要:自问世以来,学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孔乙己》这篇文章的解读。本文从孔乙己的姓名、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对未来的担忧等方面进行了新的阐释。
      
      罗兰・巴特曾经说过,任何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就割裂了与作者的关系,成为孤儿。在作者逝去后,读者可以不受作者意向性的钳制,而对文本做出非常个人化的阐释。如此一来,文本不断获得新的解读新的意义,正所谓经典常读常新。《孔乙己》自发表后,文坛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解读与争议,我也不揣冒昧说说我的一己之见。
      
      一、姓名的焦虑
      
      先说孔乙己的名字。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名字原来并非真名,而是一个绰号,古之小说当中如梁山好汉都有绰号,但基本上都是表达称赞敬仰之意的,反观这“乙己”二字,即算是没有恶意,但也绝无尊敬之意,戏谑的成分居多。可是绰号又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取绰号者不明,读者也纳闷,这只是描红本上的一个词而已,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指涉。作品主要人物的名字成为一个空洞的能指,那么,鲁迅借此想要表达什么呢?鲁迅对名字是很有研究的,最为明显的证据是他曾写过《名字》一文,文中引用宋人俞成先生的《萤雪丛说》:
      古者命名,多自贬损:或曰愚,或曰鲁,或曰拙,曰贱,皆取谦抑之义也……江南人习尚机巧,故其小名多是好字,足见自高之心;江北人大体任真,故其小名多非佳字,足见自贬之意。
      通读这段引文,我们大体可以揣测“鲁迅”二字的由来,鲁迅绍兴人,按常情本当取一机巧名字,只是见到俞成先生高论,仰慕古人,不敢造次,名字中遂取一“鲁”字是很有可能的。如此,“孔乙己”的名字恐怕就不是信手拈来的了。
      有人考证出孔乙己这个人物原型,版本有二:一说这是鲁迅早年对绍兴东昌坊口住着的一位名叫“孟夫子”的人观察所得;二说是脱胎于鲁迅乡下的“亦然”先生。亦然先生本也是读书人,潦倒不识俗务,于家于国无望,被娘子逼得上街卖油条,但亦然先生卖油条有两大特点,首先是长衫打死也不肯脱下,二是不肯也不敢大声叫卖,而是跟在小贩后头,人家在前大声吆喝“卖油条喽”,他在后面嗫嚅一声“亦然”。
      鲁迅先生对其文本主人公的姓氏非常看重:“因为他姓孔”,郑重介绍其姓,可是对名字却语焉不详。如果“孔乙己”的原型是孟夫子的话,由孟而孔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是“亦然”先生的话,读书人身份加上迂酸性格,上推至孔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也不排除鲁迅是综合了这两个原型而创作孔乙己形象的。这些理由基本上能解释主人公为什么姓“孔”的问题,然而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与鲁迅对国学、文化的思考相关,孔子学说当然是国学之要,后文将会涉及此点。
      令人疑惑的是,为何对作品人物的姓郑重其事而对名如此漠然,甚至于采用短衣帮所取的绰号呢?鲁迅受西方影响甚深,从《圣经》当中,我们可以窥到孔乙己为何有姓无名的一点因由:
      摩西回到耶和华那里说:“……倘若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耶和华对摩西说:“谁得罪我,我就从我的册上涂抹谁的名……”(《出埃及记》32:31)
      愿他们从生命册上被涂抹,不得记录在义人之中。(《诗篇》69:28)
      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启示录》3:5)
      由此可见,在西方,没有名字或者说有名而遭到废止是一种极具威慑力的惩罚。对于普遍信仰基督的西方而言,个体因除名而导致的心灵惨痛是可想而知的。对照中国文化传统,这一点似乎共通,古人有名,有字,有号。更有受宠之臣子,皇帝对其赐姓赐名赐号。而在民间作为惩罚的,有逐出家门、族谱除名之说,在官府判决人犯死刑时是勾决人的名字,从人间除名。所以,名字在中国是极为重要的。民间讲究显亲,讲究扬名,大夫士子们讲究立身立言,彰显令名。而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却陷入一种无名的困境。
      从文本当中,可以看到孔乙己对加之于自己的这个绰号从不正面答应以示不合作,但是也仅限于此,无力做出进一步的反抗。而后,作者以冷静的笔触,把他在这种无名处境下的痛苦生活刻画出来,真实而哀伤。
      首先是因为无名而使语言失去了效力。短衣帮、掌柜从不把他的话当作话,毫不顾忌他的尊严;店小二作为一个略有知识的人也蔑视他的文化;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毒打他,不理会他的服辩。他对加诸己身的指责的辩解以及其他动作都备受嘲弄。在咸亨酒店这个公共空间,他呈一种失语状态。
      其次,也就是最为关键的,是科举榜上无名。这种无名是他悲剧人生的深层原因。他甚至因醉心于功名而失去了谋生的技能与生存的土壤。
      第三,正是这种无名造成了孔乙己内心的失衡,造成了他的焦虑与不安。因为失衡,使得他没有长衫帮的淡定与从容,当然也没有如丁举人狠毒和掌柜冷酷,也没有短衫帮的尖酸刻薄,而是生活在一种惴惴不安当中。这种精神状态导致他频频出入咸亨酒店,不仅仅这儿的酒,是他稀释愁绪的法宝;这儿的人,也是他企望能获得身份与名字认同的人群。在茅威涛主演的越剧《孔乙己》中,就把这种正名的渴望用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我本是孔门之后,家谱当中名逸举。
      黑格尔认为,人必须自证,通过本质力量对象化而达到自身的客观外化和“自证”身份。孔乙己是穷困的也是孤独的,他以酒作为契入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咸亨酒店)的工具,希望能与社会正常沟通交流,认证自身的知识分子形象,撇开其科举失利的阴暗人生,获得心理补偿。他从掌柜那儿得不到认同,因为掌柜时时提醒他欠钱;在这种情况下,就转向短衣帮,希望以一件长衫引起他们对他知识分子身份的肯定,结果又是失败;于是,他只得转向略微读过点书的儿童――店小二,小二却是极端看不起他,种种沟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乙己》是一部极具现代性的关于“交流”与“徒劳”的小说。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乡》当中,提出了“隔膜”概念,这种概念同样颇具现代性。在鲁镇这个空间中,隔膜,让孔乙己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无法摆脱挫折感与焦虑感。
      咸亨酒店是社会的缩影,这儿等级森严:第一阶层,穿长衫的慢慢踱到隔壁坐喝;第二阶层是有势力的掌柜,慢慢计较谁欠了钱;第三阶层穿短衫的在柜台前站喝。那么,孔乙己属于哪一阶层呢?小说以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道破他尴尬的处境。欲进入长衫党而不得,降入短衣帮而不甘,于是就有了这个归属不明的穿长衫而站喝的举动。不脱长衫是对长衫身份的迷恋与追求,站喝是客观条件的无情约束,是边缘人的处境。
      这种“无名”的处境,导致的是话语权的失落,而唯一有话语权的时候是“排出九文大钱”时,所以这个时候是很得意的。刻薄的短衣帮当然由不得他得意,高声质疑钱的来路:“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语气斩钉截铁。这是短衣帮的一种策略,鲁迅曾说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而短衣帮还有更让人透心凉的策略:“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黑格尔认为,否定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否定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物。孔乙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学而优则仕,却忽遇人质疑他识字与否,其反应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强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然而,更大的创伤还在等待着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下,孔乙己立刻颓唐不安、脸色发灰,短衣帮却哄笑起来。
      短衣帮、掌柜、店小二对孔乙己的话语,构成了一种语言施暴。不难发现,作品主人公有姓无名,实是作者精心构思,暗示其因名的丧失而导致话语权沦丧,从而深陷生存之困境。
      细究这部小说的结构元素,有孔乙己、短衣帮及店小二、丁举人“长衫帮”及掌柜、功名。他们构成这样一种关系:孔乙己与丁举人构成一种直接对立关系,两人同时对功名构成一种猎取关系,孔乙己与短衣帮、丁举人与短衣帮都构成一种隐含的对立关系。我们不妨以图表现这种关系。
      通过研究这种关系,我们看到了对立,看到了吃与被吃的关系、人与非人的关系,它们表明这部小说继续延伸了《狂人日记》中吃人的主题,虽然作品的写作技法更为圆熟、表达更为隐晦。在这种吃与被吃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寂寞与忧伤,也可以理解鲁迅何以成为决绝的战士。
      
      二、文化之死的隐忧
      
      更多的评论家在这部小说当中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子,认为它是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进退失据的困境。是的,鲁迅用笔勾勒了一个知识分子长廊,他们或被旧制度碾为尘土,或成为旧制度的膜拜者,或从旧制度当中出逃。在《孔乙己》中,旧制度的牺牲品与拥护者都存在。但不能简单地把这部小说就划入前面所说的几种情况当中去,因为它表现得更为深切。
      首先,在文本当中,确实展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孔乙己丧失了立身立言的基础,知识分子空有知识却连生活都无法维持,也让人看到了知识分子自身的不足,用店小二与短衣帮的眼光是“好喝懒做”,虚荣,放不下身段。
      其次,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变异。丁举人与孔乙己同属知识分子阵线,只是科举得势而已,然而却对同为知识分子的孔乙己从精神(写服辩)到肉体(打折了腿)进行凌辱。读者不禁要追问:丁举人难道只代表个体吗?
      对于丁举人,先生所关心的重点并非全如一些评论家所批评的那样,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是刽子手。诚然,这些看法都不错。但是,先生关心更多的是丁举人人格的扭曲与裂变。毕竟他与不得志的孔乙己一道是文化的传承者。有他这样的传承者,则我们的国学、我们的文化将何以堪?在《所谓“国学”》中,先生对伪国学深恶痛绝;而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当中,先生对孔子语多诟病。之所以如此,是当时斗争形势需要,批孔是因为在历史上以及在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孔子都被当作了工具使用,批孔是批其工具性,是为了揭露部分尊孔之徒的真实意图。
      鲁迅爱国学,因为他本身就是国学大师。他从小在三味书屋读书,通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把文字、音韵、训诂全都学了,可谓正宗的国学出身。与人笔战之余,他还整理过许多古籍,水平也是非常之高。他在厦门大学曾打算开一门选修课,就叫作声韵文字训诂专书研究,属小学,只是因选修的人太少而未开成;原来还打算写一本《中国字体变迁史》,只可惜天不假年。
      所以,鲁迅先生批伪国学批孔,不是无知所以无畏,而是有着扎实的国学功底,他深切地懂得,揭露伪国学就是爱国学,批孔的出发点也正是因为真正地尊孔。
      鲁迅先生对丁举人之流的知识分子的这种劣性心存隐忧,同时也对民众嘲笑文化表示了极大的担忧。短衣帮对知识的嘲讽,孔乙己是领教过的,于是转向店小二,但受风气影响的店小二拒绝了对文化的深入学习。今天,很多读者认为知道“茴香豆”的“茴”一个写法已经足够,多了也不实用,孔乙己所为纯属迂腐。这种实用至上的理论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什么都讲究实用的民族,肯定缺少仰望天空的理性。作为知识分子的孔乙己虽有热切的传播文化之心,却死在丁举人的棍棒之下,死在短衣帮、掌柜、店小二等人组成的公共空间的语言暴力之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得势的知识分子人格扭曲、凶猛残暴,如丁举人;有志于传承文化的知识分子死于群众之手,如孔乙己;而作为极需要文化的民众却嘲笑、拒绝文化,如店小二、短衣帮。这样,小说的指涉无疑超越了对旧制度的批判云云,它上升到对道统不传、文明灭绝之忧的高度了。
      
      三、未来无望的悲凉
      
      雨果曾说:“谁在说妇女、儿童,谁就在说未来。”在鲁迅的这部小说当中,我们能看到未来吗?遍览小说,似乎有儿童无妇女。对女性,作品只是做了隐性书写,用孔乙己的长衫脏而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洗来暗示孔乙己没有妻室。这透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得势的知识分子生活是不可能完整的,而女性的秋波是决计不会送过去的,举国全是这种势利眼光的女性,国之未来是不言而喻的。鲁迅先生不忍捅破这一层纱窗纸。我们知道,先生一向是热心、热血的,所以在《药》后违心献上一个花圈,在这儿,闭口不谈孔乙己的婚姻,恐添人忧虑吧。
      当然,雨果所说的未来,除了妇女,更指儿童。《孔乙己》当中,处于儿童阶段的有做店小二的“我”与分吃孔乙己茴香豆的邻家孩子们。教育创造未来,儿童的教育又如何呢?“我”是十二岁来咸亨酒店当伙计,“我”的人生第一课是森严的等级制度,“我”不够机灵服侍不了长衫主顾,于是做酒保;第二课是弄虚作假,酒里羼水;第三课是人际关系重要,荐头面子大,“我”羼水不力却保全了工作。这是一个十二岁的儿童所接受的教育。更大的教育还在后面,“我”见到了如何冷漠嘲笑,如何泯灭人的尊严,如何侮辱斯文……二十年的时光变迁,“我”淡漠地叙述着孔乙己之死,没有同情,也没有因未曾学会“茴”的四种写法而遗憾,当然,“我”依然是小二,没有如孔乙己所寄望的那样成为掌柜。在“我”所处的这种教育环境下,一墙之隔的邻家儿童的教育可想而知。
      王岳川说:“写作是与死亡的先行对话,是与未来的先行照面,因此,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鲁迅的写作目的何在?是拯救!先生疾呼:救救孩子!救救中国的未来!显然,现实的鲁镇,现实的中国,其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呢?二十年后,一碗酒从四文涨到十文。仅此而已!
      许广平曾说,鲁迅先生想的是暗的,说的是亮的。鲁迅自言,是为了听将令,给中国增添亮色。但是整个《孔乙己》读下来,却是彻骨之寒。料想作为独醒者的先生,面对四壁黑暗,“荷戟独彷徨”,心中之悲痛实实是“吟罢低眉无写处”。
      孔乙己是寂寞的。先生,您也是寂寞的。
      
      作者简介:李雪莲,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2008.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言说无以寂寞孔乙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