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灾难新闻图片报道的进步|汶川天空出现巨型眼睛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灾难新闻图片报道的进步|汶川天空出现巨型眼睛

    时间:2019-02-14 05:26: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开启了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新纪元,也是中国灾难新闻图片报道的分水岭,使中国灾难新闻图片报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灾难图片新闻十分注重满足受众的合理知情权。灾难新闻图片报道突破模式化报道,由“集体呈现”向“个体呈现”转变。灾难新闻图片报道日益突破官本位,打破“英雄神化”与“领袖宣传”的迷思。灾难新闻图片报道在反映残酷灾难本身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灾难中人性之美。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难新闻;图片报道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从数量上看,国内新闻传媒及时了进行大规模、长时段、持续性的报道;从质量上看,国内新闻传媒努力使用多媒体、多元化、专业化的传播内容和手段充分透明地展示灾难现场,使国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就图片报道而言,汶川地震新闻图片报道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步,可谓是中国灾难新闻图片报道的分水岭,意义十分重大,值得我们探究。
       一、汶川地震发生前的中国灾难新闻图片报道
       回顾过去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其报道模式是“以‘人’为本位,即在报道中,总是站在‘人’如何与灾害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①,而对灾难本身及其造成的破坏及其背后的原因报道较少甚至几乎不谈。其报道特征表现为以文字报道为主、版面靠后、很少配发甚至不使用图片,即便使用图片也是一些解放军官兵或武警战士抗灾救灾的“现场”图片。这种模式特征在改革开放前表现得尤为突出,在80、90年代依然盛行。用王中教授的话说即“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还可续一句“灾害不用图片,抗灾救灾才用图片”。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报道,1961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报道,1970年的云南海通大地震报道,1976年的唐山地震报道,1998年的抗洪抢险报道,2003年SARS早期疫情报道,就是这种报道模式的典型体现。
       当然,在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以前,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还是有一定进步的,只不过进步得太缓慢、太少,且主要体现在报道理念上,鲜见实践案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先后从“突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歌颂党和毛主席的关怀,高唱人类战胜灾害的赞歌”到“努力追求灾难新闻的时效性,注重受众的知情权”再到“不断突破禁区,力求信息透明”。②虽步履维艰,但也反映了新闻人努力还原灾难新闻本质不断追求进步的历史历程。
       二、中国灾难新闻图片报道进步的具体表现
       对于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我国学界高度评价“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必将载入史册”。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之所以能载入史册,“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最集中、最全面、最生动、最充分地体现了危机传播的开放性原则”③、客观性和平衡性原则。
       应当说,从2003年的非典报道开始,由于政治文化生态的改善与信息发布机制的进步,灾难新闻报道已有了较大的突破与超越,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报道,更是走向了灾难报道的新纪元,以其及时、透明、全面、丰富的信息发布而成为灾难新闻报道的标志性范本。笔者认为此次汶川地震灾难新闻图片报道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灾难图片新闻日益注重满足受众的合理知情权。知情权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等。受众知情权是指受众享有通过新闻传媒了解其欲知、应知而未知事实的法定权利。作为受众,在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急切地想了解灾难造成的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以及灾难事件引发的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救助行为和防范灾情的扩大及再次发生,灾区尽快得到救助等内容。④从汶川地震图片报道看,未经PS处理的客观、真实、平衡的新闻图片在报刊上比比皆是、广泛传播,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可见一斑。《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和《南方都市报》这三家报纸一周的头版图片数分别为:10幅、10幅、6幅,基本上每天的头版都有地震图片1~2幅,而三家报纸的图片总数分别为:136幅、276幅、262幅(如下图所示)。⑤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报系拍摄使用的图片尤为突出尤为震撼,还显现出了“纯客观”的专业化倾向。另外,这次汶川地震图片新闻在对外传播时也显得空前的及时、公开和透明,令人敬佩。
       (2)灾难新闻图片报道突破模式化报道,由“集体呈现”向“个体呈现”转变,从人性视角还原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汶川地震报道中,个体的生命故事突破“集体呈现”的模式,笔墨集中地展现个体的伤情与灾后生活及命运发展。《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一文写道:“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一切的恩怨、一切的纷争都应中止,为绝境中的生命让路,这已经是全世界的共识。”《人民日报》的“目击生命争夺战”图片专刊中记录了一段段生命的悲与喜:被困179小时的被埋者奇迹生还、母亲为救孩子奋不顾身挡住巨石、幸存学生在废墟中唱起“幸福和快乐是结局”、40多岁的母亲抱着双胞胎女儿的骨灰说“我们10天没见面了”……《南方周末》的《汶川九歌―――大地震现场报告》记录北川村民“逃离与回归”、汶川村民“生存与坚强”、青川村民“孤僻与自救”、清平矿工“沦陷与挣脱”等故事,将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命运,化作一个个鲜活而坚强的新闻图片特写,流露着媒体以人为本的精神、悲天悯人的情怀。⑥
       (3)灾难新闻图片报道在反映残酷灾难本身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灾难中的人性之美。灾难新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直面灾难、陈述灾难,而更应该努力去发掘灾难中闪烁的人性光芒,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灾难,将人摆在最高的位置上,关注灾难中的生命,关注灾难中所有生命的坚强和奉献,给受众以强烈震撼,引起情感的共鸣。⑦灾难性新闻图片报道本身还含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在灾难性事件中,人们往往经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在这种残酷的磨难中人性往往处于沉郁的状态,甚至被扭曲,因此灾难中的人性美就显得弥足珍贵。《华西都市报》2008年5月16日11版上刊出了一幅特别的图片:一本躺在废墟中布满灰尘的书名为《情爱永恒》的书,它映衬着灾区涌动的情与爱;该报5月17日10版上的一幅图片:一个青年男子用胳膊夹着大幅婚纱照往前赶路,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坚定与美好。《南方都市报》也有一些细节抓得很好,比如抓拍了学校废墟上别着的两朵哀悼学生亡灵的纸花、陷在公路裂缝里的小鸭子,后者对小动物的观照霎那间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汶川大地震中,记者的镜头还捕捉到了“可乐男孩”、“警察妈妈”、“敬礼娃娃”等震撼人心的画面,这些乐观、博爱、感恩的生命个体,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三、结语
       新闻亦是有情物。每篇(幅)抗震救灾的新闻图片作品,光影之间、字里行间无不穿透着一种悲伤而不失斗志,悲悄而不失奋争,可泣更可歌的神奇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演变与进步过程,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国新闻报道的历史性进步,而且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希望不断进步的灾难报道能够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平安与幸福,从而实现“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一规律。
      
       注释:
       ①孙发友:《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②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新闻大学》,2008年第4期。
       ③董天策:《在开放与控制之间:危机传播的基本准则与尺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经验与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④罗燕燕:《从灾难新闻报道看如何满足受众需要――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新闻世界》,2009年第7期。
       ⑤汤瑜:《新闻图片的悲剧处理――汶川大地震图片报道探析》,《青年记者》,2008年12月下。
       ⑥新闻纪实:《汶川九歌――大地震现场报告》,南方周报,2008-05-22(号外)。
       ⑦苏林:用美的力量抚慰伤痛――灾难新闻中的美学赏析,《才智》,2010年第24期。
      
       (作者简介:曹凌翼(1987-),重庆人,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汶川看中地震灾难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