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读《老子注译及评介》 老子注译及评介

    读《老子注译及评介》 老子注译及评介

    时间:2019-02-15 05:39: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现在北京大学执教的原旅美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是极受欢迎的,而今在书肆上已经很少见到了。最近,作为它的姊妹篇――《老子注译及评介》也出版了。   比较起来,老子的命运比起身后受人歪曲的孔子要好得多。然而令人遗憾的误解也仍然是有的。陈先生在书前设有专章――《误解的澄清》,对一些论点辩理析疑,很有说服力。这使我想起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老子和他的著作时,对他的理论进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演绎,有的地方不免令人失笑。不过也难怪,老子的书有不少语义含混的地方,对中国人来说,亦一向号称费解,更不要说对于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德国人了――即便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老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向有定评、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文艺理论批评史及美学史上,受到的误解似乎就要多一些。不少文艺批评理论著作只字不提老子其人其书,间或有提者,亦多持否定态度:罗根泽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说:“老子是怀疑派的哲学家,……反对美的观念,”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只是一个消极的破坏者”。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则称:“在文化上,老子是蒙昧主义的积极鼓吹者,”“反对‘言’‘辩’之‘美’,表现了排斥和反对一切文学的思想”。
      那么,老子是否对美持否定态度呢?诸家所举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以及“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等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以为,陈鼓应先生的注译是正确的。对于前者,先生理解为它是概括了老子为“腹”不为“目”的思想。为“腹”,即求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因而老子唤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而持守内心的安定,确保固有的天真(参见该书第108页)。应该说,老子这段话是不满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激之言,而要求固其操守,并不是否定文学艺术。对于后者――“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先生注译为“信实的话,由于它的朴素,所以并不华美。华美之言,由于它的动听,往往虚饰不实”(参见该书第363页)。这同样是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上一些诡诈之士奔走于途巧言惑众的反感,而并不能引申来作为反对文艺美的根据。
      实际上――借用一下“中国潜美学”之说――在老子的哲学著作中是包含着很丰富的、潜在之美学的。这一点,钱钟书先生早就看到了。例如,《管锥编》中在谈到《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时,随后列举了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诸家诗句,他们虽非专意于批评,但却异口同声地道出了一种文艺现象,或曰文艺规律――即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是近来涉及较多的论题之一)。其实这也正是中国文艺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十一章》中关于“有”“无”的哲学观点(“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与上述“恍惚”之论相结合,便成为一种空间美学理论而被现代建筑大师所注目。如从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的建筑美学理论中就可以明显看到老子思想的影响(详见黑川纪章的《模糊、不定性及空间领域》)。这又不仅仅表现在他引用了老子的话,而且具体显现在他的建筑设计中。而中国绘画、建筑、园林艺术中对于空白和空间的布置,就更是向以卓越著称,并成为民族特色之一的。其渊源所自,则又不能不肯定老子对美学的贡献。
      陈鼓应先生的校注本在搜集材料上是下了功夫的。其中汇集了古今诸家有代表性的评注,并加以自己的注释、引述(多是有见解有新意的阐发)及比较准确的译文,又附以《帛本老子甲乙本释文》、《老子校定本和参考书目》。可以说,持此一编在手,对老子其人其文便可明其大概了。
      
      (《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五月第一版,〔精〕2.25元)

    相关热词搜索:评介老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