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国宝回归奇遇记】 国宝回归

    【国宝回归奇遇记】 国宝回归

    时间:2019-02-25 05:32:2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从鸦片战争后百余年间,因战争、抢掠、盗凿等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多达百万件。中国香港是全球著名的古董集散地与交易中心,同时这里的古董街云集了来自日本、泰国和南亚的珠宝银器、古董古玩,这里也是众多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聚集地和国宝文物回归祖国的重要中转站。20世纪90年代,在熙熙攘攘的香港文物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位白发苍苍、气度不凡的老者……
      
      淘宝时偶获珍贵文物
      
      许多古玩店的主人都认得这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中国大名鼎鼎的文物专家,号称“青铜鉴定第一人”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
      一天,马承源先生又来到香港,在各家古董店里淘文物。但是一整天下来,他也没发现什么太有价值的文物。就在他准备离去的时候,一家古董店里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件高约30厘米,直径约20多厘米的祭祀用的礼器,名字叫作“�(hé)”。最突出的是这件�的弧形提梁采用的是龙的造型,提梁内部是中空的,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缠绕而成。
      作为青铜器专家的马承源一眼就看出这个�属于春秋晚期的南方器。他捧起来仔细看,�的肩上进口处有12字铭文:“ �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马承源极为兴奋,断定这就是2000多年前吴王夫差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件青铜礼器,是历史价值非常高的一件青铜文物。他决心,一定不能让这件国宝文物再次流失。最终,由马承源香港的好朋友何鸿章先生出资,将这件吴王夫差�买了下来。1996年,何鸿章先生又把这件文物捐给了上海博物馆,使国宝免去了再次流失海外的坎坷,可谓皆大欢喜。
      
       慧眼识宝回购国之重宝
      
      1992年12月的一天,马承源在上海接到了一个来自香港的长途电话。电话里的人说,香港有一家古董店要出售一套青铜编钟,共14件,但无人敢买,倒不是因为编钟价格贵,而是各路行家普遍怀疑这套编钟上面铸刻的铭文是假的。
      “假的?”马承源挂断电话,觉得此事蹊跷,立刻让香港的一位朋友帮忙把编钟上的文字拓片寄过来,让他看看。经过仔细辨别后,马承源立刻通知那家古董店,编钟暂时不要给别人看了,有可能的话,希望全部寄到上海博物馆来。
      不久,14件编钟全部寄到了上海博物馆。看着这些编钟,马承源内心充满了激动:这套编钟浑厚凝重,不是一般造假者所能制造出来的。马承源判定,这14件编钟绝对是出自中国古代的某位王侯人家,意义非同一般。最终,上海博物馆一掷千金,将14件编钟全部买了下来。经过进一步考察鉴定,人们发现:这套编钟正是当年盗墓贼盗挖晋侯墓葬群,倒卖到香港的国宝文物。它的存在,为证实我国5000年文明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实物资料,是国之重宝。
      
      倾其家财购买画作
      
      除了马承源先生积极促使国宝回归外,还有一个慧眼识宝、捐赠国宝的人,他就是中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
      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春天。这一年,徐悲鸿应邀到香港举办画展,期间,经由作家许地山介绍,他来到德国籍的马丁夫人家中鉴赏书画。马丁夫人的父亲生前曾是德国驻华外交官,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购买了大批中国书画文物,其中不乏精品。现在马丁夫人有意将其出售,特意带着几大箱字画到香港寻找买家。徐悲鸿仔细认真地鉴赏着每一件书画藏品,当打开第3个箱子,展开一副发黄的长卷时,徐悲鸿的眼中放出了惊异的光芒。
      这是一幅名为《八十七神仙卷》的画卷。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表现出87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不等画看完,徐悲鸿几乎是叫着对马丁夫人说:“我就要这一幅了!”说着,徐悲鸿掏出随身携带的1万银圆,打算购买此画。看到徐悲鸿毫不掩饰的兴奋神情,马丁夫人摇摇头说:“这幅画的价值恐怕不止这么多吧?”求画心切的徐悲鸿表示愿意再加上自己的7幅画作为交换。此时,双方都唯恐对方生变,于是,一桩千古名画的巨额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后经鉴定,这幅《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名家吴道子的真迹,非常珍贵。此后,徐悲鸿先生对它是宠爱有加,视为生命。
      直到1953年,夫人廖静文在徐悲鸿逝世的当天,宣布了丈夫的遗愿,将他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和1000余件他收藏的中国历代名人字画,还有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其中就包括徐悲鸿倾其家财购买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
      
      被掠国宝荣归故里
      
      2000年4月下旬的一天,香港各大媒体刊登了一条让所有中国人都感到震惊的消息,圆明园被掠文物“六方套瓶”等4件国宝将于5月2日在香港被公开拍卖。一时间,香港民众愤怒了,很多人走上街头表示抗议。的确,让如此珍稀的宝瓶回归故里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国家文物局很快做出决策,决定阻止拍卖。可是 ,当时香港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阻止拍卖遇到了困难。
      4月30日,北京市文物公司会议室的灯光亮了一夜。经过慎重研究,会议最终敲定,要通过经济手段收购流失的国宝文物,不惜代价把宝瓶买回来!5月2日下午,位于香港的拍卖大厅戒备森严,拍卖形势十分紧张。容纳300多人的大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下午2点20分,拍卖师以420万港币的底价开始拍卖镂空六方套瓶。一时间,会场上竞价牌此起彼伏,电子记分牌的数字甚至跟不上拍卖师的竞叫。经过激烈的竞拍,最终,北京市文物公司的代表以1900万港币的价格击败对手,在全场的掌声中买下这件稀世国宝。
      六方套瓶回归祖国之后,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国家博物馆的史树青等8位文物鉴定专家对它做了认真的鉴定。
      鉴定的结果为六方套瓶是乾隆早期御窑厂烧造的器物,曾陈设于圆明园。这件传世作品极为罕见,器形规整,工艺精湛奇巧,集粉彩、珐琅彩、镂空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器,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最终,六方套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被中国首都博物馆收藏。
      除六方套瓶外,还有3件圆明园被掠国宝――青铜虎首、猴首和牛首,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也分别以1400万港币、740万港币和700万港币的价格,成功竞拍回归故里。
      
      无偿捐献稀世珍品
      
      还有一件稀世珍宝,它的回归方式令世人为之感动。2003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前夕,一架从英国飞往中国香港的大型客机上,一位气质高雅的中年女士正在看着报纸,突然一条醒目的新闻报道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她――传说中的绝世孤品、神秘的清雅正粉彩橄榄瓶现身香港,即将向全世界拍卖。
      这位气质不凡的中年女士正是中国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选举委员会委员张永珍博士。回到香港,张永珍女士就马不停蹄地为国家忙碌起来。
      拍卖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拍卖会上,现场气氛异常激烈,粉彩橄榄瓶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张永珍的心里可是七上八下,因为当时的价格已经超出了她的估计。但是,张永珍并没有放弃,而是沉着冷静,稳健应战。
      最终,张永珍战胜了对手,当拍卖师一锤定音时,大家都拍手叫好,因为这件国宝的最终成交价,加上佣金已经超出了以往清朝瓷器在全世界的拍卖价格。随后,张永珍女士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重大决定,将这件稀世国宝无偿地捐献给国家,由上海博物馆永久收藏。
      随着文物收藏热潮的再度高涨,香港这个国宝回归祖国的重要中转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拍卖为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每年都云集着众多的中国藏家、财团和博物馆代表,经过竞拍,一件件历经坎坷的国宝文物从海外归来。如2004年,首都博物馆斥资7600多万港币,从香港佳士得公司拍卖会上购买回“乾隆双宝”――一只乾隆壶和一方乾隆玉玺;2006年,中国专家在香港经过六七次的洽谈,终于成功使遗失海外多年的珍宝“子龙鼎”完璧归赵;2007年,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以4600余万元的天价,被一名内地私人收藏家购得。
      从2002年起,中国还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每年拨付5000万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的民间珍品文物。时至今日,共花费约2亿元征集回流6万多件珍贵文物。CQ

    相关热词搜索:国宝奇遇记回归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