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曼斯菲尔德庄园 概览_文本和镜头呈现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曼斯菲尔德庄园 概览_文本和镜头呈现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时间:2019-03-01 05:36: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简・奥斯丁一生留下六部小说,其无一例外地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从文本到图形的转换经过了一系列的过程,作者、编剧、监制、导演、再到演员,每一次加工都会增添新的内容。直到在我这个接受者这里,又被解读成了一种形式。《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小说一共被拍了三次:99版的作品在内容上有些离谱,但整体的风格还是和原著比较相像的,所以我选择了这部电影和原著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文本;电影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岁月流逝,时代变迁,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各自心中的人物形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或许这些也会随之改变。就像芬妮这个形象,有时候觉得她是寄人篱下的可怜孩子,有时候又觉得她有些故作姿态的做作,这就是经典人物丰富的个性特征,使得在文学史中有着永恒的魅力。相信很多看过原著的人对影视作品有着很多的期待,期待人物角色、场景道具、拍摄视角等是否符合个人心中所想,大部分首先看完文本的人都会对影视作品是否尊重原著的立场上有着很大的关注,认为对于原著的遵从和适当的改编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必须具备的要素。接下来我就选几个片段来分析文本和影视作品的区别和相同。
      一、克劳福德兄妹的首次登场
      克劳福德兄妹是贯穿于整个作品的非常重要的人物,是他们的出现引起了曼斯菲尔德庄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打破了原本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原著中是这样写的:“在芬妮刚跨进十八岁的时候,村里的社交圈子里新来了两个人,他们是格兰特太太的弟弟和妹妹,是她母亲再醮后生的孩子克劳福德先生和克劳福德小姐,两个富裕的年轻人。”这只是人物登场时的介绍,平铺直叙。交代了他们的一些背景然后就是和格兰特太太的会面,也就是书中第四章的后半部分,这里有一段出色的对话,立刻就显现出来玛丽和亨利各自的性格特点。特别是格兰特太太为他们物色适婚对象时,玛丽调侃亨利的话,她说:“你要想说服亨利结婚,必须有法国人的口才。英国人在这方面的能耐早已使尽了…他是一个玩弄女性感情的魔鬼。如果你那两位贝特伦小姐不想让自己心碎,那还是趁早别接近亨利。”然而亨利的理由很冠冕堂皇:“你会原谅年轻人的疑虑和缺乏经验。我的脾气太谨慎了,不愿胡乱结婚,拿自己的幸福冒险。没有人比我更看重结婚。”这样的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可仔细想来,无疑暴露出亨利自私的一面,连玛丽也认为亨利“多么会磨嘴皮子”,这是两兄妹对于婚姻截然不同德看法,灌注到他们对异性的交往中。这就是书中两位来自伦敦的兄妹的首次露脸。
      这段场景在电影中被删除了,克劳福德兄妹的首次登场被安排在了和曼斯菲尔德庄园一家人的见面。当然,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镜头一开始便锁定了这一家其乐融融的画面,后来就是不安多过惊喜的年轻人和惊喜多过不安的长辈们,玛利亚和朱丽叶脸上的表情更是玩味,瞬间就像放光了一样,这也包括絮叨的诺里斯姨妈,迫不及待的邀请新人加入到他们中来,连慵懒的贝特伦夫人都睁开了眼睛观察着这两个人。无疑,这样的惊艳登场时原著中不存在的,至少两位贝特伦小姐对亨利绝不是一见钟情,而在电影中,单单是容貌和外形已经让两位小姐倾心,那个慢镜头的扑克牌掉地更像是有些“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不禁令人窃笑。
      二、逼迫芬妮演戏
      无所作为的贝特伦先生和其游手好闲的朋友耶茨搞得曼斯菲尔德庄园乌烟瘴气,演戏的计划如火如荼地上演。这是除了托马斯爵士外,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的一个事件,除了为作品增加些调剂的小丑般角色的诺里斯姨妈和拉什沃斯先生,所有人都通过语言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在耶茨决定好要演的戏目时,书中的玛利亚立刻说道:“我扮演拉文肖夫人准备担任的角色,还有(眼光大胆了一些),不禁有些脸红,克劳福德小姐扮演艾米丽。”想必这是玛利亚早就谋划好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都会想尽办法和亨利演对手戏,当然亨利绝不会放弃这种可以光明正大调情的机会,对于同胞姐妹来说,玛利亚也是极了解自己的妹妹的,因为她说:“如果我拒绝这个角色,朱丽叶马上会把它接过去。”多么浓的醋意,只是我们木讷的主人公埃德蒙全然不明,还一味苦口婆心的劝告,都无法使这些人放弃自己心中的想法,最后还不得不妥协在玛丽的小手段下。尽管电影里也演出了玛丽怎样刺激埃德蒙加入他们演戏的队伍,但始终没有书中的那般可爱与俏皮,就好像在打一场爱情之间的斗争一样,小说中石汤姆来邀请芬妮参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芬妮战战兢兢,声泪俱下地拒绝着,看着楚楚可怜令人同情,瞬时觉得汤姆太过于霸道和蛮横,欺负这个家里最小的妹妹,诺里斯姨妈也随时忘不了加上那句“忘恩负义”的话,不停地提醒芬妮她在这个家中卑微的地位。她拒绝地软弱无力,只是那委屈的样子确实博得了埃德蒙和玛丽的同情,两个好心的人,三个冷眼旁观的人,那么只剩下诺里斯姨妈和汤姆表哥这两个恶人了,那可想而知芬妮能这样脱身,若不是还没有到毫无人选替代他,或是汤姆对玛丽没有大献殷勤的目的,那么芬妮是必定要演出这一遭了。
      电影里被改的乱七八糟,特别是玛丽,不管是在台球时吸烟的样子,还是宣布谁想和她演吻戏时的表情,和她那风流的哥哥真是不分上下。当埃德蒙反对演戏的时候她又是一番惹人讨厌的言论,先不管这出戏是是否该演的问题,只是她的表情和语气已是让人厌恶不已。这里似是省去了让芬妮来演戏的桥段,汤姆的不羁只用在了和父亲的对抗上,对芬妮一点也不感兴趣,然而却是多事的亨利,问了芬妮一声,对这出戏怎么看,他明显已把芬妮放在一个观众的角度来看了,这才是芬妮在曼斯菲尔德得到重视的一个分界点,编剧似乎有意为亨利的求婚埋下伏笔,这是亨利和芬妮第一次的正面交流。突然成为焦点的芬妮颇为不习惯,所以她说自己没有什么意见,当然,就算她有意见也不会或是不敢说出来,所以很显然亨利认为芬妮是有想法的,只是在敷衍他而已,所以穷追不舍,只是煞风景的诺里斯姨妈及时制止在她看来貌似是种调情的行为,不过这可有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让亨利一点一点走进芬妮,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也许电影史为了追求一种整体效果的和谐,所以大部分人会对这里的改编不加留意,认为这是不伤大雅的修改,但是芬妮的形象完全被重置了,因为她不再怯懦、不再可怜,成为了一个表面不言不语,背地里对人评头论足的女人,也是由于这个演员太显老,所以女孩这个词也就被我忽略了。
      三、芬妮的选择
      亨利对芬妮的求婚对她来说无疑是一记晴天霹雳,因为不爱所以拒绝。尽管在感情这一点上,芬妮毕竟是比前面有了些底气,这也是指书中的内容,她还是用她那弱弱的声音反抗着,外表胆怯内心坚定的姑娘,不管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个多么冷漠的地方,不管两个表姐和大表哥怎样欺负她,也不管诺里斯姨妈对她怎样呼来喝去加指责,她始终对感情的事不能做半分的妥协,所以托马斯爵士开始了循循善诱的教诲:“现在,芬妮,我已完成了我的一部分任务,让你看到,一切都是建立在真实可靠、合情合理的基础上的。……一个年轻人希望向你表达他的情意,而且他具有一切优越的条件,这不仅在于社会地位、财产和性格,他的为人令人喜爱,举止言谈落落大方,得到每个人的好感。……这个年轻人明白事理,品行端正,性情高尚,既有外貌,又有财产,他是一心一意爱上了你,光明正大、不计利害地向你求婚的;让我告诉你,芬妮,你可能在世上再活十八年,也不会遇到一个有克劳福德先生的一半财产,有他十分之一有点的人像你求婚了。”这一句句都是对亨利的极尽赞美之言,且言之凿凿,让人不得不信服,几乎说服了读者,但都说服不了芬妮,也许爱情就是无法勉强,托马斯爵士在这里所费得一番唇舌毫无用处,一遍遍地增加着芬妮的负担,让她倍加胆颤。
      小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她想补充一句:‘但是他的为人我反对’,可是想到继之而来的可怕的辩论、解释,也许甚至根本不相信,她的心沉下去了。”这就是电影里面表现出来的一个场景,电影把芬妮不敢说出的话演了出来,她和她的姨夫一来一回的唇枪舌剑,不像是来说婚事的,倒是像就某一个问题展开的讨论。芬妮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反抗态势,在这个时刻,一直以来象征着这个家权威的托马斯爵士都不能使她因畏惧而屈服,电影用托马斯爵士喋喋不休的教诲为背景,穿插着芬妮内心的挣扎不快,她完全听不进那些话,她只幽怨地看着埃德蒙和玛丽散步,在遇到亨利时立刻转过头去。她像要抓住救命稻草一样问埃德蒙的意见,他当木头当惯了,这次又怎会例外,不解风情地要芬妮自己打算,这时芬妮的心要碎了一地了,只有黯然回到自己原本的家去。
      电影的改编似乎让所有人都焕然一新,成了两个不同的作品,毕竟用现代的电影视角去展现十八世纪英国田园乡村生活不能真实还原原本的面貌,但也能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也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它的失败就是打着改编自原著的旗号,让看过文本的人大呼不可思议,甚至于有些荒诞的成分在里面,就像芬妮在朴次茅斯省亲期间莫名其妙地答应亨利的求婚,那个深情的拥吻让所有人误认为导演改写了结局,可这对于亨利来说是昙花一现的快乐,芬妮转而后悔不已,这样的安排让人摸不到头脑。还有就是芬妮和埃德蒙的结合,尽管在原著总也略显匆匆,但电影中并没有弥补这一点的不足,反而扩大化了,埃德蒙的表白让芬妮积蓄已久的情感爆发,似乎久旱逢甘露般,他们拥抱的时候,镜头停在芬妮得逞的脸上足足有几秒钟,这立刻变成了一个单纯的男人栽倒这个心机女手里的感觉,让人不自觉地想起菲尔丁的莎梅拉,这还是曼斯菲尔德庄园吗?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中夹杂着浓浓的人道主义色彩,虽然是爱情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但明显电影导演并不愿拘泥于这一点,原著中的普莱斯太太是对芬妮没有爱的,但是在电影中,当亨利追随芬妮到朴茨茅斯的时候,普莱斯太太还是向芬妮提出了忠告,她说:“钱并不可耻……我就是为了爱而结婚。”只有这两句话,却让为人母的普莱斯太太温暖了起来,她还是关心芬妮的。
      电影不是照搬原著的形式,也不是胡乱编造,要在这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很难的,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奥斯丁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会被解读为不同的意思,但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回到最初的文本,其包含的深刻人道主义色彩是不能被忽视的,只要是表现出了这一点,相信多少都会受到读者的认同。也许将来还会有许多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各种影视作品,其丰富的内涵和思想会永远地传播下去,成为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曼斯菲尔德庄园[M].简・奥斯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 小说与现实――简・奥斯丁女性作品研究,[J].李荣,张宗胜:山西大学学报,2010
      [3] 文本与帝国――后殖民主意视野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J].周和军: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
      [4] 身份界定与心境变异――《烦死菲尔德庄园》中范妮形象分析,[J].郑珂:青年文学家。

    相关热词搜索:庄园菲尔德呈现镜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