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时间:2020-03-17 12:33: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现状和前景

    众所周知,软件是指人们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数据资料等,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软件对电脑的控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前者指计算机管理维护、控制及程序翻译、装入编辑和运行的程序,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汇编解释或编译软件,调试、诊断软件;后者指软件开发人员利用系统软件编制的以满足用户各方面需要的用于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程序,包括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作图软件、通信网络软件和教育软件等。软件产业则包括开发软件、做成软件产品、形成软件产业三个不同层次。

    我国的软件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后取得迅猛发展。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1989-1991年)。这一阶段,国产软件主要以个人开发为主,在西方发达国家从PC到软件的强势入侵下,软件产业的概念在国内被提出并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典型代表:WPS中文汉字处理系统。

    起步阶段(1991-1994年)。随着X86微机的推广,国内开始出现专业软件开发公司,但受资本和技术能力限制,主要从事软件汉化和简单工具软件的开发。这一阶段国家加强了软件产业的规划,及时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等政策法规,使我国软件产业开始步入一个规范发展阶段。

    兴起阶段(1994-1998年)。国外大批软件产品涌入,对民族软件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批民族专业化软件企业从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在教育、财务及商务管理、娱乐游戏等领域取得了一定优势。典型代表:用友、金山、金蝶、洪恩等。

    加快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从1998年开始中国软件产业的增长开始高于计算机总体市场的增长,说明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开始向软件产业倾斜。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同时制定了软件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及软件产业战略规划等,这些规划政策都将软件产业的兴衰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软件产业自此进入全面加快发展阶段。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不仅保持了十年超过30%的高速增长,更取得了举国上下对其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知。据统计,截至2001年3月,我国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的企业已超过1万家,其中具有自主软件研发能力的软件企业约5700家,从事软件销售、维护和服务的企业5000多家。全国软件从业人员约33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软件技术工作的软件人员约186万人,此外还有近30万人在社会各领域从事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相关的工作。2000年我国国内软件产业已达到550亿元的规模,其中软件市场销售额为230亿元,信息服务市场为320亿元。2001年我国软件市场销售额约为315亿元,与2000年相比将增长34%。软件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指出:今后软件产业的发展将以软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传统产业产品改造、网上信息服务和软件出口为重点,具体包括国产计算机安全软件、基于Linux的自主系统软件平台、嵌入式软件、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软件构件化市场技术及其产业化、数据库管理系统、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15个方面。据中国软件协会预测,加入WTO后,随着软件业外部环境的逐渐好转,未来5年内,中国软件市场容量将以30%以上的速度发展,到2005年将达140亿美元左右,届时,国内将出现10个大型软件企业,50个著名品牌,出口将超过10亿美元。

    但是,截至2000年下半年,我国软件产业的市场份额尚不及世界的五十分之一;《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的若干政策》的统计结果表明,1999年我国品牌软件市场的销售额为176亿元,而国内品牌软件产品只有57亿元,仅占市场份额的324%;同时,国外的品牌软件长期占据着高端的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行业应用管理软件、ERP软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国内品牌仅在低端局部领域有一定优势,过多地停留于MIS开发工具类市场潜力有限的软件领域上,虽然我国为此投入相当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力争市场份额,但结果基本上以填补空白而告终。

    二.问题

    尽管我国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我国软件业在全球软件业中的地位偏低,仅占世界软件产业的11%左右。其次,我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50人以下的企业占70%以上,1000人以上的企业数量不多,大多都是分散的民营、集体和个人的软件公司,以手工制作为主,各自为战,产品品种多而分散,产品批量生产和经营能力差,企业在软件产品的开发上缺乏长期战略,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整体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受资金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而且企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力度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再次,软件企业的产品与市场结构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目前,国产软件产品数量少、关键技术落后,市场占有率低。在应用软件市场,国产的财务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教育软件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中间件、中低端网络安全软件、办公软件、ERP软件、翻译软件等领域占据了部分市场,但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高端领域市场份额较小。

    据调查,目前我国软件企业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软件盗版,占26%;其次是资金匮乏,占196%,其他原因依次为法律和产业环境的不完善,人才不足,技术落后等。调查同时显示,软件企业对产业发展前景表示乐观,其依据主要是强劲的市场需求,较低的人力成本等优势。

    当前我国软件产业的主要问题是:

    1.国际软件产业在某些领域通过竞争与整合,形成对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随着软件产业不断走向成熟,软件产业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技术、管理与资本等多重优势的综合较量。跨国软件公司凭借其综合优势,在某些领域取得垄断或准垄断地位,形成对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从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了其垄断地位,这就是国际软件市场的“马太效应”,这一特征在操作系统软件和网络化软件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微软公司的软件在市场成为一种事实标准后,通过捆绑等方式影响应用软件市场,遏制了中国初期软件产业的发展。

    2.软件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我国民族软件产业兴起时间短,国内厂商小而分散,发展水平低,缺乏有规模、上档次、实力强劲的软件产业化集团,且资金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这就更加削弱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软件出口额只有13亿美元。市场份额不足世界市场份额的1%,在国内市场上也仅仅占据30%的份额,且大多集中在财务、教育、游戏等应用软件层次上。无疑,以应用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开发模式,很难形成规模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批软件园区和软件产业基地,但普遍存在基地规模小、企业规模少、创新的溢出效应不强等问题,无法形成整体优势。据IDC的报告显示,1998年,大陆软件市场占据前六位的厂商全部是国外厂商,进入前十位排名的也仅有用友和金蝶两家,即使国内正版软件可以在销售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达到用户消费能力所能承受的底线,但是要掌握软件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却不容易。即便在现有的应用软件这一层次上,也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以国产软件发展最为成功的财务软件为例,仅通过财政部审核过的财务软件产品就有几百种之多,这就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我国软件企业真正出路在于走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3.盗版和知识产权问题。2001年我国盗版电子音像出版物占市场份额的95%以上,而盗版软件更是占99%以上的市场份额。商业软件联盟调研报告预测:如果1997年的综合盗版率每减少10个百分点,将直接和间接地额外创造1.3万多个就业机会,增加7770万美元的税收;如果盗版率能在1997年减少60个百分点,就能多创造超过7.9万个就业机会和4664亿美元的税收。而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有60%的企业表示盗版对其产品的销售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这其中又有一半企业估计其产品的盗版率达到或超过90%。盗版对企业和产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无法收回投资使软件企业缺乏资金难以进行深度开发和升级,人员外流,投资环境恶劣,技术得不到保护等。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国家税收严重流失,经济秩序混乱,产业正常发展受影响,影响工作效率和就业等。归根结底,国内软件业面临的困难,包括融资、人才、管理、规模扩张等等,都与盗版猖獗有密切的联系。反观我们的近邻印度,就是在大力打击盗版基础上发展成IT业大国的。因此,切实搞好知识产权的合理认定与有效保护,在国民中普及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通过行政手段严厉打击软件盗版行为,以及运用司法审判保护软件企业和软件权利人的利益至关重要。目前,国家版权局正与其它政府部门一起,对《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进行修改,使其能够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4.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我国的软件企业多为民营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本去启动软件产业向高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又没有健全,风险推出机制还未建立。据估计,2000年我国微型计算机销量将超过600万台,而这600万台微型计算机若全部购买正版操作系统,那么仅这一项支出就需60亿元左右。

    5.人才资源问题。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信息资源,而人才本身就是信息资源中最为宝贵的一种。人才本是中国在信息化方面颇具比较优势的资源项目。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在现有的7000家左右高技术公司中,有近2000家是由华商创办或管理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达40多万人,而学成后真正归国者仅为1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2/3的留学人员流失到了国外。而且,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软件企业的高层领导平均跳槽周期不超过5年,程序员或是销售员则不超过3年。

    6.观念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经涌现出的一批优秀的通用软件,如WPS、CCED等,却被不断升级的电脑硬件所埋没。当时国内几乎所有计算机公司都在做硬件的批发销售,软件往往是硬件促销的搭配。“先硬后软”的常规思路和思维定式严重束缚了软件产业的发展。那时,不仅无版权保护概念,甚至个人设计的软件源代码也是人人都可以拷贝的。而恰恰就在这个阶段,IBM、康柏等硬件制造商正在给微软支付大笔软件版权费,微软也因而成为软件业的一代霸主。可以说我国软件业在全球软件业发展最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被完全遗忘,而当我国软件业起步时,又没想过要将产品应用于市场,很多软件制造只是为某项具体应用服务,应用完成了,软件的生命周期也就结束了。▲

    参考文献

    1、 郭先臣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之我见.中国信息导报,2002(3)

    2 、李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国信息导报,2002(7)

    3 、安筱鹏,薛敏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中国信息导报,2002(8)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相关热词搜索:软件产业现状我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