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红色”风景云岭正好

    “红色”风景云岭正好

    时间:2020-03-18 05:24: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人间有胜景,最美在云南,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这里有巍然屹立的玉龙雪山、奔流直下的山川江河、风光旖旎的清澈湖泊、异域风情的边境风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出了美不胜收的“七彩云南”。

    然而,在这七彩“调色板”之中,当属“红色”最为绚烂夺目——边境线上描红的界碑、少数民族村寨里飘扬的国旗、党员胸前佩戴的党徽,构成了一道独特的边疆“红色风景线”。

    10月14日至16日,奋斗全媒体记者借助全国地方党刊领导、采编骨干全媒体培训班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云南党建创新探索主题采访活动的契机来到彩云之南,深入云南四个州市对云南省抓党建促民族团结稳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党建打造美丽乡村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实地探访,不由得感叹:“‘红色’风景云岭正好”!

    洒下团结种子,结出“火红石榴”

    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汉族、彝族、白族、傣族等26个世居民族。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特有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众多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也使得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成为云南省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考察时,提出“三个定位”,其中第一个定位就是要把云南省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打造出了一个个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党建范本,在红土地上种下“团结种子”,结出“火红石榴”。

    来到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景信一组,刚跨进寨门,村组活动广场上竖立的写有“宾弄赛嗨”四个大字的雕塑便映入眼帘,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这四个字有什么含义?

    听完村党总支书记岩相的介绍,记者得知,“宾弄赛嗨”系孟连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特指傣族与周边的拉祜族、佤族等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交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

    “山上缺粮食、物资找坝子,坝区缺草料、烧柴找山上,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山区与坝区互帮互助的模式。”岩相对记者说。根据当地的这一民间传统,村党总支坚持以“凝心聚力固根基、‘宾弄赛嗨’促振兴”的党建思路,完善“宾弄赛嗨”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等四项机制,带领各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坚定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信念,以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接受度高的方式让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如今,“宾弄赛嗨”已成为民族团结的“孟连典范”,“宾弄赛嗨”的互助机制也推动了边疆各民族群众共同发展进步。

    从金沙江畔到澜沧江边,民族团结歌颂党的动人故事如江水的奔腾之声不断传到记者的耳边。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这个仅有125户人家的小小村庄,聚居着汉、白、藏、傈僳、傣、纳西、彝7个民族。虽然他们说着不同民族的语言,但是听到记者说“团结”二字时,他们纷纷点头,竖起拇指。50年间,这些民族能和睦相处,与党组织发挥维护群众和谐稳定生活主心骨的作用分不开。

    针对多民族杂居特点,郑家庄成立了“1+2+ 7”的10人议事小组。通过党员收集群众意见建议,集中到支部后由支部书记提议予以解决,在2个民族小组长和7个民族议事代表的共同商讨下,确保7个民族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议事决策,从根本上杜绝了民族之间在公共事务处理上的矛盾纠纷。同时,党支部组织协调各族群众共同举办“中秋团圆饭”活动,通过7个民族群众活动联办的方式营造了民族团结的氛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1951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代表参观团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对新中国的热爱,用心用情编织了一面多彩的锦旗,敬献给党中央。岁月荏苒,虽然当年的锦旗沉淀下时光的斑驳,但今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和谐的景象,绘出了一幅“百花齐放”的新画卷。

    挖掘产业优势,过上“红火日子”

    雨过天晴,云雾缭绕的西盟阿佤山,处处透着生机与活力。走进村村寨寨,干净舒适的住房、有序停放的轿车,让记者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从奴隶社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刚刚实现脱贫的地方。

    问起“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过上红火日子的原因,西盟县委组织部部长石字国爽快地与记者分享起“红色”致富经——县委在全县366个村民小组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通过党员“一带一”、委员争当致富带头人等帮扶措施,脱贫摘帽的阿佤群众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

    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拉祜族村民二妹,就是全县1847名委员中的一名,从几年前见人就躲的普通女孩儿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二妹坦言自己的改变是从村党总支书记岩上与她结为“一带一”帮扶对子开始的。“以前到外地打工,因为没有文化和技术,吃了不少亏。”二妹告诉记者,回到村里后,岩上把她推荐到村里的中华蜂养殖场里务工,好学的她很快成为蜂场的技术工。如今,二妹通过种植青贮玉米、冬早蔬菜,以及到中华蜂养殖场务工,一年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自己脱贫之后,二妹不忘感党恩,主动担任委员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娜拉找工作、教技术,在她的带动下,娜拉也在2019年初脱贫。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云南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将脱贫攻坚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来,让党组织和党员充分挖掘利用好各地的产业优势,形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古生村要求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在楚雄州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每天傍晚,一条100多米的长街上摆起了彝族特色的“长街宴”。“说彝话、穿彝衣、唱彝歌、跳彝舞、吃彝菜”,彝族风情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数百上千的游客前来“打卡”。

    过去,这里是一个只有84户人家的移民搬迁彝族小村,短短数年间,便走上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涅槃新生之路,被誉为“中国第一彝村”,这样突飞猛进的跨越式进步,与镇党委推行的“党建+文化”的创新做法分不开。

    “依靠人均0.65亩耕地难以发家致富。”紫溪镇党委书记杨培香说,依托毗邻国家4A级景区紫溪山区位优势,紫溪村把党支部建立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将党建合力贯穿于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通过引进楚雄彝特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紫溪彝村合作组建松毛长街宴;通过租用集体公共场所和农户特色民居的方式,打包发展以特色餐饮和土特产品销售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并将离散农家乐和彝村群众吸纳为长街宴的“成员”。

    村民杨正雄告诉记者,靠表演民族歌舞,自己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但这还不是收入的“大头”。依托文化优势,村党组织借力发展旅游产业,引进专业的旅游公司打造文化旅游村,杨正雄也在党支部的号召下将自己的房子入股旅游公司,算上租金和分红,他每年还能再挣10多万元。2018年,紫溪彝村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万余元,户均收入9.98万元。

    为此,村民自发书写了一副对联: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这副对联成为了紫溪彝村发展最真实的写照,同时也是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少数民族群众共同的心声。

    守住绿水青山,提升“红色颜值”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省时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古生村,站在洱海边,看到湖水荡漾、苍山云绕,提议合影,“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余音绕耳。为了“守住青山绿水、留住最美乡愁”,争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擦亮“绿色发展、美丽云南”这块金字招牌。

    过去,古生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环保意识差,乱扔乱倒垃圾、公共场所打晒农作物,无序建房等现象也很多。自从大理州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在洱海流域实施包括划定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开展餐饮客栈服务业违规经营整治的“七大行动”后,村党支部也从调动村民自我管理主动性入手,发动全村71名党员,以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严格实行“一个党组织负责、一个团队落实”的责任体制,为党员设岗定责,由党支部组织党员,结合各自特点特长、年龄结构认领环保政策宣传岗、生态文明劝导岗、环境卫生巡护岗、入湖河道管护岗、村庄规划监督岗5个岗位,并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使每一位农村党员都有岗有责。

    村民何利成经营的客栈,位于洱海保护治理“三线”划定生态搬迁拆迁范围内,一开始他不同意拆迁,但是看到党员带头拆了,他没再多说二话,同意拆除——“虽然这次拆除会影响客栈的经营,会有很大损失,但我相信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得到更多,我也相信党和政府会带领我们发展得越来越好。”2018年下半年洱海保护治理“三线”划定生态搬迁工作中,村党组织团结带领村内组织和干部群众,千方百计做通拆迁户工作,按时完成了全村53户民房拆迁,同时令村民感到欣慰的是,“垃圾越来越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

    如今,有党员“红色先锋”的地方,就有一片澄净,润泽在碧水蓝天的洱海边,人们的笑容多了,乡愁浓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普洱市芒景村翁基古村落在党总支的带领下,让千年古茶林不仅提升了“颜值”,还结出了“硕果”。

    “凡是布朗族人居住过的寨子,周围山上都种了茶树。”村党支部南海明告诉记者,布朗族的祖先在迁徙中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后开始种茶。祖先帕哎冷训诫道:“留下金银财宝子孙后代会花光,留下牛马牲畜可能会死掉,唯有茶叶,世世代代可受其福泽。”

    为保证生态发展,茶林永续利用,翁基村党支部立足于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古村落保护”的发展理念,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固本强基立寨、古茶保护立寨、布朗文化活寨、生态产业兴寨”。党支部牵头召开茶农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加强景迈古茶的管理与保护,增强村民对古茶园的保护意识,把景迈古茶的品牌保护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建工作和古村寨保护工作。

    现在,打好“古茶”牌,讲好普洱茶故事成了翁基人的共识,身着特色服饰的村民或低头侍茶、或悠然品茶,在村里的民居体验馆里为前来“访古”的游人展示布朗族独特的诗意生活,依托古村保护带动旅游发展,2018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

    在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道路上,离不开党组织“红色堡垒”、党员“红色先锋”的作用。今年是云南“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相信在“推进”和“巩固”的基础上,云岭高原的红色沃土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形成更加壮丽的红色风景!

    (本文图片由中共大理州委组织部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云岭正好红色风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