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用概括化理论培养高三学生的迁移能力、构建活力课堂

    用概括化理论培养高三学生的迁移能力、构建活力课堂

    时间:2020-03-19 05:12: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这几年高考历史题的命题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如2005年高考文综选择题中“公行”、2006年高考文综选择题中“片面最惠国待遇”两题,都是从基本概念入手,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二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热点接轨,从现实材料入手,考查学生用史实分析材料的能力;三是“呈现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从设问上看,采用的方式以一题多问居多,以某一知识点为情境的深化”。总之,历史的高考“体现了历史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针对这一特点,在高三复习阶段,历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因此,教师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后,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进行不同的组合和运用,进而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不同的考查,成功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学习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迁移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学习能力。

    迁移的种类有很多,但我认为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掌握和运用概括化迁移既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推动活力课堂的构建。

    概括化迁移是著名心理学家贾德的理论。他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贾德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做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这一心理学的实验和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掌握了概括化迁移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都将起到长远的积极影响。以下的做法是我在高三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强化原理,帮助学生构建概括化迁移的前提

    现代教育中认同的一种观点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教学时间紧张,学生的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这一观点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多的教给学生一些原理,让他们懂得如何用这些原理通过迁移得到更多的知识,而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他们又能把这种方法成功的内化为一种能力。比如,在讲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时都要求学生知道人类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是什么。因此部分知识较枯燥,不易理解,于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机械性、生硬的进行记忆,其结果是不仅容易遗忘,而且直接导致其掌握知识的深度不够。于是,我以奴隶社会为例进行分析:奴隶社会时,因生产力低下,只能进行奴隶大规模的集体劳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奴隶主为维护、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动摇,分封制随之被破坏,奴隶制度渐渐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分析的基础上,继而提练出一个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原理用相同的方式分析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状况。通过这样的训练,既避免了学生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又能让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理清概念,帮助学生构建概括化迁移的基础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学生对于历史概念的掌握,能帮助其从整体上驾驭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能够把历史知识进行有机联系,为迁移打下基础。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时,我给学生强调的是:世界近代史上册资本主义的发展共四章:第一章是前期资本主义时期、第二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第三章是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第四章是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这四章是资本主义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章发生的事情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这一历史概念。如:第二章时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强于前期资本主义时期,但又比工业革命之后要弱,因此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资产阶级与人民组成同盟、反封建是其唯一任务、过程反复曲折等。然后,又让学生根据这一概念,分析另外三个时期资产阶级不同的表现及原因,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发展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训练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概括化迁移的原则

    概括是学生进行迁移的基础,又是历史思维能力的体现。如果学生自己具备了概括能力,那么在学习中就会如虎添翼。在教学中将概括技能目标作为能力培养的重点,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到书本再到史料,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是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中国古代史上讲到每一个王朝的兴衰,要求学生会分析兴衰原因,我用的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分析某一个朝代,如汉朝“兴”的原因,学生列出内容后,再让学生找到其归属,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应该从政治、经济、人民、民族、外交等方面分析。进而又让学生举例证明,学生又分别用这些结论去分析唐朝、清朝等。当这一轮训练已起到积极效果后,我又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分析“衰”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以提高,并且,也能顺利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增强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进行针对性训练,强化学生迁移能力、构建活力课堂

    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和掌握在经过反复训练后,才能得以巩固。因此,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分题型进行。

    第一、根据题型进行训练。如选择题的训练,我把每一个知识点,把不同问法的题进行编辑,让学生用掌握的原理去解决。对材料题,高中教材及习题中出现的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及相应的思考题为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其知识的厚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加强训练学生阅读、归纳史料的能力。对分析题,则强调学生先搜索已掌握的原理,然后再进行分析。

    第二、专项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迁移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如选择题,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我让学生当成四道题来做,分析每一选项包含的知识点。又如拉线索训练,历史知识既多又琐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为其整理线索并进行相关训练,有利于理顺知识和培养迁移能力。如:中国古代史上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中国近代史上思想近代化的过程等等。通过对旧知识加工梳理,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概念。

    第三、讨论构建活力课堂。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和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如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和平解放西藏问题,有学生就直接提出“为什么不用战争?”,我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我再从历史原因、民族关系、国家大局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说明和平解放西藏的正确性。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增长了知识又让课堂一反以往的宁静,充满了活力,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讨论。

    通过以上做法,学生掌握了概括化迁移方法,而且在运用过程中顺利地演变为自己的一种长久的能力。“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避免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的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的有效性。”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两个错误:

    一、忌过度概括化。过分夸大两种学习情境间的相同点,忽略了本质的差异。造成学生容易把已学到的原则机械地进行迁移;

    二、忌错误概括化。指概括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相关热词搜索:迁移概括构建课堂高三学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