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

    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

    时间:2020-03-19 05:12:4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但对于美的辨别力和鉴赏力却是学习的结果,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积累。马克斯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就愈臻完善”。

    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

    美术学科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的,又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高中美术欣赏课更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为突出的。

    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民族美术的魅力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光闪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民族美术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学生在历史课上学到彩陶、洞窟壁画等,他们只知道是久远年代的记录,没有意识到那些是我们古老的艺术品,而通过美术欣赏课使学生了解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奴隶社会的青铜器是我们祖先在四五千年前的生活用具。例如《人面鱼纹盆》是对古老文明的一种探索,人面与鱼纹的图案是原始先民的图腾?是神人图案?还是原始先民的纹身图案?都不得而知,它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耐人寻味。虽然在当时它只是生活用具,但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明,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在那样蒙昧的年代,我们的先民们已经知道了装饰美,可见他们是富有审美情趣。

    在一节课堂上,一个同学对《白陶鬶》进行分析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鬶作为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他为我们的祖先能有如此的创造力、想象力而惊叹。而在另一位同学的发言中,他感叹《龙虎尊》的凝重与神秘,“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似乎带领大家进入了那“有虔秉铖如火烈烈”的青铜时代。想象着当时夏商统治者那威严的面孔,想象着他们是怎样得像龙虎一样吞噬着人民,比面对历史课本上苍白的述说更加形象、生动。《司母戊鼎》的铸造以及经历更是令同学们津津乐道,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严词斥责道: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同学们惊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为中华民族而骄傲。

    2.中国民族建筑的独特风格

    若说那青铜器是奴隶社会的产物,那么中国建筑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鉴证。那恢弘无比、富丽严谨、庄严气派的明清皇宫——故宫,便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发挥到了极致,无论精神内涵还是形式风格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如中国建筑的屋顶结构、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鲜明绚丽的色彩等,其中斗拱、兽吻都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学生在学习这课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无不为这杰作而感到惊叹。在发现中国建筑的屋顶还有那么多的结构、样式之余,更赞叹它包含了许多中国式的哲学、伦理、色彩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是博大精深,再加上曾经去过故宫的同学对它的讲述,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与气势恢弘的故宫相比,那苏州园林就好像象是清茶一杯沁人心脾。那幽美的园林布局,曲径通幽,于“咫尺之地凿池堆山”而将“百里之回”现于一园之内,将中国传统的诗、书、画融入园林建筑,可谓是美不胜收。同学们在学习这课时无不赞叹中国园林建筑的精美,以及其创造的浓郁的艺术境界,不但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让我们每一中国人都为之骄傲。

    3.中国民族绘画的博大精深

    说到中国绘画,那自然要谈到它的构图、材料以及它的诗、书、画、印。更不用说它那无比深远的艺术境界。中国绘画的构图大多采用散点透视,将不同时空的内容现于一画中,这是西方绘画所办不到的。如《富春山居图》堪称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佼佼者,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作品,且不说作画时间长短,单说画中体现的江山浩渺、苍山幽远、山路弯弯,洋洋洒洒、时聚时散,似坐在船上逆富春江而在移动中观看青山绿水,每观每异,令人目不暇接。这种移动视点的表现方法令同学们为之惊叹。而长篇叙事性工笔重彩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不但画面安排巧妙而且全图工整细腻设色浓艳,韩熙载也因此画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一幅画断送了一个人的政治生涯,这也是学生们所为之感慨的。更值得说的是到了元代中国的绘画发生了大的变化,诗、书、画、印结合使中国绘画更上一层楼,达到了更高境界。且不说那工笔的浓重、写意的洒脱、人物的凝练、花草的传情,就单单那画中的意境,就足以让人神情向往。

    二、用历史、辨证的观点进行民族美术的教育

    1.用历史背景、知识典故充实作品

    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正面、完整的知识教育,在讲述作品时就要全方位立体地透过一些历史背景以及所涉及的知识典故来丰富充实作品。例如:在讲石雕这一讲《昭陵六骏》时,先讲唐朝时期政治经济的强盛,学生先了解了政治背景,了解了唐太宗其人,再认识《昭陵六骏》其珍贵,但是由于近代政府腐朽无能而致使《飒露紫》《青骓》两块石刻于1914年被偷盗出国,讲到此处同学们无不气愤,为唐朝的强盛而自豪,为近代的腐朽无能而愤慨。其中有一位同学在对《昭陵六骏》的评述中曾经写出这样一段文字“看到书中那残缺不全的石刻,我不禁发出感叹,唐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方面都是世界各国无可比拟的,但是到了近代,那文化瑰宝却被洋人掳去。那被分割的“飒露紫”,那已残缺的“青骓”,虽然仍昂着头,但是身处异国还能在战场上驰骋吗?隐隐间,我好像听到它们那来自遥远的鸣叫,那鸣叫不再雄壮而多了那么一丝悲哀与无奈,骏马在哀鸣,为了身处异国,为了不能回国。”这段阐述足以看出学生对此作品精辟的理解。对国宝的流失的伤感,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又如中国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在讲解此画之前,学生对此画都有所闻,但却不知其详尽,经讲述才知道“清明”乃歌颂当时北宋的清明盛世而,而“上河”则点明了所画地点乃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的人文景观。学生学完此画无不赞叹中国绘画的精妙,于“方寸之内”可见“百里之回”的宏伟气势,把我们久远的北宋盛世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对学生了解古代历史及人为景观都有极大的帮助。

    2.用历史发展的目光感受近代美术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联连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的绘画艺术也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打破了文人画的一统天下,在内容形式、工具材料、观念功能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关注社会现实,为人生而艺术,逐渐成为画家们的共识。西方的绘画形式及表现方法,开始为中国画家们所运用,并从此创作出大量表现工农群众生活革命斗争历程,歌颂领袖的丰功伟绩,寄寓理想和情怀的优秀作品。

    例如,在讲到《愚公移山》其作者是徐悲鸿,一听到是徐悲鸿,同学们都异口同声说出《奔马》,而且还能对徐悲鸿其人及其经历略讲一二,对《愚公移山》的故事也都了解,但是学习了书中《愚公移山》一画后,感触颇多。一是将《愚》的精神与抗日期间人们的那种抗战精神相结合。二是将中西绘画风格相融合。对于那个时期的美术作品被喻为是带着战火硝烟的美术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其鲜明的思想内涵仍然激励着我们现在的学生。

    更具代表性的是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著名画家合作了这幅巨作,现在还布置在人民大会堂内,其创作灵感来自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而且学生们对这首词都非常熟悉,请同学们朗诵与讲解此词,然后再学习此画就轻松了许多,并且从中感受祖国江山的雄伟辽阔,作为一个中国人,无不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感到骄傲。

    三、美术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美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高中美术欣赏的内容中有很多作品渗透着善恶美丑以及人生哲理,但如果没有进行精辟的讲解,或许同学们只能理解到表而未能体会到本。学生们也希望老师能将知识内容、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及风格特点融汇于一体传授给学生,所以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古代人物画”这一讲中有任伯年的《苏武牧羊》,此画涉及,一段汉代的历史故事,请同学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后,了解了苏武的人格、气节、饱受艰苦而矢志不移,在欣赏画就更容易理解画中的内容。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历经磨难、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有很大意义的。

    再如《九色鹿本生图》是敦煌壁画,宣扬佛教的是因果轮回之说,但故事之中渗透着崇善抑恶。同学们不但领略到了敦煌壁画的精美,而且还接受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提到《向日葵》一画,人们无不为它那炽热的黄色所放出的光芒而折服,但又有几人知道此画是作者凡·高对生命的渴望,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命而高唱的赞歌。人生或许会遇到挫折,但是像摔倒还是重新站起来?这里面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然而凡高对待艺术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他就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向日葵的内在含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所以,同学们在欣赏《向日葵》时不仅感受到画面带来的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而且对凡·高本人的曲折离奇的悲剧生活而感到惋惜,不仅对那充满激情色彩、那畅神达意的线条所吸引,更是对凡·高热烈渴望生活和顽强追求生命所折服。从而使学生树立在生活中坚定自己的生活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努力发展自我的信心。

    中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等所限,能对美术作品积极自动地去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中学美术欣赏就必须建立在审美启蒙的基础上,去启发诱导做到导之得法,赏之悦心。

    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功地完成美育这一教育任务,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就一定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古代历史、知识典故、艺术评论等多学科知识,还要搜集一些民间艺术品和资料,使自己具备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内在条件。每学期末我都会让学生将这一学期所学知识汇总分析,从大量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在他们稚嫩的心灵里已经播下了热爱美术的种子,并还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和人生目标的形成。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那么美术教育也会释放出异样的光彩。让我们都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吧!

    作者简介:

    王芳,女,36岁,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美术一级教师。1995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服装美术专业,2001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工作14年,现为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高中美术教师。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市美术教育刊物上发表作品。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美术价值教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