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那年高考,难忘的时光

    那年高考,难忘的时光

    时间:2020-03-27 05:24: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从1977年12月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到现在,整整40年过去了。作为当年高考的亲历者和幸运者,我心中无限感慨。40年,在人的一生中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有太多时刻值得铭记,而每当提及那一年的高考,脑海中就会不断涌现出那一个個片段连接起来的如烟往事……

    “高考之最”

    1977年高考创造了众多“高考之最”:是至今唯一在冬季进行的一次高考;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高考(66~77届,计12届考生,初考约2000万人,统考570万人),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是考生准备考试时间最短的一次高考(从知道恢复高考到参加初试不到一个月,至统考也不过2个月),且没有参考书和复习资料,没有任何高考补习班;各省考试时间不一,黑龙江省初考在11月19-20日,统考在12月17-18日;是仅有一次由各省、市单独组织安排命题、考试和阅卷等系列工作的高考;是录取率最低的一次高考(仅为4.8%);没有公布初试和复试成绩,只发复试通知和录取通知书(入学很久才知道成绩)。

    心中的“大学”

    对于当年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上大学同上中专大专、参军、当工人是同一概念,即上大学就意味着城市户口、吃供应粮,意味着更好的一种身份,是命运的转变,未来有无限美好可能的感觉。

    我当时理解的大学,是哥哥姐姐梦寐已久,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的地方,是让我能够继续学习深造、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殿堂。现实地说,上大学毕业后可以留在城市,意味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去做自己愿意做、感兴趣去做的事情。当工程师和科学家是我小时候的理想,当然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都是做什么的,认为他们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一波三折的录取通知书

    那个年代,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在乘火车去学校报到的途中,如果乘客们听闻谁是去上大学的,一定都会围上来争相传看录取通知书,赞叹之声会充盈耳畔。然而,对于东北农学院(现东北农业大学)的学生来说,拿到这张录取通知书可谓一波三折。

    东北农学院这所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在“文革”中流离失所,曾于1968年10月被迫迁往佳木斯香兰农场,直到1978年12月才接到省委正式通知迁回哈尔滨市。由于学校失去了校址,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431名新生迟迟不能入学,当其他院校的同级学生开始大学生活之时,我们东北农学院77级先后接到三份不同入学时间的录取通知书。冬去春来,坚冰消融。1979年3月1日,我们终于借省农干校(今学校西区)之地正式开学。

    永生难忘的“开学典礼”

    简朴而隆重的开学典礼,给每一位对这一天渴盼良久的学子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那一天,除了常规的仪式程序,有两个环节让大家永生难忘,一是典礼上,中国畜牧和动物营养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农业教育家、畜牧学家、动物营养学家许振英教授亲自作了专题报告,让同学们感到如“久旱逢甘露”一般酣畅与激动;二是典礼后,大家第一次在影院里看到了美国大片《巴黎圣母院》《车队》,这对跋涉于“文化荒漠”中多年的77级学生们来说不仅震撼,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奢侈享受。

    身为“曾经77”的荣耀

    1977年高考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的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每当谈起那一年的高考,我们仍神情振奋,激动不已。再次回忆恢复高考制度的每一步,仍温暖!仍感动!仍震撼人心!身上佩戴的东北农学院校徽,不仅是彰显“身份”的“名片”,更是激励发奋的“警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它的激励下,大家废寝忘食地学习,空气里都弥漫着书香的气息。对于我们,“曾经77”就是一种精神符号,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家国情怀:对自我的律令、对事业的执著、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性的感激。从那时起,无论我们经历多少精神和生活的激荡和变迁,总是不自觉地回到“曾经77”这一人生的精神原点,“曾经77”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寄托和归属。

    比学生更兴奋的是老师

    在10年的凄风苦雨中,愁容难展的不仅有我们这些渴望知识润泽的学生,更有许多因无法执鞭三尺讲台而心急如焚的老师们。尽管许振英、王金陵、蒋亦元、李景华、李文雄等先生们艰难地维持着一些研究项目,但没有学生,教授的苦涩却在内心良久地蓄积着、发酵着,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因此,待到复课时,比学生更兴奋的是老师。如钟家栋、秦家喜等老师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下仍坚持为77级学生亲授课程,得偿所愿后才肯真正退休。如今,有的老师已经千古,大部分老师也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当年那份真挚的师生情却依然历久弥新。

    常念“舌尖上”的老味道

    77级校友就学期间,论学习生活条件,比起今天的学子们相差甚远。每个月限量16公斤的“口粮”中只有1公斤大米、4公斤白面,剩下的只有高粱饭、玉米面等粗粮。菜品也尤为单一,少有人舍得吃的5角一份的肉段、点着寥寥数个油珠的萝卜丝汤、不敢顿顿奢望的“鸳鸯豆腐”、飘着朴素味道的土豆炖甘蓝……因此,每到元旦时,学校免费提供的白面饺子、以班级为单位领取的散装生啤酒就成了我们朝思暮盼的大餐。

    回望那个时代的“拐点”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使得中国及时回到了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正确道路,使一大批极具潜质的人才苗子凸显出来。高考不仅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中国的命运也因之而改变。从1977年起,一批批人才的出现使得中国各领域人才得以补充。农业教育科研领域也是如此,至今活跃在农业科研教学第一线、获得骄人成绩、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多是恢复高考后的这批毕业生,他们为中国农业教育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仅是“曾经77”的一员,但我可以代表工作在农业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同学们说,是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而勤奋铸就了我们的成功。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我们抓住了人生中仅有的历史机遇。当然,我们也骄傲,因为我们是“曾经77”,故此我们十分努力,因为知道肩上担负的使命、责任与期望,也会为之不懈奋斗。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农业组专家)

    责任编辑/王沫wangmo@fendouzazhi.cn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那年难忘时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