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

    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

    时间:2020-03-29 05:20:4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结合宁国市板栗生产实际,阐述了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并从种子采集、育苗、造林、抚育管理、采收与贮藏等方面总结了板栗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板栗的高产提供依据。

    关键词 板栗;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61-01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又称栗子、栗等,属于双子叶植物纲栗属植物。原产地在中国,被称为中国甘栗,果实可供炒食、鲜食等。在越南、我国台湾省及大陆地区均有较大面积的人工种植。在山地上生长较好,一般适宜生长的区域海拔范围为370~2 800 m。板栗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淀粉、糖分、蛋白质、脂肪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8.0%~70.0%、10.0%~20.0%、5.5%~11.0%、2.0%~7.5%;VC含量超过西红柿、苹果等,是苹果VC含量的10倍以上,保健效果明显。板栗的适应性很强,栽培管理相对难度不大;木材可用于家具等行业,果皮、叶等均可入药[1]。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为15.4 ℃、1 400 mm;境内海拔范围在300 ~500 m。板栗是宁国市特产,境内的板栗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在中溪、宁墩、梅林等8个乡镇,种植的品种数量繁多,其中当地特有品种数量超过20个,如乌早、软刺早、二新早等品种属于宁国板栗的优良品种。宁国板栗具有其他产区板栗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丰产性较佳、上市时间早、口感佳、耐贮藏、颗粒大等。现结合全市板栗生产情况,将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板栗属于落叶乔木,平均高度在20 m左右,树皮较为粗糙,为深灰色,有很多直裂纹。小枝上有短毛着生,没有顶芽分布;单叶的着生状态为互生,分成2列,形状为长椭圆形或者椭圆形(大小为8~18 cm×4~10 cm),基部呈楔形或者圆形,先端较尖,边缘有锯齿。叶的背面有绒毛,颜色为灰白色,雌雄同株,雌花着生部位在花序的基部,经常1个总苞内聚生3朵;雄花序为穗状,呈直立状,长度约18 cm。花期在5月,颜色为青色,果实成熟期在9—10月,成熟时果实的颜色偏黄,外部包括一层密密的刺苞。板栗在我国的各个省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华北各个地区。板栗对不同气候类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35~39 ℃的高温、-25 ℃的低温下,板栗均可生长,以在年均温12 ℃、降水量600~1 400 mm的地区长势最好。板栗对光照有较高的要求,若光照不充足,易使内部的小枝枯死,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板栗属于深根性树种,具有极为发达的根系,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对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等环境有较好的耐性,但以在土壤湿润、排水便利、有机肥含量高的砂质土壤上生长最佳,在土壤偏酸或者中性条件下长势良好,在碱性土壤上无法正常生长。板栗的实生苗栽植后,刚开始时地下部分长势快,而地上部分相对较慢,栽植后15年达到盛果期。板栗移栽后4~5年即可开花、结少量果实[2]。

    2 栽培管理技术

    2.1 种子采集

    要使板栗实现高产的目标,关键措施即为结合种植区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情况选择优良的品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栽的原则。采种母树需要选择产量稳定、产量高、品质佳、结果时间较早、长势良好、没有病虫害发生的单株。当板栗果实成熟时,外部的刺苞开裂,内部的果实即可脱落,及时将落地的果实拾起来,经过精选后与适当的砂混合后贮藏。

    2.2 育苗

    板栗的育苗方式较多,其中扦插、压条等方式在生产中应用后成活率不高,因此常选择嫁接和播种2种方式。板栗对光照要求较严,要将板栗园建立在背风向阳、坡度低于25°、海拔500 m左右、水源充足、便于排水及灌溉、地下水位约1 m、土层深度50 cm左右、pH值偏酸性的丘陵地区等。板栗的播种在春季、秋季均可进行,一般宁国地区主要在春季进行播种。在4月将与砂混合贮藏的种子取出来,提前开好沟(深度为5~10 cm),进行条播,播种的规格为25~30 cm×15~20 cm,播种结束后用厚为3~5 cm的土层将种子盖上。播种时种子要水平播入沟内,用量为1 870~2 250 kg/hm2。若播种在秋季进行,则覆土的厚度宜适当加厚,并覆盖1层稻草,以防止老鼠等危害。其他苗圃管理措施与当地阔叶树林间管理一致。嫁接目前已经成为板栗的主要繁殖方式,在宁国市逐渐得以推广普及,当地多选择用野生板栗品种作为本砧。在产量高、长势良好、品质佳的成年板栗树上剪取发育枝或者结果枝作为接穗,在砧木的芽开始萌动时进行嫁接,此时树皮很容易拨开。目前,板栗树常用的嫁接方式包括腹接、插皮接等。嫁接工作完成后,为了防止倒伏,要及时将防风的支柱做好,加强施肥、除草等管理,为苗木的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3]。

    2.3 造林

    板栗造林在冬季、春季均可进行。在圃地中选择生长2~3年、根系完整的苗木带土挖出。提前将移栽的穴挖好,施入一定的基肥,将苗木放入穴中,保证直立,回填土,并用脚塌实,然后适当灌水,待水充分渗入到土壤中后将土培成堆状。不同类型的板栗林,造林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林

    (下转第165页)

    (上接第161页)

    果兼用林,造林的规格为2 m×3 m或者4 m×5 m;对于干果林,造林的规格为6 m×6 m;对于用材林,则造林密度适当加大,控制在2 m×2 m左右。板栗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因此为了提高产量,需要合理地配置一定比例的授粉品种:一般按照授粉品种:主栽品种为1∶4~8的比例,即栽4~8行主栽品种,搭配1行授粉品种。若板栗开花阶段降水较多,要适当地采取人工授粉的方式,以提高结果率。

    2.4 林间抚育管理

    一是为了使板栗园内的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可对板栗园进行深翻,促使栗树的根系加深。有研究人员对经过深翻、扩穴的板栗树的树冠边缘100 cm见方位置的土壤剖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深翻、扩穴后,板栗树的根系数量平均比未采取此措施的处理增加34条,根茎2 mm以内的根系数量增加32条。还可在板栗树下种植花生、蚕豆等,既能对林间土壤结构进行改良,提高土壤中养分含量,又可以增加收入;在板栗冠幅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在林间种植一些绿肥作物。二是光照对板栗的开花、坐果等影响较大,因此要及时对板栗树进行整形修剪,保证树冠呈现自然的半圆形,高度在100 cm以内,主枝2~3层,数量为5~6个,每条主枝上侧枝的数量控制在2~3个,不可过多,层与层之间的间距至少在1.0 m以上,每层主枝内的间距在50 cm左右,侧枝不可对生,要互相交错开,以增加林间的透光性。一般经过7~8年的整形修剪,板栗的丰产树形即可形成。之后的修剪工作一般只需要清除生长过密、长势弱、有病虫害的枝条即可。三是对于一些海拔较高的地区,易发生冻害,可对树干进行涂白处理,也可在板栗树行之间覆盖一定厚度的稻草,或将板栗树干用草绳捆绑起来;如果田间许可,可对果园进行灌溉,以保持土壤中的墒情,提高树体抵抗冻害的能力。四是板栗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栗锈病、炭疽病、蚜虫、栗大蚜、天牛、栗实象鼻虫等,要及时做好防治,选择通过审定抗性强的品种,以生物防治为主,尽量控制农药的施用量,以减少对环境污染,提高果实品质[4]。

    2.5 采收与贮藏

    板栗最早收获时间为8月下旬,最晚在10月下旬,一般在9—10月成熟,要及时采收。板栗成熟的标准为栗苞的颜色由原来的青色逐渐转为黄褐色,3~4成栗苞的底部有微微的裂开、果实的颜色为棕褐色,此时采收品质最佳,若收获过早,则果实中的水分含量过高,不耐贮藏。果实采收后,先在阴凉的地方堆放几天,待绝大多数的栗苞离开即可将果实去除,根据品质进行分级、储藏等[5]。

    3 参考文献

    [1] 张云鑫,于文倩,张欣倩.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抚育技术[J].现代园艺,2014(22):45-46.

    [2] 李国春.板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7-28.

    [3] 刘志坚.对板栗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的再认识[J].烟台果树,1994(4):13-16.

    [4] 杨钦埠.云南板栗的特性及其丰产栽培技术[J].西部林业科学,1994(4):21-24.

    [5] 马玉敏.泰山板栗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相关热词搜索:生物学栽培板栗性及管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