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青年理财,让自己更值钱

    青年理财,让自己更值钱

    时间:2020-04-01 10:06: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赚得的钱该如何分配?理财,在不经意间

    已经融入青年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十几年前,很多“70后”“80后”通过这句广告语记住了“理财”这项新事物。而今,理财对于青年来说早已不再陌生,甚至有些青年人成为了一名专业理财规划师、资深投资者或者是金融理财方面的创业者。不过在谈及投资方面的具体操作时,一些青年人谈起来头头是道,一些人则略显茫然。青年人需要考虑买房、买车,面临养老、照顾孩子、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使得理财成为众多青年备受关注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5年至2014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45.6%下降至37.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37.1%下降至35.0%。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意味着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在对食品支出方面的降低也意味着人们在其他领域的财产支配有更多的需求。那么,究竟如何使得财产保值、增值促使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热衷理财,也使得“理财范儿”成为当下流行的生活态度。

    2015年12月,由“财富管理中心”推出的《中国城市家庭财富管理报告:现状与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居民中已经进行综合理财规划的居民占34%,如果加上52%的未来打算进行综合理财规划的居民,已经有86%的居民已经接受了综合理财规划的概念。

    当然,随着互联网兴起,互联网平台中的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释放出巨大潜力,丰富青年人理财投资手段的同时,也催生了不理性投资、盲目跟风的泡沫。究竟投资什么,也成为青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谈资之一。

    理财是青年人的必修课吗?

    每一个青年人从踏上社会起,开始为自己的独立生活、幸福将来做打算,某种程度上,都会去想,赚得的钱该如何分配。理财这个听起来略抽象的概念,在不经意间已经融入青年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北京联通集团客户部客户经理高女士分享了自己对理财的理解:“把钱放到可以生钱的地方,尽量减少物价上涨导致的贬值。”而她回忆自己第一次开始理财是在工作一年有了积蓄之后。她平时喜欢旅游、聚餐,享受生活,因此她倾向于留出较少的钱去买理财产品,并且会选择随存随取的类型。

    从事IT工作的“90后”吴先生说,理财是对自己手里的钱做一个规划,不应该乱花,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存款可以不断升值。虽然他现阶段用于理财的金额并不多,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自己的消费,不至于大手大脚,在约束自己的同时取得一定的收益,因此他大多数的理财产品都是定期。他说,平常自己也会有记账的习惯,“是朋友推荐的手机应用,我会一星期记一次大致的花费”。

    与前两位年轻人的理财观相比,在上海律所工作的“85后”王先生则更多地考虑到理财的风险因素。他觉得对于青年人来说,理财不是创造财富或者抵抗资产贬值,只是挣一点零花钱、与时俱进而已。对于没有太大抗风险的能力的他们,如果投资高风险的产品,则很容易把积蓄赔进去。他补充道:“如果没有专业理财经验,年轻人会容易忽视理財产品的投资背景及风险,会很盲目。”他虽然对新兴理财产品感兴趣,但也只是小额投入,理财的“主力”还是会选择银行等大型机构的储蓄、理财产品。

    尽管记者了解到的“85后”“90后”群体刚进入社会工作,但他们基本都有较清晰的理财概念。从记账、存钱,再到选择性购买理财产品,青年人已经明确地将手中的钱“理”了起来,并为之后的旅行计划、住房、结婚等打基础。

    由于个人的收入、消费观、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对理财的定位和选择也各有侧重。在谈及青年人理财时,还离不开提供专业理财服务的金融机构。

    提起理财服务,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那时正处于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经济的不景气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而保险刚好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不同程度保障的需求。保险服务由此成为理财服务中的先行者。经济规划师,即金融理财师的前身,逐渐走进大众的视线,开始为客户定制个性化保险服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对于财产的规划、税收的缴纳,开始寻求更多专业的咨询和个性化服务,当然,这也更考验理财师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水准。

    在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是日本最早提出个人理财概念的机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设置理财中心、促进证券销售。随后,受“美国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响”以及泡沫经济的洗礼,日本的个人理财服务迅速繁荣。

    同样的,由于对理财服务的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理财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但依然面临专业从业人员不足的现状。

    当然,不同的组织机构对于“个人理财”有不同程度的定义。其中,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定义得比较详细。该机构认为“个人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是指专业理财人士收集客户家庭状况、财务状况和生涯目标等资料,明确客户的理财目标和风险属性,分析和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为客户量身定制合适的理财方案并及时执行、监控和调整,最终满足客户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使其最终实现人生在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

    可以说,青年人理财正是为了高效率实现财富自由,从而确保自己稳定、富足的生活。

    因此,财富不仅仅是从金钱上的富足,更包括了时间上的度量概念。一时的富有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长久的优渥、安稳才是众人理财的最终目的。

    有些人会认为:“我本来没有多少财,不需要理。”其实,理财并不是富人的专利,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点滴积累,清晰规划,才有可能至千里、常富足。

    理财产品纷繁,你选对了吗?

    金融天才乔治·索罗斯曾直截了当地说:“赚钱,一个乞丐就可以做到;用钱,十个哲学家都难以做好。”这话乍听起来略有偏激,但却说明了合理的理财规划并非易事。

    在物质更加充裕的现代社会,投资机会多样,但身在其中,难免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窘。

    人们比较熟悉:“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股神沃伦·巴菲特说,投资者应该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去看好它。在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投资理念中,透露了不同的投资背景人群的投资状态和判断。比如,如果对自己的投资信心不足,对理财产品把握不太大时,分散投资未必不是明智、稳妥的做法。但对于善于长线投资、价值投资的巴菲特来说,他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长期的关注、调研的基础上。因此,理财是一门“持久战”的学问,普通人很难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那么青年人的“鸡蛋”该如何放置呢?

    “青年人理财首先要做的就是攒钱。”《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创始人、现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这样说。他认为,“量入为出是理财的第一要务,是理财的基础。养成储蓄的习惯是理财的第一步。”

    储蓄存款风险小、流动性强,确实是我国居民普遍选择的理财方式。一些保守型投资风格的青年人,由于对理财产品不熟悉,因此不会贸然加入到理财大军中。

    “70后”王女士坦言,自己虽然知道应该理财,但觉得具体操作既陌生又有些麻烦,一般只会放在银行存定期。有理财分析师建议:“在目前利率很低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让自己的钱躺在银行睡大觉,要想方设法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理财,以让自己的资金进行增值。”

    随着理财产品的丰富,青年人甚至大多数居民对于理财产品有着更高收益的要求,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仅靠储蓄来积累财富。股票、基金、债券、期货、外汇、房地产、收藏都成为大众的选择方向。

    没有最正确的理财投资,只有最适合的投资选择。

    在决定理财时,还需要先确定一个目标,而每一个阶段不同的目标决定着资金分布以及投资策略的不同。了解自己的目标、了解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理财。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经过调研全球十万个资产稳健增长家庭后,标准普尔分析了这些家庭的理财方式,得出了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方案。这项资产配置方案被认为最合理稳健的资产分配方式,也成为一些青年人、青年家庭的理财参考标准。这项方案建议:10%的家庭资产作为短期消费;30%的用于股票、基金、房产等增值较快的投资;20%的资产作为应对意外重大疾病的“保命”款;40%的作为保本升值,主要投资在养老金、子女教育金、債券等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

    另外,在投资市场中,股票以其高收益高回报,令许多手中有可支配资金的青年人怦然心动、以之为首选理财产品。有的人知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也有人以“一入股市深似海”为口头禅,更有人津津乐道“追涨杀跌”。然而成为股民的那一刻,股市的阴晴时刻牵动着投资者的情绪。

    股票属于高风险高收入的投资手段,贸然买入确实容易造成损失。学习股神巴菲特认真做功课,了解政策、行业背景,研究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增长潜力,冷静权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要投入的资产比重,再做决定也不迟。

    其他诸如各类型基金、债券、期货等,咨询专业理财经理、在正规渠道购买不仅有助于青年人对投资产品的风险有所把握,还能在风险发生时,得到专业的建议和帮助。《时代金融》给出的观点也比较值得借鉴:对青年工薪阶层而言,保障本金的安全是首要任务,理财要理性对待,拒绝随大流、跟风跑,要综合各方面考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

    2013年以来,“宝宝”类以及各类互联网理财产品凭借易操作、收益高、低门槛而“来势汹汹”,成为众多年轻人、尤其“90后”们的主要理财选择。各大银行也纷纷推出更有针对性的网络理财产品。网络理财产品的创新是趋势,它们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便捷的选择,但购买者不能盲目激进、过度追求高收益,而相关机构的管理者也需注重对风险的防控。

    创意理财让生活闪光

    理财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窍门或者方式让青年人生活更轻松惬意呢?

    “月光族”“卡奴”等词汇,青年人耳熟能详。这些词汇的出现与青年人理财观念不足关系密切。除了智商(IQ)、情商(EQ)、逆商(AQ),人们也逐步开始谈论起“财商(FIQ)”。当看着自己的钱包空空不知所踪、月月花光不知如何是好时,就要该想想是自己的FIQ或者理财是否发出了“警告”。

    除了合理、专业的理财方式,生活中的“另类理财”也是青年白领追求的生活状态,尽显生活理财中的奥秘和智慧。

    比如,一些喜欢做手工、喜欢旅游时收集各类特色产品等等的青年白领在网上开立文艺类、个性化手工品类的小店,趣味十足。网店没有实体店的繁琐程序,操作性强。虽然,短时间内收入不会大幅度提高,但也是生活中开源的好方法。

    在中国台湾,“卡神”杨慧如一“刷”成名。这位27岁的传奇女子,凭借对信用卡优惠手段的熟练运用,通过“电视购物、刷卡积分、换取奖品再出售等连环操作,在短短不到3个月时间里赚了上百万新台币的利润”,赢得了“卡神”的称号,一时间传为理财界的神话。虽然这个例子有点夸张,甚至也被批评为“占便宜”。但在管理使用信用卡方面还是给了青年人一定的启示,比如办信用卡时要选择性价比高的银行去办,也要保持良好的信用,在自己能够承受的消费能力范围消费。经济学上讲,适度的负债消费可以拉动内需,过度的负债消费则容易产生通胀。因此,一定要有适度的消费观。

    再者,“新节俭主义”也是不错的生活态度。精明、节俭的消费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品味和舒适度。这类群体的青年人精神享受要求高,喜欢淘小店,不喜奢华、低调从容。这都是“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于收入较稳定的工薪族来讲,在选购时,也不要过分追求价格低廉的产品。喜欢shopping的青年人们也许会发现,在三七女生节、三八妇女节、双十一“血拼”之后的东西,现在是否有后悔购买以及不忍直视的“剁手后遗症”?多关注产品的质量,想明白自己的购买是否确实需要,才能物有所值、潇洒消费。

    这些别出心裁的理财方式、理性消费观,并非让人变得“锱铢必较”“一毛不拔”,“开源”“节流”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有计划、有度的消费也是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

    另外,我们本身也是上天赐予的最大财富,对自己的投资,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新的技能等等,也会在人生路上不期而遇别样的风景。

    理财其实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人们一生的必修课。财富管理、理性投资,需要青年朋友们认真对待。当然,需要认真对待的财富不仅仅是那些能看得见的数字、金钱,还有我们本身拥有的健康、亲情、友情、信仰、梦想……甚至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非金钱可以衡量的,比如阳光、雨露,鸟语、花香。有一句话讲:“财富等于你所拥有的一切减去可以用金钱买到的部分。”物质的财富为生活带来便利,内心的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则是幸福的源泉和内核力量。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相关热词搜索:值钱理财青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