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国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

    国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

    时间:2020-04-02 05:19:4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作者简介:祁志祥(1958— ),男,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文艺理论研究

    摘 要:“国学”指中国固有的的文化学术。“人文”即人类的文饰,主要指人类的精神文明。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人类思考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关系获得的公约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社会公意,因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呈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历史性差异。同时,人类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大体相同,人类面对的生存、发展问题大体相同,这种大体相同的生命主体面对共同生存发展问题获得的关于人类行为法则的思维结果也就大体相近,所以人类文明又存在超越民族和历史差异的普适性。因此,国学中的人文精神在今天的普适价值体系建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传承意义。

    关键词:国学 人文 传承

    若问:这些年来中国文化界最热门、最流行的两个词是什么?大概当推“国学”与“人文”。

    “国学”,在中国古代一直指是官办学校的通称。①如《北史》卷八十一《列传·儒林》载:北魏孝文帝“宣武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北魏孝明帝“神龟中,将立国学,诏以三品以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日本江户时代的一批学者最先给本国古典文献和固有文化冠以“国学”这一名号。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人数激增。日本“国学”一词的这个用法开始为中国人所采纳。当时,高举保存和讲求“国学”旗帜的,主要有上海刘师培等人的“国学保存会”和东京章太炎等人的“国学讲习会”与“国学振起社”。②“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尽管“国学”的地位和价值遭到“西学”和“新学”的挑战,但“国学”指本国古典文献和固有文化的这个新义则保留下来,沿用至今。本文所说的“国学”,即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固有的、传统的文化学术,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

    “人文”的“文”,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交错的笔画之象形,故《说文解字》解释为“错画”、“交文”,也就是图纹的意思。由图纹的本义,引申为文饰、修饰之意。“人文”即“人类的文饰”、“人类的文明”。《易经·贲·彖传》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贲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属于“别卦”。“别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组成。构成贲卦的是离卦和艮卦。“文明以止”界说的是构成贲卦的离卦和艮卦的卦义。离卦的本义是太阳或日月附丽于天,与“文”、“明”义通。艮卦的卦义为静止。贲卦下为离上为艮,内既“文明”而外能守“止”,就是贲卦的双重涵义。而贲卦的这双重涵义,正是人类文明的写照。此如王弼所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孔颖达将贲卦作为“天文”之象的卦义与“人文”的涵义联系起来训释:“‘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贲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广美天文、人文之义,圣人之以治于物也。”“人文”就是象“天文”贲卦“文明以止”那样,懂得用与“威武”相对的文明教化来裁人治物。因此,“人文”在后世被用来指称人类的精神文明、理性文明。

    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人类思考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获得的公约数及其积淀而成的思想结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社会公意,因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呈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历史性差异。同时我们又要注意到,人类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大体相同,人类面对的生存、发展问题大体相同,这种大体相同的生命主体面对共同生存发展问题获得的关于人类行为法则的思维结果也就大体相近,于是人类文明又存在着超越民族和历史差异的普适性。因此,当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建,不仅需要向世界通行的普适价值吸取养料,而且应当从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中汲取资源。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保留在传统的国学典籍中。于是,整理国学中的人文思想,挖掘它的现代人文价值,就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项意义重大的精神工程。

    在黄河流域中原大地上发源的以汉文字典籍为载体的华夏精神文明是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人生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思想财富。由于其在当时具有的普适性和先进性,鲜卑族当政的北魏、女真族当政的金朝、蒙古族当政的元朝和满族当政的清朝对它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继承与光大。作为能够维系古代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几千年于不坠的精神支柱,国学人文思想功莫大焉,有深意存焉。然而,在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古代人文思想的链条断裂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中国古代人文理念的传承。所谓传承,不是一切照搬,完全复古,而是站在当今的历史维度,以世界的开放眼光,对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可以和今天的普适价值接通的有生命的部分作科学的筛选和过滤、甄别和转换,从而为我所用。

    一、国学中的“人性”观

    西方文艺复兴的伟大功绩,是把“人”从中世纪对“神”的匍匐中解放出来,呼唤“人”,赞美“人”,尊重“人”。哈姆莱特对“人”的深情礼赞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的著名宣言:“人啊,你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你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中国早在周代就把“人”从夏商的天神崇拜中解放出来。《尚书·周书》提出:“惟人万物之灵。”“人”才是宇宙万物中的神灵。《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上参“天”下立“地”,是天地万物中最高贵的生物。所以战国时期的《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说:“人最为天下贵也。”帝王如果只是敬“天”、尊“神”而轻“人”虐“民”,必然王位不保:只有尊“人”亲“民”,才能拥有天下。

    “人”为什么比天地间其他生物高贵呢?因为“人”具有理性,能够认识自然、驾驭自然,从而成为万物的主宰。孟子指出:“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刘宗周说:“心之主宰曰‘意’,故‘意’为心本。”(刘宗周《刘子全书·学言》)人的心灵具有思维的属性和功能。因此,“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王充《论衡·订鬼》)“人,其生而最灵者也”,“灵而心其统也。”(刘宗周《刘子全书·原心》)人是万物中有智慧的生物,有灵性的生物。人的这种智慧和灵性,使人与完全听命于本能支配的“禽兽”区分开来,并能够宰制万物而为我所用,从而凌驾于万物之上,所以比其他生物高贵:“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通智)也。”(《论衡·别通》)“人所以贵于禽兽者,智虑。”(《列子·杨朱》)“人……有生之最灵者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从利逃害,无羽毛以御寒暑,必将资物以为养,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列子·杨朱》)

    然而,“人”无论怎样“高贵”,仍然是一种生物,仍然摆脱不了生物属性。依荀子、管子、韩非等人的看法,这些生物属性包括自私自利、好利恶害、趋乐避苦等天性。它会带来社会纷乱,因而性恶,必须加以克制,但完全去除它也会带来另一种社会动乱,因而“欲不可去”。对待人的生物欲望的辩正态度是:“欲不可尽,可以近尽:欲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由于人的生物本性的局限性和作恶的可能性,历代不乏政治家曾干过禁欲、灭欲的蠢事,殊不知“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可得用亦少:无欲者,不可得用也”(《吕氏春秋·为欲》)。英明的治人之道,是因势利导:“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用亦无穷也”(《吕氏春秋·为欲》)。

    相关热词搜索:国学传承人文精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